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 课时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总复习_第1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 课时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总复习_第2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 课时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总复习_第3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 课时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总复习_第4页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 课时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一、选择题1.下面是20世纪50—70年代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20世纪50年代加入了美国对华包围圈的周边国家1972—1975年同中国建交的周边国家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等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1972年),马来西亚(1974年),菲律宾和泰国(1975年)A.深受大国关系变动的影响B.说明亚非万隆会议的影响深远C.体现了中国多边外交成果D.表明中国外交摆脱了冷战影响2.1972年,针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中国缴纳合理费用后使用,美国转播要向中国政府申请且缴纳转播费。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A.坚持强烈的主权至上原则B.仍具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C.意在强调中国的主导地位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思想3.近年来,中国开始通过承办世博会、世园会、冬奥会等诸多大型国际活动,让更广泛的民众认识了日新月异的中国,塑造了一个和蔼可亲,有着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强大的现代工业和科技能力的国家形象。这一举措反映出()A.我国多样化的外交政策B.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C.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推进D.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4.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新中国高举国际主义旗帜,以巨大的牺牲全力进行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斗争,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斗争,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斗争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公平正义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者意在强调新中国外交()A.始终以世界革命为中心任务B.为加入联合国奠定雄厚基础C.努力实现内外利益的一致性D.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5.下表是关于“克林德碑”的发展历程,这反映了()时间事件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即“克林德事件”1901年清醇亲王载沣代表政府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在亚太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A.国际环境决定外交走向B.西方国家同情支持中国C.中国民众爱国意识增强D.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础6.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7.截至2003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教职人员的5100人。这说明我国()A.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C.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D.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8.“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应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A.有利于建立新型国家关系B.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C.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D.促进了亚洲各国间友好合作9.“(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据此可知,该制度()A.吸收了行省制度的优势B.使地方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推动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11.1952年,中国民族自治区的类型有如下三种:由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别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这表明,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已正式确立B.体现出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全新局面12.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83元和11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和12.1%。这反映出()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实现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C.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D.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二、非选择题13.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演变(1949—2001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总统任期起止对中国的政策哈里·S·杜鲁门1945—1953对新中国实施“威慑”战略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953—1961对华政策为全面遏制思想所主导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61—1963继承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制定的“遏制并孤立”中国的政策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63—1969提出“遏制但不孤立”政策:在政治遏制的同时,在人员、信息和物资的交流方面放松限制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69—1974调整美国对华政策:打开通向北京之路。逐步取消了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1974—1977多次表示将继续推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努力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詹姆斯·厄尔·卡特1977—1981把与中国建交列入了议事日程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81—1989强调与中国“长期、持久和建设性关系”,更加注重发展“全面关系”,包括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等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89—1993保持接触和合作的美中关系,但以总统行政命令形式宣布了一些制裁威廉·杰斐逊·克林顿1993—2001“接触”与“遏制”交替使用,合作与竞争并行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美关系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外交一、选择题1.下面是20世纪50—70年代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20世纪50年代加入了美国对华包围圈的周边国家1972—1975年同中国建交的周边国家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等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1972年),马来西亚(1974年),菲律宾和泰国(1975年)A.深受大国关系变动的影响B.说明亚非万隆会议的影响深远C.体现了中国多边外交成果D.表明中国外交摆脱了冷战影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深受美国的影响,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加入了美国对华包围圈,敌视、遏制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泰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这些国家也纷纷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可见,20世纪50—70年代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变化深受大国关系变动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与亚非万隆会议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多边外交成果,故C项错误;表中变化正是在冷战的前提下发生的,故D项错误。2.1972年,针对尼克松访华的转播问题,美方提出由美国卫星转播。中国政府提出,中国租用美国卫星,由中国缴纳合理费用后使用,美国转播要向中国政府申请且缴纳转播费。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A.坚持强烈的主权至上原则B.仍具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C.意在强调中国的主导地位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方要用美国卫星转播尼克松访华,中国政府提出美国转播要向中国政府申请且缴纳转播费,体现了当时中国外交坚持强烈的主权至上原则,故选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意识形态弱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维护主权意识而非发挥中国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3.近年来,中国开始通过承办世博会、世园会、冬奥会等诸多大型国际活动,让更广泛的民众认识了日新月异的中国,塑造了一个和蔼可亲,有着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强大的现代工业和科技能力的国家形象。这一举措反映出()A.我国多样化的外交政策B.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C.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推进D.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析]根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开始通过承办大型国际活动如世博会、世园会、奥运会等方法,使世界对中国的印象正向好的方面改变,这说明中国公共外交的效力作用明显,公共外交成为提升中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材料中的外交行为属于公共外交,“多样化”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反映了新时代大国外交的推进,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新中国高举国际主义旗帜,以巨大的牺牲全力进行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斗争,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斗争,新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斗争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公平正义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者意在强调新中国外交()A.始终以世界革命为中心任务B.为加入联合国奠定雄厚基础C.努力实现内外利益的一致性D.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外交将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斗争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公平正义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新中国外交努力实现内外利益一致性的特征,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5.下表是关于“克林德碑”的发展历程,这反映了()时间事件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即“克林德事件”1901年清醇亲王载沣代表政府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在亚太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A.国际环境决定外交走向B.西方国家同情支持中国C.中国民众爱国意识增强D.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础[解析]从材料来看,伴随着中国政权的更迭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克林德碑”的名称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说明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础,D项正确;外交走向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排除A项;西方国家并不同情支持中国,排除B项;材料与民众的爱国意识无关,排除C项。6.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解析]根据“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可知,其赞赏的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政策,而不是统一战线,排除D项。7.截至2003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教职人员的5100人。这说明我国()A.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C.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D.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解析]根据材料“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教职人员约5100人”可知,我国允许少数民族的宗教传播,说明我国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我国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未体现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文化认同感,排除D项。8.“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灵魂。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应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A.有利于建立新型国家关系B.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C.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D.促进了亚洲各国间友好合作[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领导人希望通过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巩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说明“上海精神”有利于建立新型国家关系,A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并非区域经济集团,“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未说明材料主旨,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并未包括所有亚洲国家,D项错误。9.“(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解析:根据“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可以得出,这一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的推行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政党制度无关,排除A项;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基层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据此可知,该制度()A.吸收了行省制度的优势B.使地方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推动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解析:材料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行省制度优势的吸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自治权利,没有体现对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B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11.1952年,中国民族自治区的类型有如下三种:由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由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个别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建立的自治区;由几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区。这表明,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已正式确立B.体现出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C.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全新局面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通过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方式把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结合起来,目的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前提下,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故排除A项;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正式确立,故排除C项;D项指的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故排除。故选B项。12.据有关部门统计,2018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83元和11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和12.1%。这反映出()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实现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C.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D.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解析:材料“2018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83元和11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和12.1%”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此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A、C、D三项均强调的是政治方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演变(1949—2001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总统任期起止对中国的政策哈里·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