GB/T 42905-2023 碳化硅外延层厚度的测试 红外反射法(正式版)_第1页
GB/T 42905-2023 碳化硅外延层厚度的测试 红外反射法(正式版)_第2页
GB/T 42905-2023 碳化硅外延层厚度的测试 红外反射法(正式版)_第3页
GB/T 42905-2023 碳化硅外延层厚度的测试 红外反射法(正式版)_第4页
GB/T 42905-2023 碳化硅外延层厚度的测试 红外反射法(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77.040碳化硅外延层厚度的测试红外反射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GB/T42905—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3)与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材料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3/SC2)共同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长飞先进半导体有限公司、安徽芯乐半导体有限公司、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GB/T42905—2023碳化硅外延层厚度的测试红外反射法1范围本文件描述了采用红外反射法测试碳化硅外延层厚度的方法。本文件适用于n型掺杂浓度大于1×10¹⁸cm-³的碳化硅衬底上同质掺杂浓度小于1×10¹⁶cm-³的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379.2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GB/T14264半导体材料术语3术语和定义GB/T14264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方法原理碳化硅衬底与外延层光学常数的差异导致试样的反射光谱会出现连续极大极小特征谱的光学干涉现象,根据反射谱中干涉条纹的极值波数、外延层与衬底光学常数和红外光束在试样上的入射角,计算出相应的外延层厚度。碳化硅外延层的厚度检测原理示意图见图1。2GB/T42905—20230₂——入射光的折射角。图1碳化硅外延层的厚度检测原理示意图5干扰因素5.1环境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氛会形成吸收峰,对干涉光谱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测试结果,可采用高纯氮气吹扫去除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5.2温度变化会导致仪器的光学强度发生漂移影响测试结果。5.3环境中若振动过大会影响光程差,进而影响测试结果。5.5衬底和外延层之间的掺杂浓度差过小,会影响干涉条纹。6仪器设备6.1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仪器波数范围360cm-¹~7800cm-¹。6.3可旋转的样品台。7样品样品应具有良好的光学表面,不应有大面积的钝化层和大面积的晶格不完整缺陷。测试前应保持样品表面清洁,样品表面粗糙度(Ra)小于5nm。3GB/T42905—20238测试条件8.1温度:(22±2)℃。8.2相对湿度:(45±10)%。9试验步骤9.1仪器校准GB/T6379.2所规定的仪器波数,波长重复性应小于0.5cm-¹,波长精度应满足±0.5cm-¹。9.1.2将反射附件移入光路,打开反射附件。9.1.3用至少两片已知厚度且包含待测样片厚度的校准片对仪器进行校准,调整斜率和截距,测试值和校对片标定值的偏差不宜大于3%。9.2.1将样品置于测试设备上,使其在360cm-¹~7800cm-¹的波数范围内有明显的干涉条纹,且至少两个干涉周期。9.2.2记录在360cm-¹~7800cm-¹的波数范围内极值的谱图。9.2.3记录极大值或极小值的位置。10试验数据处理10.1根据图1,入射光由A处入射,一部分光线经外延表面AC反射,另一部分光线经折射后在衬底和外延界面B处反射,由C处射出,与D处的反射光的相位差(8)按公式(1)进行计算。式中:LAB-——A点到B点的距离,单位为纳米(nm);LAc——A点到C点的距离,单位为纳米(nm);λ——真空波长,单位为纳米(nm);n₁——外延层折射率,SiC的折射率为2.55;LAp——A点到D点的距离,单位为纳米(nm);Φ₁——A点的相位移;Φ₂—-—B点的相位移。10.2根据图1,A点到B点的距离(LAB)与A点到C点间的距离(LAc)应满足公式(2)。式中:LAB——A点到B点的距离,单位为纳米(nm);LAc—--A点到C点的距离,单位为纳米(nm);T———外延层厚度,单位为微米(μm);4GB/T42905—2023θ₂——入射光的折射角,单位为度(°)。10.3根据图1,A点到D点的距离(LAp)按公式(3)进行计算。LAD=2Ttanθ₂sin0₁………(3)LAp——A点到D点的距离,单位为纳米(nm);T———外延层厚度,单位为微米(μm);θ₁——入射光的入射角,单位为度(°);0₂入射光的折射角,单位10.4根据斯涅尔(Snell)定律,入射光的入射角(θ₁)和入射光的折射角(θ₂)应满足公式(4)。sinθ₁=n₁sinθ₂ (4)θ₁—-—入射光的入射角,单位为度();n₁———外延层折射率,SiC的折射率为2.55;10.5级数(P)按公式(5)进行计算。…………(5)δ——反射光的相位差。10.6若能观察到干涉振幅的两个极值,则干涉条纹极值的级数按公式(6)进行计算。 (6)P;——第i个极值所对应的级数;m———λ1和λ;的级数差;λ1——选定的第1个极值处的波长,设为参考波长,单位为纳米(nm);λ;——第i个极值处的波长,且满足λ1>λ;,单位为纳米(nm);0.5--——光束从空气绝缘界面反射情况,为常数。10.7第i个极值所对应的外延层厚度按公式(7)进行计算。 (7)P₁———第i个极值所对应的级数;0.5——光束从空气绝缘界面反射情况,为常数;λ;——第i个极值处的波长,且满足λ1>λ;,单位为纳米(nm);n₁—-—外延层折射率,SiC的折射率为2.55;θ₁——入射光的入射角,单位为度(°);Φ₁——A点相位移;Φ₂———B点相位移。10.8由于相移影响主要在小数点后第三位的厚度数值,当附加相位移为零时,第i个极值所对应的外延层厚度按公式(8)进行计算。5式中:T;——第i个极值所对应的外延层厚度,单位为微米(μm);P;——第i个极值所对应的级数;0.5——光束从空气绝缘界面反射情况,为常数。λ;———第i个极值处的波长,且满足λ1>λ;,单位为纳米(nm);I1外延层折射率,SiC的折射率为2.55;θ₁——入射光的入射角,单位为度(°)。GB/T42905—202311精密度个样品分别测试3次。单个实验室碳化硅外延层厚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