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经验撷菁2_第1页
中医针灸经验撷菁2_第2页
中医针灸经验撷菁2_第3页
中医针灸经验撷菁2_第4页
中医针灸经验撷菁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针灸经验撷菁[摘要]**主任中医师在多年的临床针灸治疗筋伤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现从“取穴独到、力求精炼”,“针法娴熟、补泻得当”,“重视灸疗、创新灸具”三方面作以总结,论述*师在选穴、针法、补泻、灸法、灸具等方面的经验,愿与各位针灸界同仁共勉。**主任中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医近50年,研读经典,传承创新,提倡中医综合治疗筋伤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方法,尤其是针灸之术,甚为精道。笔者师从*师十余载,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其针灸治疗筋伤疾病经验择其精要介绍如下:1取穴独到力求精炼*师针灸临证选穴,善于将夹脊取穴、痛点取穴、循经取穴、辩证取穴有机配合,取穴少而精。他强调针灸立法配方应根据准确的诊断与辨证,结合患者的体质来制定。主张针灸取穴应做到优化组合、力求精炼,少针既可减少病人痛苦,又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若取穴过多、杂乱无序,不仅疗效不佳,反会加重病情。凡病邪侵犯仅限于某一经脉或某一部位,少则两穴、多则六穴,有时仅取一穴并采用快针法即可针到痛止;但对某些疑难慢性筋伤疾病,如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强直性脊椎炎等,由于病情复杂或病程较长,病邪常累及数经,治疗时做到标本兼顾、补泻兼施,根据辨证配伍,适当多取几穴,以增强临床疗效。总之只要配穴恰当,立方严谨,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1.1夹脊取穴夹脊穴最早见于《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下侠脊者,必已。”最早提出明确位置概念的是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夹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1寸。”近代承淡安在《中国针灸学》中首先提出了“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归入经外奇穴[1]。夹脊穴所在恰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夹脊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针灸夹脊穴时能起到夹督脉之阳,助膀胱之气,调理脏腑,疏通经脉,调节两经的整合作用[2]。*师在筋伤疾病治疗中善取夹脊穴,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认为夹脊穴起于颈1椎,止于腰5椎,颈部夹脊穴位置在第1颈椎至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3~0.5寸,腰背部夹脊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临床根据X线片或CT、MRI检查提示的病变部位与临床查体相结合选取相应的夹脊穴为主穴,每次取2~4穴(左右对称)。颈椎夹脊穴选用1寸毫针,针刺深度为0.3~0.5寸;胸椎夹脊穴选用1~1.5寸豪针,针刺深度为0.5~1寸;腰椎选用1.5~2寸豪针,针刺深度为1~1.5寸;均采用快速捻转进针法垂直进针后,调整针尖斜刺向脊柱方向,只捻转不提插,得气后配合电针疏密波或连续波刺激。对于急性腰扭伤、胸腰椎小关节紊乱症、落枕等急性筋伤疾病采用滞针法施之以泻,以达疏经通络、引邪外出之功效;对于慢性筋伤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等)则施以捻转法先泻后补,以达止痛而不伤正气的目的;对于慢性筋伤疾病处于恢复期时则以捻转补法为主,并配合温针灸,以达到温经通络、补益督阳的作用。1.2痛点取穴所谓痛点取穴,就是根据《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输”的说法,选取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或阳性反应点作为腧穴的一种取穴方法,即取阿是穴。*师非常认同“以痛为输”这一观点,并将其广泛运用于筋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他认为阿是穴即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的反映点,其在筋伤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颈椎病在病变椎体的棘间隙两侧,肩周炎在肩关节的周围,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椎间盘突出节段的椎体棘间隙两侧等部位,均可寻找出相应的阳性反应点,这些反应点就是病灶所在,就是阿是穴所在之处。针对筋伤疾病以疼痛为主的特点,*师认为不论病证虚实,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刺激,均可发挥阿是穴的近治作用,达到调理气血、通络止痛的目的,使其“通则不痛”。尤其是针刺阿是穴主张采用具有泻法作用的快针法和滞针法,因为阿是穴为疾病的反映点,邪气汇聚于此,针刺可直达病所,施之以泻可引邪外出,从而达到疏经通络止痛的作用。1.3循经取穴循经取穴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依据,根据“病在经,取之经”以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来取穴。即可近部取穴,也可远部取穴,或二者相结合。*师遵循“宁失其穴,毋失其经”的原则,特别强调循经取穴治疗筋伤疾病。如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表现沿经脉分布的特点,选取病邪所及经脉的穴位为主进行针刺治疗。即“病在经,取之经”。病在足太阳膀胱经者,以针刺本经束骨、委中、秩边为主;病在足少阳胆经者,以针刺本经足临泣、环跳、阳陵泉为主;病在足阳明胃经者,以针刺本经陷谷、足三里、髀关为主;病在督脉者,以针刺督脉腧穴命门、腰阳关、腰俞为主;病在足少阴肾经者,以针刺本经太溪、阴谷、气穴为主;病在足厥阴肝经者,以针刺本经太冲、曲泉、急脉为主;病在足太阴脾经者,以针刺本经太白、阴陵泉、血海为主。1.4辨证取穴辨证取穴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和腧穴的主治功能,针对全身性的某些病证提出的取穴方法。*师在治疗筋伤疾病时根据整体观与辨证施治原则,分析病证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准确选取腧穴。他认为针灸立法处方遣穴的原则,必须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因证立法,辨证用穴,施以针灸,或补或泻,方能治病疗疾。如*师根据颈椎病“以虚为本,以寒、痰为标,瘀却贯穿病之始终”的病机特点,在选取颈部阿是穴(即颈椎棘突旁的压痛点及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点)和风池为主穴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辩证进行取穴施针,寒湿痹阻型取风府、大椎、合谷;痰瘀阻络型取丰隆、血海、膈俞;气血不足型取手三里、足三里、脾俞;肝肾亏虚型取大抒、肾俞、三阴交。以上穴位均可配合温针灸。2针法娴熟补泻得当*师认为正确熟练运用针刺手法是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他在长期临床治疗中,注重继承与发扬,实践与创新,在进针、行针、出针及补泻手法等方面有颇多创见。2.1进针快速手法独特*师独创的快速捻转进针法,具有进针轻巧、快速无痛、得气快、气感强、见效快等优点。具体操作:刺手拇、食、中指指腹持针柄,押手拇、食指将穴位旁的皮肤向两侧牵压,在固定针刺部位的同时固定针体下段并辅助进针。进针时,刺手的食、中指指腹向内捻转,同时拇指相应外捻,随着三指的快速捻转搓动,集中臂力、腕力、指力于旋转的毫针上,使之快速捻转刺入穴位内。*师要求医者臂力、腕力和指力必须协调配合,推进与刺入时机必须适当,捻转与垂直的力度必须平衡,这样才能达到进针快速、穴位准确、毫无痛感的效果。*师临床中特别强调针法和指力的练习,要求针刺手法要娴熟,指力要强劲,同时要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这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调整经气、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2.2行针手法独辟蹊径在临床针刺时,*师有自己独到的行针手法。在快速进针后,针尖到达一定深度,当患者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时,以心领气,发气于指,将针尖顶住该点,维持针感,此为“留针守气”;然后上下提插,由上至下,由深至浅,即“动而伸之”的手法,最后将针尖提至浅层,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此为“留针调气”,临床对于慢性筋伤病症具有显著疗效。对于急性筋伤,其起病急、病程短、疼痛甚,采用快针法,即采用按、寻、揣、摸手法找准穴位(阿是穴)快速进针,大幅度提插捻转,使局部产生强烈的针感,尤以向周围或循经传导为佳,气至出针,这样可达到快速止痛的效果;对于针感不明显者,则采用滞针法,即顺时针单方向捻转针体,直至捻转不动时使用震颤针体的手法,以患者局部酸胀或疼痛能耐受为度,持续行针30秒,然后出针[3]。这种针刺方法得气快、气感强、止痛佳。2.3因人而异补泻有度《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这里指出针刺补泻手法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即病理状态和机体的反应性来决定[4]。*师认为临床实施针刺补泻应因人施针、因证施针、因部位施针,根据患者病程长短、病症虚实、病位深浅、体质强弱,做到补泻得当。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时,医者应聚精会神,积神于心,以心领气,发气于指,用心施术,并仔细体会病人对针刺的感应性,做到因人而异、补泻有度,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来补虚或抗邪,起到补虚泻实的作用。他在临证中十分注重针刺补泻的灵活运用。如同为下肢牵扯疼痛,因梨状肌综合征引起者多正实邪盛,采用幅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的捻转手法施之以泻,重泻则痛止;如因腰椎管狭窄症日久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者多正虚邪实,稍微重刺激即会耗伤正气反致疼痛加剧,采用幅度小、用力轻、频率慢的捻转补法施之以补则痛消。又如同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头晕,属于气血不足者针刺用补法,则症状得缓;属于寒湿痹阻者针之以泻,则方能取效。正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是谓至治。”因此,同此一病,虚实有别,病情各异,针刺手法不同,疗效迥异。2.4虚实有别出针各异《针灸大成》说:“指拔者,凡持针欲出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清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金针赋》又说:“病势即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始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拔其针,乃至气真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复。”由此可见针下松动和缓之时即是出针的最佳时机,若过于沉紧或太过松散,表明邪气未除或正气未复,均需继续留针施术[5]。*师强调医者在进针得气施行补泻手法后,应细心感受针下的感觉,选择适当的时机出针,在出针的同时也一样讲究补泻之法。如急性筋伤患者,多为实证,应摇大针孔,缓慢出针,以助邪气外出;针对慢性筋伤患者,因久病多为虚证,快速出针后迅速按揉针孔,无使邪气得入,并可防止出血。若针刺时出现晕针、断针、血肿等情况时,应冷静对待,及时处理。因此,在临床中*师要求医者必须亲自完成出针,这样既可完成补泻,又可提高临床疗效,还可查点针数,防止遗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3重视灸疗创新灸具3.1继承创新发明灸具在临床中*师尤其注重针刺与灸疗的配合应用,他认为针灸并用可充分发挥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在刺激穴位、调激经气的同时,还可使艾灸之热力透达病变深部,达到温经通络、祛寒止痛的目的。*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和总结,自主创新,研制出了无创伤、无痛苦、无毒副作用,安全、舒适、卫生、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普及,又能克服传统灸法操作不便、费时费力、易伤衣物等不足的“多功能灸具”和“神农塔灸”灸具,并获得国家专利,从而改变了当前在针灸治疗中出现的“重针轻灸”局面,并为灸具的革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功能灸具”将艾火灸、温和灸、隔物灸、太乙针灸、点、按、揉、压、扣击等技法和刮痧有机地融合于一枚灸具中,可以多角度、多部位直接施以灸疗和按摩,也可根据病症配合刮痧治疗;“神农塔灸”将传统的艾火灸、温针灸、温和灸、隔药灸、太乙针灸有机融为一体,固定在皮肤上,点燃艾绒即可灸治,可以多人多角度、多部位施灸,为临床综合治疗筋伤疾病提供了更多的手段。3.2针灸互补喜用温针温针又叫传热灸或针柄灸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此法起源久远,兼具“针”和“灸”二者之长。*师治疗筋伤疾病喜用温针灸,在快速进针后提、插、捻、转,得气后,先用一次性针灸针的包装壳做成的碗状容器置于针身周围,以免艾火或艾灰脱落灼伤人体和衣物,再把预先准备好的两厘米长的艾条插到针柄上,然后点燃艾条,使艾条的热力通过针身传到体内,待艾条烧完熄灭冷却后起针。*师认为温针灸能充分发挥针与灸的协同治疗作用,做到疗效互补。凡属于虚劳、寒湿、痰瘀者均可采用温针灸进行治疗,一方面可以温通经脉,扶助阳气,达到协调阴阳平衡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温化痰湿,消瘀散结,达到消除“湿、痰、瘀”等筋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