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两汉 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两汉 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两汉 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两汉 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两汉 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知识点1:两汉的兴衰西汉兴亡(公元前202——公元9年)(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文景之治①原因:吸取秦速亡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②表现: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③意义:“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为以后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3)汉武盛世:景帝去世后,汉武帝继位,励精图治,对内广纳人才,创设制度,发展经济与文化,确立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对外征伐、开通西域,使汉王朝走向鼎盛。(4)短暂新朝:公元9年,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其改革措施不切实际,社会矛盾激化,其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政权被推翻。东汉兴亡(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建立与统一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随后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措施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重视儒学结果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2)东汉衰亡①背景a.官廷: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b.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士人抨击时政,称为“清议”;触犯宦官利益,被诬为“党人”,遭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c.豪强地主: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d.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②过程a.公元184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统治基础。b.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c.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东汉灭亡。【辨析比较】两汉衰亡的原因(1)西汉灭亡原因①政治上,西汉后期,统治阶级奢侈、荒淫、昏庸,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现象严重,政局混乱。②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破产,百姓生活困难。(2)东汉灭亡原因①经济上,豪强地主田庄经济恶性膨胀,土地高度集中,破坏了国家的税收来源;田庄自给自足,且掌握着强大的私人武装,对国家政权构成严重威胁。②政治上,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也是东汉衰亡的重要原因。③民族政策上,东汉对少数民族采取“以夷制夷”策略,过多考虑利用,导致少数民族兵役负担过重,民族矛盾激化,造成边疆危机。知识点2:两汉的政治加强君权目的: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特点:以小驭大,以内制外(3)过程:中朝制度①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皇帝亲信掌握实权;外朝丞相权力削弱②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③东汉刘秀:增强尚书台作用,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1)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为国家稳定埋下隐患,形成王国问题(2)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引发吴、楚等七集权国叛乱,后平定叛乱(3)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附益法等,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官员选拔与管理(1)察举制①分类:常科和特科②方式: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③标准:品德、才能④评价:积极方面,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弊端方面,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政治和社会秩序大乱,察举制无法推行,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补充制度:积功劳为官、征辟等也是两汉选官制的重要补充官员考核:承袭秦朝上计制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大司空后,御史中丞渐成最高监察官地方:刺史制度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②方式:汉武帝划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对辖区郡级官员及官员子弟和豪强势力巡视监察③特点:品级不高,权力很大,代表皇帝。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地方治理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汉武帝:任用酷吏,严打豪强、游侠等不法行为东汉晚期:原监察区“州”变成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具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颁布法律律令制①汉律: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②汉令: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基层治理户籍制度:编户齐民;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地方政府也有专人管基层组织:沿用乡里制度,乡、里之外有亭,负责传递政令、维护治安社会保障社会救济、优抚: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给高龄老人赐鸠杖,以示尊重(2)疫病救治机构: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3、开疆拓土(1)表现①河西走廊: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区域。②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张骞凿空: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④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⑤西南、东南: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⑥东北:设护乌桓校尉。(2)意义①加强了边疆管理,许多民族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汉族经济文化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发展。③大体形成中国的疆域范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3.民族关系(1)设立官职: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和开发戍卒屯田。①西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三战大败匈奴。东汉初,南匈奴内迁并逐渐汉化;北匈奴被窦宪(89年)打败,之后西迁远方。②在边疆推行屯成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3)民族交融: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迁徙。4.对外交往(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公元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知识点3:两汉经济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2)水利:关中水利工程(龙首渠)(3)作物:通过西域引入葡萄、苜蓿、胡瓜、胡桃等(4)经营方式:小农经济、东汉出现豪强地主田庄2、手工业(1)金属治炼:汉朝南阳郡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2)纺织业:使用纺车纺纱,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3)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为主导(盐铁专营);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3、商业:形成中外贸易通道一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4、经济政策(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钱)(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5、赋役制度(1)田赋:汉初“与民休息”,田赋税率大大降低(2)人头税:①口赋;②算赋(3)财产税(4)徭役: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知识点4、两汉思想文化1.汉代宗教(1)佛教: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选必3•P8)。(2)道教:东汉末,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2.汉代文化领域时期代表性成就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1)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2)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东汉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代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科技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麻醉药“麻沸散”和健身方法“五禽戏”《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思维升华】两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流入中国,中华文化广泛外传。气势恢宏。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核心概念1.黄老之学“黄”,指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指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一家之言,特点是“无而治”。黄老思想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主要体现为“休养生息”政策。汉初尊奉黄老之学对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2.尚书令、尚书台与尚书省(1)尚书令: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轻而权重。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现固皇权,设内朝官,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涉及国家政治中枢。尚书令是尚书省和尚书台中的一个官职。尚书台:官僚机构。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东汉光武帝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官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尚书台是“尚书省”的前身。【拓展延伸】1: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1)巩固统一:汉武帝巩固边疆;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东汉对西域与乌桓等地的经营等举措,对疆域拓展、巩固统一、开发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有重要意义。(2)制度创设:完善中央集权体制,完善官僚选拔、管理和监察体制,为后世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3)经济发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价值观念:推广儒学的价值观念及“大一统”的政治理论,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增强了国家统一意识与凝聚力。(5)民族交融: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创造新文化的局面。(6)统一心理:秦汉之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即使是在分裂状态下,“华夏必将走向统一”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拓展延伸】2::董仲舒的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君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君主,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到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尊崇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统,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纵横关联: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演变(1)商朝的天命思想中国的天命思想是生产力落后和敬畏大自然的产物,商朝时期,天命思想盛行,商人作重大决策时都要占卜天命,巫师成为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力量。(2)周朝的宗法思想周朝以宗法血缘作分配和继承政治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