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的写作:从“感性抒情”走向“理性表达”_第1页
基于文献的写作:从“感性抒情”走向“理性表达”_第2页
基于文献的写作:从“感性抒情”走向“理性表达”_第3页
基于文献的写作:从“感性抒情”走向“理性表达”_第4页
基于文献的写作:从“感性抒情”走向“理性表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基于文献的写作,发轫于认知写作,是一种作用认知、面向未来、解决问题的真实性、综合性写作。其本质是伴随作者认知活动的“阅读+写作”。近年来,基于文献的写作采用强化情境问题、细化分解问题、具化表述问题的策略有效占有文献;紧扣“关键词”“关联度”“关通点”,按照“不重复”“重要性”“连贯性”原则有效排列文献;勾画要点、串联要素、细解要义之上搭建表达支架、提供连缀支架、开发推测支架,有效完成文献转化。关键词:基于文献的写作;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转化资料;写作教学嬗递更替,相承发展。自1905年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作文教学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百年作文,百年探索。从“文章本位的作文教学”,到“摹写本位的作文教学”,再到“交际本位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一直走在革新的路上。近年来,受“写中学”思想启发,“认知本位的作文教学”悄然兴起。以西南大学文学院魏小娜博士为代表的学者,阐述了“认知写作”的基本形式、价值取向、教学策略等,为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首立开拓之功[1]。之后,陈晓波、袁紫燕、钟传祎等分别从“跨学科写作”“研究性写作”“写中学”等视角,丰富了“认知本位的写作教学”实践,为教学提供了案例借鉴[2][3][4]。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实施后,基于文献的写作,作为认知本位的作文的基本形态之一,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一、基于文献的写作:内涵与意义基于文献的写作,即利用各种媒介资料,有目的地获取、筛选、整合、运用资料丰富认知,产生新的语篇,以达成交际目的的写作形态。其本质是“阅读+写作”的综合性写作,写作过程既有阅读的输入,也有写作的输出,且在输入与输出的转换过程中,形成作者的认知提升。一是基于文献的写作是面向未来的真实写作。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等影响,传统写作一直重视“基于个人经验”的真情实感类写作,鼓励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自己想说的话”[5]。但现在的儿童是未来的成人,成人的写作更多是为了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作。基于文献的写作意义正在于此。二是基于文献的写作是作用认知的综合写作。基于文献的写作是帮助思考、学习、研究的写作形态。其写作的前提是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获取信息,再整合、归纳文献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内化形成文字。即,基于文献的写作是一种以写作者的认知丰富、提升为前提的综合性写作。三是基于文献的写作是解决问题的生活写作。基于文献的写作,作为一种认知本位的真实写作,其价值功能是“通过写作来探索知识、认知社会、解决问题”[6]。其写作的过程就是激活、筛选、优化、运用资料的过程,并最终导致写作者认知发生转化和建构,进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二、基于文献的写作:教材与分析自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起,我国写作教学一直重视“基于个体经验”的“感性抒情”。不可否认其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但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更需要基于文献资料的“理性表达”。为此,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大胆尝试,将基于文献的写作引入教材,以培养未来人才所必需的核心素养。教材分布如表1:如表1所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突破“认知写作”盲区,从借助文献写作、整合文献写作、筛选文献写作三个维度,共计编排8篇“基于文献的写作”,梯度攀升、螺旋突破,引领学生学习用文献资料写清楚事物[7]28。作为新兴的写作形态,对其教学的研究尚未成熟,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以文学的视角搜集资料,不能科学检索文献。基于文献的写作有别于其他写作的重要标志,是建立在充分搜集和占有文献资料之上。遗憾的是,教师往往以文学的视角指导资料检索,缺少对使用检索工具、建立索引、分类登记等“文献法”检索资料的指导,学生资料占有不全面。二是以感性的体验总结观点,不能有效整合文献。“学生如何阅读文献资料,如何处理文献中的信息和观点,决定了其写作的成败。”[8]这是基于文献的写作的关键所在。遗憾的是,师生对文献资料的加工与处理缺少科学的方法,往往从感性体验层面总结观点,导致理性表达不足,不能有效整合文献。三是以抒情的笔调表达心得,不能恰当转化文献。基于文献的写作是认知丰满之后的文字表达,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充分认知、转换之后才能完成。这就需要适合说明性文体的表达支架和逻辑清晰的语言支架来支持。遗憾的是,教学与写作中师生往往缺少文体意识,存在以抒情的笔调表达心得现象,不能恰当转化文献。三、基于文献的写作:方法与路径基于文献的写作以将事物介绍清楚为宗旨,小学阶段一般以说明性文体呈现,其教学重心不在“写什么”“怎么写”上,而在于“检索文献”“筛选文献”“转化文献”上[9]。因此,基于文献的写作教学应在强化资料认知和理解上下功夫。(一)问题导引,分门别类,搜集资料基于文献的写作内容主要来自文献资料。因此,全面占有文献至关重要。1.设置写作任务,凸显认知困惑,明确资料检索的方向根据“认知的情境性”理论,特定的情境能够启动认知发生,让认知更具能动性。基于文献的写作是建立在“认知”之上的写作形态,需要通过创设基于问题解决的真实写作情境,凸显作者的认知困惑,让学生在情境的导引下,明确“谁”搜集资料,“为谁”搜集资料,找到资料检索的方向。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国宝大熊猫》的教学,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如下:同学们,位于城区西郊的动植物园即将建成开放,听说有两只大熊猫入驻其中。如果你是动植物园的讲解员,专门负责为游客介绍大熊猫,那么你介绍哪些信息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呢?这一写作情境带有具体的认知困惑——介绍哪些信息才能引起游客兴趣。这一问题单凭经验难以完成,需要作者站在“讲解员”的视角,去思考怎样搜集资料、搜集哪些资料,才能满足游客需求。如此,真实的任务“情境”与作者的“认知”困惑发生关联,儿童的认知功能得以启动,检索的方向得以明确。2.聚焦读者立场,发挥给予功能,提炼资料检索的问题“情境”对于“认知”而言,具有“给予”功能。但情境的给予功能需要认知主体借助身体结构、能力、技能与情境进行对接、耦合才能发生。因此,教师必须基于情境任务,帮助学生建立虚拟角色,用读者的眼光打量情境,从读者的需求出发,去罗列、提炼问题,获取资料检索的主要问题。如《国宝大熊猫》的教学,引导学生站在游客视角,可提出如下问题: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是什么?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国宝?大熊猫为什么喜欢吃竹子?大熊猫为什么会爬树?大熊猫身体笨拙,为什么跑起来却那么快?上述问题,学生站在讲解员的角度,从游客的视角打量情境——游客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如此,“认知”与“情境”深度对接、耦合、转化,思维有了支点,学生就可以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调动身体、思维、能力、技能等去罗列、思考、提炼游客可能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文献检索就有了“关键词”和“着力点”。3.借助问题导引,强化自我认知,细化资料检索的要点“认知的具身性”认为,认知的发生不能仅靠客观知识技能的参与,还要依靠个体主观经验的参与。而儿童的思维又是具体而形象的,一切抽象、概括的概念都不易为儿童观所接受。必须进行儿童语言的细化与转化,变成他们听得懂、学得会的语言。如此,资料检索才能更加全面而科学。如上述《国宝大熊猫》教学片段,教师问:“同学们,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深受大家的喜爱,你想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它呢?”学生1回答:“生活环境。”学生2回答:“生活习性。”教师说:“‘生活习性是一个大的概念,你能具体说说‘生活习性是指哪些方面吗?”学生3回答:“吃、喝、玩等。”教学中,教师从儿童的认知经验出发,紧紧围绕儿童具体化思维的特点,将“生活习性”这一抽象的概念,进行儿童化的转化表述,转化成“吃、喝、玩”等儿童“听得懂、学得会”的语言。如此,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方向,搜集资料就找到了入口,教学直指学生认知困惑,达到预期的效果。(二)事以类从,分清主次,筛选资料基于文献的写作建立在资料的阅读与理解之上。因此,资料的筛选不容忽视。1.对号入座,按照信息“不重复”原则聚合资料基于文献写作的理性表达建立在信息的“阅读获取”和“加工整理”之上。因此,引导学生有效甄别、筛选有用的信息尤为关键。但此类知识恰恰是学生所欠缺的,需要教师根据习作需要和儿童需求来开发。一般而言,首先围绕“关键词”将资料对号入座,然后按照信息“不重复”的原则筛选资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5《介绍一种事物》,以老虎为对象,在围绕关键词整理“老虎的活动特点”的信息时,学生1回答:“1号信息‘老虎常常单独活动和2号信息‘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学生2回答:“7号信息‘老虎大多在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和10号信息‘老虎一般在傍晚的时候出来活动。”教师问:“7号和10号信息,意思相近怎么办?”学生3回答:“保留7号信息,因为意思比较完整。”在筛选“老虎的活动特点”的资料时,以“老虎的活动特点”为关键词进行筛选,学生能很快地对号入座,完成信息的聚合。但面对大量的资料,信息重复不可避免。此时,教师又指导学生“剔除重复”资料的方法。如此,“老虎的活动特点”的资料得到有效聚合,策略简单,方便易行。2.分清主次,按照信息“重要性”顺序排列资料信息时代,各种资料比比皆是,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料,让资料更有顺序地排列,进而帮助作者迅速理解资料、提高认知呢?一般而言,需要按主次顺序对资料进行排列。而主次资料的排列是由学生的认知决定的。这就需要教师开发资料主次排列的知识,指导学生按照信息“重要性”顺序排列资料。如《介绍一种事物》的教学,教师说:“重要信息一般用‘大多数等词语表达,次要信息用‘少数等词语表达,最次要信息用‘偶尔等词语表达。可以先圈画出类似的词语,然后再排列信息。”学生圈画后回答:“我把1号信息排在第一,2号信息排第二,7号信息排最后。因为1号信息说的是‘常常,2号信息说的是‘只有,是偶尔情况。”在教学“老虎的活动”这一问题时,应该按照文献信息的“重要性”进行主次排列,但学生因为认知受限,分不清主次信息。此时,教师让学生圈画“大多数”“少数”“偶尔”等表示重要性的词语,学生在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中,弄清了主次信息,很好地完成了信息的逻辑性、条理化排列,有效地突破了难点。3.条分缕析,按照信息“并列性”要求整理资料对号入座聚合资料、分清主次排列资料,只是对一个问题的资料的整理。基于文献的写作,随着年级的增高,写作的内容也从单一的问题走向多个问题的组合。即写作走向对一个事物多个方面的介绍与说明。这就需要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梳理组合,形成“问题链”。通常情况下,以“小问题”为切入点,采用“问题+信息”的方式,将问题连缀成段或整理成表,资料更加清晰。如上述《介绍一种事物》教学,教师问:“除了‘老虎的活动,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老虎的信息呢?”学生1回答:“我还搜集了关于老虎的种类、体型的信息。”学生2回答:“我搜集了关于老虎繁殖的信息。”教师说:“如果我们把问题和排列好的信息放在一起,就能获得更为清楚的认识。下面请你以‘小问题开头,将排列好的信息放在一起整理。”教学中,在完成“老虎的活动”这一资料的聚合、排序、整理后,又采用同样的方法将老虎的种类、体型、繁殖等类似的“小问题”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做到了一类问题清晰化、系列问题条目化。此时,学生对文献的认知已经较为系统、全面,为下面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工笔白描,图文并茂,转化资料基于文献的写作内容大多数来源于文献资料,而文献资料又来源于不同的网站和书籍等,风格不同、文体不同。如果不加转化直接使用,势必造成资料“犬牙交错”。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转化资料,完成理性表达[7]30。1.观照载体语境,聚焦读者需求转化资料写作的本然功能是交际,基于文献的写作虽然强化了“认知”功能,但“交际”功能仍然存在,言语表达仍然在特定语境的约束和规范中发生。因此,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置身于写作的给定语境,明确“谁在写”“对谁写”“为何写”,让他们以参与者的身份面对写作任务,面对真实读者,从读者的眼光和需求出发,去思考怎样转化资料,更适合读者。如《国宝大熊猫》的教学,创设了以动植物园讲解员的身份为游客介绍大熊猫的交际语境。学生有了一个虚拟的身份——动植物园讲解员,写作时以动植物园讲解员的角色,面对真实的游客,必然会考虑到读者的感受,必然会想尽千方百计打动读者。如此,明确了“谁在写”,知道了“对谁写”,清晰了“为何写”。此时,资料的语言就会自然转换成角色的语言,进而变成“自己的话”。2.搭建语言支架,借助说明方法转化资料基于文献的写作是认知结果的文字呈现,其写作的内容是资料加工后的认知收获,其表达更为隐蔽,更需要逻辑清晰的语言支架给予支持。基于文献的写作,虽不追求文字的生动优美,但作者也必须表达自己对客观文献的主观感受,这就需要运用“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主观改造,让文献语言变成读者看得懂、感兴趣的“自己的语言”。如《国宝大熊猫》的教学,教师问:“同学们,大熊猫的外形与其他动物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呢?”学生从颜色、体型、爪子等方面发现独特之处。教师说:“介绍一种事物的特点时,要尽可能地捕捉它的独特之处,捕捉的‘独特点越多,特点就越鲜明。表达时,可以以问题为引领,采用总分的形式介绍。那么如何将这些特点牢牢地印在读者的心中呢?”学生回答:“可以用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白介绍一种事物某个方面的特点时,要尽可能地捕捉它的独特之处,捕捉的“独特点”越多,特点就越鲜明。接着,指导学生以问题为开头,采用总分的形式介绍。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学习采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如此,“总分”的表达支架,让文章结构清晰;“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表达了主观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丰富表达方式,采用图文说理转化资料基于文献的写作多为说明性文体,通过搜集、整理、筛选等,将文献资料融会贯通,并将“资料语言”内化到自己的言语结构中,外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此,既提高了儿童认知,又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达到了将事物介绍清楚的交际目的。但图像时代,学生是未来社会的职场人,课程标准还要求应该学会将图画与文字融合在一起,图文并茂地说明事物,以增强理性表达力。如五年级下册习作7《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有目的地搜集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料,根据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剔除无关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最后指导学生给所介绍的世界文化遗产配上图片、图表,这样不但更加清晰可视,同时也以更加直观的形象和理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