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8
建暗・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除了出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残破的桦卯木结构外,
我们很少在其他遗址上出现类似的桦卯技术。这使一些人怀疑那是一个孤例,而鸡叫城遗址
出土的这些桦卯结构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人有一项技术是①的,那就是不用一颗钉子,就能使两
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一一样卯技术。什么是柳卯技术呢?这是一种用特定结构
形式实现木与木相连接的技术,其中凸出部分为“禅”,又叫“样头”,凹进部分为“卯”,
也叫“卯眼”。这种技术无需一颗铁钉,更不用胶水,就可以使凹凸部分②。
中国人掌握榨卯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据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来
看,中国人早在7000年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样卯技术,这里出土的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梯,
尤其是发明使用了燕尾桦、带销钉孔的梯和企口板,是③发现的最早的棒卯结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独一无二②浑然一体③迄今为止
2.结合材料,为中国建筑的柳卯技术下一个合适的定义。要求:不超过55个字。
中国建筑的桦卯技术是示例:一种在建筑中使用的通过凸出的样和凹进的卯两个部位将
两个分离的木质物件紧密咬合的技术。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答:示例:在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被发掘前,除了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残破的座
卯木结构外,我们很少在其他遗址上发现类似的样卯技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
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
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①,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
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
是各用不同的“词汇”“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
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
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罗马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
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②,就如同不同
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C)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了。
B.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C.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号作用的能力。原文第一段“可译性”表示特殊含义。
A.“满招损,谦受益”是引用的格言名句,表直接引用;B.这里是为了借此说明他舍不得丢
弃,表强调;C.“流线型”本是设计术语,此处指鲸的外形,是特殊含义;D.这里是反语,
实则是表达否定讽刺。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①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②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
6.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比喻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答:①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即民族建
筑之间的可理解性。②以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而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为喻,阐述各
民族建筑的功用和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③形象
地揭示了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④以文学
手法为喻,强调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身许国是一种献身民族的舍我大义。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作中这样感慨:我们的祖先,
他们用血肉之躯“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
民族危难时,自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凌时,自有“苟利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
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28年的浴血奋战、①,
无数英烈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②。爱国以鲜血书写,报国用生命相许,何
等的壮怀激烈。
以身许国是一种奉献无悔的大我情怀。共和国的锦绣河山,需要无数儿女③地
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舍小我、谋大我者必以天下为己任,忧患着大我的忧患,
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和幸福。王继才在孤岛中坚守30余年,用自己的坚韧和奉献,换来
千家万户的平安;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16个春秋,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留下创造美好未来
的4000万颗种子……正是这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许国者,撑起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的脊梁。
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前赴后继(或: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一往无前)②彪炳史册(或:名
垂青史、青史流芳、永垂不朽)③无怨无悔(或:心甘情愿、任劳任怨)
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散句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
答: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着大我的憧憬,幸福着大我的幸福。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1)使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2)表达效果:①用排比的句子,凸显出以身许
国的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十富了文章的内容。②引用诗文可以具体
形象地表现以身许国者的精神,同时增强文章语言的内涵,富有文采。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
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
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
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
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馒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种户外的
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
了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
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杨、
楝、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
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作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
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
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它们之所
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
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
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
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
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
而多用暖和的木质0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
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
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
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
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
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
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
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材料三:近30年,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大体量、
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
宽马路,并配有所谓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古建筑群却在毁灭性消失。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倒是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
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
心副主任乔润令直言,“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难觅心
灵的归宿。”
面对城市“千城一面”的尴尬,作为城市面貌与灵魂塑造者的中国建筑师们,似乎难辞
其咎。“建筑设计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建筑师不仅仅需要接受技术层面的教育。建筑创作是
否有丰富的建筑语言,取决于建筑师本身的文化修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曹嘉明
认为,“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缺少丰富的设计语言,没能将地方文
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应依靠建筑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熏陶。
在中国,与“千城一面”相对应的,是大量山寨建筑及奇特建筑的不断兴起。阜宁的“悉
尼歌剧院”、苏州的“大秋裤”、沈阳的“大铜钱”……这些年涌现出的“建筑创新”,不断成
为被市民吐槽的热点。
“建筑创新的三大动力是人的审美疲劳、创作环境的改变和创作者的自我批判。中国目
前最需要做的,不是去模仿建筑大师的作品,而是去感知他们的精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总建筑师王振军说。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
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在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大浪潮里面,
总觉得自己像个被雇佣的打工者,这主要源于设计师本身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师不
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人文关怀,特别是关爱弱势群体,维护公共利益。其实设计的
力量是巨大的。好的设计会感动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摘编自《“千城一面”与山寨建筑遍地,谁来塑造
有灵魂的城市》,“人民网”2013年8月19日)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中国建筑中“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的灵活
性.
B.中国的古典建筑,大到宫殿庙宇,小到亭台水榭,都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着共同的特色。
C.我国长城是古典建筑中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完美结合,也是局部和整体和谐统一的典范。
D.随着古建筑群逐渐消失,中国城市建筑便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变得没有了灵魂。
【解析】“随着……中国城市建筑便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变得没有了灵魂”表
述错误,过于绝对。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国的房子多有显著的轴线,主要的房屋一般向南,常在庭院或天井种植树木花草,
这在李泽厚看来都是源于中国人的理性精神。
B.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布置并联系不同的个别建筑
组成庭院,这就是中国建筑上所说的“文法”。
C.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具体到建筑内部则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展现出一
种与人和生活的亲和力,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D.追求建筑创新,会导致山寨建筑的泛滥和奇特建筑的大量兴起,最终将导致中国传统
建筑的“词汇”和“文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A.“常在庭院或天井种植树木花草,这在李泽厚看来都是源于中国人的理性
精神”错误,不符合文意。C.“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错误,无中生有。D.“追求建筑创新,会导致……最终将导致中国传统建筑……逐渐退出历
史舞台”表述错误,强加因果。
1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材料一以“词汇”和“文法”为喻,从重要的概念入手,目的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说明
中国建筑的构成原理。
B.材料二按照总分结构,从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出的理性精神,
由表及里,层次清晰。
C.材料三从现象入手,多次引用权威专家的言论,意在客观地分析现代建筑中存在问题
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都使用了“往往”“一般地”“似乎”这类的词语,这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
谨性和语言的分寸感。
【解析】“由表及里,层次清晰”错误,材料二的三个角度没有按照“由表及里”的
顺序,而是由内到外,由局部到整体。
13.建筑师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的传统才能塑造有灵魂的现代城市建筑?请
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①从专业知识上,要让现代建筑有文化有传统,建筑师必须首先熟悉传统建筑上的
“文法”和“词汇”,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在借鉴外来建
筑文化的时候保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②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上说,建筑是为人服
务的,中国的建筑向来有以人为本的传统,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应该继续发扬,要有人文关
怀,以适合人居为设计的标准(传承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理性精神)。
14.下面两个选段中分别表现出了上述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哪些具体特征?请简
要说明。
(1)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
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
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2)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
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缪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
心斗角。盘盘焉,困困焉,峰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答:(1)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布局上往往左右均齐对称、中轴显著。文段中,荣国府的
穿堂、厅、上房位列中轴线上,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左右对称,连三间厅、五间上房也
是对称的。
(2)中国古典建筑讲求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阿房宫内建筑众多,各有特色,
却都“钩心斗角”,与中心区域相呼应。中国的古典建筑重视亲近自然山水。阿房宫没有避
开河流,而是让两条大河从阿房宫里穿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让山水与建筑物融为
一体。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925年,他当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专业。他的父亲梁启超给他寄来
一本书,是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但这本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因为那是北宋时代的
书。
后来,梁思成通过对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等一系列有
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的研究,他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特别是在对独乐寺观
音阁的研究中,他发现,这座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居然一共只有6种规格。《营造
法式》里说:“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
分,以为制度焉。”这句话简单来说,是指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的各种尺寸,其实都是以
材为基本的模数。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材料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量地生产,然后搬到工
地现场进行加工和组装,这样就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方,唐长安的皇宫,
面积大概3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宫,仅10个月时间建成。
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林徽因后来在给梁思成
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写的序言中说,像《营造法式》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
计,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真髓所在。
(摘自王南《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有删改)
材料二: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
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
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
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
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
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
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
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
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
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桥、
糕、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俄兽、正房、厢房、
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
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作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
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
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
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
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
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
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
的体形,表达既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三: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
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学习。想要真正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还需要先去了解传
统建筑文化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来对建筑理念进行区分,然后对其
中积极的正面的理念进行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之所以会有区分,就是因为随
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建筑理念不能够完全运用到现在的建筑设计当中,但是传统建筑中包含
有很多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能够为现代建筑注入活力。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不
能仅仅追求设计的相似、风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做到形
神兼备,也才能够将真正地传统建筑带到众人面前,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够通过建筑来感受
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说,在了解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特点之后,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也
要多去注意如何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这也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还要注重建
筑的外部环境。
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在传统建筑中,经常会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外
面一般是围墙,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理念,比较重视内涵,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
中千万不要忽视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这是现代建筑中最缺乏的一项内容。现在的建筑
设计风格总是张扬、夸张,希望能够夺人耳目,忽视了建筑的内涵。中庸思想在现代建筑中
的运用主要应该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外观的新奇,要符合建筑本身的运用和内涵;其次是建筑
的布局、色彩要协调,每个部分的建筑风格和整体建筑的风格必须是一致的。将中庸理念和
现代建筑设计进行结合,可以让建筑既不过分浮夸高调,但也会让人眼前一亮,低调奢华有
内涵。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时候就可以
换,建筑的投资比较大,推倒重来成本较高,所以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科技的支持下,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优化。
(摘自郁俊《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
建筑设计中的传承》,有删节)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1925年距离北宋李诫近千年之遥,时光太久远,所以他的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
B.独乐寺观音阁木构件成千上万,但只有6种规格,这显露出了《营造法式》密码。
C.面积很大的唐代长安的皇宫,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10个月就得以建成。
D.建筑上丰富的“词汇”,如梁、柱、仿、槐、门等等,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解析】A项,“时光太久远,所以……”原因分析错误,从整个材料一来看,原因
不仅在于时间久远,更在于数据、概念难懂。C项,“仅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错误,
应该是在于“建筑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的设计”。D项,”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
错,梁、柱、枕、檄、门等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而“文法”是指
运用这些构件建造时沿用的惯例法式。
16.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希腊、罗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种典范”,中国建筑的“文法”种类比国外多得
多。
B.中国建筑“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但拘束性并没限制灵活性,两者相辅
相成。
C.现代建筑设计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环境,达到建筑与自然的
和谐。
D.中国传统建筑外面一般是围墙,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的位置,这体现了重视内涵的中
唐理念。
【解析】“种类比国外多得多”错,文中没有进行种类的对比。用外国的文法典范,
意在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也有自己的文法或法式。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A)
A.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
B.“斗棋”是木结构建筑常用的制式。
C.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
【解析】“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这句讲的是建筑的原料,不属于“文
法”。
18.材料三行文脉络清晰,请进行简析。
答:①全文是总分结构,首段提出问题,引出下文。②二、三、四是并列段落,从天人
合一、中庸、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解答了首段的问题。
19.纵观三则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有哪些?请你结合材料进行简析。
答:①建造上有成熟的法式: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②中国传统建筑都有一定的“文
法”(风格和手法);③融合进了天人合一、中庸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的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
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
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
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其中一
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每一座建
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否则,
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为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
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
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
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长
河中,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在艺术方
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
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这还算是好的。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
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
在旧基础上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
性格。
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
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
式建筑。怎么办呢?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科学化的建筑首先就与大众化不能分离的。我们必须根据人民大众的需要,用最科学化
的方法部署平面。进一步按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用最经济、最坚固的结构方法将它建造起
来。
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传统又是与前两项分不开的。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
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
而部署起来的。它最初的起源无疑是生活所需要的形成。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
成为一个传统。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都是一个小城,每一个
城市都是一个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一
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
之一的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
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
材料二:宋元时期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城,有着千年历史,境内古建筑星罗
棋布。有关数据显示,福建泉州市共有1.3万余栋历史建筑普查线索,正式公布1199栋,
挂牌保护的传统历史建筑669幢。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
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背景下,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紧密结合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实践,加快编制《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进一步完善
古城保护技术与实践方法,加强和提升泉州的古城保护工作。目前,编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已形成《泉州古城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初稿)》。
中山路、西街,泉州人耳熟能详的古城街巷代表,节假日,是游客集中打卡的“网红点”;
平日里,亦是泉州城人间烟火的温馨所在。编制过程中,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中山
路、西街等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泉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空间研究为切入点,从战略上对
古城空间保护进行控制与引导,并对城市街道、绿化、广场、街景等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同时,围绕中山路(涂门街一钟楼)综合提升、八卦沟古城水系保护提升、小山丛竹公园
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通政巷、花巷等街巷规划提升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践,对古城传统建
筑的保护修缮提炼出涵盖形制、风貌、结构、功能、空间完善等各方面控制要素索引40余项,
并逐一明确相应修缮要求。
(摘编自人民网《让古城留
住古早味》2020年11月20日)
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建筑风格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其形成是由时代、地方或民族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而成
的,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的。
B.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单独本身不乏优秀作品,其失败在于脱离环境,不能满足当时彼
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
C.19世纪以来,中国人完全丧失鉴别能力,养成了彻底的殖民地性格,表现在将欧美
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
D.为了使拥有众多古建筑的泉州城更有古早味和积极推进申遗工作,泉州市完善保护技
术,加强和提升古城保护工作。
【解析】A.“三个问题”理解错误,原文是“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
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可见“三个问题”指雕饰、平面
部署和结构方法。C.“将欧美建筑的精华生搬硬套,完全吸收”错误,原文“不能取得精
华”“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表明没有能够“完全吸收”。D.“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只是
背景,不是泉州市古城保护工作的目的。原文是“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
有古早味,今年以来,在积极推进申遗工作和向福建省政府报批《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的背景下……”,可见目的应当是“更好地保护利用古建筑,让泉州古城更有古早味”。
2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设计建筑物必须考虑城市环境和生活需要,否则,即使建筑物本身再优秀,也只能是
游离于城市体系的附属物。
B.19世纪以来中国建筑体现出的殖民地特点,与中国社会所处的特殊历史情境紧密相
关,这表明了建筑具有时代性。
C.在平面的部署上,中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
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D.泉州城的中山路、西街等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以公共空间环境研究为切入点,十分
契合泉州城的古建筑风格。
【解析】“只要沿袭这一传统,我们就能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于文
无据,且绝对化。原文是“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基本民族形式之一的重要成分。它是否仍
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
们所要知道的”。
22.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标题新闻不符合梁思成观点的一项是(D)
A.深圳南头古城修缮植入文化创意、数字展厅、社区舞台等内容。
B.泉州崇武古城百年榕树被砍,因其根系深入城墙成安全隐患。
C.台州临海的桃渚古城,木工师傅采用传统手艺修复古宅。
D.西安耗资2亿重建阿房宫景区,终因交通不便而拆除。
【解析】阿房宫景区虽然优秀,但脱离了城市的环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因此
西安的做法不符合梁思成的观点。
23.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①论证结构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结构(或层进式)展
开论证,严谨周密。②论证方法上,采用例证法,论据典型,有说服力。
24.作为新时代的建筑师,怎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①要明确建筑风格的基本问题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②要经得起城市环境
的考验,满足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③要自觉贯通古今中外,符合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民族
形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
却常忽视其结构上之价值。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
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
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探讨。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
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一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
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但是若以今日西洋建筑学和美学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建
筑本身之所以如是和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则这系统建筑的内容,的确是
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所惭愧的。
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任何建筑皆不能脱
离产生它的时代和环境来讲的,其实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
地会反映着各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和各地方的地理气候。所以所谓适用者,
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
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
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
环境之下一一兵火例外一一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
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
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至于论建筑上的美观,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
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
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
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
有作用的结构等而独立的。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
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
因为中国现代生活种种与旧日积渐不同,所以旧制建筑的各种分配,随着便渐不适用。
尤其是因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忽然改革,迥然与先前不同,一方面许多建筑物完全失掉原来
功用一一如宫殿、庙宇、官衙、城楼等等;另一方面又需要因新组织而产生许多公共建筑一
—如学校、医院、工厂、图书馆、商场等等;在适用一条下,现在既完全地换了新问题,旧
的答案之不能适应,自是理之当然。
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其在技艺上,有过极艰巨的
努力,而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如“梁架”“斗拱”“翼角翘起”等种种结构做法
及用材。直至最近代科学猛进,坚固标准骤然提高之后,木造建筑之不永久性,才令人感到
不满意。但是近代新发明的科学材料,如钢架及钢骨水泥,作木石的更经济更永久的替代;
其所应用的结构原则,却正与我们历来木造结构所本的原则符合。所以即使木料本身有遗憾,
因木料所产生的中国结构制度的价值则仍然存在,且这制度的设施,将继续应用在新材料上,
效劳于我国将来的新建筑。
古埃及的陵殿、希腊的神庙、文艺复兴中的宫苑皆是建筑中的至宝,虽然其原始作用已
全失去。虽然建筑的美术价值不会因原始作用失去而低减,但是这建筑的“美”却不能脱离
适当的、有机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中国建筑的美就是合于这原则,其轮廓的和谐、权
衡的俊秀伟丽,大部分是有机、有用的结构所直接产生的结果。
并非因其有色彩或因其形式特殊,我们推崇中国建筑,而是因产生这特殊式样的内部是
智慧的组织、诚实的努力。
(摘编自林徽因《〈清式营造则例》绪论》)
材料二:我国建筑中之斗拱系统,本身是一种装饰,是一种宫廷建筑所特有的东西。从
结构的本原看,它本不真正是建筑结构中有机的一部分。换言之,即使没有斗拱,我国木系
统仍可以存在,出檐的深度亦可存在。唐宋以来,斗拱在中国架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有
机的装饰。独乐寺观音阁的上层结构是最“有机”的,我们仍然看不出“重昂”所代表的意
义,及若干水平走向的斗拱的价值。至于广济寺的三大士殿,虽然部材仍然很大,但其斗拱
在结构上的作用以其梁材的高度来比较,仍然是有限的。
故从某种观念看,斗拱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演变,从未到达真正“成熟”的时期。系统化
发生在唐代,格式化发生在宋代,结构与造型均恰到好处的时代从不曾有过。若我们从形式
上看,则可看出一个演变的方向,可能是尚算合理的。因为它始于装饰,终于装饰,明清只
是发挥它装饰的作用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资产评估和法律尽职调查3篇
- 森林公园绿化养护服务协议
- 墙面翻新简易施工合同
- 岩土建设改建爆破作业安全规则
- 软件实施技师规范
- 电信服务干部管理准则
- 城市供热工程塔吊施工协议
- 科研设备招投标管理工作办法
- 珠宝典当联营合同
- 医院物业招投标注意事项
- 深圳证券交易所
- 译林版一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试卷
- 阿尔瓦·阿尔托
- 非煤矿山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u000b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知识
- 山东2022青岛农商银行莱西支行行长社会招聘上岸提分题库3套【500题带答案含详解】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启东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通关考试题
- 设计中重点、难点及关键技术问题把握控制及相应措施把握难点
- YY/T 0698.2-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
- GB/T 1535-2017大豆油
- 《乡镇环境治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1000字》
-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