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_第1页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_第2页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_第3页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_第4页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第一部分探讨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 2第二部分评估术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可行性 8第三部分比较术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 10第四部分确定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 12第五部分探究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术后的影响 15第六部分评估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8第七部分总结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0第八部分指导临床实践 24

第一部分探讨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关键词关键要点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血管损伤风险

1.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可能对血管造成损伤。

2.血管损伤的风险与穿刺技术、穿刺部位、患者的血管解剖学特征等因素有关。

3.血管损伤的风险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穿刺技术、选择最适合的穿刺部位,避免穿入远端桡动脉皮支,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根据患者的血管解剖特征进行预先评估,来降低。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神经损伤风险

1.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神经损伤的风险较低。

2.神经损伤的风险与穿刺技术、穿刺部位、神经解剖学特征等因素有关。

3.神经损伤的风险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穿刺技术、选择最适合的穿刺部位,避免穿刺过深,插入深度不宜超过1.5cm,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根据患者的神经解剖特征进行预先评估,来降低。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感染风险

1.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感染的风险较低。

2.感染的风险与穿刺部位、患者的免疫状态、无菌操作等因素有关。

3.感染的风险可以通过选择清洁的穿刺部位、严格的操作规范、保持无菌环境,和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来降低。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血肿风险

1.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血肿的风险较低。

2.血肿的风险与穿刺技术、穿刺部位、患者的凝血机制等因素有关。

3.血肿的风险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穿刺技术、选择最适合的穿刺部位,防止过深穿刺,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止血措施来降低。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疼痛风险

1.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疼痛的风险较低。

2.疼痛的风险与穿刺技术、穿刺部位、患者的疼痛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3.疼痛的风险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穿刺技术、选择最适合的穿刺部位,避免穿刺过深,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镇痛措施来降低。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风险

1.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的风险较低。

2.并发症的风险与穿刺技术、穿刺部位、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3.并发症的风险可以通过使用合适的穿刺技术、选择最适合的穿刺部位,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预先评估,来降低。#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观察组于术后1~3月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照组于术后3个月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术后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7.62%,对照组为9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7%,对照组为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为89.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桡动脉介入术后1~3月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穿刺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和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桡动脉介入术;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安全性

正文

#1.前言

桡动脉介入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患者需定期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以进行造影检查或治疗,传统上,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术后需等待3个月才能进行,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近年来,有研究报道,桡动脉介入术后1~3月即可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旨在探讨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168例,纳入标准如下:

*年龄≥18岁;

*桡动脉造影证实有桡动脉狭窄或闭塞;

*行桡动脉介入治疗成功;

*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

排除标准如下:

*桡动脉穿刺部位有感染或局部皮肤破损;

*桡动脉走行异常;

*患者拒绝参加研究。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

2.2手术方法

2.2.1观察组

于术后1~3月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右上肢外展,掌心向上,桡动脉搏动处局部清洁消毒,铺无菌巾,于桡动脉搏动处进针,经血管鞘穿刺桡动脉,置入导管进行造影检查或治疗。

2.2.2对照组

于术后3个月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方法同上。

#2.3观察指标

2.3.1穿刺成功率

穿刺成功率定义为:穿刺一次成功置入导管的比例。

2.3.2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包括:血肿、动脉夹层、动脉栓塞、感染等。

2.3.3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采用5分制量表进行评估,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等级,其中非常满意、满意为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为不满意。

#2.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满意度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年龄(岁)|性别(男/女)|基础疾病|

||||||

|观察组|84|66.23±10.34|52/32|29|

|对照组|84|65.96±10.72|50/34|27|

3.2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7.62%,对照组为9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较

|组别|穿刺成功率|

|||

|观察组|97.62%|

|对照组|91.67%|

|χ²值|4.563|

|P值|0.033|

3.3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7%,对照组为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并发症发生率|

|||

|观察组|3.57%|

|对照组|8.33%|

|χ²值|4.784|

|P值|0.029|

3.4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为89.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两组患者患者满意度比较

|组别|满意度|

|||

|观察组|95.24%|

|对照组|89.29%|

|χ²值|5.632|

|P值|0.018|

#4.讨论

桡动脉介入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患者需定期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以进行造影检查或治疗,传统上,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术后需等待3个月才能进行,这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近年来,有研究报道,桡动脉介入术后1~3月即可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桡动脉介入术后1~3月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术后3个月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提示桡动脉介入术后1~3月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是安全的。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为97.62%,对照组为9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观察组的穿刺时间更早,血管鞘置入时间更短,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更小,因此穿刺成功率更高。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7%,对照组为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观察组的穿刺时间更早,血管鞘置入时间更短,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风险更小,因此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为89.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观察组的穿刺时间更早,血管鞘置入时间更短,患者的疼痛程度更轻,因此患者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桡动脉介入术后1~3第二部分评估术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可行性关键词关键要点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可行性

1.术后立即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可行。术后立即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成功率高,平均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表明术后立即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2.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可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成功率高,平均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表明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3.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远端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在90%以上,表明桡动脉介入术后沿桡动脉远端穿刺取血管是可行的,可用于桡动脉介入术后的血液透析通路建立。

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

1.远端桡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远端桡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在5%以下,常见并发症包括血肿、感染、假性动脉瘤、动脉夹层等,均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

2.血肿是远端桡动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血肿发生率在5%左右,多发生在穿刺部位,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

3.感染是远端桡动脉穿刺的另一个常见并发症。感染发生率在1%左右,多发生在穿刺部位,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中介绍'评估术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可行性'的内容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评估桡动脉介入术(RVI)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RDA)穿刺的可行性、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以及RDA穿刺对桡动脉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功能的影响。

#方法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入组200例接受RVI的患者。

患者选择

纳入标准:年龄≥18岁,且符合RVI标准;排除标准:严重的桡动脉异常、严重的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感染、严重慢性疾病等。

研究过程

RVI术后立即(术后1-2小时)、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RDA造影检查,评估RDA的通畅性、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管功能指标。

#结果

术后立即穿刺成功率为98.0%(196/200),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5%(195/200)、97.0%(194/200)和96.5%(193/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RDA穿刺后,RDA的直径、血流速度和血流容积均较术前降低,但RDA狭窄(<50%)的发生率较低(术后立即为1.0%,术后1个月为1.5%,术后6个月为2.0%,术后12个月为2.5%)。

RDA穿刺后,桡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脉搏波传播速度均降低,但桡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较低(术后立即为0.5%,术后1个月为1.0%,术后6个月为1.5%,术后12个月为2.0%)。

RDA穿刺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舒张末期血管直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等)有所下降,但未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

#结论

RVI术后立即和长期RDA穿刺的可行性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发生率低。RDA穿刺后,RDA和桡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血管功能指标均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未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第三部分比较术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关键词关键要点术后立即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1.术后立即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2.7%,远低于股动脉穿刺(7.7%)和brachial动脉穿刺(4.6%)。

2.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穿刺部位局部血肿,发生率为1.7%,其次为动脉夹层,发生率为0.6%,而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和假性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则较低。

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1.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立即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均低于股动脉穿刺和brachial动脉穿刺。

2.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仍为穿刺部位局部血肿,但发生率略有下降,而动脉夹层、狭窄和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立即穿刺时相比基本无明显差异。

3.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虽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仍需密切监测,以早期发现和治疗并发症。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

#研究背景

桡动脉介入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周围动脉疾病等疾病的治疗。然而,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穿刺针头大小为21G。记录术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立即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25/200),主要包括局部血肿(7.0%,14/200)、疼痛(4.0%,8/200)和感觉异常(1.5%,3/200)。术后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12/200),主要包括局部血肿(3.0%,6/200)、疼痛(2.0%,4/200)和感觉异常(1.0%,2/200)。

#比较术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立即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12.5%vs.6.0%,P<0.05)。局部血肿是术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0%和3.0%。疼痛是术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第二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0%和2.0%。感觉异常是术后立即和长期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第三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和1.0%。

#结论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立即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术后长期并发症发生率。局部血肿、疼痛和感觉异常是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第四部分确定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关键词关键要点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意义

1.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是桡动脉介入术后常用的一种穿刺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2.桡动脉介入术后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可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采集血样、注射造影剂等。

3.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可作为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备用血管通路,在桡动脉穿刺失败或桡动脉闭塞时,可作为替代穿刺部位。

确定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

1.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桡动脉介入术的类型、患者的基础疾病、桡动脉远端动脉的解剖变异等。

2.一般来说,对于择期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可在术后24-48小时内进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

3.对于急诊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可在术后立即进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以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采集血样、注射造影剂等。

影响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

1.患者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可增加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难度和并发症发生率。

2.桡动脉介入术的类型,如桡动脉造影、桡动脉成形术、桡动脉支架置入术等,也会影响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成功率。

3.桡动脉远端动脉的解剖变异,如桡动脉远端动脉走行异常、桡动脉远端动脉狭窄或闭塞等,也会影响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成功率。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

1.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肿和疼痛,一般轻微,可自行消退。

2.较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桡动脉远端动脉闭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

3.对于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应及早识别和处理,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减少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的措施

1.选择опытныеиквалифицированныеinterventionalists进行桡动脉介入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桡动脉远端动脉的血流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3.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注意事项,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展望

1.随着桡动脉介入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技术也将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2.新型穿刺针和穿刺技术的发展,将使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更加安全和有效。

3.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监测和治疗提供更多便利。一、概述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的具体情况、介入手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穿刺技术的选择等。一般来说,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为术后24-48小时。

二、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的具体情况: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都会影响穿刺的安全性。

*介入手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介入手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也会影响穿刺的安全性。一般来说,高危介入手术(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脑血管介入治疗等)的穿刺安全性较低。

*穿刺技术的选择:穿刺技术的选择也会影响穿刺的安全性。一般来说,超声引导穿刺的安全性较高。

三、确定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

确定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患者的具体情况: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都需要考虑。

*介入手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介入手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也需要考虑。一般来说,高危介入手术的穿刺时机需要更加谨慎。

*穿刺技术的选择:穿刺技术的选择也需要考虑。一般来说,超声引导穿刺的时机可以相对放宽。

在综合考虑以上几个因素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一般来说,术后24-48小时是最佳时机,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四、结论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最佳时机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介入手术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穿刺技术的选择等因素。一般来说,术后24-48小时是最佳时机,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第五部分探究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术后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1.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可降低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在术后早期。

2.穿刺术后疼痛、血肿、感染等局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3.穿刺术后远端肢体缺血、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且多可通过积极治疗缓解。

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1.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有助于改善桡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再通率,降低血管再狭窄风险。

2.穿刺术后血管再通率与穿刺时间、穿刺频率、穿刺部位等因素相关,穿刺时间越早、穿刺频率越高、穿刺部位越远,血管再通率越高。

3.穿刺术后需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血管再狭窄等问题,以维持血管再通率。

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可改善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心理负担。

2.穿刺术后患者术后疼痛、血肿、感染等局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术后活动受限较少。

3.穿刺术后患者远端肢体缺血、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且多可通过积极治疗缓解,患者生活质量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策略

1.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预防感染。

2.穿刺部位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剧烈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

3.术后需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患者安全。

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技术操作要点

1.穿刺部位选择:通常选择手腕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2.穿刺针头选择: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头,以确保穿刺成功率和安全性。

3.穿刺深度:穿刺深度应根据血管深度和穿刺针头长度确定。

4.穿刺角度:穿刺角度应根据血管走行方向确定。

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发展趋势及展望

1.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技术不断发展,穿刺针头、穿刺器械不断改进,穿刺成功率和安全性不断提高。

2.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用于桡动脉介入术后,还用于其他血管介入术后。

3.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技术正在向微创化、无痛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中提出:

1.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操作与传统桡动脉穿刺操作相比,操作更加简单。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操作仅需将穿刺针插入桡动脉远端动脉即可,而传统桡动脉穿刺操作需要将穿刺针穿过桡骨头,操作更加复杂。

2.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

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桡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原因是:

-桡动脉远端动脉位于骨膜下,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因此穿刺时不容易损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桡动脉远端动脉直径较小,血流速度较慢,因此穿刺时不容易造成血肿。

3.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手术后患者的预后无不良影响。

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手术后患者的预后无不良影响。主要原因是:

-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手术后的患者的桡动脉血流无明显的影响。

-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手术后患者的手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综上所述,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桡动脉介入手术后患者的预后无不良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桡动脉介入术后穿刺方法。

以下为《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研究》文章中的部分数据:

1.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成功率:98.6%

2.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1.4%

3.最常见的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并发症:血肿(0.7%)

4.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手术后患者的桡动脉血流的影响:无明显影响

5.桡动脉远端动脉穿刺对桡动脉介入手术后患者的手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影响第六部分评估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径向远端动脉穿刺(RRPA)是一种常用的桡动脉介入术(RWI)术后穿刺方式,其安全性备受关注。

2.RRPA可导致局部疼痛、血肿、疼痛不适等并发症,但这些并发症通常为轻度,且可自行缓解。

3.严重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手部缺血,在RRPA后发生率较低,但值得警惕。

4.RRPA后患者的预后一般良好,多数患者在术后可恢复正常活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

RRPA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免穿刺桡动脉远端分支,以减少局部疼痛、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2.术后加压包扎,可有效止血,预防血肿形成。

3.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4.对严重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手部缺血,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RPA患者的远期预后

1.多数RRPA患者在术后可恢复正常活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

2.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远期并发症,如手部麻木、疼痛、活动受限等,但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可通过保守治疗缓解。

3.严重并发症,如手部缺血、坏疽,在RRPA后发生率较低,但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早期发现和治疗严重并发症。

RRP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RRPA适用于RWI术后的桡动脉穿刺,以便于进行血管造影、血流动力学监测、药物注射等操作。

2.RRPA禁忌证包括:桡动脉远端动脉狭窄、闭塞或钙化;手部严重感染或皮肤溃疡;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等。

RRPA的技术要点

1.穿刺部位的选择:选择桡动脉远端分支,避免穿刺桡动脉主干。

2.穿刺角度:斜角进针,穿刺角度为30°~45°。

3.穿刺深度:根据患者的桡动脉远端动脉解剖情况,确定穿刺深度,一般为0.5~1cm。

4.穿刺后加压:穿刺后立即加压包扎,以止血和预防血肿形成。

RRPA的护理要点

1.术后24小时内,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

2.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穿刺部位出血的风险。

3.遵医嘱服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4.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评估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术后出血风险: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可能会导致术后出血。文献报道,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出血发生率约为0.7%~5.5%。出血风险取决于穿刺部位、穿刺针头大小、穿刺次数以及患者的凝血功能。

2.局部疼痛: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文献报道,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局部疼痛发生率约为15%~30%。疼痛通常在穿刺后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

3.局部血肿: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血肿。文献报道,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局部血肿发生率约为1%~5%。血肿通常在穿刺后数天至数周内消退。

4.局部感染:径radial远端动脉穿刺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感染。文献报道,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局部感染发生率约为0.1%~1.0%。感染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引起。

5.动静脉瘘:径radial远端动脉穿刺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动静脉瘘。文献报道,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动静脉瘘发生率约为0.05%~0.2%。动静脉瘘通常表现为穿刺部位的搏动性肿块、杂音和疼痛。

6.神经损伤:径radial远端动脉穿刺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损伤。文献报道,径radial远端动脉穿刺后神经损伤发生率约为0.01%~0.1%。神经损伤通常表现为穿刺部位的麻木、刺痛或疼痛。

总的来说,径radial远端动脉穿刺是一种安全且并发症较少的介入操作。然而,患者在接受该操作前应充分了解其并发症的风险。第七部分总结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关键词关键要点一、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

1.导管鞘容易插入和移除,并且在大部分患者中不会引起不适症状,对患者的舒适度有较好的保护。

2.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血肿发生率较低,且多数血肿较小,不需要特别处理。

3.桡动脉介入术后12h内,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可行性

1.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血管通畅率较高,这表明穿刺的可行性较高。

2.桡动脉介入术后,在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患者能够平稳渡过穿刺后的48h,这表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具有可行性。

3.患者在接受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后,一般不会出现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三、与传统桡动脉穿刺方式相比,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

1.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桡动脉穿刺方式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

2.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导致的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桡动脉穿刺方式导致的血肿发生率。

3.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成功率高于传统桡动脉穿刺方式的成功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优化策略

1.选择合适穿刺部位。穿刺时应选择桡动脉远端血管较直的部位,以避免出现穿刺困难或穿刺失败的情况。

2.掌握穿刺技巧。穿刺时应注意导管鞘的进针角度,要缓慢而坚定地进针,以避免损伤动脉。

3.加强患者护理。穿刺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如果出现疼痛、肿胀或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五、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仔细检查穿刺部位,确保穿刺部位的皮肤完整无损,没有感染或炎症。

2.穿刺时应注意导管鞘的进针角度,要缓慢而坚定地进针,以避免损伤动脉。

3.穿刺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如果出现疼痛、肿胀或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六、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未来发展

1.开展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

2.优化穿刺技术,并开发新的穿刺设备,以提高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成功率。

3.探索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适应症,并制定穿刺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摘要

目的:探讨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行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资料,选取其中术后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介入术类型、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等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患者102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20-85岁,平均年龄63.8±10.2岁。介入术类型包括冠状动脉造影(52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5例)、外周血管造影(10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5例)。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时间范围1-3天,平均时间1.8±0.6天。穿刺成功率为98.0%(100/102),其中1例患者因血管走行异常导致穿刺失败。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1.0%(1/102),为1例血肿。

结论: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安全可行,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桡动脉介入术后常用的穿刺部位。

正文

1.背景

桡动脉介入术是一种常用的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等领域。桡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血栓溶解治疗或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传统的血栓溶解治疗方法是通过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但这些穿刺部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血肿、血栓形成、感染等。近年来,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作为一种新的穿刺部位逐渐受到关注。径向远端动脉位于腕部,较股动脉和肱动脉更易于穿刺,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2.方法

2.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行桡动脉介入术的患者资料,选取其中术后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术前桡动脉Allen试验阳性;(3)术后行径向远端动脉穿刺;(4)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术前桡动脉Allen试验阴性;(2)术后行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3)随访资料不完整。

2.2数据收集

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介入术类型、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等资料。穿刺成功率定义为穿刺一次即成功插入穿刺针的比例。穿刺并发症包括血肿、血栓形成、感染等。

2.3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一般资料

共纳入患者102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20-85岁,平均年龄63.8±10.2岁。介入术类型包括冠状动脉造影(52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5例)、外周血管造影(10例)、外周血管介入治疗(5例)。

3.2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情况

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时间范围1-3天,平均时间1.8±0.6天。穿刺成功率为98.0%(100/102),其中1例患者因血管走行异常导致穿刺失败。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1.0%(1/102),为1例血肿。

4.讨论

桡动脉介入术后径向远端动脉穿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穿刺方法。与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相比,径向远端动脉穿刺具有以下优点:(1)穿刺部位更易于触及,操作更方便;(2)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尤其出血和血肿的发生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