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2、培育朗读实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4、培育关切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教学重点:1、朗读品尝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教法学法:诵读探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状况。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相互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宏大的诗人生前确定过着特殊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多数喜闻乐见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凄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出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宏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简洁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短暂结束了辗转飘舞的流浪生活,最终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有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确定是一件让人不快乐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留意领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学生朗读完后,老师订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示例: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吾庐

/

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3、学生先相互练读、评读,选择优秀展示朗读。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四、研读赏析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⑴学生分成若干组合,相互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⑵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⑶举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留意字音、节奏。(老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化领悟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板书)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夜雨难眠(长夜沾湿)

期盼大厦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志向,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2、3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1)请依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猛烈”等词语。依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老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猛烈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2)读其次节,思索:群童为何抱茅?探讨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产柴烧。当然也不解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缘由——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当怎样读?探讨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四周的人苦——还有许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苦痛。所以此句应当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假如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终一节。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苦痛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五、拓展延长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六、小结:宏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指责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宏大的诗人之所以宏大,是因为他们的苦痛和华蜜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攻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宏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