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检测)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检测)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检测)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检测)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检测)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其中,尚书省负责()A.草拟诏令B.审核诏令C.执行具体政务D.票拟2.唐初,“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太宗深察其弊,故设立()A.内朝B.枢密院C.外朝D.政事堂3.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材料反映出三省体制()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B.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C.分工明确且彼此制约D.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4.唐初规定:“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该项规定出自()A.均田制B.三省六部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5.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6.在唐朝,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A.皇权受一定制约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C.中央集权的加强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7.欧阳修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8.唐代均田制下的赋役制度为租庸调制,规定:丁男需要每年服正役二十日,也可每日折三尺纳绢,如额外再加派正役,超过十五日免调,超过三十日租调俱免。这一规定()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扩大了政府征税对象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9.天宝年间,均田制无法推行,农民大量逃亡,政府赋税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推行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这一制度是()A.察举制 B.租调制C.租庸调制 D.两税法10.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开始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主线。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A.选官制度的唯一性、单一化B.“西学东渐”的影响C.选官标准及方法的主观化、复杂化D.选官权力集权化和专制化11.有学者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君主集权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对皇权的限制C.强化了权力制约,减弱了国家职能D.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12.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13.有学者曾说,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其中“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4.唐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朝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朝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选拔官吏的范围C.保证了皇权独尊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晋书·王沈传》材料二: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杜佑《通典》整理材料四: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闻于乡闾者……悉免课役。——张九龄等《唐六典》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刘昫等《旧唐书》(1)根据材料一,归纳租庸调制的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2)根据材料二,说明两税法在哪些方面比租庸调制有所进步。(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C解析: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负责执行具体政务,故选C项。2.D解析:材料“日有争论,纷纭不决”说明中书省、门下省两个部门在政令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提高办事效率,唐朝设置政事堂,作为议事的场所,故D项正确。3.D解析:根据材料“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与皇帝共议国事,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4.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唐初”“免租”“免租、调”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此规定出自租庸调制,故选C项。5.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让一些官员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实际上分化了宰相权力,从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这说明当时的中书、门下两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A项。7.D解析:根据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可知,欧阳修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评论的是两税法出现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8.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纳绢代役,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纳绢代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9.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故选D项。10.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反映出选官权力由地方转向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对思想文化的控制,D项正确;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特定时期的较典型的选官制度,并非是唯一的选官途径,排除A项;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没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中国古代的选官标准由根据品行到看重家世、门第再到分科考试,体现了选官标准及方法的客观化,排除C项。11.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不仅分化了宰相的权力,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提高了行政效率,D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B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使中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没有弱化国家职能,C项错误。12.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故C项正确。13.D解析:世卿世禄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和世袭,故A项错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与廉,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故D项正确。14.C解析: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而言的,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扩大了选拔官吏的范围属于科举制的意义,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政府的轮廓”指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故C项正确;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并没有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答案:(1)选官标准:先秦以血缘为标准;汉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2)原因: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