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探析19000字(论文)】_第1页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探析19000字(论文)】_第2页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探析19000字(论文)】_第3页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探析19000字(论文)】_第4页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探析19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分析摘要 Ⅰ绪论 1一、“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 1(一)“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 11.结果加重犯论 22.情节加重犯论 33.结合犯论 3(二)“逃逸致人死亡”的特征 41.“逃逸致人死亡”的受害者范围 42.“逃逸致人死亡”的时间范围 53.“逃逸致人死亡”的空间范围 6二、“逃逸致人死亡”和他罪的竞合关系 7(一)“逃逸致人死亡”和危险驾驶罪的竞合关系 71.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辨析 72.交通肇事后逃逸与危险驾驶罪竞合的情形 8(二)“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竞合关系 91.“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竞合情形 9三、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 11(一)“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认定 111.过失说 122.间接故意说 133.故意过失说 13(二)“因逃逸致人死亡”主观心态分析 141.因逃逸致人死亡”法条的规范保护目的分析 142.规范目的解释的争议 153.司法实践中对主观心态的处理 16四、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断 17(一)先行肇事行为与“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181.逃逸可以可成为独立的量刑情节 182.“逃逸致人死亡”独立性情节适用的限制 19(二)“逃逸致人死亡”的因果关系理解 201.刑法中一般因果关系的理解 202.介入因素和因果关系 22结语 23摘要随着家用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驾驶者获取驾驶资格的门槛越来越低,交通肇事犯罪也逐渐成为最为常见的犯罪。在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致人死亡”无疑是最为严重的犯罪情节,具有最大的社会危害性。在学界,“逃逸致人死亡”也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对该罪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问题、理解其涉及的法理问题,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主体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逃逸致人死亡”行为的性质认定,主要涉及该行为的法律内涵,以及该罪的主体、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第二章讨论了“逃逸致人死亡”与他罪的竞合关系,主要是“逃逸致人死亡”与危险驾驶罪和间接故意杀人罪如何区分,其中“逃逸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罪如何区分和转化是本章的重点。第三章进一步讨论了“他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并对主观心态属于过失还是故意如何影响该罪转化为间接故意杀人罪这一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并对该法条的规范保护目的和司法实践中对于罪过形式的处理进行了梳理,并论述自己的看法。最后一章则是对“逃逸致人死亡”的独立性进行分析,说明现行刑法规定导致的矛盾之处,提出单独成立“交通肇事罪逃逸”罪名的立法建议。最后,本文对“逃逸致人死亡”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回答涉及介入因素和普通因果关系的疑难问题。关键词: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规范目的绪论交通肇事罪的“逃逸致人死亡”情节为该罪名的最重法定刑,规定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13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也就该罪的适用情形和法定义务作出了规定,说明该罪为肇事者在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导致受害者因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近些年来,对于逃逸行为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对交通肇事基本犯的争论。“逃逸致人死亡”情节作为该罪的加重情节,长久以来有诸多疑难问题。考虑到交通肇事逃逸情形复杂多变、刑法法条和司法解释数年未变,一系列相关争议仍然有待解决。如何明确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为的性质、特征和构成要件,形成共识,统一司法实践中的裁判标准成为了研究“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对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与特征、该罪与他罪的竞合情况、该罪的罪过形式和司法实践中的处断等等问题,结合规范保护目的与法益保护目的,结合现有学说提出自己的看法陈婷婷:《交通肇事逃逸若干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1-2页。。陈婷婷:《交通肇事逃逸若干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1-2页。一、“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认识一项罪名的前提是认识它所代表的犯罪行为的性质。“逃逸致人死亡”是《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第三档法定量刑情节,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关于“逃逸致人死亡”本身的法律性质如何理解则有多种观点,如何理解这一情节直接关系到相关交通肇事案件的定性,也影响司法实践中此罪的适用范围。有鉴于此,下文将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一)“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从法条的结构来看,“逃逸致人死亡”符合加重犯的构成形式。《刑法》第133条所规定的因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的行为与“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量刑情节可以作为基本犯罪和加重情节。对于“逃逸致人死亡”行为的性质认定是“结果加重犯”还是“情节加重犯论”则存在分歧,而劳东燕教授则提出了结合犯论。下文将对这几种观点进行辨析。1.结果加重犯论(1)结果加重犯的概念结果加重犯的定义是行为人实施了基本犯罪,发生了超越基本犯罪的构成要素的严重结果,刑法对该结果规定了加重处罚的法定刑的犯罪形态王玉秀,周娟:《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载中国法院网https://www.C/article/detail/2007/05/id/249275.shtml。访问时间2021年5月17日。。王玉秀,周娟:《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载中国法院网https://www.C/article/detail/2007/05/id/249275.shtml。访问时间2021年5月17日。结果加重犯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行为人实施了基本犯罪行为,基本犯罪是结果加重犯存在的前提;因果关系存在于行为人的基本犯罪行为和加重结果之间:如果加重结果和基本犯罪之间没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不能认定为结果加重犯;刑法就加重的结果规定了相应的加重法定莫洪宪(主编):《刑法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章,10-15页。莫洪宪(主编):《刑法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章,10-15页。(2)逃逸致人死亡与结果加重犯论如果用“结果加重犯理论”来分析“逃逸致人死亡”,则肇事者之先行肇事需要符合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死亡结果则是先行行为的加重结果。此处在司法实践中有一问题:在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只导致一人重伤的不按交通肇事罪评价《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对于结果加重犯中基本犯罪的主观心态,一般认为是故意;但是近年来认为“过失犯罪也可以成立基本犯罪”的学说也被普遍接受张明楷:《严格限制结《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张明楷:《严格限制结果加重犯的范围与刑罚》,载《法学研究》2005年01期,93页。此外,按照结果加重犯理论,加重结果和基本犯罪行为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不能概括“逃逸致人死亡”与交通肇事罪基本情节的关系。因为某些情况下基本的交通肇事已经包含了死亡结果的可能性,例如将受害者撞成重伤、命在旦夕的情况下,死亡结果本来就没有超出基本犯罪构成要件。所谓的“加重结果”在性质上和程度上都没有超越基本犯本身的结果,所以“将一人撞成重伤”然后逃逸不救致人死亡的情况从法律规定和法理的角度来说都不符合结果加重犯理论雷江花:《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广西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9页。。雷江花:《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广西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9页。2.情节加重犯论情节加重犯的基本构造与结果加重犯类似,即基本犯罪和加重情节。不同于结果加重犯,其根据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是否符合定罪情节的要求来确定是否符合犯罪形态。情节加重犯一般分为“具体情节加重犯”和“抽象情节加重犯”,而“逃逸致人死亡”属于刑法明确规定的具体加重犯罪情节王志祥:《情节加重犯基本问题研究》,载《政法从论》2007年第5期,7页。。王志祥:《情节加重犯基本问题研究》,载《政法从论》2007年第5期,7页。情节加重犯犯罪构成中的情节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适用更高的法定刑的明确情节,是定罪和量刑上的加重。情节加重犯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犯罪”和“加重情节”,加重情节依附于基本罪,两者关系紧密。但是本文认为,情节加重犯也不适用于“逃逸致人死亡”情节。因为此处的死亡结果是与“逃逸行为”有因果关系,但是和基本情节交通肇事不一定有直接的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逃逸致人死亡”的死亡结果对交通肇事基本行为来说其实是一新结果,和逃逸不救助的不作为行为有着因果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甚至可以单独构成另一新罪。因此,情节加重犯和“逃逸致人死亡”有着本质的区别。3.结合犯论劳东燕教授认为逃逸致人死亡属于非典型的结合犯,而且是交通肇事基本情节同遗弃罪的结合犯,仅限于肇事后遗弃受害者的情况劳东燕:《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研究》,载《法学》2013年06期,9页。。她特别指出“肇事后逃逸”不可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相结合。《刑法》规定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区间为十年以上,不论对应交通肇事罪逃逸的第二档刑罚还是第三档刑罚,都相对较高。如果将两者结合,则会出现这种情况:肇事者的先行行为是交通肇事,侵犯了社会公共安全的法益;又逃逸致人死亡,侵犯了受害者的生命健康法益,而其法定刑低于单纯的间接故意杀人罪,显然造成了法条之间的不协调。劳东燕:《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研究》,载《法学》2013年06期,9页。本文认为交通肇事和逃逸致人死亡的确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交通肇事”和“逃逸致人死亡”区分为在时间上先后发生的、独立的两个情节,两情节都具备时才符合“逃逸致人死亡”。交通肇事罪的基本要件不应包容逃逸行为,逃逸和肇事之间是两罪,前者由单独的违背其救助义务的犯意引起,它们是独立的两个行为梁译如:《阶层判断与实际判决的比较——以“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为例》[J],载《法律和社会科学》,2018年17(02)期,85-87页。。但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逃逸致人死亡”是结合犯的论点在法律上暂时站不住脚。因结合犯具有法定性,必须有法律依据判定数个独立的罪名结合在一起。刘宪权教授认为,若在我国刑法中适用结合犯,应当在一法律条文中规定数个犯罪结合为一罪且有相对应的法定刑罚刘宪权,桂亚:《论我国新刑法中的结合犯》[J],载《法学》,2000(08)期,38-39页。目前,刑法和司法解释中的“逃逸致人死亡”都是交通肇事罪中的一加重情节而非独立罪名。将“逃逸致人死亡”认定为结合犯的前提在法律规定中不存在,因此结合犯一说需要和“逃逸致人死亡”成为刑法中的独立条款相结合来讨论。戴雅婷:《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司法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36-37页。。梁译如:《阶层判断与实际判决的比较——以“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为例》[J],载《法律和社会科学》,2018年17(02)期,85-87页。刘宪权,桂亚:《论我国新刑法中的结合犯》[J],载《法学》,2000(08)期,38-39页戴雅婷:《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司法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36-37页。(二)“逃逸致人死亡”的特征在现实中,交通肇事罪的情况是十分复杂多变的,多因一果下的二次碾压甚至多次碾压和肇事人二次肇事都是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受害者和时间范围直接影响对该情节的认定,因此本文将对这两个要素进行讨论。1.“逃逸致人死亡”的受害者范围(1)对“人”的范围的争议本文认为,“逃逸致人死亡”的受害者就是指交通肇事中的直接受害者,也就是在交通肇事罪基本情节中生命财产安全受损之人。同时根据司法解释,当某人A因某人B肇事后逃逸的行为陷入危险、最终死亡的,该人就是“逃逸致人死亡”的受害者。但是张明楷教授认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过程中发生的新事故并导致其他的受害者死亡的情形也可以一并纳入前一罪的受害者范畴:如果对刑法进行语义解释,原文中的“致人死亡”确实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只能是在本事故中的受害者死亡,而且将二次事故中的死者直接纳入“逃逸致人死亡”更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康玉生:《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考虑到肇事者在逃逸后往往处于恐慌和紧张的精神状态中,二次事故确实是很常见的情况。刑法规定,行为人实施同一种类数罪的一般不按照数罪并罚处理,只在量刑上适当加重。想象肇事者在第一次肇事行为中只致人受伤并逃逸,其后的肇事行为独立构成“逃逸致人死亡”,则法庭分别量刑,可能会造成刑罚与罪过不相等。康玉生:《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2)司法解释的合理性对这个问题,司法解释做出了明确规定:“逃逸致人死亡”中的人仅限于第一次交通肇事事故中的被害人,不适用于二次甚至连环事故中的被害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本文更赞成这种观点。因为本文认为对刑法关于交通肇事罪的的相关立法显然是期待肇事者会在肇事后立即对受害者给予救助,从而将交通肇事的损害降低。同时,正因为肇事后逃逸现象非常普遍,刑法有必要单独规定对“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在先后两次或多次发生的交通肇事案件中,各个事故实际上是独立的:独立构成犯罪、独立量刑。如果将二次撞击和首次肇事一并处罚,当第一次逃逸行为未构成犯罪而二次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量刑过重的情况。2.“逃逸致人死亡”的时间范围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判定肇事后可以成立逃逸行为的时间点,一般是从事故发生起到肇事者被相关交管部门或者公安机构控制的时间段。因《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发生事故后肇事者应当迅速救助伤者并立即报告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并告知自己真实身份的期间是认定是否逃逸的时间范围《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在主动交代真实身份之后,即使肇事者逃跑的,也不应认定为逃逸。《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应当标明位置。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本文认为,以向有关部门如实供述的时间点划分是合理的。在认定过程中,对于未能积极救助伤者但立即报告有关部门的和积极救助伤者并立即报告的,在时间上都符合没有逃逸的要求。因在报告身份之后,交管部门根据案发现场证据和身份供述足以定位肇事者,客观上来说,肇事者无法逃脱法律的追究邓海青,申江波:《交通肇事逃逸的时间和空间要件》[J],载《人民司法(案例)》,2017(20)期,37-39页。。邓海青,申江波:《交通肇事逃逸的时间和空间要件》[J],载《人民司法(案例)》,2017(20)期,37-39页。3.“逃逸致人死亡”的空间范围对于如何认定“逃离现场”的空间问题,一般观点认为是肇事者脱离事故现场。如果我们按照文义解释对该条文做出解释,那么“逃逸”一词中,“逸”本就有逃离、脱出之意,两字应当结合解释,也就是说肇事者离开现场一定的空间距离;这种解释也符合大众对于逃逸行为的通常认知周光权:《刑法各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三版,190页。周光权:《刑法各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三版,190页。本文认为,“事故现场”可以做一定程度上的目的解释扩大范围,除了事故发生的地点之外,还应包括对受害者生命安全有决定性因素的重要场所,例如救护车和医院。在将伤者送医救治后由于惊慌或者无力承担医药费等因素离开的情况在实务中很常见,在这种在医疗场所身亡,在空间条件上不符合“逃离事故现场”。但是对“逃逸致人死亡”的条件认定应当共同结合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来判断:如果肇事者将伤者送至医院但没有向公安部门、交警部门或者医院陈述其真实身份,仍应认定为逃逸。因为此时肇事者没有履行立即向交管部门供述身份的义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故的调查。以上是本文对于“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和特征的理解。将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情节作为“逃逸致人死亡”情节成立的前提,然后用传统的加重犯理论来处理这一情节是不太合适的。“逃逸致人死亡”可以作为刑法中的特殊条款,而后或可用结合犯理论解释。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认定,则需要结合法条语义,结合行为人有无履行相应的义务来综合认定,以应对现实中的复杂情形。二、“逃逸致人死亡”和他罪的竞合关系2011年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驶机动车纳入刑法并设定刑罚,而《刑罚修正案(九)》则扩大了危险驾驶罪的法定范围。危险驾驶罪和交通肇事罪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交叉,构成危险驾驶罪的行为,也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但是反之则不然。“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加重情节与危险驾驶罪的区别和联系值得研究。同时,“逃逸致人死亡”作为法条的外延界定也有一定争议,特别是肇事后构成不作为间接故意杀人和“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竞合需要具体分析。因此,本文试图辨析“逃逸致人死亡”与他罪的竞合情形,以厘清这种行为如何定性。(一)“逃逸致人死亡”和危险驾驶罪的竞合关系1.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辨析危险驾驶罪,是指以危险方式在道路上驾驶,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四种情形的犯罪行为。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一般被认为是过失,而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还是故意存在争议。本文倾向于认为危险驾驶罪的主观心态属于故意。危险驾驶罪的驾驶者不同于普通上路行驶而不幸发生事故的驾驶者,按常理来说他们一定会对自己行为的违法性有认知:醉酒驾驶、追逐驾驶、超载超速和不按规定运输危险品都是大众认知中的危险行为李翔:《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新论》[J],载《法商研究》,2013,30(06)期,71页、74页。。尽管他们可能没有明确的犯罪意图,但是必然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公共安全造成一定的的危险。具体来说,在酒驾的情况下,驾驶人不需要知晓自己醉酒的程度,只要知道自己饮酒之后仍驾驶机动车的,就可以认为有醉酒驾驶的故意,可以被主观归责;在追逐竞驶的情况下,不论是随意超车、追逐还是突然并线等行为,驾驶者按常理必然知晓自己可能会给对方司机或者道路上的他人造成危险。同时,过失犯罪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存在争议,那么如果将过失心态纳入危险驾驶的情形,在司法实务中教唆酒驾的行为和甲强令乙进行危险驾驶但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很难处理教唆犯和被教唆者、主犯和胁从犯的定罪。李翔:《危险驾驶罪主观方面新论》[J],载《法商研究》,2013,30(06)期,71页、74页。与危险驾驶罪相比,一般观点认为“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是过失而不是故意,如果其主观方面是故意的话,综合“行为人逃避救助义务导致被害人死亡”和“不作为和受害者死亡有因果关系”,最终会得出间接故意杀人罪,显然与现行法律规定是相悖的付晓雅:《危险驾驶罪的主观要件研究》[J],《当代法学》,2014,28(05)期:71-73页。。。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我们将在下一章进一步分析。付晓雅:《危险驾驶罪的主观要件研究》[J],《当代法学》,2014,28(05)期:71-73页。。交通肇事后逃逸与危险驾驶罪竞合的情形(1)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想象竞合根据刑法有关犯罪竞合的规定,危险驾驶罪与其他犯罪竞合时按照处罚较重的罪名定罪处罚。因危险驾驶罪是抽象危险犯,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危险驾驶行为即可构成犯罪,例如饮酒后只要发动车辆开始行驶几米也成立危险犯。本文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危险驾驶的行为和后面发生的行为是在同一驾驶过程中的,此处刑法的特别规定避免了重复评价的可能;那么在驾驶过程中之后的行为符合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的择一重罪处罚,是比较合理的周光权:《刑法各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三版,194页,。周光权:《刑法各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三版,194页,除特别规定外,从法理的角度考量,在同一危险驾驶行为中驾驶者触犯了两个罪名并以其中的重罪定罪处罚,符合想象竞合犯的构成要素。想象竞合犯的本质是一行为侵犯了数个不同的法益,其符合的数个犯罪中的任何单独一个都不足以评价其行为,因此需要数个犯罪共同评价的犯罪。危险驾驶并造成交通肇事,而后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对公共安全造成了抽象的危险,此时无论是否发生实害结果都符合危险驾驶罪;另一方面,它对某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属于实害犯罪张爱晓:《危险驾驶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与竞合——以危险驾驶罪的性质为视角》[J],载《河北法学》,2014,32(03)期,197-199页。。两者侵害的法益不同,也正是其行为构成想象竞合而非法条竞合的衡量标准。张爱晓:《危险驾驶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与竞合——以危险驾驶罪的性质为视角》[J],载《河北法学》,2014,32(03)期,197-199页。(2)“逃逸致人死亡”与危险驾驶罪的区分界限首先,“逃逸致人死亡”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也是其法定的实害结果。而危险驾驶罪是典型的抽象危险犯,其行为造成的危险并不以对公共安全造成实害为必要条件。其次,交通肇事罪的对象是十分明确的,即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威胁和公私财产的巨大损失,则危险驾驶并未造成其规定的后果的情况下,如醉驾撞伤了一条流浪狗,便不会与交通肇事罪发生竞合。有时危险驾驶罪是交通肇事罪的起因,但是并不能认为此处的交通肇事罪是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因为“对基本行为为故意态度、对结果为过失态度”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在抽象危险之外,因为实害结果出现而成立的竞合情形,彼时危险驾驶罪已经先成立了。(二)“逃逸致人死亡”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竞合陈洪兵教授的意见认为,不应该因为内心想法的不同对完全一样的客观行为判定不同的罪名,不论肇事者的心态是故意还是过失,“逃逸致人死亡”都可以成立陈洪兵:《“因逃逸致人死亡”条款虚置化的原因及其克服》[J],载《法学,》2018(02)期:176-179页。。本文不太认同陈教授的意见,“逃逸”的心理状态不同于“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状态,只要知晓发生了交通事故而且可能存在伤者,逃逸一般是故意的;但是肇事者对死亡结果完全可能是过失心态,例如当时受害者外表为轻伤,结果因内脏出血而死。如果因为主观心态难以认定就直接放弃认定,对于肇事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陈洪兵:《“因逃逸致人死亡”条款虚置化的原因及其克服》[J],载《法学,》2018(02)期:176-179页。1.“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竞合情形对“逃逸致人死亡”主观心态的认定需要综合逃逸时间、肇事地点和肇事后行为综合分析。本文认为,若肇事者在主观上能够认识到受害者亟需救助否则一定会死亡的情况下仍然逃逸,这种心态实为间接故意,符合故意杀人罪的主观心态。张波教授认为,间接故意杀人罪除了主观心态之外,还需要有事实上的支配性关系排除其他因果进程,而普通的逃逸行为是无法满足这一要件的张波:《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定性分析》[J],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05期):33-34页。。这种排他性的支配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在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而后隐藏或者遗弃在不太可能有人救助的地带导致死亡。这种遗弃或者藏匿的行为,事实上属于逃逸后的二次加害行为。本文比较赞同张波教授观点中的“支配力”因素:“逃逸致人死亡”能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受害人的受伤程度、转移或者放置受害人的时间、地点等因素,以客观的外部环境和行为人的主观心态相结合来判定。如果这种转移或者弃之不管的行为包含着对伤者生命健康的威胁。就可以作为杀人的实行行为来处理。张波:《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定性分析》[J],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05期):33-34页。(1)行为特征如果具将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中的行为模式与“逃逸致人死亡”相对照,可以概括为“应为”、“能为”而“不为”和“不为致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的规定,肇事者具有明确的作为义务,首要的义务就是救助受害者。肇事者应履行而未履行法定义务的情况不仅是逃逸,更是“造成现实危险”的行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肇事者对危险进程处于绝对的支配关系中,受害者的生命安全完全取决于肇事者的行为,不存在其他人救助的可能,而肇事者又不予救助的行为;二是肇事者对危险进程处于接近绝对的支配关系,例如肇事者将受害者遗弃在少人的夜间荒草地里,虽然没有完全排除他人进行救助的可能,也没有直接控制死亡的进程,但是肇事者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利用了客观环境,使受害者处于排他的支配关系中。值得注意的是,在不纯正不作为的场合里,需要肇事者未能履行义务的结果和作为犯罪中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具有等价性冉容,叶琦:《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J],载《人民司法》,2013(04)期,19-20页。,也就是这种不作为已经包含了致死的现实危险性。冉容,叶琦:《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的主观要件》[J],载《人民司法》,2013(04)期,19-20页。另外,肇事者也需要不作为犯罪的其他条件。一是肇事者有能力阻止死亡结果的发生,法律不强人所难;二是其主观上对死亡结果至少有放纵或者轻信不会发生的心态。这些因素综合,使“逃逸致人死亡”具有故意杀人罪实行行为的性质。(2)竞合标准《解释》第6条特别规定了认定逃逸后隐藏或者转移受害者致人死亡为故意杀人罪的情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本文认为,除了法定情节之外,例如受害者显然受伤极重或者事故发生现场及其荒凉且受害者无自救能力等等受害者的生命受到现实紧迫的危险的情况下,即使肇事者没有《解释》第6条所规定的行为,也应当认定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从立法目的来说,《解释》第6条是为了防止给受害者造成现实紧迫的生命危险,例如被隐藏或者遗弃在难以被援助的地点。“无法得到救助”和隐藏、遗弃行为是有因果关系的,同时“无法得到救助”已经意味着受害者必然遭受生命健康的极大威胁。若肇事者将受害者移动或者遗弃在医院门口或者闹市区,则打破了这种危险状态王剑波:《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界限》[J]载《中国检察官》,2012(14)期,10-11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王剑波:《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罪与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的界限》[J]载《中国检察官》,2012(14)期,10-11页。。李治峰:《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几种情形及其认定》[N],《检察日报》,2019-06-11期,3页。可以看出,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与危险驾驶罪的区别相对比较明显;在处理这两罪的竞合时,主要出现的情况是肇事者先行以危险驾驶方式构成危险犯,而后造成了致人死亡的肇事结果。作为轻罪的危险驾驶罪可以与“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竞合从一重处罚,在量刑上相对从重。而“逃逸致人死亡”与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竞合情况争议更大,本文支持以支配关系加主观心态的标准来认定具体罪名,对主观心态的具体分析将在下一章中详细阐述。三、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包含哪些主观要件是鉴定该情节的重点之一。因为“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心态对于确立犯罪成立十分重要,但由于自身性质,又极难分辨。过去我国司法实践中,经常采用自白来认定主观罪过;但是这种认定方式有易造成逼供、真实性难以验证等弊端。在“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认定中,应当结合客观证据、案发场景和常识等来推定主观心态,以达到法官的内心确信。同时,由于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心态,在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的大前提中,这一情节的主观心态存在着争议。这种争议也影响着对该情节是否应作为刑法特殊条款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若“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心态统一认定为间接故意,将其作为独立条款更有说服力李会彬:《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新论》[J],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23(02)期,102-103页。。以下内容将对这个问题给予辨析。李会彬:《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新论》[J],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23(02)期,102-103页。(一)“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认定交通肇事罪一般被认为属于过失犯罪,但“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心态在学界存在争议。试想两种情形:甲驾车肇事撞倒乙,乙当场死亡,甲未下车查看就直接逃逸;后一种情形,丙驾车肇事撞倒丁,丁受重伤但是如果得到救治生命无虞,丙同样未下车查看就直接逃逸,丁在受伤一段时间后未得到救助而死亡。在司法实务中,前者更符合逃逸的情节;后者更符合“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在客观行为要件上,甲和丙基本相同;那么为何“逃逸致人死亡”有更重的刑罚?因为“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恶性比肇事致人死亡更重,相应的社会危害性更重。因此,对“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做辨析是十分必要的。1.过失说有学者认为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只能是过失,此处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的死亡结果持有过失的心态,因疏忽大意而未能预见或者轻信能够避免,如果行为人明知受害者不接受救治很可能会死亡但是遗弃或者移置受害者,若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属于故意心态冯金银:《交通肇事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J],载《政法论坛》,2004年(04)期,114页。。本文比较赞同这种观点。如果将此时的心态解释为包含间接故意致死的心态,则“因逃逸致人死亡”竞合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但是“逃逸致人死亡”法定刑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与其他情况下成立的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相比量刑较轻。将“逃逸致人死亡”的心态限定于过失,则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冯金银:《交通肇事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J],载《政法论坛》,2004年(04)期,114页。同时本文认为,将“逃逸致人死亡”的心态归于过失,也符合目前的立法目的。在刑法修订交通肇事罪逃逸致人死亡量刑之前,旧刑法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量刑最高刑期只有七年,相比过失杀人罪的最高量刑十五年,明显偏低;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类的犯罪,量刑却远低于危害特定个人安全的犯罪姚璐:《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39-42页。。在修订刑法和制定《解释》之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量刑区间和过失杀人罪相比有所加重,是顺应司法实践的修改。如果将主观心态为故意、符合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所有构成要件的所谓“逃逸致人死亡”纳入交通肇事罪评价,则事实上“逃逸致人死亡”法定刑相对故意杀人罪又太轻。在把“故意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心态纳入“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假设中,该规定事实上就失去了修改法律的原意:如果没有该加重情节的规定,司法实务尚可根据法理选择将这类情节定为间接故意杀人罪或者数罪并罚,而在修法之后,这种故意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只能定交通肇事罪的最高刑罚了张兆松:《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问题》[J],载《人民检察》,1999(05)期,19-21页。。姚璐:《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39-42页。张兆松:《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问题》[J],载《人民检察》,1999(05)期,19-21页。2.间接故意说学者程宗璋认为,肇事者在肇事后没有履行救助义务而逃逸,为逃避法律责任不顾受害者的生命安全,对于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持放任心态,属于间接故意程宗璋:《对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含义的再认识》,载《现代交通管理》2000年第11期,14-16页。。程宗璋:《对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含义的再认识》,载《现代交通管理》2000年第11期,14-16页。这种观点主要从实践角度出发,根据社会经验,撞击发生对于驾驶者来说是较短暂且明显的,肇事者在撞击发生的瞬间和发生之后的短暂时间内完全可以意识到并查看是否有人遭受了撞击;而且由于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行驶动能,人遭到车辆撞击后几乎是必然受伤的。因此按照通常的判断标准,驾驶者都能对“如果不下车救助,受害者可能重伤或者死亡”的情况有所认知。既然肇事者被推定必然知晓逃逸行为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生命危险,那么只要逃逸就是放任可能发生死亡结果的间接故意行为,“自信死亡结果不会发生”或者“能够避免”的过失心态都无法解释肇事者为何会认为受害者在遭受车辆撞击之后一定不会死亡李会彬:《“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独立性解读》[J],载《政治与法律》,2014(08)期,115-122页李会彬:《“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独立性解读》[J],载《政治与法律》,2014(08)期,115-122页本文认为,间接故意心态应当局限于肇事者遗弃或者移动受害者的场合中,综合受害者得救可能性、事发环境和肇事者行为等综合认定。作为交通肇事罪第三档刑罚的“逃逸致人死亡”情节中应该不包含间接故意,而如果将“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独立看待并修改相应的刑罚,那么将间接故意纳入该独立罪名的主观心态是可行的。3.故意过失说故意过失说是指,行为人的过失心态和间接故意心态都可以适用于“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也可能是从逃逸到间接故意的转化:基本交通肇事是过失心态,而逃逸是间接故意心态,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过失心态和间接故意心态结合为“逃逸致人死亡”的心态程宗璋:《对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含义的再认识》[J],载《现代交通管理》,2000年11期,14-16页。程宗璋:《对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含义的再认识》[J],载《现代交通管理》,2000年11期,14-16页。本文完全不认同这种观点,“过失”和“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相差极大,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导致了司法评价混乱的可能。其次,虽然肇事的过失心态在先,但这种心态是“自信不会发生事故”或者“认为自己有能力避免事故”的过失;在事故发生的一刻起,这种心态必然消失,接下来肇事者只需要考虑“受害者是否需要援助”和“是否需要援助受害者”。而且逃逸情节不是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而是相对独立的情节,没有必要因为行为上的连续性就将主观心态混为一谈。同时,这种认定方式最终还是需要择“故意”或者“过失”其中一种心态来定刑,这两种心态的主观恶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截然不同,刑法规定的后果也截然不同,将其混杂在一起也会造成刑法上评价的混乱,造成罪刑不均衡。(二)“因逃逸致人死亡”主观心态分析1.因逃逸致人死亡”法条的规范保护目的分析从刑法规范的角度而言,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而加重惩罚的目的在于惩治其逃避法定责任。许多学者提出,行为人在犯罪后试图逃避法律责任本来就是人之常情,相反,犯罪后自首、主动赔偿等积极配合司法机关或者弥补受害者的才是法律所鼓励、奖励的行为。一般来说,对有积极配合或者悔罪表现的犯罪人都会因此得到从轻或者减轻量刑的奖励。但交通肇事罪中,肇事者不及时告知相关部门(如不及时供述自己身份)的行为已经满足了加重处罚的条件。就刑法规范而言,对“逃逸致人死亡”的处罚是交通肇事逃逸加重处罚基础上的二次加重。如果将刑法相关规定看作裁判规范,对于逃逸的加重责罚则立法者的目的必然含有期待肇事者救助受害者之意。但是如果认为刑法的作用侧重于行为规范,那么从行为人的角度来看,他的逃逸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而非置受害者于死地潘环环:《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与适用》[J],载《公民与法(法学版)》,2015(06)期,18-20页。。遗弃受害者是行为人逃避法律责任的必然结果,但不是他的行为目的。肇事者的犯罪行为由过失引起(这里的过失指对后果的心理态度),对比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一章中的其他过失犯罪,最高量刑都是七年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在刑法中并非独立罪名,具备这一加重情节的交通肇事罪的量刑已经达到七年以上,即最高法定刑可达十五年。如此明显的加重效应,充分反映了刑罚在此情节的严厉程度。潘环环:《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与适用》[J],载《公民与法(法学版)》,2015(06)期,18-20页。2.规范目的解释的争议本文认为,从刑法和司法解释的立法原意来看,“逃逸致人死亡”的立法目的既包括防止逃避法律责任,又包括督促履行救助义务。就前者而言,“逃逸致人死亡”中的逃逸是与未造成死亡严重后果的交通肇事罪中第二层逃逸行为中的“逃逸”相符合的,将行为人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作为独立的定罪加重情节;就后者而言,是因行为人不救助而导致受害者死亡或者逃避法律责任的量刑情节姜涛:《“交通肇事后逃逸加重处罚”的合宪性思考》[J],载《比较法研究》,2019(02)期,168页。。这种双重目的可以解释为什么“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如此之高。姜涛:《“交通肇事后逃逸加重处罚”的合宪性思考》[J],载《比较法研究》,2019(02)期,168页。在上文中,本文解释了交通肇事罪相对其他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罪过法定刑相对较高的原因。但是也有学者如姜涛教授认为这种规定实质上是不合理的:《解释》中第五条的规定为肇事者设定了两个义务,一为不得逃避法律追究;二为救助受害者;而在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罪中并没有明确地点出肇事者义务所在。《解释》的正当性来源于1991年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77条37《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7条: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行人应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中心)和122(交通事故处理中心),并且清楚地说明事发地点。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的规定,该规定为肇事者确立了“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抢救伤员”的义务。但是刑法不同于行政法规,刑法通过惩罚犯罪来达到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保护受害者权益的目的,其规范的行为必定是严重损害社会或者个人法益的行为;而行政法规是通过对社会各方面的管理来维护公共利益、保持社会秩序。交通肇事罪相关规定作为刑法中的一部分,其强制措施的严厉程度比起行政法规来说强得多。刑法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对违法性的判定规则,在刑法规定的其他犯罪中,行为人主动投案自首是不具备期待可能性的,这也是自首制度确立的依据;而“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规定是刑法管控理念的遗毒,对肇事者的严苛缺乏理论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7条:发生交通事故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当事人必须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行人应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中心)和122(交通事故处理中心),并且清楚地说明事发地点。本文不赞同这种观点。如果从源头否认交通肇事罪所列义务的合理性,将其特殊性视作为了与行政法规相符而产生的“过高要求”,反而真正地忽略了“同等情况同等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的平等性原则姜涛:《“交通肇事后逃逸加重处罚”的合宪性思考》[J]。载《比较法研究》,2019(02)期,169-170页。。从开头对交通肇事罪的介绍中本文已经提到,交通肇事罪的基础犯罪是相对较轻的,本文所讨论的七至十五年量刑只限于该罪的第三档加重情节,即法定的“逃逸致人死亡”。而“逃逸致人死亡”相比基本交通肇事,明显情节更加恶劣、主观恶性较大,加之交通肇事罪是极为高发的犯罪,明显提高“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是应对现实的必要之举。此外,根据《解释》对肇事者义务的规定可以推断出,肇事者对公共安全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肇事后逃逸又违反了对受害者的救助义务——因违反救助义务产生了致人死亡的结果,法定义务的递进关系逻辑完整,完全可以构成“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论基础。此外,对受害者的救助义务来自于行政法规的规定这一理论本来就站不住脚。因某种行为产生作为义务或者因法律规定产生作为义务都可以解释肇事者的救助义务:受害者生命安全需要施加救助义务的是其先行行为导致,在“肇事者有义务救助伤者”这一点上应当不会产生太大的争议。在肇事后,除非是受害者当场死亡的情形,行为人一般可以通过救助行为改善受害者的生命安全状况,增加其存活的机会,《解释》设定这种义务也符合普罗大众朴素的正义观点和对法律的期待。姜涛:《“交通肇事后逃逸加重处罚”的合宪性思考》[J]。载《比较法研究》,2019(02)期,169-170页。3.司法实践中对主观心态的处理交通肇事罪中存在逃逸情节和死亡结果的情形大概可以分为六类:①交通肇事当场致人死亡,肇事者逃逸的;②被害人当场死亡,肇事者误以为没有死亡,逃离现场的;③肇事者致人受伤后逃逸,无法确定其是否了解伤情或者被害人是否可能死亡的;④肇事者肇事后逃逸,主观心态如③,但是受害者最终因为与肇事者的统一行为无关的其他原因死亡的;⑤肇事者造成受害者无可挽回的重伤后逃离现场,虽然受害者被他人送进医院仍然救治无效死亡,或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的;⑥肇事者造成受害者受伤后,将其转移、抛弃在难以被人发现的环境中,最终导致受害者死亡的;⑦肇事者造成受害者受伤后,明知其伤情严重,若不救助可能很有可能死亡仍然逃逸,最终导致其死亡的。对于这几种不同的逃逸状态,真正构成交通肇事罪中规定的“逃逸致人死亡”情节应该只有③;而⑥⑦可以构成间接故意心态的不作为故意杀人罪。在AB⑤中,肇事者只构成本罪的基本犯,死亡结果与交通肇事行为有因果关系;而④的情况下,受害者的死亡结果需要综合肇事者的肇事行为和其他因素来判断。在③的情况下,肇事者的主观心态是很难判断的,心理状况无凭无据,从撞人到逃逸也在瞬息之间。如果肇事者认为受害人没有受伤或者轻伤的情况下,轻信受害者不会死亡,则为过失心态,符合“逃逸致人死亡”法律规定;如果肇事者误认为被害人已经死亡而逃逸,最终导致受害者未能得到救助而死亡,肇事者此时也是过失心态韩哲:《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与司法认定》[J],载《人民检察》,2005年05期,45-47页。。相反,如果受害者当场死亡,则无论肇事者的心态如何,都无法构成“逃逸致人死亡”,只符合第二档的“逃逸”情节。韩哲:《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与司法认定》[J],载《人民检察》,2005年05期,45-47页。在⑥⑦的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受害者为间接故意心态,对受害者的死亡结果为放任甚至希望发生。在司法认定中,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除了间接故意杀人的主观心态之外,还需要客观行为配合造成死亡结果才能等价为刑法上的故意杀人。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肇事者将受害者遗弃在荒山野岭以避免其得到救助,省下医疗费用,这时主观心态配合损害受害者生命健康的客观行为,可以转化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四、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断对“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进行分析之后,我们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就是:逃逸情节是否具有独立性?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升格刑,逃逸情节是法定的交通肇事罪的要素之一。但本文认为,逃逸行为不应为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之一,逃逸和交通肇事的基本罪行完全可以构成不同的犯罪事实。上文中对“逃逸致人死亡”情节不能构成情节加重犯或者结果加重犯的章节中已经涉及基本肇事和“逃逸致人死亡”的联系,在本章中会有进一步的分析。(一)先行肇事行为与“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1.逃逸可以可成为独立的量刑情节“逃逸”行为是“逃逸致人死亡”行为的基础前提。“逃逸”行为是客观上由作为方式施行的不作为行为,社会有理由期待肇事者对受害者施与救助,而肇事者逃避此义务,因此立法者将其作为量刑情节。林亚刚教授认为,在交通事故没有发生严重后果的情况下,例如受害者受重伤但生命无虞,逃逸行为不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和犯罪性:受伤是肇事行为的结果,而逃逸只是对事后划分责任造成了困难林亚刚:《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兼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若干规定》[J],载《法学家》,2001(03)期,81-87页。。既然重伤系肇事行为的后果而非逃逸行为的后果,那么将逃逸行为作为条件附加的情况下,重伤这一事实相当于被重复评价;相应的,“逃逸致人死亡”作为第三层量刑情节,其危害性的主要根据也是死亡这一结果,而不是单纯的逃逸行为。林亚刚:《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兼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若干规定》[J],载《法学家》,2001(03)期,81-87页。本文认为这种观点不能套用在“逃逸致人死亡”情节中。首先“重复评价”必然是针对同一事实,但是在肇事者移动受害者至难以得到救助的地带或者遗弃受害者使其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况下,先前的过失肇事行为和后来的主动不作为是不同的行为。肇事者逃逸、不同的行为构成不同的犯罪,后来的不履行救助义务的行为最终直接导致了死亡结果。前文的讨论始终建立在现有《刑法》133条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如果在《刑法》没有特别将“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作为法定升格刑的情况下,交通肇事加逃逸行为,应当构成数罪并罚。《刑法》和司法解释虽然将逃逸行为纳入交通肇事罪法条,但是没有解决这两者性质不同的问题,这也是分析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性质时无法将其认定为加重犯的理由。将“逃逸致人死亡”作为独立情节,应当将其主观心态限定在间接故意。最终心态是概括性的,行为人已经认识到肇事对受害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危险需要救助,而逃逸主要是出于逃避法律追究责任,因而弃置救助义务于不顾。反过来说,如果肇事者的主观心态一直是对死亡结果毫无预见的过失心态,那么“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的社会危害性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例如甲开车撞到乙之后立即逃逸,后经鉴定乙当场被撞死;另一种情况是丙开车撞到丁后同样立刻逃逸,后经鉴定丁如果得到及时抢救可以生还。在司法实践中,前者和后者是“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两肇事者的客观要件几乎一致,那么如果两肇事者都是过失心态的话,仅仅是受害人的死亡时间有差,就决定了量刑区别如此之大,明显是不合理的。只要将该逃逸致人死亡独立情节的主观心态限定于“间接故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肇事后,肇事者意识到受害者有可能因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仍然逃逸,实际上等于放任该结果发生,其社会危害性于不不作为的间接故意杀人罪相当;而在受害者当场死亡的情况下,肇事者不可能再放任该死亡结果发生,也不符合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此时对前者处罚更重是因为前者逃避了自己的救助义务,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危害,比较符合法定刑罚的平衡和衔接。此外,在公共交通范围之外发生交通事故而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例如在封闭的小区内),按照先行法律应定故意杀人罪,但其行为性质和交通肇事罪的行为是一样的,将“逃逸致人死亡”独立定罪可以使刑罚体系更加协调朱金阳,田熹文:《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应当单独定罪量刑》[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28(05)期,75页。。朱金阳,田熹文:《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应当单独定罪量刑》[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28(05)期,75页。2.“逃逸致人死亡”独立性情节适用的限制“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独立性也存在着异议。有学者认为探究“逃逸致人死亡”行为是否具有独立性,除了从法律体系协调和司法实践的需求的眼光出发,更重要的是确认其法律性质。“逃逸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在肇事后的应激行为,是在本能的逃避惩罚下驱动而导致肇事结果恶化的行为,是肇事行为的连锁反应。《刑法》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其实已经侧面反应了逃逸行为的影响:使得受害者的死亡几率攀升;针对不确定受害人的危险明显加大;给交通事故的侦查工作带来阻碍,其基本罪情节和法定刑包含“逃逸”和“逃逸致人死亡”这两个加重量刑情节,是保护法益的一贯延续,也是对这种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评价升级杨清怡:《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19页。。杨清怡:《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19页。其次,现有的“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符合禁止重复评价原则。《解释》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在交通肇事案件中导致一人以上重伤且逃逸的,符合交通肇事罪。在“致一人重伤且逃逸,最终导致受害者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事实上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而符合《解释》第二条规定的情形而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如果将“逃逸致人死亡”作为独立情节,则在这种情况下对肇事者的行为进行评价时,这一情节被重复评价了两次。因此,将交通肇事罪成立作为“逃逸致人死亡”的先行条件有助于更加合理的定罪量刑杨清怡:《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20-22页。。但是庄劲教授曾经指出,再罪数论中禁止重复评价是不可对同一刑法上的危害行为给予过各犯罪构成的评价庄劲:《想象的数罪还是实质的数罪——论想象竞合犯应当数罪并罚》[J],载《现代法学》,2006年02期,114页。。而在交通肇事罪中,交通肇事罪的基本行为和逃逸行为显然具有多重的危害行为意义,也因此有多个犯罪构成,不在禁止的范围之内。杨清怡:《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20-22页。庄劲:《想象的数罪还是实质的数罪——论想象竞合犯应当数罪并罚》[J],载《现代法学》,2006年02期,114页。(二)“逃逸致人死亡”的因果关系理解“逃逸致人死亡”需要符合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逃逸”所代表的不救助行为是死亡的原因,死亡是不救助行为的结果。当然,死亡结果的内在根据因肇事行为而出现,在车辆撞伤受害者的那一刻已经产生了被害人死亡的可能性;但是也因为这种可能性产生了肇事者的救助义务,而肇事者本人未能履行这种义务,而这种不作为才是死亡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侯国云:《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J],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01)期,52-53页。。侯国云:《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J],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01)期,52-53页。1.刑法中一般因果关系的理解因果关系是认定犯罪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它连接了客观要件构成中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当我们认定“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情节是否构成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行为时,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死亡结果和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之间也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这个过程不仅是确认犯罪成立的必要过程,也是分配法律责任的过程。在“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里,也分为含有介入因素和不含介入因素的因果关系,而前者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就两个方面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一是最重要的肇事者的逃逸行为和受害者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二是介入因素对因果关系的影响。(1)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首先,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一部分,是指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前者导致后者的关系,具有普遍性;而“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不作为犯,其因果关系是不作为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前者导致后者的关系。根据司法解释,这种特定的“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关系是“(逃逸)不对受害者救助”和“被害人死亡”之间的关系。逃逸具有始发性,时间上在前;死亡结果具有后继性,一定在后尹美丹:《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D],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28页。。其次,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中,危害行为应对受害者施加了作用而导致其客观状态发生了变化,且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客观可归责性。在不作为犯罪中,客观归责性指的是行为人违反了一定的作为义务而产生了侵害法益的风险,因此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尹美丹:《论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D],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28页。《刑法》第133条相关规定并没有明确点出作为义务的来源,但是本文在上文讨论过,此时肇事者的义务应当是对被害者进行救助,因其先行行为是被害者处于风险状态、依赖于对方救助的来源。根据徐玉秀教授的观点,在“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中,肇事者先前的过失行为成立先行行为,此时肇事者相对于被害人处于保证人的地位,因此有救助的作为义务。本文赞同这一观点,这种“保证人”的地位也可以解释为何当肇事者对受害者处于排他性支配地位时有可能构成不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