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一轮复习_第1页
(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一轮复习_第2页
(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一轮复习_第3页
(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一轮复习_第4页
(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大单元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7000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两河流域()A.产生世界最早的农业 B.人们出现定居的生活C.处于文明的起源时代 D.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2.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根据泥板和浮雕的文字以及图画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啤酒的制作过程:人们首先将大麦浸泡,待其发芽后烘干,从而产生麦芽精。接着把麦芽磨碎并混入另一种麦芽精(可能属于一种面粉类),然后这种干粉状的混合物就成为当时人们口中的“啤酒粉”。据此可得出的正确推论是()A.两河流域是大麦原产地 B.当地人们生活比较富裕C.饮食文化体现地区文明 D.大河流域农业比较发达3.下图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类型及发生频率图。图中所示状况()A.造成了人地矛盾突出 B.导致了少数民族内迁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D.制约了小农经济发展4.下图是盛唐敦煌莫高窟“雨中耕作”壁画。画中左侧农夫头戴席帽正在耕地,下面农夫肩挑麦束行进,下方一家四口席地在田间餐饮。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劳作场景 B.绘画艺术的写意风格C.曲辕犁已在西北地区普及 D.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5.明代《甘薯疏》记载:“倘虑天旱,则此种,亩收数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农政全书》总结甘薯的价值为“十三胜”,认为其“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由此可见,当时()A.农民因地制宜从事农业生产 B.实现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C.甘薯起到了救荒备灾的作用 D.政府引导外来作物的种植6.有学者认为,1500年以来,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影响了东南亚群岛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对中非、中国和巴尔干等各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该学者意在强调()A.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国际交流推动历史进程C.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白银流动催生价格革命7.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某一作物的传播史富有全球史的意义。其最初可能是从印度、波斯传入埃及地区,中世纪时穆斯林将其引入到地中海地区和伊比利亚半岛。十六世纪起,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始在中南美洲利用非洲奴隶大量种植,再将产品运回欧洲。这一作物应该是()A.玉米 B.甘蔗 C.小麦 D.棉花8.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1750年以后,这种小麦在欧洲开始广泛种植,使白面包不再是欧洲富人地位的象征。这说明()A.商业革命推动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 B.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C.殖民扩张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经济生活D.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通过新航路引入欧洲9.玉米原产于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B.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C.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10.“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11.乌克兰号称“欧洲粮仓”,以3%的苏联国土面积占比长期承担苏联30%以上的粮食征集总量。1932—1933年,乌克兰不堪重负,终于发生大饥荒,损失300万—350万人口。造成此次大饥荒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B.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农业生产C.为支持工业化对粮食过度征购 D.苏联政府对救济工作消极应对12.下表所示某学者统计的1914年和1941年美国玉米产量情况。对表中所示变化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年份单位面积产量/千克每公顷农民高产竞赛记录/千克每公顷1914年163570001941年198012000A.生产竞赛的开展 B.育种技术的进步C.政府补助的增加 D.农村生态的修复13.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相继进行了“绿色革命”(种植业)、“白色革命”(牛奶生产合作)、“蓝色革命”(水产养殖业)。印度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网络交易平台及种植技术等各种信息。上述材料反映了印度确保粮食供给的主要经验是()A.政府主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B.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C.农业生产商品化 D.调整农村产业结构14.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用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5.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16.阅读如表“我国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由此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部门职责农业行政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农药、肥料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质量及使用的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公安部门负责食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由该部门的内设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具体办理。A.实行民众与政府的共治 B.遵循预防为先的管理原则C.注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 D.强调激发行业的自律意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类日常饮料的由来啤酒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很长时间内,它一直是城市社群中最受欢迎的饮料,因为水的质量并不太可靠。20世纪真正成了一种世界性饮料。红酒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烈酒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咖啡与茶、巧克力一道,推动了对另一种“异域”产品——糖的需求。茶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可可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可口可乐跟许多流行饮料一样,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摘编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沈贤元译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北宋从印度半岛引进了被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城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材料二: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食物原料开始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传播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在抢掠异域食物的同时,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在那里培育改良,大量生产,最终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都是欧洲人向海外开发食物原料的结果,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洲饮食变化的角度,对材料二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20.【伟大的共存】亚里士多德曾说,动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既是好劳力又是美味佳肴”。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是驴、牛、马、骆驼之类的动力型动物,它们让人类获得了更大的肌肉力,使人类不仅可以耕种更多的田地,而且可以运输更多货物,或更快速地移动,人类世界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剑桥大学考古学及人类学博士莱恩·费根的《伟大的共存:改变人类历史的8个动物伙伴》(狗、山羊、绵羊、猪、牛、驴、马和骆驼)讲述的就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经历的这段历史。在费根看来,人类不仅改变了动物,动物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现代蒙古骑士再现骑兵冲锋的场面驮夫引领下的撒哈拉驼队1931年,威尔士一座地下煤矿的马驹请以“动物与人类发展史”为主题,任选一种或两种动物,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动物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莫耶遗址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这可印证当地先民已过上定居生活,B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最早”的结论,排除A项;文明出现的三大要素是金属、文字、城市,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模式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人们首先将大麦浸泡,待其发芽后烘干,从而产生麦芽精。接着把麦芽磨碎并混入另一种麦芽精(可能属于一种面粉类),然后这种干粉状的混合物就成为当时人们口中的‘啤酒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地区主要种植大麦,人们将大麦制成啤酒,反映出饮食文化是地区文明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用大麦制成啤酒的过程,不能看出两河流域是大麦的原产地,故排除A项;把大麦制成啤酒,无法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水平,故排除B项;仅凭两河流域的情况,不能得出大河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故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该时期水灾、旱灾、风灾、雪灾等气候性灾害年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这些灾害往往引发农作物歉收,导致粮价飞涨,食物匮乏,因此出现人们饥饿甚至是饿毙、人相食的现象,使得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制约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激增,出现了严重的人地矛盾现象,排除A项;少数民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朝政权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战争不断,躲避战争的需要,灾害并非主要原因,且少数民族地区也会发生自然灾害,排除B项;北方战乱使得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农夫头戴席帽正在耕地,下面农夫肩挑麦束行进,下方一家四口席地在田间餐饮”可知画中描绘的信息是小农经济的生产劳作场景,A项正确;绘画的写意风格是材料的表象,排除B项;“普及”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明代甘薯种植。据材料“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中作者在赞美美洲高产农作物甘薯对救荒备灾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重点讲述了甘薯的作用,“因地制宜”材料未反映,排除A项;材料侧重于讲述甘薯的作用,仅从材料无法判断美洲高产作物被广泛种植,排除B项;政府引导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与东南亚群岛之间有联系,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影响中非、中国和巴尔干等地区,这主要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据材料“影响了……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可知,这些交流影响地区发展,推动历史进程,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强调地区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区域一体化不符,排除C项;虽然材料中提到白银,但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白银流动催生价格革命的认识,近代价格革命主要对欧洲产生影响,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该作物原产地应是印度、阿拉伯地区,随后传入欧洲和美洲。棉花原产地并不唯一,印度棉原产于印度地区,陆地棉原产于中美洲地区。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是西亚的小亚细亚南部地区,并没有在中南美洲大量种植,而玉米则是美洲的原产作物。故B正确。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食物物种的传播。美洲的变种小麦在欧洲广泛种植,反映出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趋于世界化,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社会等级趋于平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对欧洲人生活的影响,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美洲变种小麦是在普通小麦的基础上,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来看,在欧洲广泛种植的小麦并不是美洲的原有品种,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推动了物种之间的传播,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D项正确;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项;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交流,而不是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之前也有物种交流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美洲的土豆在欧洲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排除A项;题干所述与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无关,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作用,并未提及解决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2—1933年为苏联五年计划时期,苏联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牺牲农业、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这是乌克兰发生大饥荒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A项并非主要原因,排除;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冲击到苏联,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美国农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上半叶,杂交育种技术在美国玉米生产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故选B项;生产竞赛对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只存在间接影响,故排除A项;政府补助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没有直接影响,故排除C项;20世纪上半叶,随着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美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故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材料中印度政府通过发动不同农业领域的“革命”,推动种植业、牛奶生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通过信息系统推广农业技术,体现了印度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发展农业,A项正确:B项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说法不全面,故排除;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运输。材料“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材料“雇用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地运输货物,②正确;材料无法证实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而且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机械生产,也不属于现代化农业,③④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15.答案:B解析:A项根据材料可知,机械投入使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980年后机械投入量下降,但是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并未降低×B项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说明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节约劳动力√C项材料涉及化学品的投入使用,但是并未涉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项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这不等于农业走向衰落×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农业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可知,我国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涉及多个部门,从农产品种植养殖各环节,到食品制作卫生监管,再到对食品犯罪案件的侦查,注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与民众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预防为先的原则,排除B项;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属于行业自律,排除D项。故选C项。17.答案:选择:啤酒、烈酒、咖啡的由来。观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论述:西亚北非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它的农耕技术、铁器技术伴随着人类的迁徙、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啤酒是来自西亚和北非的农耕文明,它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影响人类文明进程。8世纪中期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他们在贸易的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烈酒和咖啡是阿拉伯人发明或传播的,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结: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都有重要影响,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啤酒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故可选择:啤酒、烈酒、咖啡,阐述其由来。结合所学可知,啤酒是来自西亚和北非的农耕文明;烈酒和咖啡是阿拉伯人发明或传播的,故提出观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论述: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北非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它的农耕技术、铁器技术伴随着人类的迁徙、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啤酒是来自西亚和北非的农耕文明,它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影响人类文明进程。8世纪中期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他们在贸易的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烈酒和咖啡是阿拉伯人发明或传播的,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即文化的交流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都有重要影响,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可选择:茶、可可的由来。根据材料“茶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近代以来欧洲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作为论题展开阐述。首先分析早期殖民扩张的条件,十四十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欧洲出现“寻金热”,奥斯曼土耳其又截断了传统商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开辟新航路。葡萄牙人首先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西班牙人首先发现新大陆,可可就是由欧洲人随新航路开辟从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成为流行的饮料。其次提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东西方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东方商品包括茶叶被转运到欧洲,受到广泛欢迎。之后英国人将茶叶移植到印度等地,被广泛种植。最后进行总结,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又推动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18.答案:(1)中国:以精耕细作、连续耕作为特征;多种作物轮作;注重水利建设;耕地类型多样,如圩田、梯田等。西欧:以轮作制为基本特征;三圃耕作制流行;敞地制作为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与畜牧业结合。(2)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得中国长期领先世界农业水平。这种农业模式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勤劳、吃苦耐劳的品格;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发达的农业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成为古代中国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西欧:古代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转型;农业技术的革新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欧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推动了西欧社会的变化与进步。解析:(1)据材料一“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可得出,以精耕细作、连续耕作为特征,连作制与轮作制并存,且轮作作物种类不断丰富;据材料一“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可得出,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和田间管理;据材料一“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可得出,南方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圩田、梯田等得到大量开发利用。据材料二“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三圃制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可得出,普遍实行轮作制,有二圃制、三圃制等;据材料二“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可得出,将耕地划分为不同区域进行轮种和休耕;据材料二“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可得出,注重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向集约农业发展;据材料二“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可得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增大。(2)中国:据材料一“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可得出,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据材料一“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长期的农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和经验;结合所学知识,从消极方面去分析,中国社会小农经济的高度发展,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西欧: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据材料二“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可得出,与畜牧业的结合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近代西欧农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对近代西欧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答案:(1)南北物种交融;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的作物体系;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2)15、16世纪欧洲的食物原料广泛传播,殖民者把本土食物品种和殖民地食物品种相互引进,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由分散孤立的状态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小麦引发了欧洲食物革命,使面包成为普通的消费品,反映了欧洲的等级思想受到冲击,人们在生活上趋于平等。解析:(1)根据材料可提炼出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由材料“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可得出南北物种交融;根据材料“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可得出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的作物体系;根据材料“从印度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可得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等等。(2)根据材料“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食物原料开始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传播和利用。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可以得出,15、16世纪欧洲的食物原料广泛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根据材料“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可以得出,小麦引发了欧洲食物革命,使面包成为普通的消费品,反映了欧洲的等级思想受到冲击,人们在生活上趋于平等。20.答案:示例1:牛的驯化和使用推动古代世界农耕文明的发展。牛的驯化推动农业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牛不仅被用来拉车,也被用来耕地,战国时期牛被广泛地用于农业生产,牛耕的使用是农业动力的重大变革,是生产力的重大进步,它大大提高了人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