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名著与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_第1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名著与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_第2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名著与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_第3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名著与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_第4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名著与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著与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记叙类文本阅读1.课标说明2022版《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考查形式记叙文阅读的考查题型以简答题为主,也会涉及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含表格题)。考查体裁以小说和叙事性散文为主,兼有抒情散文。常考知识点:①理解文章内容;②梳理结构思路;③把握主旨情感;④理解词句含义;⑤赏析词语句子;⑥分析句段作用;⑦分析人物形象;⑧赏析表现手法;⑨分析文章标题。一、小说(2023·荆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家里飞来一只鸟王培静①这是2182年的一天。②早饭后,天文学家鲁一贤习惯性地来到阳台上,看看外边的天气情况或不远处的绿色。他伸手把窗户开了一条缝,突然,一只小鸟从他的头顶撞了进来,这是谁忘了关纱窗。③鲁一贤索性把窗户开到最大,想让进家的这只小鸟,能顺利找到来路,飞回自由的天空。那小鸟从这个房间飞到那个房间,啾啾叫着,很兴奋的样子,鲁一贤高兴地招呼夫人:“洪老师,快来看,咱家来客人了。”④夫人从厨房走了出来,看客厅里并没有人,莫名地看着他。⑤“你去厨房抓一把小米,放到阳台上去,客人可能饿坏了,再用个小碟子接点儿水放那儿。”夫人跟着他的目光,终于发现了这只飞来飞去的小鸟,只见它长着红红的小嘴、黄尾巴,两扇翅膀却是白色的,煞是好看。“我刚才一开窗户,它一下子就闯进来了。”⑥夫人笑着说:“这鸟和咱家有缘呀。”⑦窗户一直给它留下了飞走的空间,它到阳台上吃食、喝水,吃饱喝足后,就到各个房间转一转。看它没有要走的意思,几天后,鲁一贤到市场精挑细选了一个小鸟笼回来,它只是好奇地进去看了一次,再也不进笼子里去。⑧不论谁出门回来,小鸟听到钥匙开锁的声音,都会到门口迎接,叽叽喳喳地叫着,像等着大人归来的孩子。⑨小鸟的到来,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⑩鲁一贤说:“咱给小鸟起个名吧。”⑪夫人说:“叫红嘴,行吗?”⑫“不知是从谁家跑出来的,就叫小丢丢吧,人家不都说贱名好养活吗?”⑬鲁一贤在书房里看资料、写东西累了,想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一抬头,发现小丢丢站在他的书柜上,合着眼睡觉呢。他工作时间,小丢丢从不乱叫唤,只是在逗它时,才发出那欢快悦耳的啾啾声。⑭每每鲁一贤用眼光去寻找它时,它好像懂事儿似的,时常轻轻落在他的肩膀上。由于工作,鲁一贤有时睡得很晚,小丢丢不声不响,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一直陪着他。⑮它从不到处拉屎,破坏家里的卫生,个人问题都解决在阳台上给它铺好的报纸上,这也是家人都喜欢小丢丢的原因。⑯半年后的一天早晨,鲁一贤突然发现有点不对劲,生活中好像少了点什么,他嘴里唤道:“小丢丢,小丢丢,你藏哪儿去了?”夫人也唤:“小丢丢,小丢丢,快出来,急死我们了。”小丢丢真的失踪了。⑰他们把窗户留了一条大缝隙,怕小丢丢回来进不了家。可半年过去了,小丢丢再也没有回来。⑱两个月后,鲁一贤在国外的一家期刊上看到一篇研究成果报告,竟和他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这一刻,他的头都要炸了,莫非是……⑲他当即决定,马上报案……(作者:王培静。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22年第11期)读文点拨1.把握小说情节脉络:①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是什么;②其中主要的冲突或矛盾是什么;③高潮在哪里;④有一条还是多条情节线索,其中是否包含着意外、巧合和悬念。2.关注小说人物形象:①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②他们的身份、相互关系以及各自的性格、情趣与思想是怎样的;③其中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这些与众不同之处是否通过特定的事件、行为或动机显现出来。3.分析环境描写及作用:①小说发生的背景(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什么;②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否具有象征意义;③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事件与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4.挖掘小说思想和主题:①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人性特征;②它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启示;③它与情节及人物的关系如何;④这些思想或主题是如何呈现的。5.把握小说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①作者借谁的口在讲述这个故事(叙事视角);②小说如何处理故事的时间进程及其与叙述的关系(叙述顺序);③小说的语言风格以及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是怎样的。答题示范接到报案,警局迅速成立专案组,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回顾案情——鲁一贤打来的报案电话是这样说的:。[解析]本题考查对情节的概括。报案时,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件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是说明报案的原因,由第⑱段“鲁一贤在国外的一家期刊上看到一篇研究成果报告,竟和他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可知,鲁一贤报案是因为他的研究成果被剽窃。结合前文“小丢丢”的突然出现和离奇消失可推测,这一案件与其有关。[答案]示例:警察同志,我发现有人剽窃了我的研究成果,我怀疑有人用一只鸟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2.勘察现场——走进鲁一贤的家,打开的窗户引起了你的怀疑,请你结合文中几处对窗户的描写进行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第一步,找出文中关于窗户的描写。第二步,分析其可疑之处。[答案]最初窗户只开了“一条缝”,空间如此狭窄,小鸟却撞了进来,非常可疑;接着,“窗户开到最大”,小鸟却没有飞走,实在可疑;最后,窗户“留了一条大缝隙”,小鸟却再也没有回来,充分说明小鸟的闯入和离开目的明确。3.推敲细节——小鸟身上的诸多细节如外貌、动作、习性、神态等,既存在着欺骗性,又露出了犯罪的蛛丝马迹,请你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分析。答:[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作用的分析。作答时,要从文中找出有关小鸟的细节描写,然后根据题干的提示,从“外貌、动作、习性、神态”中任选一方面,分析其露出的犯罪的蛛丝马迹。如第⑤段“只见它长着红红的小嘴、黄尾巴,两扇翅膀却是白色的,煞是好看”,这里写小鸟的嘴、尾巴、翅膀,是对小鸟的外貌描写,如此艳丽的小鸟在大自然中很难见到,可见这只小鸟非同寻常。如第⑧段“不论谁出门回来,小鸟听到钥匙开锁的声音,都会到门口迎接,叽叽喳喳地叫着,像等着大人归来的孩子”,这里用了“听到”“迎接”“叫着”这些动词,是对小鸟动作的描写,可见这只小鸟通人性,特别会讨人喜欢,不太寻常。如第⑬段“发现小丢丢站在他的书柜上,合着眼睡觉呢”,这是对小鸟的神态描写,再结合第⑭段“小丢丢不声不响,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一直陪着他”可知,这只小鸟特别喜欢在书房陪着鲁一贤,不得不令人怀疑“合着眼睡觉”其实是“假寐”,可见其别有用心。如第⑬段“他工作时间,小丢丢从不乱叫唤,只是在逗它时,才发出那欢快悦耳的啾啾声”,第⑮段“它从不到处拉屎,破坏家里的卫生,个人问题都解决在阳台上给它铺好的报纸上”,这里描写了小鸟的习性,“从不乱叫唤”“从不到处拉屎”等,表明小鸟过分乖巧懂事、自觉自律,显露出人为设计的痕迹。[答案]示例一:外貌:“红红的小嘴”“黄尾巴”和白色的翅膀,如此艳丽的外观在大自然中非常少见,可见这是一只不同寻常的小鸟。示例二:动作:由“听到”“迎接”“叫着”这些动作,可见这只小鸟特别会讨人喜欢,投其所好,不太寻常。示例三:习性:“小丢丢从不乱叫唤”“从不到处拉屎”,由两个“从不”可见这只小鸟过分乖巧懂事,过分自觉自律,显露出人为设计的痕迹。示例四:神态:这只小鸟特别喜欢在书房陪着鲁一贤,不得不令人怀疑“合着眼睡觉”其实就是“假寐”,可见其别有用心。4.案情分析——鲁一贤夫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罪犯又是如何利用这些特点的?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可先从文中找出有关鲁一贤夫妇行为的描写,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然后分析罪犯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实施剽窃。[答案]①鲁一贤夫妇善良、有爱心,罪犯利用这一点,派遣了一只“无家可归”的小鸟;②鲁一贤夫妇生活有规律,罪犯利用这一点,将小鸟精准投放到他们家中;③鲁一贤夫妇潜心研究,罪犯精心设计了一只乖巧懂事的小鸟,不打扰他们工作,与他们和谐相处。5.结案反思——结案后,鲁一贤感叹道:“当初无意中给小鸟取名‘小丢丢’,没想到我们成了‘大丢丢’!”“小丢丢”这个名字或许还有更深的内涵,结合全文说说你的思考。答:[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小丢丢”不仅代表小鸟,更暗示小说中各种“丢失”的东西。作答时,需要思考小说的主旨,分析“丢”的含义。由第⑱段可知,鲁一贤的研究成果被剽窃,“小丢丢”代表着他的研究成果的丢失;“小丢丢”到来后,鲁一贤夫妇真诚热心地对待它,对它没有丝毫防备,而它却窃取了鲁一贤的研究成果,这导致鲁一贤夫妇对鸟的善意、信任的丢失。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2182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窃取他人研究成果的方式也令人防不胜防,像鲁一贤夫妇这样善良的人没有防备之心,往往容易上当受骗,从这个层面上看,“小丢丢”也暗示着人类善良的本性面临丢失的风险。[答案]①鲁一贤的研究成果丢失了;②鲁一贤夫妇与小鸟的“缘分”及对小鸟的善意、信任丢失;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所固有的一些生活习惯、善良本性面临着丢失的风险。二、散文(2023·武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让生命走向蓬勃①楼下有个角落,多少年来无人打理,总是稀稀拉拉长些杂草。一天,儿子吃完西瓜后,将一把西瓜子儿撒到那里,嚷着说要种个西瓜。我笑道:这么荒僻的角落,还想种西瓜,想得美呢!然而,事实却有些出乎我的意料。②几周后,在这个角落里,竟长出了四株西瓜藤。最粗壮的那一株幼苗,盘绕着茸茸的卷须,这里试试,那里试试,吐出一片又一片厚实带毛的绿叶子。没几天,葱绿的西瓜藤似蛇一般攀爬,沿着围墙一角,不断延展,扩大着自己的地盘。③一株小小的植物,竟然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你看,它是那么安静从容,毫不张扬,却一直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执拗地做好一件事:在贫瘠的泥土里,聚精会神、拼尽全力地生长发芽,舒展枝叶,绽放花朵,凝结果实。瓜熟蒂落之后,待种子萌动,又将在下一轮的生长过程中重启战斗,继续拼搏,以期瓜瓞绵绵,与天长久。想到这些,心里就有朴素的感动生了出来:越是处在某种原始的生命状态,越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④那些来自山海村野的人,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为什么依然拥有那么多真实的欢乐,依然那么富于生命力?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从自然的母体中剥离开来,是大自然赋予了他们粗砺而浑朴的生命力。⑤反观今天的部分年轻人,身逢中国经济腾飞的盛世,身为独生子女备受宠爱,他们被一群无怨无悔的亲人源源不断地、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作为巨大的消费终端、食物链的最高端,他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便利,被快递、外卖、家政、电子支付围绕着。然而,这些年轻人却陷入了低迷的人生状态。⑥种种外部因素的加持,反而使他们失去了直接从大自然母体获得生活能力的机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这部分年轻人难以承受生命之重,于是他们不再向外拓展、探索,而是向内收缩、敛藏。他们躲进自己的小世界,过早陷入激情消退、精神老化的生命状态。对他们来说,奋斗变得虚无,理想变得矫情,情怀变得可笑。他们活在生活的表层,享受物质,与世无争,只想躺平。⑦过去100年里人类科技突飞猛进,众多的发明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人们为什么却越来越难以感到快乐?进化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在人类整个进化史中,人们所面临的就是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因此人们的心理已经被调整到去适应这种环境,即从劳动中获得心理奖赏。而现在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人类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们的心理还来不及去调整,长期得不到心理奖赏,于是人们就开始抑郁和萎靡了。⑧旺盛的生命力,一定存在于不断拓展成长空间的过程之中。要知道,人的成长没有天花板。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设置新目标、拓宽生命广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寻求新挑战、提升生命高度的过程。拓展成长的空间,势必会遇到艰难崎岖,一定会遭受阻挠压抑。越是深切地陷入被阻挠、被压抑的痛苦,越有可能深切地表达自己,激发无比强盛的抗争意志。抗争必然带来突破和超越,每一次突破和超越,都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不断突破和超越的生命,将会在不断的惊喜中变得越来越强大,生命力也愈加旺盛。这样的人会自己舔舐伤口,或者根本不在乎什么伤口,他自然会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情,让生命照进光亮!⑨野地里的无数生命,都是像这样受着自身生命力的驱使而欢快腾跃,那么,为什么不让蓬勃的生命力贯穿我们所经历的时光?看着眼前枝叶葳蕤的西瓜藤,我这样想。读文点拨散文类型文体特征阅读要点写人叙事散文写人散文从一件事或多件事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多角度表现人物形象①明要素: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②理思路: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③赏人物: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情感特征。④明主旨:体会文章借人、事所阐释的“理”,所表现的内涵、主题。叙事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或有头有尾或片段剪辑式记叙事件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①注意理清文脉,沿着“由实至虚”的顺序把握景、物特点,即由表象到思想,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②把握景、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言之志(情)。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事物,托物寄意,或赋予其社会情感文化游记散文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理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①首先要明确哪些段落是总览全貌,哪些段落是分项描写,文章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每一景物各有什么特点;②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明确作者是怎样移步换景的,即作者是怎样把所见所闻呈现于读者面前的;③同时,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语句,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寓哲理于形象,文笔灵活注意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的特点,重在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其理趣、情趣。答题示范1.第①段中,作者说“事实却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出乎我意料的“事实”是什么?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本题,要从上下文中寻找答案。阅读文章可知,“事实却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出现在第①段的最后一句。结合上文可知,“我”认为荒僻的角落里不可能长出西瓜,故出乎“我”意料的“事实”应与之相反。阅读下文可知,第②段主要描写了角落里的西瓜藤蓬勃生长的状态。据此不难概括出答案。[答案]西瓜竟在荒僻的角落里蓬勃生长。2.读第③段,说说“原始的生命状态”指的是什么。答:[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原始的生命状态”出现在第③段末尾,即出现在“我”看到小小的西瓜藤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后的心理活动中。因此答案应从上文中寻找。第③段主要描写了西瓜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拼尽全力生长发芽、展叶开花、结出果实,再进行下一轮拼搏的生命状态。据此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答案]在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努力生存的状态。3.优越的生活环境为什么会让年轻人陷入“低迷的人生状态”?请结合⑥⑦段内容简要概括。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第⑥⑦段分别从两个角度阐释了年轻人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陷入“低迷的人生状态”的原因。由第⑥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这部分年轻人难以承受生命之重……他们活在生活的表层,享受物质,与世无争,只想躺平”可概括出第一个原因。由第⑦段“而现在安逸舒适的生活是人类从来不曾有过的……于是人们就开始抑郁和萎靡了”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答案]①优越的生活环境让这些年轻人难以获得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从而逃避现实,与世无争。②优越的生活环境让这些年轻人失去了借艰苦环境获取心理奖赏的机会,从而抑郁萎靡。4.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请结合第⑧段内容简要概括。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⑧段详细阐释了如何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第一步,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每层的意思。第一至三句为第一层,表明要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不断寻求新挑战;第四、五句为第二层,表明要在各种困难中激发抗争的意志;第六、七句为第三层,表明要在抗争中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收获成长的惊喜;第八句进行了总结,为第四层。第二步,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即“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的方法。分析可知,第一、二、三层逐层递进,具体介绍了如何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第三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答案。[答案]①不断拓展成长空间,使自己能置身艰苦的环境中。②直面各种苦难以激发抗争的意志。③在突破超越中,收获成长的喜悦。一、记叙文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举例《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二、文章线索时间线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伟大的悲剧》以时间推移(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3月21日—3月29日—10月29日—11月12日)为线索进行叙述。地点线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人物线以人物行踪或见闻为线索。如《背影》通过“我”的所见所闻突出父亲的“背影”,包含了自己对父爱的感受,也包含对父亲的体谅。事件线以中心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按“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构成全文,写出了美好的家庭生活。情感线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不大佩服—产生敬意—憎恶—产生新的敬意)为线索。实物线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台阶》以“台阶”为线索,突出了父亲为追求生活目标而坚韧不拔、自强自立的精神。注:散文通常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出来的贯串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是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是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主要是情感变化这一贯串文章始终的线索。三、修辞手法比喻辨识一般都包含本体和喻体,含有“像”“似”“如”“比如”“比作”等词语。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规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流露出、烘托出)……之情。拟人辨识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生动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传神地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排比辨识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突出了(表现了)……的特点(感情)。反问辨识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作用①加强语气,感情色彩更加鲜明;②态度鲜明。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设问辨识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思考,强调了(表现了)……的特点(感情)。夸张辨识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对偶辨识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关或相近或相反的意思。作用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特点,句式整齐,形式优美。反复辨识某个词或某个句子重复出现。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强调了……的内容(主旨、心情)。四、表达方式记叙定义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重过程)作用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③为议论、抒情提供依据。描写定义用生动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特征,环境的特点等具体地描绘出来。(重印象)作用根据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具体分析。抒情定义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情感。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重情感)作用①渲染气氛,显露情感;②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引起共鸣;③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说明定义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介绍清楚。(重介绍)作用①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突出事物的特征;②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介绍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议论定义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重观点)作用①揭示写作目的;②明确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③贯串文章内容,使篇章结构紧凑。附表:(1)描写——按描写对象分人物描写外貌描写特点对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等进行描写。作用以“形”传“神”,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神态描写特点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作用更能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心理描写特点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作用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内在依据。动作描写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动作的描写。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情节的发展。语言描写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特点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②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气氛,抒发感情。⑤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特点对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2)描写——按描写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作用写出(或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表现文章主题。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特点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细节描写特点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五、表现手法表现手法特点作用伏笔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物,作预告、提示或暗示。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情节发展合理。铺垫在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先对主要人物、事件、事物(或环境、情绪、气氛等)进行描述。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托物言志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含蓄、深刻,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感染力强。衬托(正衬、反衬)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②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的情感。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人、物形象,而后深入挖掘人、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人、物予以肯定、褒扬。①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②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后照应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前面的内容,后面有着落;后面的情节,前面有交代。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突出主题。设置悬念设置疑团,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小见大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主题。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更有震撼力。考点一整体感知,理解标题考向1内容理解与概括教材链接(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第一题)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答案示例]①离开东京之缘由;②仙台求学受优待;③初识藤野先生;④添改讲义;⑤纠正解剖图;⑥关心解剖实习;⑦了解女人裹脚;⑧匿名信事件;⑨看电影事件;⑩“我”与藤野先生惜别。解题技法1.段意合并法。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将各段大意合并,舍弃一些次要信息,加上过渡词语,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串联法。将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弄清楚,再用简洁的语言整合为主要内容。3.句段摘录法。将文中的主旨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重点段等关键内容进行摘录、整合或扩展,即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模板本文(段)主要记叙了……(人物)在……(时间、地点)做了……事情,结果是……。考向2标题的含义与作用教材链接(八上《背影》“思考探究”第一题)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示例]①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②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解题技法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中关键词语(一般是限制性、修饰性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写作对象等。(2)深层含义:标题的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引申义等。2.分析标题的作用(妙处、好处、表达效果等)①内容上: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点明故事的背景,概括主要内容、情节。②结构上:充当文章线索,贯串全文。③情感上: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④主旨上:作为文章的文眼,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⑤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对比、象征等手法,生动形象,突出主题;化用古诗词、成语,富有诗意;用词新颖别致,简洁凝练;运用疑问句式,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格式新颖,条理清晰(小标题)。3.拟写(更换)标题(1)为文章拟标题:①抓住文章的中心事件、核心人物;②寻找文章的线索或反复出现的词句;③明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④研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2)为文段拟写小标题:①看段首是否有中心句、过渡句;②看段尾是否有总结句、议论句等;③看段中是否有反复出现的词句。答题模板1.理解标题的含义:从字面上看,这个标题写的是……(内容)。深入来看,这个标题实际上表现了……(内容),表达了……(情感)。2.分析标题的作用:从内容来看,标题交代了……或概括了……;从结构来看,“××”是行文的线索;从情感来看,“××”表明了……;从主旨来看,“××”揭示了……;从写法来看,标题……,表现了……。考点二抓住线索,梳理思路考向1抓住文章线索教材链接(九上《智取生辰纲》“思考探究”第三题)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案示例]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暗线: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好处:暗线是主线,明线是次线。作者用明线来衬托暗线,明线写杨志的精明和周密防范,对这条明线刻画得越细致,就越能衬托出暗线一方人物的智慧。暗线在文末转为明线,给人恍然大悟之感。这篇小说在描写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时,一直没有亮明他们的身份,直到最后才揭示谜底,交代出八位好汉的姓名和用药的过程。这种先暗后明的变化,让读者由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两条线索交织,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解题技法1.关键句“线”:注意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2.反复出“线”: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和句子。(物线、事线)3.标题看“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相关因素。4.以情导“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5.时空连“线”:注意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6.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文常以游踪为线,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答题模板1.概括文章线索文章以……为线索。2.分析线索的作用(1)本文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等几件事,贯串了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2)明线是……,写了……内容;暗线是……,写了……内容。这样双线并行,相辅相成,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考向2梳理行文思路教材链接(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第一题改编)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选文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①→②[答案示例]①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②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解题技法1.抓住时间标志。有的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类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抓住地点转移。有的文章是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类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分出不同区域,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3.抓住情节转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4.抓住角度变化。有的文章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描写角度,对于这类文章,把握了角度变化,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5.抓住情感变化。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理清作者感情的变化,也就能理清行文思路。答题模板根据时间、地点、情节、感情等要素梳理出行文思路。仿照已给信息,摘取或概括符合要求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考点三主旨情感,句段作用考向1把握主旨情感教材链接(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第二题)变色龙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意义?教材链接[答案示例]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民众时却往往要摆出一副官架子,俨然是一个“为民做主”的“大人物”。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的方式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的专制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解题技法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情感主旨。2.分析关键句子。抒情句、议论句、段落中心句等关键句子往往直接反映了文章的情感主旨。3.分析重点段落。开头段常有开篇点题、引出话题等作用,结尾段常有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等作用,往往集中反映了文章的情感主旨。4.分析主要人物。文中主要人物常常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分析与人物相关的言行、心理、事件等,探究文章的情感主旨。5.分析写作背景。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遭遇等暗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模板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描写),表现了(揭示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考向2分析句段作用教材链接(七上《猫》“思考探究”第二题)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作铺垫。第二句话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作了铺垫。第三句话比第二句话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的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拓展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解题技法1.句子作用①概括该句的内容。②根据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进行分析。(参考下面的“语段作用”)③结合上下文,从表现人物心理、形象特点、情感态度等角度进行分析。2.语段作用(1)开头段结构上:①开门见山,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③点题;④为下文作铺垫。内容上: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奠定文章感情基调:③以故事开头,引起读者兴趣;④以发问开篇,引发思考;⑤以诗词开篇,增加文采;⑥以环境描写开篇,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推动情节的发展。(2)中间段结构上:①承上启下;②呼应标题(开头、结尾);③作铺垫;④推动情节发展;⑤使文章脉络清晰。内容上: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②强调……,点明中心;③若为插叙段,补充说明……内容;④若为环境描写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解题技法(3)结尾段结构上:①总结全文;②首尾呼应;③前后照应;④点题。内容上:①交代……结局,揭示真相;②点明……主旨,升华主题;③意味深长,发人深省。3.闲笔作用①结构和手法角度:所选材料是否有作铺垫、埋伏笔、设悬念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②内容和主题角度:所选材料是否有表现人物品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突出)文章主题等作用。③详略安排角度:如此选材与安排是否突出中心、主旨等。答题模板内容上,运用了……手法,写出了……(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结构上,句段位于……(开头、中间、结尾),起到了……(开门见山、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等)作用。考点四把握含义,赏析词句考向1把握词句的含义教材链接(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第三题)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捞”字表现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出孔乙己怎样的心态?)[答案示例]秀才本来是考取的,这里的看客们却用了一个“捞”字,显示出问话人鄙视和嘲笑的口吻。“笼”字则揭示出孔乙己的自尊被戳痛时痛苦不安的表情。解题技法1.词语的指代词语的指代可分为指示代词的指代和常规词语的指代。①指示代词的指代:找到指示代词的位量,联系文章大意,辨认这个代词是近指还是远指。明确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由近及远地看上下句、本段、全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关系,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②常规词语的指代:分析词语本身的特点,包括词性和修辞;明确词语本义;联系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指代义;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概括即可。注意:无论是指示代词的指代还是常规词语的指代,最后得出的答案一定要代入原文检验,看是否顺畅,是否与文意吻合。2.词语的含义①揣摩词语的本义(日常生活常见、常用义)。②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特别关注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情况。③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把握语境义(指代义、双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3.句子的含义①追问原因:追问这个句子“为什么”会这么说。②抓关键词:解释句中关键词语(代词、形容词、动词、名词等)的本义+理解语境义。③抓修辞:本义+修辞义(人物心情、品质或形象特点)+抒发了……的情感。④抓句子位置:总领句,多从下文寻找相关信息;总结句,多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过渡句,关注上下文段内容。⑤抓主旨:结合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文章中心分析句子含义。答题模板1.词语的指代义:加点词在文中指的是……。2.词语的含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或“……”(词语)在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格),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句子的含义: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表达了……的情感。考向2赏析词句教材链接(七上《济南的冬天》“积累拓展”第三题)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答案示例]“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水比作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唤醒”,增添了趣味性。几个句子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解题技法1.词语赏析(1)词义角度:理解词语本义,分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体会表达的情感。(2)词性角度:①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或人)……的特征。②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形象地体现了……特征,表达了……情感。③叠词:音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使事物或人的……特点更鲜明。④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展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情绪。(3)修辞角度:判断修辞手法,分析修辞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表达的情感。(4)感情色彩角度:表达了作者……情感。(结合文章主旨,特别注意褒贬词反用的情况)2.句子赏析(1)修辞手法角度:辨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明确句子的具体含义,分析表达作用。(2)描写方法角度:从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方法的角度入手,赏析句子对人物刻画或情节发展的作用。(3)表现手法角度:辨析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象征、照应、铺垫等,根据内容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4)词语运用角度:一般抓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叠词、表程度的副词等进行赏析。(5)句式特点角度:①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引人深思。④感叹句:便于抒情,情感浓烈。⑤矛盾句:看似矛盾,实含深意。⑥对称句:句式整齐,极具美感。⑦重复句:反复强调,语气强烈。⑧长短句或整散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抒情更自由。答题模板1.词语赏析:“……”准确地(形象地、生动地)突出(表达、刻画)了……的……特点(情感、形象)。2.句子赏析: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艺术手法),突出了(表现了)……特点(形象、人物品质),揭示了……道理(抒发了……情感)。考点五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考向1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教材链接(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第二题)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答案示例]“于勒”这个人物的形象,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菲利普夫妇眼中的于勒: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营致富,希望“赔偿”兄长的损失,并由于这点儿善意,一下子成了“正直”“有良心”的人,仿佛成为救世主,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摒弃,成为母亲口中的“这个流氓”。另一层面是“我”眼中的于勒: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人,是自己家的亲人。解题技法1.人物形象①析背景:关注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品格等的语句。②看描写: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富有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③理情节:概括有关人物的相关情节,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梳理出人物的形象特征。④找评价: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抒情或议论,直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2.人物心理①抓人物描写:结合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的句子,联系前因后果,分析人物心理。②抓环境描写: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或情境,揣摩人物心理或情感变化。解题技法③抓情节: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心理或情感变化。④抓关键词:抓住体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动词、形容词等,结合情节分析,揭示人物心理。⑤抓修饰、限制词: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心理是有变化的,抓住修饰、限制的词语,可以分析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⑥抓主旨:结合文章主旨,分析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3.人物作用(1)主要人物作用: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揭示文章主题;③寄托作者的情感;④启发读者思考。(2)次要人物作用:①情节上,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制造波澜,设置悬念。②人物上,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形成对比。③环境、主题、结构上,交代或暗示环境背景,揭示或暗示主题,充当线索人物。4.主要人物判定①从内容看,文章写了……内容,主要写了(极力刻画了)××这个人物。②从主题看,主要人物做了……事,体现了……主题。③从行文看,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事,主要人物贯串全文,推动了情节发展。④从小物关系看,次要人物××衬托了主要人物××,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品质。⑤从叙事角度看,文章是以主要人物××的视角叙事的。答题模板人物形象:①(概括类)××是一个……(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②(分析类)××是一个……的人。特点一+事例;特点二+事例……。考向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材链接(七上《散步》“思考探究”第三题)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答案示例]“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作用: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烘托了一家人散步的祥和、欢乐气氛,为散步这一行为设置了一个美好而幸福的背景。解题技法1.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2.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答题模板通过对……的描写,交代了……,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了……的主题。考点六记叙顺序,人称视角考向1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材链接(七上《散文诗二首》旁批)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答案示例]表明“我”家对莲花有很深的感情,大家都很喜爱莲花。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莲花之间的关系,为后文写惦记雨中莲花埋下伏笔。解题技法1.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2.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解题技法作用: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②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一波三折,更加生动。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①丰富文章内容;②揭示原因;③补充情节;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⑤丰富人物形象;⑥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⑦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4.补叙:也叫追叙,一般在文末,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①对原有情节起补充交代的作用;②丰富叙述内容,使情节结构完整;③使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④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⑤突出中心。考向2人称及叙事视角教材链接(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第三题改编)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这样一个少年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示例]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既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避免多余的解释说明。解题技法1.记叙人称及作用(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讲述故事。作用:①便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思想感情。(2)第二人称:以“你”为叙事对象展开记叙。作用:①增加亲切感;②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③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3)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作用:①直接客观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便于叙述和议论。2.叙事视角及作用叙述视角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即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1)全知视角(第三人称视角):①有利于拉开适当距离,为主题展开留下空间;②人物、故事、场景均在叙述者调度之中,便于展开情节;③随时对人物、情节作出解释和评价,便于突出人物形象。(2)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我”的视角):①故事由“我”叙述,真实可信;②“我”作为事件参与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我”作为主要人物的衬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④“我”作为叙事线索,贯串全篇,使情节集中,脉络分明。(3)特定视角:①儿童视角,更加纯真感人,充满温情;②成年视角,具有审视、反思、批判的意味。考点七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考向1表现手法教材链接(九下《变色龙》“思考探究”第三题)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答案示例](1)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坯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使小说的戏剧效果更加突出,讽刺意味也更为浓厚、深刻。(2)夸张。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这种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题技法1.题干已给出表现手法:可找出文章中体现此表现手法的内容,直接结合语境进行分析。2.题干未给出表现手法:根据语段内容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判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根据一般作用,结合语境进行分析。①从文章的主旨情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是否以小见大,是否托物言志等。②从文章的结构安排角度进行分析,如行文是否埋下伏笔、进行铺垫、设置悬念、制造误会等。③从文章的选材组材角度进行分析,如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材料之间的关系(对比、衬托)、材料详略安排等。答题模板运用了……手法,写出了……,起到了……作用。[①象征,用……象征……,含蓄、深刻地表达了……的情感;②对比,把……和……对比,突出……的……特点,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③衬托,通过写……,从侧面烘托了……的……性格(思想、情感);④欲扬先抑,先写……,然后写……,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⑤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考向2表达技巧教材链接(八下《社戏》“思考探究”第二题)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答案示例]如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叙语句,大概说了三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