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基本的典章制度教学重点:宗法制度的涵义与影响,科举制的评价教学难点:科举制与察举制的比较教学课时:4节课教学方法:讲授一、宗法制(一)宗法制的内容宗法制度是一种解决家族内部各成员之间关系的社会制度。具体说,是一种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派权益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确立于西周时期。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之中有一个正妻(俗称大老婆),叫做“嫡”,其他妻子(俗称小老婆),叫做“庶”或“妾”。正妻所生之子叫做“嫡子”,其他妻子所生之子叫做“庶子”,嫡子之中的长子称为“嫡长子”。以嫡庶之别为出发点,形成了严密、完备的宗法制度。其重要内容有:(1)嫡长子继承最高统治者国王自称天子,统治天下的臣民,天子死后,由其嫡长子继承王位。至于这位嫡长子是否有执掌王位的品德与才干,则不在考虑之列。假如嫡妻无子,就只能在庶妻所生之庶子中挑选继承人,但必须是级别较高的贵妾所生之子。至于这位贵妾所生之子是否为庶子中的长子,则不在考虑之列。这样的继承原则就是古人所说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嫡长子只有一个,规定只有嫡长子才干继承王位,从理论上讲,可以避免诸子诸弟的非分之想与觊觎之心,可以避免因继承问题而引发的争端与祸乱。(2)依照血缘关系实行分封分封制与宗法制息息相关。周天子通过一定典礼,把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居民分赏给嫡长子以外的儿子(一般是庶子,嫡长子以外的嫡子一般留在京城),建立诸侯国。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的职位,其他儿子继续分封,受封者称为卿大夫,其封地叫做“采邑”。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的职位,其他儿子受封为士,其封地称为“禄田”。士是最下层的贵族,不再分封。士之下依次是平民与奴隶。概言之,分封制是一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权益分派制度,它把血缘的亲疏远近限度作为划分权益的标准。(3)严格的宗庙祭祀宗法制度以血缘之亲疏区分同宗族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成员的团结,因而,它非常强调尊祖敬宗,于是形成了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负责宗庙祭祀的人当然是各级嫡长子。(二)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1.“家国同构”,即家族的组织结构与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最鲜明的特点。如前所述,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天子由嫡长子继承,这个嫡长子是王室家族(周天子为姬姓)的族长,是所有王室贵族的最高家长。他掌握王室家族的财产,管理其成员,主管其宗庙祭祀,同时,又是国家政权(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政治上的共主,掌管国家的军事权、行政权与财政权,天下诸侯(由这个嫡长子的弟弟担任)对天子承担派兵作战、缴纳贡赋等各种义务,天子对诸侯则有巡守、命官等权利。在诸侯国内,诸侯的嫡长子继承为诸侯,他一方面是其所在支系的家长,另一方面又是诸侯国的君主,诸侯国的卿大夫对诸侯承担义务。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为卿大夫,他是其所在旁系的家长,又是其封地采邑的行政首领。卿大夫的其他儿子受封为士,士是其所在世系的家长,又是其封地禄田的头领。可见,每一级嫡长子都同时具有家长与统治者的双重角色,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国的缩影,汉语“国家”一词就是其写照!宗法制、分封制、等级制千缠百绕在一起,使家族制度政治化,于是国家结构烙上了家族的印记。2.家天下延续受封闭式大陆环境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制约,家国一体的特点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不仅得到了保存,并且获得了发展。春秋时期,周天子所在姬姓家族的统治衰落之后,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兴起。嬴政统一中国,自称始皇帝,其子孙称二世、三世、四世……,梦想千世、万世地延续其家族之统治。秦朝之后,相继有汉朝刘家、晋朝司马家、隋朝杨家、唐朝李家、宋朝赵家、明朝朱家和清朝爱新觉罗家的统治。改朝换代但是是一家代替另一家,轮流坐桩而已。在古代统治者眼中,国家就是其一家之天下,治国也就好比治家。刘邦以一介平民坐上皇帝宝座之后,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这种父传子、家天下的思想并非统治者专有,广大民众也深受其影响。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以西汉皇帝的后裔作为旗帜,东汉末的刘备割据称雄,也以汉朝皇家后裔相号召。中国古代历史,实质上就是家族统治史。3.封国制度不断秦汉以后,郡县制度虽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限度地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保存。4.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受宗法制的影响,家族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长盛不衰。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这一基石因有血缘作纽带而显得非常坚固,即使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也难以被冲毁。即使在魏晋南北朝这样四分五裂的时期,诸多家族依旧遍布大江南北,北有崔氏、李氏、卢氏等大族,南有王氏、谢氏等名门,编修家谱与族谱蔚然成风。宋朝以后,族权更是膨胀到顶点。(三)宗法制的作用1.积极作用基于宗法制而形成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血缘为纽带,因而具有某种天然的温情色彩。这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的积极影响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乡情、人情,中国因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港澳台同胞与海外华侨的寻根访祖,是中国人重亲情、乡情的反映。可以说,宗法制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熏陶了炎黄子孙的情感,铸造了中国人的灵魂。2.悲观作用受宗法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形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的盲目排外心理,形成“存理灭欲”的修心养性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假如将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与古希腊、古罗马等级制度进行比较,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宗法制的悲观影响。从前述内容可知,建立在宗法制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分封制基础之上的等级制度,是以血缘的亲疏远近限度作为划分等级的标准,而古希腊、古罗马划分公民等级的标准是其拥有财产的多寡。前者可称为血缘等级制度,后者可称为财产等级制度。这一区别正是导致中西方国家走上不同历史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补充:古希腊和古罗马如何划分等级?(见自己的文章《两种等级制度随想》)自从有了国家,人类社会就变得不平等。古今中外,莫不等级森严。问题的主线,显然不在于有没有等级,而在于这种等级属于何种性质的等级。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中国的等级制度与西方的等级制度各自属于哪种等级制度呢?古代中国的等级制度建立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础之上。西周的贵族从上到下依次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等级,划分等级的标准是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与家长越近,等级就越高,拥有的权利就越大越多,反之,则相反。而血缘关系的远近是由其生母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这种等级制度可称为血缘等级制度。古代希腊的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又是如何划分等级的呢?梭伦改革的一项重大内容就是对雅典的公民重新划分等级。梭伦(见图)(Solon,前638年-前559年),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他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史称“梭伦改革”。梭伦首席执政官任满后,即放弃所有权利离开雅典去远游了。据说他到过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一路上留下不少佳话和美谈。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互换,由于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天天都在更换主人。”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他的诗人气质,虽以经商为业,却坚信道德胜于财富。“梭伦改革”的内容:1、废除农民债务,严禁债务奴役;2、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存关于谋杀的部分;3、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4、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前三等级公民才享有被选举权。5、在贵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议员无财产资格限制。6、建立公民陪审法庭,有无财产的公民都可参与。7、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种手艺;奖励有技术的手工业者移居雅典,给予其公民权。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使雅典不久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梭伦按财产的多寡将雅典的公民划分为以下4个等级:全年收入达五百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斗级”;达三百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达二百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二百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雇工级”。各等级的权力和义务是:第一等级可以担任一切官职,即可以担任高级官职,但要提供骑兵,自备装备、军装和马匹,要承担“社会义务”(一种公共事业的捐税);第二等级可以担任除了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也要提供骑兵,自备装备、军装和马匹,也要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第三等级可担任低档官职,但要提供重装步兵,自备装备和军装,但不需要提供马匹;第四等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也就是有选举权,而无被选举权,但可以参与公民大会和出席公民陪审法庭,要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装备,只带棍棒。很明显,古代希腊划分等级的标准是看其财产的多寡。以财产多寡来拟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古代罗马也是如此,将公民划分为五个等级,财产资格分别为10万、7.5万、5万、2.5万、1.1万或1.25万阿司,由此拟定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财产越多,等级就越高,拥有的权利就越大越多,反之,则相反。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等级制度可称为财产等级制度。虽然都是等级制度,但性质截然不同。中国的等级制度是死的。我与父亲的血缘关系是亲是疏,是近是远,是先天注定的;我的生母是贵是贱,是尊是卑,也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恰恰是出身、血统这些死的东西,决定了我的等级,进而决定了我所拥有的权力与利益。这种逻辑,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在唯成分论的年代,不也非常盛行这种荒唐吗?并且,在中国的等级制度下,下一等级对上一等级有人身上的依附关系,重视下一等级对上一等级所尽的义务,忽视上一等级对下一等级所尽的责任,权利与义务脱节。这种等级制度是不折不扣的不平等!而西方的等级制度是活的。由于,我所拥有的财产是可以变化的。今年也许赚5万,明年也许挣10万,反之,也很有也许。一夜暴富,一朝变成穷光蛋,不是常有的事吗?中国就有“富但是三代”之说。在商业发达的社会,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这种转变不是更加频繁吗?以变化着的财产作为划分等级的依据,这种不平等有其合理性。并且,与中国的等级制不同的是,在西方的等级制下,不存在下一等级对上一等级人身上的依附关系,每一个等级既享有权利,又承担相应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因此,这种等级制度是不平等前提下的相对平等,或说是“按比例平等”。两种性质不同的等级制度,使中国人与西方人养成不同的观念与心理,使中国与西方国家走上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在血缘等级制度下,你从娘肚子里钻出来的时候,你的命运就已经被安排好了。同样是天子的儿子,就因你是小老婆生的,你就做不了天子;同样是大老婆生的,就因你不是长子,你就只能做诸侯。我的前程既然是命中注定,我就听天由命吧。于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怨天尤人。今天不是仍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怪自己没本领,却怨父母不是富爸爸或官爸爸吗?奋斗、打拼,又有何用呢?人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就怕看不到希望!在血缘等级制下,你能看到希望吗?这种等级制下的社会必然是没有活力、没有生机。但总有一些人不服气,连草苞也能当皇帝,我等如此聪明,难道不行?偏不信这个邪,企图改变自己的卑微命运,要去搏一搏,拼一拼。能通过合法的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不能!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就规定:“大夫之家有侯物,自一以上族”。可见,法律就是维护这种等级制度的。既然如此,就走非法的途径吧,或造反,或起义,或政变。陈胜、吴广疾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遂揭竿而起。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嫉妒弟弟李世民的本领与威望,想干掉弟弟,这是事实,但你能说,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就咽得下做哥哥臣子的这口气?故而有“玄武门之变”的爆发。这样看来,中国古代充满了骨肉相残、刀光剑影就局限性奇怪了。不难理解,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专制的社会。而在财产等级制度下,你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命运的武器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在共和时代的罗马,一般每隔五年划分一次等级。等级可以变化,命运可以合法的方式加以改变,希望在前头!我怎能不去奋斗、不去打拼?低等级者,千方百计去赚钱,以图提高等级;高等级者,也想方设法赚更多的钱,起码也得保住现有的财产,否则,就会被后来者淘汰出局。于是,大家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奋斗不已,整个社会洋溢着气愤,充满着竞争。显而易见,这样的社会肯定走民主的道路。即使到了今天,人类依旧难以看到根除不平等的曙光。如此,你想选择哪种等级制度呢?二、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基本方式,以隋朝为界,分为两种。隋朝以前,实行推荐的方式,从隋朝开始实行考试的方式。(一)汉朝的察举制汉朝的选官方式叫察举。察举: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朝廷或皇帝举荐各种人才。举荐的科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品德优良,行为端正)、“能言极谏”(敢于批评建议)、“秀才”(才干杰出,东汉光武帝刘秀改称“茂才”)、“孝廉”(孝敬父母,办事廉正)等。最重要的是孝廉科。曹操进入仕途,正是由“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开始的。举荐的对象重要是官府的官吏和各级学校的学生。被举荐者一般要通过皇帝的亲自考核,然后按等级高低授官。皇帝亲自考核的方法有“对策”和“射策”两种。“对策”好比今天同样题目应考者均作的笔试方法,“射策”类似于今天的抽签考试。例如,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在西汉武帝时以“贤良文学”被举荐到中央,对策时以著名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赏识,遂被任命为江都王相。地方上负责举荐的是本地的实力派,到东汉后期,往往星本地的大族大姓,他们的“评论”成为举荐的依据。例如,东汉末年的许劭以品名评人物著名,他给曹操的评论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曹操获此评判,十分快乐。到东汉后期,随着中央政治的腐败和地方家族势力的壮大,这种选官制度走上反面,产生了举者徇私舞弊、结党营私,被举者沽名钓誉、趋炎附势的弊端。在民间出现了入木三分的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析篇·审举》)(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为填补察举制的缺陷,三国时魏文帝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重要内容是:在各州、各郡分别设立“大中正”、“中正”,由来自该州、该郡的中央官员兼任,负责了解同籍人士的情况,对其德才写出评语,并参考其家世,评估等第,分为三类(上、中、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总称“九品”。然后,将评估的材料交中央人事部门(当时叫司徒府),作为选用官吏的重要依据。大中正或中正官每月对乡籍人士进行一次小评,每三年进行一次大评。九品中正制的基本精神依旧星推荐人才,但它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人才推荐工作,对被推荐者的德行考察更全面,评判的等级更具体,因而便于人事部门依等授职。九品中正制是一项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推荐人才的制度。这项制度在实行的初期取得了成效,然而,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膨胀,后来也走向反面,“大中正”或“中正”被世家大族世袭垄断,评判的标准往往以门第为主,加之许多中正官自身品德恶劣,因而,这种制度成为世家犬族发展势力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局面。(三)隋朝以后的科举制1.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过程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创建分科考试选官的办法,其儿子炀帝杨广予以继承,于62023首创进土科,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此后直至清光绪31年(192023),科举制沿用了1300数年。科举制度是一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政治制度与教育制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考试,公开、公平地选取人才。唐朝设立的科目有秀才(试方略)、明经、明法(试律令)、明算、明书等科,但最重要的是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科重要考经学,另考时务策(论时务的对策);进士科重要考时务策,另考经学,后来还要加考诗赋。补充:唐朝政府指定的儒家经典唐朝前期有“九经”:《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三传”),《诗经》、《尚书》、《周易》。唐朝后期有“十二经”:增长《孝经》、《论语》、《尔雅》。明经科的考中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科为百分之一、二,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科难度虽大,却是做高官的进身之阶,因而最受考生重视,时人称进士及第者为“白衣公卿”。诗人孟郊46岁时考中进士,赋诗《登科后》(昔日龌龊局限性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快乐之情溢于言表。考中者还需通过吏部面试,合格者才干授官。从考生的来源来看,唐代的科举制分为“生徒法”(从各级官学学生中选拔成绩优良者,送入京师受试)、“贡举法”(非官学学生,先试于州县,及格后再送至京师复试)、“制举法”(临时性的特种考试,以待非常之才,试于殿廷)。另有“武举”。宋朝对科举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扩大了录取的名额。二是殿试正式出现,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亲自主持,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三是改革考试的内容,王安石罢诗赋,用经义、策论取士。宋朝以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的惟一科目,考试内容屡变,但最终止于经义。明、清时期,考试制度更加严密。学校与科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科举必由学校,学校教育变成科举的附庸。连县学都考不上的读书人,无论其年龄大小,都被称为“童生”,故有“七十老童生”之说。考上县学叫中秀才。只有取得秀才资格,才干参与正式的科举考试。明、清正式的科举考试依次分为乡试(考试内容重要为经义,出题限于五经四书,文体多为八股,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重要考诏诰律令,即法规政策,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重要考经史、时务策,考中者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三场考试均为第一名,称为三元及等。进士分为三甲,依次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各取若干名。曾国藩为同进士出身。一天家中闲坐,他小老婆喊他:同进士。他随口而出:如夫人。考中“进士”者,由朝廷依等授官。2.科举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评价科举制)科举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要客观地评价。其积极作用在于:第一,科举制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比起以推荐的方式选拔人才、官员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来,显然要进步得多。科举制的基本精神是通过考试来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官员。以考试取代推荐来选拔官员、人才,使广大中小地主阶级乃至平民百姓也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等天子堂”是其生动写照!补充:北宋汪洙《神童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亦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后学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

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

一雨初收霁,金民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

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铁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资料〗作者汪洙,字德温,宁波人。是北宋年间著名学者。他写的《神童诗》,是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

汪珠出身于县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九岁便能写诗,有神童之称。他的“神童”称呼,始于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勤县县令带领全县举人、秀才去孔庙参拜孔子圣像。在三跪九叩之后,县令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用木炭写有这样一首诗:

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下边落款题有九龄童汪洙的名字。

县令环视大殿,不光殿宇破败不堪,孔子和颜回圣像也都缺额少肩,实在有损尊严,自觉羞惭。但转而一想,九岁孩童怎能写出这样诗来?怕是有人假冒孩童之名,故意讽刺于我?想到这里,便吩咐差役:“速去打听,这汪洙是何等样人,叫他前来见我。”

汪殊的父亲叫汪元吉,就在县里当小吏。因家境清贫,汪殊就帮家里牧鹅,运用晚上和牧鹅空隙读书写字。初春的一天,汪洙赶着一群白鹅到野外去放牧,他见孔庙前青草茂盛,便让鹅吃草,自个在大树下读起书来。不料,忽地一阵寒风过后,大雨从天而降,便赶紧收起书本,把鹅赶进孔庙避雨。

汪洙一进庙门,只见殿底破败,蛛网百结,圣像破碎,鸟粪遍地。心想,父亲常说,朝廷里的文官武将,仅是孔夫子的学生,如今他们一个个做官享福,可老夫子却坐在这样的破庙里,谁也不愿拿点银子出来修理一番。他越想越气愤,见殿角烧剩的木炭,便抬起在墙上题了这首诗,不料被县令发现了。

县令查问汪洙,汪元吉正好站在一旁,便赶紧跪下道:“这汪沫乃是卑职逆子,冒犯了大人,待我把他唤来,听凭老爷教训!”

汪元吉心急火燎的赶回家里,一见汪洙便说:“你闯下大祸了!闯下大祸了!还不快跟我去见老爷!”

汪洙不解地问:“孩儿整天读书、牧鹅,安分守己,历来不做不肖之事,祸事从何说起?”

“还说从何说起?你东涂西抹,还在孔庙里题了一首什么诗,今天被老爷发现,要我唤你去教训哩。”

“这有啥祸事哩。孩儿写的不都是实情吗?我这就跟爹爹去见他。”

汪洙跟父亲到了孔庙,见过县令。县令问:“这墙上的诗可是你写的?”

汪洙不慌不忙地回答:“正是,还请老爷指教?”

“你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诗?”

汪洙说:“只要老爷看看这庙,还能不知写这诗的用意吗?”

县令见他对答如流,心中暗喜,但仍有怀疑。便说:“这样说来,这诗果是你写的了,那可是神童了!”县令见汪洙穿着短小的衣衫,便嘲笑道:“只是神童的衣衫好短哟,老爷我还没见过穿这样短衣衫的神童哩!”

汪洙听出县令还不相信诗是他写的,眼珠一转,智上心来,当着众人之面,向县令鞠了一躬,脱口吟道: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县令一听,果有才华,大喜道:“好诗,果是神童!将来定成大器!有赏!有赏!

从此,汪洙神童之名在宁波一带流传开了。宋元符三年(公元112023)中进土,授明州专家,著有《春秋训诂》,历官至现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召集诸儒讲学,乡人称其室为“崇儒馆。”

汪洙编纂的《神童诗》是以五言顺口溜形式流传于世,在海内外影响深远。〖赏析〗思考从诗词开始,我只希望自己的文化底蕴可以支撑我完毕思考。我,现在只是一个心虚的写匠——可你有什么办法?面对这些注定让你苍白的作品,你除了选择苍白外,别无出路。

有一类古诗,千百年来被百姓代代相传,连暮归的童儿也能吟上几句,浅白的内容,上口的韵脚,是它盛传不衰的主因之一。

且听这几句: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任谁都相识的节奏就这样一句句打在人的心上。《神童诗》,蒙学经典之一,实在无需我赘言。只是听多了ABC,如今的“神童”们再也难脱口而出这样的句子了。

其实,《神童诗》中为封建统治和儒家体系的文化独裁辩护的占了多数,但我固执地认为,记些“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没有什么不好,这些东西不能只由书本传承。

现在,读唐诗宋词的学子甚至学者尚有不少,但如《神童诗》《千字文》,尚有谁去触摸历史的尘封呢?莫非……只能尘封了?我疾呼而出的“不”字,竟显得如此底气局限性。

尚有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诞生时弥漫政治气息的童谣在完毕它的历史使命之后,是否就只有湮没于历史呢?我只知道,即便是李杜的诗句只怕也失传了不少,更何况诞生之初就带着一丝惶遽的童谣?

蒙学(涉及童谣在内),难道就这样一步步离我们远去了?

过多的疑问让自己变得可怜,我不是作为一个卫道者在这里发布自己的宣言,多少卫道士被历史唾弃了。他们愚昧并且徒劳的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飘散在风里,没留下一点儿痕迹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可无情的历史长河咆哮而过之后,上溯的人们又该被称之为什么呢?

我没料到始于《神童诗》的话题不知不觉中居然变得如此沉重,让我无力为继,可不知怎的又想起几句,或许,只是个希望罢了: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永别的《古诗十九首》

最爱读?不,只是想忘也忘不了吧……

古诗十九首(其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人之生存,前提之一是懂得爱与被爱,否则,即便他生存,也不是人之生存。”忘了出处的名言恰巧作了这首诗的注脚,无论是否如此相思或被相思,凡是懂得爱与被爱的人们有谁会不被其感动呢?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汉代五言诗代表的《古诗十九首》使出自“无名氏”之手,最早见于《文选》。可有谁知道是哪一个痴心的男子在何处凝望深青的夜空吟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绝句,他又是否泪湿青衫,他的爱情故事又是如何?

那已经成为“故事”。〖注释〗【原文】

1、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②;满朝朱紫贵③,尽是读书人。

3、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④;三冬今足用⑤,谁笑腹空虚?

4、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5、朝为田舍郎⑥,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⑦,男儿当自强。

6、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⑧;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7、莫道儒冠误⑨,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⑩,穷亦善其身⑪。

8、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姓名书锦轴⑫,朱紫佐朝廷。

9、古有《千文》义⑬,须知后学通;圣贤俱间出⑭,以此发蒙童⑮。【注释】①尔曹:你们。指学童们。②立身:自立成人。③朱紫:指达官显贵。唐制,官员五品以上穿红色的官服,三品以上芽紫色官服。故诗文中常以朱紫色代指高官。④萤窗:晋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就捕获许多萤火虫放在丝囊中,供夜读时照明。后世便常以萤窗、萤案比方刻苦读书。⑤三冬:像三春、三秋同样,指三年。⑥田舍郎:农夫、村夫。⑦“将相”句:意谓当将相之人并非生来就是。语出《史记•陈涉世家》。⑧席上珍:宴席上的珍品。比方儒生具有美善的才德。语出《礼记•儒行》。⑨儒冠: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帽子。借指以读书为业。⑩相天下:当宰相治理天下。⑪穷:事业不发达。善其身:使自身具有良好的修养。语出《孟子•尽心上》。⑫锦轴:用锦缎装饰的卷轴,指华丽的文书。古代书籍不分页,而用轴卷成一卷来展读。⑬千文:即南朝梁人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是现存的较早的启蒙读物。⑭间出:相间出现(在《千字文》中)。⑮发:启发。蒙童:智慧还没有得到开发的幼童。【原文】

10、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①;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②。

11、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③。

12、大比因自举④,乡书以类升⑤;名题仙桂籍⑥,天府快先登⑦。

13、喜中青钱选⑧,才高压俊英⑨;萤窗新脱迹⑩,雁塔淡书名⑪。

14、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汲浪⑫,平地一声雷⑬。

15、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⑭。

16、玉殿传金榜⑮,君恩赐状头⑯;英雄三百辈⑰,随我步瀛洲⑱。

【注释】①惹春风:引来春风。②谒:谒见。正式会见。相公:宰相。③登科:也称登第,指在科举考试中考试及第。此指县试中考取秀才。④大比:明清两代,每隔三年,各县、州、府的生员集中在省会考试,称乡试,亦称大比。考取者称举人。⑤乡书:周代制度,乡大夫等地方官每隔三年献本地贤明者的书给周王,供周王挑选授职。因此后代称乡试中选为登乡书或登贤书。⑥仙桂籍:即桂籍的美称。明清两代,举人在京城会试中选的,称进士;考中进士如同月中折桂,所以进士的名册被称为桂籍。⑦天府:天宫。这儿比方皇宫。明清两代,考中进士后还得在皇宫参与殿试,以定名次。快:喜悦。⑧青钱选:古时的铜钱以色青为贵,故人挑选铜钱都先选青钱。这里比方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⑨俊英:指文才杰出的人。⑩脱迹:超脱,摆脱。⑪雁塔:即大雁塔,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四公里大慈恩寺内。唐代,每年新考中的进士都在大雁塔题上姓名,作为一种荣耀,故后世常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⑫禹门:即龙门。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黄河流经处,相传是大禹在治水时开凿。此处水流湍急,相传鱼若逆水游上就能变成龙。唐代以后将科举考试中选比方为登龙门。三汲浪:三次跃出波浪。比方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屡次中选。⑬比方考取进士引起的震动。⑭端的:果然。⑮金榜:公布科举及第者姓名的布告。因贯用黄纸,故称。⑯状头:即状元,进士中的第一名。⑰三百辈:三百人。明清科举制度,每次会试录取三百名进士。⑱瀛洲:传说中东海里神仙所栖之三座仙山之一。唐太宗设立文学馆,被延聘的人全国仰慕,称为“登瀛洲”、“步瀛洲”。【原文】

17、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18、宫殿岧峣耸①,街衢竞物华②;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③。

19、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④;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⑤。

20、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21、土脉阳和动⑥,韶华满眼新⑦;一枝梅破腊⑧,万象渐回春。

22、柳色侵衣绿⑨,桃花映酒红;长安游冶子⑩,日日醉春风。

23、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24、数点雨余雨⑪,一番寒食寒⑫;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⑬。

25、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⑭?

【注释】①(岧峣tiáo,yáo):高大峻峭的样子。②衢(qú):四通八达的街道。物华:万物之精华。此指各种各样精美的货品。③“风云”句:指明君贤臣会合的大好时机。语出王褒《圣主得》。④“日月”二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中的诗句。⑤万年书:使国家能长治久安、永远兴盛的施政方案。⑥土脉:土地的脉络。阳和:温暖和畅之气,即春气。⑦韶华:春光,春天的景象。⑧梅花初放,冲破了寒冬腊月,迎来了新春正月。腊:本是古代岁末祭祀众神之名。汉代起于农历十二月腊祭众神,故称之为腊月。⑨侵:在这儿是染、映的意思。⑩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唐代等朝,都建都于此。此被用作京都的代称。游冶:也作冶游,在春天外出游玩。⑪雨刚停不久,又飘洒下几点雨来。⑫寒食:古代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节日期间,家家熄火种,不得举火,故名寒食。⑬古代神话传说,蜀国国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鸣声凄厉如泣,啼至血出乃止。杜鹃花色红如血,相传是社鹃的血泪染成的。⑭底事:何事,为什么。【原文】

26、风阁黄昏后①,开轩纳晚凉;月华当户白,何处菱荷香?

27、漏尽金风冷,堂虚玉露清;穷经谁氏子,独坐对寒檠。

28、秋景今宵半,天高月倍明;南楼谁宴赏,丝竹奏清音。

29、一雨初收霁②,金风特送凉③;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30、庭下陈瓜果④,云端望彩车⑤;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⑥。

31、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⑦。

32、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⑧。

33、北帝方行令⑨,天晴爱日和;农工新筑土,共庆纳嘉禾⑩。

34、帘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⑪;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⑫。

35、时值嘉平候,年华又欲催;江南先得暖,梅蕊已先开。

36、冬去更筹尽⑬,春随斗柄回⑭;寒暄一夜隔⑮,客鬓两年催⑯。

【注释】①凤阁:四周开窗,夏天用以纳凉的楼房。②霁(jì):雨止放晴。③金风:秋风。④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相传每年的七夕夜晚,银河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登上临时由喜鹊架成的桥在银河中相会。人们在庭院中陈列瓜果酒食祭祀牵牛、织女二星,谓之“乞巧”。⑤相传唐代的郭子仪初从军时,曾在七夕见仙女坐彩车从天而降,郭子仪知是织女,固向她祷求长寿富贵。后郭子仪果然寿至九十,官至太尉、尚书令。⑥《世说新语•排调》载:七夕那天,人们都晒衣物,郝隆却仰卧庭中。人们问他干什么这样,他口答说:“我在晒肚子里的书。”郝隆子:郝隆是晋代名士;子是尊称。⑦这四句是唐诗人李白《九日龙山饮》诗。龙山在今湖北江陵西郊。古人习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曾在重阳节携孟嘉等佐吏登龙山饮酒,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觉,一时传为佳话。“舞爱”句,在月下舞蹈,月光皓洁可爱,如在挽留游人。⑧四句是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觞(shāng):盛着酒的酒杯。两重阳:唐俗,京城的人们常在重阳后的一天再次宴会赏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阳”之称。⑨北帝:指主管冬季的天神。⑩纳嘉禾:庄稼丰收。⑪冬至日太阳最为偏南,过后就一天比一天升高一些。⑫云物:天上的云彩。古人认为云彩的颜色能预报天下的吉凶,在冬至那天有登上高台观测云色的礼仪。⑬更筹:古代在夜间用来计时的竹签,亦名更签。⑭斗柄:北斗七星状若斗勺,其第五至第七之三星似斗勺之柄,称斗柄;北斗星随季节的推移在空中转动,周而复始,每年立春时,斗柄正指向东方;立秋时指西方。⑮暄:温暖。⑯“客鬓”句:除夕之夜隔开寒暖新旧两年,旅客离乡在外,过此一夜就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年份,思乡之情更加急切,催人老去,以上四句是宋人李福源《岭外守岁》诗。【原文】

37、解落三秋叶①,能开二月花②;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③。

38、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④?

39、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⑤。

40、枝缀霜葩白⑥,无言笑晓风;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⑦。

41、倾国姿容别⑧,多开富贵家;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⑨。

42、墙角一技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⑩。

43、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⑪。

44、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⑫;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⑬。

【注释】①解:懂得,会。②二月花:指秋天的枫叶。典出唐诗人社牧《山行》诗。③以上四句描写风。④典出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⑤(带雨的梨花)像是正在哭泣的美人杨贵妃的脸。出自白居易诗。⑥霜葩:色白如霜的花。⑦色间:花色间杂在一起,即承上句说李花与桃花结为伴侣。以上四句诗形容李花。⑧(牡丹花)像倾国倾城的美人,其姿态、容貌与众不同。⑨轻薄:看轻,瞧不起。以上四句描写牡丹花。⑩化用宋诗人林逋《咏梅诗》中诗句“暗香浮动月黄昏”。以上四句引用王安石《梅花》诗;王诗“一”作“数”,“惟”作“为”。⑪谓梅花适宜与竹、松等量齐观。我国古代称松、竹、梅三种耐寒的欣赏植物为“岁寒三友”。以上四句都是形容梅花的。⑫谓居住的地方不可没有君子,故应种植松、竹、梅等像君予那样耐得住风霜寒冷的有节操的植物来作为长期相交的朋友。语出金代元好问《丐论》。⑬《酉阳杂俎》载李德裕言北都童子寺有竹一窠,每日竹报平安。【原文】

45、春水满泗泽①,夏云多奇峰②;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③。

46、诗酒琴棋客④,风花雪月天⑤;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⑥。

47、道院迎仙客⑦,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⑧,池养化龙鱼⑨。

48、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⑩,冬吟白雪诗。

【注释】①泗泽:河流和沼泽。泗即泗河,在今江苏省北部。此泛指河流。②夏天的云朵大多状如奇形怪状的山峰。③秀孤松:孤立的苍松一株独秀。④古代的文人以弹琴、下棋、作诗、饮酒为风雅崇高的娱乐活动。⑤风花雪月:古人以夏季的风、春季的花、冬季的雪、秋季的月作为四季风光的典型事物,故常以“风花雪月”来概括四季的景象。⑥悠闲富贵又高名远扬。散神仙:道教传说中不在神仙世界担任官职的神仙。比方悠闲自在。⑦道院:有道之士所居住的院落。仙客:像仙人同样高雅脱俗的来宾。⑧栖凤竹:竹的美称。相传凤凰以竹实为食物。⑨化龙鱼:鲤鱼的美称。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就变化为龙。⑩黄花:菊花。范仲淹(989-1052),祖籍彬州(今陕西彬县),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1岁时,父亲逝世,母亲改嫁到山东淄州。先在寒寺孤身读书,后到应天府书院读书,以粥和咸菜度日,27岁时中进士。54时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其名言。《岳阳楼记》和《渔家傲》、《苏幕遮》等词传诵至今。假如没有科举制,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这样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科举制为统治阶级笼络了更多更好的人才,拓宽了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唐、宋的官员很多是通过科举出身的,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等人都是进士。第二,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既是政治制度,又是教育制度,宗旨是把选拔官员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北宋真宗《劝学诗》中云:“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第三,科举制为世界公务员制度作出了重要奉献,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的评价,总体上说要比中国人对科举的评价高得多。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指出:“尽管有其缺陷,但科举制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帮助它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到了比任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不少西方人认为科举制重要性不亚于物质文明领域中的四大发明。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来说,在一定意义上,科举制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悲观作用是:第一,科举制的推行,使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的,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科举制使“学而优则仕”真正得到实现。光是北宋仁宗一朝(1023—1063年),由进士入仕的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就有4570人,平均每年114人,真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科举制把受教育与仕进、利禄直接桂钩,使读书—考试—做官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知识分子的唯一一条正路。科举考试的内容重要是经学、文学和历史学,因而这些学科得到了很大发展,而科举不考或很少考的艺术、科技就遭到冷遇。第二,科举制维护并强化了专制王权。通过科举做官的官员自诩为“天子门生”,直接效忠于皇上。由于其地位和权力来自皇上的恩赐,因而更加依附于皇权。并且,科举制把儒家思想全面地推广、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起到了思想控制的作用。唐太宗看到考进士的考生鱼贯入场时,快乐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朝诗人赵嘏一语道破其奥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第三,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衰落,培养了一批思想僵化、毫无能力的庸才和利禄之徒,相反,不少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知识分子深受其害。典型例子:顾炎武(1613~1682),今江苏苏州昆山人,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为嗣,寡母十六岁未婚守节,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14岁,入县学为诸生。此后连年角逐于考场,屡试不中。27岁那年,乡试又落第,终于从科举的迷梦中醒悟过来,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故放弃科举之心,转而遍览历代史书、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户口赋役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终于撰成《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成为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的三大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但他30岁时,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郑板桥(1693-1766),江苏兴化人。20岁左右,考取秀才。40岁,赴南京参与乡试,中举人,作诗《得南捷音》。44岁,参与礼部会试,中贡士,接着参与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49岁,入京,候补官缺。50岁时,为山东范县令。54岁,调任潍县令。61岁,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蒲松龄(1640-1715),今山东省淄博市蒲家庄人,世称聊斋先生。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然而,以后屡应乡试(在省城考)皆落第,直至71岁时(去世前4年)才破例补为贡生。所谓贡生,是指明清时期,政府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秀者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将人才奉献给皇帝。贡生相称于举人的副榜。清朝的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等类别。蒲松龄是岁贡,也叫挨贡,意思是,做廪生(政府提供膳食的生员)时间长了,排队挨上了贡生。做贡生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相称于今天县办中学的副校长。少年时代的蒲松龄真心爱慕的是八股以外的知识、学问,《庄子》、《列子》、《游侠列传》、《李太白集》等是他钟爱的作品,难怪他中不了科举。为生活所迫,蒲松龄应老乡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后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近42年,直至61岁。以毕生精力撰成《聊斋志异》。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情节幻异曲折,文笔简练,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赞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