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安化县南金乡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教学成果检测七年级历史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图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遗存遍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A.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 B.多元一体的特征C.以北京人为最早 D.以元谋人为中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它们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它们最终发展、汇聚成中华文明,因此,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北京人不是最早的原始人,C项说法错误;元谋人位于云南省元谋县,排除D项。故选B项。2.中国地区的人类,至晚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发展了农业,也发展了定居的聚落,且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下列关于北方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描述正确的是A.掌握了打井技术 B.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C.懂得使用天然漆 D.制作简单的乐器骨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北方的陕西,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B符合题意;ACD项都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相关,排除。故选择B。3.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说明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A.交流交往中逐渐形成 B.最早在长江流域形成C.实行禅让制联合形成 D.由一个民族演变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体现了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是由多个民族经常长时间的交流交往中逐渐形成的,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形成地区,排除B项;禅让制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华夏民族形成无关,排除C项;“非一族所成”说明华夏族是由多个民族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4.为了防范蛮夷入侵,周王将三个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周公、太公分封在山戎、东夷、淮夷三个最大威胁的附近。材料表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A促进经济发展 B.推动民族交融 C.传播中原文化 D.巩固西周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为了防范蛮夷入侵”材料表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周王将三个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周公、太公分封在山戎、东夷、淮夷三个最大威胁的附近,是为了防范蛮夷入侵,D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族交融和传播中原文化的意图,排除ABC项。故选D项。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①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社会动荡④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结果中重大转型指的是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度建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除了题干中的因素还包括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各国的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的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政权是汉族政权,而不是少数民族。导致社会动荡的是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符合题意的是①④,故选D。6.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是因为他的变法破除了贵族“无功可以得尊显”的“故俗”,变法中破除了贵族的“故俗”,主要指的是()A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C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D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A.A B.B C.C D.D【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旧贵族利益,这是商鞅被处死的原因。选项B符合题意;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大,A排除;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不符合题意,C排除;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排除。故选B。7.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下列选项中与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相似的是A.“兼爱”“非攻”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与题干无关,故A不合题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属于兵家思想主张,故B不合题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反映的是道家思想,一切事物存在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变,故C不合题意;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与题干保护环境的主张相似,故D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问题”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8.下面是战国和秦朝长城分布图,对比图1与图2的长城分布情况,可推知秦朝()A.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B.边疆危机日益严峻C.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D.极力消除分裂因素【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战国时期的长城都是以诸侯国为界修建,秦朝时期长城将原先的各国长城连为一体,同时拆除了内地的长城。这说明秦朝极力构建统一的国家观念,消除分裂因素,D项正确;长城修建不能促进阶级矛盾的缓和,排除A项;图中长城的变化不能说明边疆危机,排除B项;君主专制高度集中是皇帝制度的实行,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文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新的朝代”是西汉,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汉武帝。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C项正确;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并没有达到鼎盛,排除A项;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虽然出现了“文景之治”,但也没有达到鼎盛时期,排除BD项。故选C项。10.建武十一年八月,(汉光武帝)诏曰:“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人]。”十月,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十三年冬十二月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略(掠)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民)[人]。这段材料介绍了汉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减轻刑法 B.合并郡县C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 D.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灸灼者为庶(民)[人]。”可知如果有虐待奴婢,要把虐待奴婢的贬为庶人;“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可知是下诏免除奴婢射伤人在闹市杀死的刑罚;根据“被略(掠)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可知是释放奴婢,使之成为庶人,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光武帝采取的措施为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C项正确;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11.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时期史实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表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部分目录,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衰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中国文明的起源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详解】据目录内容可知,材料展示的是秦汉时期,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中国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史前时期,早期人类的出现和文明起源,排除C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属于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13.观察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能力要求之一,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魏晋时期政权并立C.五代十国军阀割据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五代十国,到960年北宋建立,979年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辽宋、西夏并立,到金灭辽,出现西夏、金和南宋并立,1279年元统一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三国鼎立是魏蜀吴,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五代十国时期只是第一张示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14.三国两晋南北朝介于秦汉和隋唐两个时期之间,既是秦汉时期社会矛盾集结、激化的产物,又是隋唐强盛的渊源,承上启下,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是A.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社会动荡与民族混战【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在三国时期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符合题意;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主要的特征,A排除;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C排除;社会动荡与民族混战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征,D排除。故选择B。15.看图说话是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之一。对以下两幅图画解读错误的是()A.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B.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D.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图片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而不是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B项错误,符合题意;如前所述,A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右图说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二、材料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材料二: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作巡狩;巡狩就是天子巡察诸侯为其守卫的疆土。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受封的诸侯向天子汇报工作的完成情况……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降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就派军队去。——《孟子·告子》(翻译版)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三: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摘编自《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分别反映了什么制度?“天下为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有哪些义务?(3)根据材料三指出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该制度什么时期逐步瓦解的?【答案】(1)禅让制,世袭制;启继承王位(2)分封制;诸侯定期朝拜周天子并述职,保护周王室/服从调兵(3)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春秋时期【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这体现的是禅让制;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可知,这体现的是世袭制,“天下为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启继承王位。【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降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就派军队去”可知,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诸侯朝见天子叫述职、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这体现的义务是,诸侯定期朝拜周天子并述职,保护周王室,服从调兵。【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王室宗亲建立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知,这体现的积极作用是,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建立起一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春秋时期该制度逐步瓦解。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他认为,只是依靠君主和臣下的才干来治国,国家的强盛只是暂时的,这些优秀的人才一旦去世,昔日的富强必将走向衰落;只有依靠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走入上述覆辙。于是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想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的才干也得到了当时最有才能的统治者的赏识。材料三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百家之学的深远影响。(1)据材料一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与“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相关的教育举措是什么?(2)据材料二,“他”是谁?根据材料概括“他”的思想主张。(3)材料三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局面”有何影响?【答案】(1)儒家。创办私学。(2)韩非。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可知他”是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与“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相关的教育举措是创办私学。【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他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想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可知“他”是韩非。由“只是依靠君主和臣下的才干来治国,国家的强盛只是暂时的,这些优秀的人才一旦去世,昔日的富强必将走向衰落”,可知反对空谈仁义;由“提倡‘法治’,反对空谈仁义,想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可知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因此“他”的思想主张是,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个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因此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8.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战国形势图图二秦朝形势图材料二: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三: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钱造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余,匈奴远遁,日以削弱。——《古代历史史料汇编》(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二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简要指出他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及其意义。(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并简要指出其效果。【答案】(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秦始皇嬴政。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3)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北击匈奴。效果: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解析】【小问1详解】趋势: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图一战国形势图反映了当时战国时代国家处于诸侯割据、分裂战乱状态,而图二秦朝形势图反映出秦朝灭掉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由此得出历史发展趋势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小问2详解】“他”:根据材料二“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可知,“他”指的是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他完成了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大业,确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创新及其意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下令在地方上全面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员都由皇帝或朝廷直接任免,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其意义在于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小问3详解】措施:依据材料三“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钱造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余,匈奴远遁,日以削弱”,概括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强思想控制;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军事上北击匈奴。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这些举措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19.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也深刻影响王朝的兴衰,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下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