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测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一、选择题1.“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2.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2023·山东)1900年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化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D.新政加剧地方独立倾向4.英国内城问题,即所谓英国内城困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大量制造业工厂关闭,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等。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内城遭到彻底废弃 B.工业结构发生转变C.人才外流十分严重 D.城市交通根本改变5.下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唐语林》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酒肆行》(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两京新记》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6.北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和发展()A.与军事防御目的密切相关B.主要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C.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D.导致人口向集镇大量聚集7.城市规划虽是个新近的名词,但古代中国已有城市规划的理念,如管子认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据材料可知管子的城市规划理念是()A.突出城市的政治功能 B.强调城市的防御能力C.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 D.城市发展应遵循礼制8.(2023·武威六中)1953年4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今后县、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对于现已进城的农民,应动员其迅速返乡”。该措施()A.稳定了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B.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C.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9.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的领导者是()A.手工业者和商人 B.农民和手工业者C.封建骑士和商人 D.地主和手工业者10.14世纪后,意大利一些繁荣的城市里,诸如市政厅、学校、市场和育婴堂之类的公共建筑日益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甚至市政厅的底部不仅供等候办事的市民休息,还供市民集会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公共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B.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规模扩大C.宗教建筑已被公共建筑所取代D.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11.20世纪以来,大众娱乐文化纷纷出现,超市、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社区服务蓬勃发展,这反映出当时()A.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B.社会中贫富差距已经消除C.工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D.建筑技术水平的日渐革新12.20世纪以来,大众娱乐文化纷纷出现,超市、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社区服务蓬勃发展。这反映出 ()A.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B.社会中贫富差距已经消除C.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高D.建筑技术水平的日渐革新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图一图二材料二“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摘编自赵世瑜、孙冰《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双林镇为例》材料三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古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等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的经济发展特点。(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城镇发展的原因。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一、选择题1.“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人营造宫室即民居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润湿伤民”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A项错误;“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决定民居建筑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村落的兴衰,D项错误。2.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中世纪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在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它们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3.(2023·山东)1900年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这反映了上海()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化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D.新政加剧地方独立倾向[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组织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成立上海工程总局,后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工程总局由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事宜到自治,说明上海近代城市治理进程不断推进,故选A项;材料反映上海市政管理及治理进程的发展情况,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仅从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上海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是清末新政的表现,也看不出地方独立的倾向,排除D项。4.英国内城问题,即所谓英国内城困境,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大量制造业工厂关闭,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等。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内城遭到彻底废弃 B.工业结构发生转变C.人才外流十分严重 D.城市交通根本改变[解析]依据材料“大批住宅房屋被遗弃,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移到城镇或城市边缘地带的小城镇”,可以看出工业,尤其新兴工业的外迁,促使内城的人口迁移到城镇或是城市边缘,B项正确;“彻底”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人才的外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市交通的改变,排除D项。5.下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唐语林》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酒肆行》(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两京新记》A.西市饮食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D.西市已经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解析]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知,唐代饮食业可以承接举办大型礼席,能快速完成可见出现快餐业;第二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西市饮食服务业的繁荣景象,而且酒店、旅店发展;第三则材料反映了西市售卖粥饭的小商贩活动,而且质优价廉。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当时西市饮食服务业的市场适应能力较强,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市”的管理,排除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当时餐饮业是当时主要的行业,排除C项;D项中的“开始”在材料中无法界定,排除。6.北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集镇的形成和发展()A.与军事防御目的密切相关B.主要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C.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D.导致人口向集镇大量聚集[解析]根据材料“魏在北部边陲建立了沃野等镇,用以防御。为了保证防御人员的各种物资供应,久而久之,镇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集镇最开始是为了军事防御建立的,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建立集镇是为了方便防御,并不是以自然村落为基础而形成,排除C项;D项由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7.城市规划虽是个新近的名词,但古代中国已有城市规划的理念,如管子认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据材料可知管子的城市规划理念是()A.突出城市的政治功能 B.强调城市的防御能力C.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 D.城市发展应遵循礼制[解析]材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意思是凡是营建都城,不把它建立在大山之下,也必须在大河的近旁。高不可近于高地,以便保证水用的充足,低不可近于潮湿低洼的地方,以节省沟堤的修筑。因此管子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城市建设应因地制宜,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功能突出、城市的防御能力及遵循礼制,排除A、B、D三项。8.(2023·武威六中)1953年4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今后县、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对于现已进城的农民,应动员其迅速返乡”。该措施()A.稳定了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B.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C.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D.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处于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时期,政务院发布《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稳定了城市人口规模,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故D项正确;当时社会秩序并不混乱,故A项错误;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没有必然联系,而且1956年才建成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故C项错误。9.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的领导者是()A.手工业者和商人 B.农民和手工业者C.封建骑士和商人 D.地主和手工业者解析:欧洲中古时期新出现的一些城市和城镇,不是行政中心,而是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因此A项正确。10.14世纪后,意大利一些繁荣的城市里,诸如市政厅、学校、市场和育婴堂之类的公共建筑日益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甚至市政厅的底部不仅供等候办事的市民休息,还供市民集会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公共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B.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规模扩大C.宗教建筑已被公共建筑所取代D.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解析:根据材料“14世纪后”“意大利”“诸如市政厅、学校……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市政厅的底部……供市民集会使用”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建筑侧重关注市民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盛行,故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故选D项;由材料看不出城市建设的主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C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11.20世纪以来,大众娱乐文化纷纷出现,超市、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社区服务蓬勃发展,这反映出当时()A.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B.社会中贫富差距已经消除C.工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D.建筑技术水平的日渐革新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以来,大众娱乐文化纷纷出现,超市、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社区服务蓬勃发展,这都是城市中生活便捷的体现,因此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与题干无直接关系。12.20世纪以来,大众娱乐文化纷纷出现,超市、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社区服务蓬勃发展。这反映出 ()A.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B.社会中贫富差距已经消除C.城市化水平的持续提高D.建筑技术水平的日渐革新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以来,大众娱乐文化纷纷出现,超市、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社区服务蓬勃发展,这都是城市中生活便捷的体现,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图一图二材料二“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