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1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2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3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4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2023·甘肃民勤)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则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提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不收为兵,则恐为盗”。这一措施的实行()A.提高了军队士兵的素质B.导致财政状况日益恶化C.确保了北宋王朝的安宁D.民众疾苦问题得以解决2.辽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是因为()A.草原民族居住地区不适合设立州县B.吸取了唐代设立节度使的经验教训C.因俗而治更有利于维护辽的统治D.辽政权统治下民族问题较为严重3.(2023·四川模拟)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4.(2023·陕西渭南)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5.(2023·山东菏泽)“汉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这意在强调宋朝()A.国势强劲军力不振 B.边防压力更为严峻C.防御策略较为保守 D.民族隔阂更为严重6.(2023·河南开封)宋初,中央规定“诸路转运使、副及州郡长吏并不得擅举人充部下官。如有阙员,当以状闻”,后又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列郡各得自达于京师,以京官权知”。宋廷这些做法()A.表明政治均势格局逐渐瓦解B.顺应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C.体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暴露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弱化7.(2023·广东佛山)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不同史籍有不同记载。根据下表,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史籍历史记载(北宋)文莹《续湘山野录》太祖向赵光义嘱托事宜后便就寝,宫人还能听到太祖鼾声。宋太祖鼾声在五鼓天时消失,太祖去世。赵光义在太祖灵前接受继位遗诏。(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召赵光义进宫嘱托事宜。宫人远看赵光义不时离开座位好像有避让行为。不久,太祖用柱斧戳地,大声与晋王说话。次日太祖去世,后来晋王赵光义继位。A.太祖去世前赵光义未入宫B.赵光义蓄意谋杀宋太祖C.赵光义与太祖发生了争执D.赵光义最终成为继位者8.(2023·河南开封)元代各行省提调军马的官员由朝廷任命,并赐予金虎符作为凭证,同时,军队中的将官犯罪,行省不能擅自处罚,而咨请枢密院议拟;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还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等中央军队。这说明元代()A.军队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民族的融合B.行政机构相互制约,确保君主专制C.中央掌握人事权,保证地方官的忠诚D.行省虽然掌管军事,但受多方限制9.(2023·湖南·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10.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11.(2023·吉林长春)欧阳修在修订《新五代史》时,把辽朝归到《四夷附录》中。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宋史》《辽史》《金史》。这一变化表明()A.政权并立使民族矛盾激化B.争夺正统斗争的激烈C.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D.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12.(2023·陕西渭南)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宋朝:“积贫积弱”材料“积贫积弱”源自钱穆先生著作《国史大纲》第六编“两宋之部”第三十一章“贫弱的新中央”之“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国史大纲》是历史学家钱穆于1939年6月撰成的一部通史性论著。钱穆指出,“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北宋部分皇帝在位时期财政收支情况统计表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盈余(单位:贯)太宗至道末年22245800岁出余大半真宗天禧五年150850100126775200余24074900仁宗皇祐元年126251964所出无余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16138405131864452不足15726047——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下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积贫积弱”的看法。(2)钱穆先生为什么对宋朝有“积贫积弱”的评价?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辽夏金元的统治一、选择题1.(2023·甘肃民勤)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则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提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不收为兵,则恐为盗”。这一措施的实行()A.提高了军队士兵的素质B.导致财政状况日益恶化C.确保了北宋王朝的安宁D.民众疾苦问题得以解决[解析]北宋政府为了防止民变,将灾民募为国家兵员,这样必然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B项正确;扩充兵员和提高士兵素质并不存在因果关联,排除A项;北宋的举措形成了冗兵冗费,不利于王朝统治,排除C项;将灾民招募为兵员并不能有效解决民众疾苦,排除D项。故选B项。2.辽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这是因为()A.草原民族居住地区不适合设立州县B.吸取了唐代设立节度使的经验教训C.因俗而治更有利于维护辽的统治D.辽政权统治下民族问题较为严重[解析]根据材料“契丹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可知,辽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民族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使得各民族分布的地区都能获得发展和更好的治理,这有利于维护其统治,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在草原民族居住地区设立了节度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问题较为严重,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四川模拟)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解析]少数民族政权推行科举制,而参加科举制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这说明科举制推动了文化认同,强化了“大一统”的思想,D项正确;这一时期文化重心在南方,排除A项;B项错在“化解”,排除;科举制并不能促进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陕西渭南)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解析]据材料“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可知,元代行省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元代行省受中央直接控制,而且材料强调的只是四个边疆行省,排除A项;元朝行省制度不能保证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排除C项;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现实作用,而D项属于其历史影响,排除。故选B项。5.(2023·山东菏泽)“汉朝和唐朝的主要外敌分别是匈奴和突厥。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这意在强调宋朝()A.国势强劲军力不振 B.边防压力更为严峻C.防御策略较为保守 D.民族隔阂更为严重[解析]根据材料“这两个只是少数民族组成的部落,管理水平还十分原始……具有骚扰的性质”“宋朝的敌人是辽、金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外敌是匈奴,唐朝的外敌是突厥,这两者都是较为落后的部落,而宋朝面对的是辽、金等相对先进的国家,边防压力严峻,B项正确;宋朝国势并不强劲,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防御策略,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宋朝相比汉、唐,民族交融加快,排除。故选B项。6.(2023·河南开封)宋初,中央规定“诸路转运使、副及州郡长吏并不得擅举人充部下官。如有阙员,当以状闻”,后又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列郡各得自达于京师,以京官权知”。宋廷这些做法()A.表明政治均势格局逐渐瓦解B.顺应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C.体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暴露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弱化[解析]材料“诸路转运使、副及州郡长吏并不得擅举人充部下官。如有阙员,当以状闻”体现了地方不能随便选拔自己的下属官员;“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列郡各得自达于京师,以京官权知’”体现了地方“知州”“知县”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宋朝这些做法使得选官用人权力集中于中央,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体现政治均势格局,排除A项;秦朝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C项。故选B项。7.(2023·广东佛山)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不同史籍有不同记载。根据下表,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史籍历史记载(北宋)文莹《续湘山野录》太祖向赵光义嘱托事宜后便就寝,宫人还能听到太祖鼾声。宋太祖鼾声在五鼓天时消失,太祖去世。赵光义在太祖灵前接受继位遗诏。(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召赵光义进宫嘱托事宜。宫人远看赵光义不时离开座位好像有避让行为。不久,太祖用柱斧戳地,大声与晋王说话。次日太祖去世,后来晋王赵光义继位。A.太祖去世前赵光义未入宫B.赵光义蓄意谋杀宋太祖C.赵光义与太祖发生了争执D.赵光义最终成为继位者[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部史籍中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的记载虽然有所不同,但“赵光义在太祖灵前接受继位遗诏”和“后来晋王赵光义继位”的说法,可以认定赵光义最终成为继位者是历史事实,D项正确;两则史料都体现出太祖去世前赵光义曾经入宫,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赵光义蓄意谋杀了宋太祖,排除B项;赵光义与太祖发生了争执只在李焘的文章中有体现,不能认定其为历史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8.(2023·河南开封)元代各行省提调军马的官员由朝廷任命,并赐予金虎符作为凭证,同时,军队中的将官犯罪,行省不能擅自处罚,而咨请枢密院议拟;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还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等中央军队。这说明元代()A.军队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民族的融合B.行政机构相互制约,确保君主专制C.中央掌握人事权,保证地方官的忠诚D.行省虽然掌管军事,但受多方限制[解析]由材料可知,行省可提调军马,但官员由朝廷任命;行省不得擅自处罚军队中的将官,必须请示中央枢密院;行省可节制汉军及新附军,但却受到“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等中央军队”的牵制,由此可见,元代行省有一定的军事权,但受多方限制,D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军队体系健全,而且和民族融合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行省的制约,强化的是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提调军马的官员由朝廷任命,不能得出中央掌握所有人事权,而且“保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9.(2023·湖南·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与谏官反对皇帝废后,跪求奏对,导致御史中丞遭贬黜,而后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说明宋代御史的监察权和谏官的谏议职能出现混通现象,呈现出台谏合一的趋势,C项正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废后即是皇帝的家事,同时也是国家大事,A项“不容置疑”说法错误,排除A项;孔道辅等遭贬黜,说明皇帝的权威并未降低,排除B项;宰相在设置之初就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且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0.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重史传统会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A项正确;“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B项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D项不符合题意。11.(2023·吉林长春)欧阳修在修订《新五代史》时,把辽朝归到《四夷附录》中。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史时,规定:“(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修成《宋史》《辽史》《金史》。这一变化表明()A.政权并立使民族矛盾激化B.争夺正统斗争的激烈C.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D.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解析]材料中欧阳修将少数民族政权辽归为“夷”,元朝修史将辽金少数民族政权和汉人的宋政权同时并列,同为正统,淡化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界限,体现华夷一体观念的增强,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矛盾激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正统斗争激烈,排除B项;修史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表明华夏一体观念增强,淡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限,故C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故选D项。12.(2023·陕西渭南)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度()A.使地方拥有较大的政治军事权B.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保证了元朝社会秩序长期稳定D.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基础[解析]据材料“元代十个行省中,有四个涉及边疆地区,如岭北行省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以外,向北一直延伸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西南地区由云南行省管辖”可知,元代行省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元代行省受中央直接控制,而且材料强调的只是四个边疆行省,排除A项;元朝行省制度不能保证社会秩序长期稳定,排除C项;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现实作用,而D项属于其历史影响,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宋朝:“积贫积弱”材料“积贫积弱”源自钱穆先生著作《国史大纲》第六编“两宋之部”第三十一章“贫弱的新中央”之“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国史大纲》是历史学家钱穆于1939年6月撰成的一部通史性论著。钱穆指出,“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