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周灭商后,先设三监镇抚殷遗民,后改封王室、功臣贵族采邑与周边夷、狄为邻,赋予征讨拓疆之权,各诸侯国封赐卿大夫采邑藩屏公室……至春秋,卿大夫专权,“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变化()A.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说明宗法血缘衍生官僚政治C.有利于华夏多元一体的发展 D.预示郡县取代采邑成为必然〖答案〗D〖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周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核心是西周推行周王和诸侯等级的分封制度,到春秋时伴随着卿大夫力量的壮大而被颠覆,预示着地方管理制度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D项正确;周王推行分封制度,疆域扩大有利于周王形成天下共主地位,但材料重心是卿大夫专权颠覆分封等级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在卿大夫专权过程中,官僚体制开始产生,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崩溃,这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特征之一,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这一主张()A.表明儒法思想已开始融合 B.否定君主的绝对权威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 D.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引文的含义是:考察上天的用意,是无边无际的仁爱。人是从上天接受使命,从上天取得仁爱而成为有仁爱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即天授命于君主,君主应服从上天推行仁政,这一主张神化了君权并以此约束君主的行为,C项正确;战国时期荀子的思想已融合了法家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家思想,排除A项;董仲舒的新儒学意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B项;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C项。3.如图是史籍中记载的东汉至隋中使(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东汉至隋以宦官为主)的出使情况。这一时期的中使出使()A.体现了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趋势 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C.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基本一致 D.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考查汉至隋的政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使总体出使次数不是很多,遣出中使数量的多寡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程度基本一致,即皇权较强时,遣出中使的次数较多,皇权削弱时,中使出使的次数较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选才,排除A项;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对地方权力没有大的影响,排除B项;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也不涉及对地方的制约与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4.《梦粱录》载:临平、汤村等镇市,因南渡以来靠近行都(临安),“二百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濮院镇,北宋为一草市,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以农桑、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这反映出南宋时期()A.市镇兴盛深受时局影响 B.四民社会秩序遭到了冲击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 D.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之交,北方人口大量迁移江南,相当多的人口进入市场谋生,市镇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南迁人口在村落或市镇落脚后,开张或扩建交易设施,推动了市镇的建立与扩大。临安府的汤村、临平,桐乡的濮院镇等镇市,都因南渡人口的迁入而繁荣,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四民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且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农桑手工业均是传统经济,而市镇经济也是封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近代经济形态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时人评价明英宗朝的内阁辅臣李贤道:“盖知天下治安由六卿,而独与贤面商,正谓贤之职事宜与闻乎此也…命举左右侍郎,贤遂举姚夔、崔恭。是则六卿称职皆贤之能使……故位置六卿者,揆职(相当于宰相之职)也。”这反映了当时()A.内阁成为议行合一的机构 B.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C.政治黑暗出现的历史根源 D.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辅臣李贤所做的事已经远远超过“备顾问”的职分,对整个中枢机构说他俨然“相”职不为过分,其辅政行为有利于整个中枢机构的有效运作。因其权力和地位都来自于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明朝政治黑暗主要表现为皇帝昏庸腐朽,奸臣把持朝政、宦官专权以及激烈的党争等,而这一切出现的历史根源均是君主专制制度,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英国海军军官宾汉在谈到鸦片战争时说:“大不列颠民族从愚昧而骄傲的中国官员手里所受到的无数侮辱因中国政府的固执和狡诈行为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他们加以打击”。这一观点()A.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反映了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C.体现了政治立场改变战争属性 D.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答案〗A〖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大不列颠民族从愚昧而骄傲的中国官员手里所受到的无数侮辱”“因中国政府的固执和狡诈行为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他们加以打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海军军官把侵略战争说成是代表“先进文明”的西方开发“落后愚昧”的东方的行动,其观点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排除B项;鸦片战争的性质是客观的,不会因政治立场不同而有任何变化,排除C项;中国战败的必然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7.1862年10月11日,《上海新报》刊载:“现闻中国官与外国官商定,所有华尔所统之常胜军暂交其副首聚文管带。”1863年5月28日,该报又刊载“现闻常胜军已由松江起程,前往昆山,帮同官兵进剿,不日即有捷音,殊堪预贺。”这从侧面反映出()A.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太平天国肩负双重革命任务C.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 D.太平天国坚决维护国家独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中“商定”“帮同进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清军与列强已勾结起来,他们是合作关系,这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正义性,这也是特殊的时代赋予它的使命,B项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1856年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故排除C项;材料表明此时清军与列强已勾结起来,他们是合作关系,这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正义性,不能得出太平天国坚决维护国家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8.《伦敦新闻画报》报道:“战前,清政府曾一度寄希望于英国帮助调停双方的关系,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宣布中立。本无法置身局外的俄政府内部机会主义急剧升温,他们期待在这场战争中坐收渔翁之利,而德、法最后突然转向支持俄国进行干涉,也是因其利益遭到损害。”材料所涉及的战争()A.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894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中清政府曾寄希望于英国的调停,这说明材料所涉及的战争非中英之间的战争;另外,俄国本无法置身局外,说明交战双方与俄有较大的利害关系,而坐收渔翁之利又说明俄没有直接参战;德、法最后与俄一起进行干涉,综合各种信息来看他们的干涉是指甲午战后的“三国干涉还辽”。由此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D项正确;A项所指为鸦片战争,排除A项;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9.百日维新时,改试策论、废八股文,“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至清廷废科举,有外人观察说:“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都满心欢喜。”材料可用于说明()A.废科举延续了晚清政权 B.近代化转型成为社会共识C.维新改制缺乏社会基础 D.社会各界从业者地位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9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核心思想是百日维新时废八股文遭到知识分子反对,而新政废科举时知识分子反对声音小了,这说明19世纪末维新运动缺乏社会基础,C项正确;废科举使更多知识分子接受新式教育,后来走上了清政府的对立面,排除A项;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废科举选拔实用人才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的共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科举兴废之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是社会各种行业从业者的地位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表是民国初期部分有影响力的立宪派知识分子的政治活动。据此可知()姓名学历主要政治活动张謇清末状元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北京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等职汤化龙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湖北军政府民政总长,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秘书处长,北京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谭延闿清末进士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三任湖南都督,国民党支部长等林长民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参与《临时约法》起草工作,组织共和党,众议院议员、秘书长,组织进步党等A.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斗争异常激烈 B.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已名存实亡C.中国权力结构尚未发生根本变动 D.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之中,政治仅属于“肉食者谋之”的领域。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从材料可看出民初政治参与者既有传统士绅,又有新式教育下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政党政治、议会政治、法律制定、实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使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参政意识不断高涨,材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立宪派,没有提及其与革命派的斗争,排除A项;材料显示是民国初年,此时共和政体已经确立,材料中未涉及专制现象,不能得出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1.1920年,陈独秀说:“我们为什么要革命?是因为现社会底制度和分子不良,用和平的方法改革不了才取革命的手段。革命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除旧布新才是目的。”陈独秀意在强调()A.俄国经验必须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B.和平改革是稳定社会的唯一出路C.暴力革命是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组织普遍的城市暴动是当务之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根据“革命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除旧布新才是目的”可知,材料核心内涵是陈独秀认为通过革命才能除旧布新实现社会彻底改造,C项正确;材料中中国革命者采取了与俄国革命者一样的暴力手段进行社会改造,但没有涉及俄国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革命是社会改造的唯一方式,不是和平改革方式,排除B项;城市暴动是1921年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2.1921年,中共一大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1923年4月,陈独秀指出:“由游牧酋长时代而封建时代,而资产阶级时代,而无产阶级进了代。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次序。”瞿秋白也认为“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这种转变促使()A.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 B.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大党纲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显得相对比较肤浅,这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而一大后,面对国内外的混乱局势,中共开始思考和研究中国的国情。从陈独秀、瞿秋白的主张可以看出,中共一大以后中共已肯定了资本主义是必经阶段,并肯定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阶级对革命的作用,这有利于国共合作共识的达成,D项正确;五四运动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排除B项;1921年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表是1937年中国主要商品自给率。这说明当时中国()商品名称自给率%商品名称自给率%火柴101.5水泥83.3植物油237.8棉纺织品79.0丝织品200.0车辆、船舶16.0麦粉95.8钢铁5.0烟草98.8砂糖40.4电气49.6纸类389搪瓷83.5机械23.5酸类88.8染料7.4碱类85.1石油汽油0.2A.区域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B.民众日常生活消费高C.全民抗战经济基础薄弱 D.沦陷区官僚资本膨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国力基础主要体现在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上,材料反映了1937年我国的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这说明抗战需要的国防军工生产薄弱,C项正确。1938—1945年大后方工业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西部工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且材料未涉及工业的区域布局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基础薄弱,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城市工业发展情况,不能反映城乡民众生活消费实际水平,排除B项;抗战时期国统区官僚资本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提出三项基本纲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发动民族革命;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与愉快的生活,发展国民经济。该基本纲领旨在()A.推动国民大革命实现国家的统一 B.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C.促进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和平民主统一〖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共提出的三项纲领分别是争取民族独立、民权政治和民生幸福,由此可推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推动国共合作提出的符合新三民主义的合作主张,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材料中未涉及反封建的内容,也未涉及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国共是对立的,排除B项;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目标是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国内和平民主建国,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40年代后期,某次军事行动是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首次联合作战,形成“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据此可知,该军事行动()A.是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B.为解放军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C.结束了国民党政权独裁统治 D.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后期,这次军事行动是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首次联合作战,形成‘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解放军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中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项;结束国民党政权统治的是解放军攻占南京,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揭开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D项。故选B项。16.1949年1月15日,《中央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中指出:“你们派人去接收官僚资本企业,必须严格地注意到不要打乱企业组织的原来机构”“只要不是破坏分子,应令其担负原来职务,继续工作,军管会只派军事代表去监督其工作”。这一指示()A.延续了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 B.表明党把工作重心转向了城市C.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变化 D.意在彻底消灭农村的反动势力〖答案〗C〖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49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共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将官僚资本顺利地转到人民手中,加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这适应了当时民主革命形势变化的需要,C项正确;抗战时期是国共合作,没有没收官僚资本,排除A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指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礼记》记载,“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也有“是故得乎民而为天子”“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之说。墨子也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论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认为礼的运用王和谐,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是最好的。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目,冲气以为和”,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指天体运行是没有终止的,不因外界事物干扰而屈服,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永不停息。《孟子》记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摘编自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材料二国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后的民族救亡,是循着“利器”到“改制”和“化教”的程序进行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变革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人们“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的简单思维习惯。——摘编自蔡雅娟《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哲思想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并简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答案〗(1)社会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提出兼爱思想;注重以和为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注重自强不息,强调奋发图强精神。意义: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关注自我、追求自由、不懈进取的精神追求;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2)特点:缺少理性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浓厚;经历了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存在着肯定西方、否定传统的倾向。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冲击;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不断成长;先进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进步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哲思想体现的社会价值观:根据“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可知强调以人为本;根据“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提出兼爱思想;根据“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得出注重以和为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永不停息”“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可知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注重自强不息,强调奋发图强精神。历史意义: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关注自我、追求自由、不懈进取的精神追求;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特点:根据“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得出缺少理性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浓厚;根据“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后的民族救亡,是循着‘利器’到‘改制’和‘化教’的程序进行的”得出经历了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化了人们“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的简单思维习惯”得出存在着肯定西方、否定传统的倾向。变化的原因: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可知,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不断成长;思想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冲击;进步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以及主观上,先进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5年8月,刑部侍郎沈家本奏请“聘用公举之乡绅,参预谋议,不必拘定乡官之名,但求能办地方之事”。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亦要求仿照日本“布地方自治之制”。清廷遂下谕令奉天、直隶先行试办。1908年1月至1910年2月,相继颁布城镇乡和府厅州县上下两级自治章程,1909年,各省成立了城镇乡自治公所。至辛亥革命前夕,各省大都建立了府厅州县自治公所。下表是1908年1月至1910年2月,清廷颁布的关于地方自治章程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自治区域范围是府厅州县所治理行政区域范围自治居民在本地具有住所的人都是本地方的自治居民自治范围卫生、教育、道路工程、救贫、农工商务、电自来水等公共事务自治机构在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在城镇、府厅州县设议事会和董事会。议事会为决议机构,董事会为执行机关自治选举选民资格:本国国籍;25岁以上男子;在本地方居住三年以上;缴纳正税或对本地有所捐助的人自治经费公共财产;税收所得;公益捐助;紧急事务筹集经费自治监督城镇乡自治职,都有本地方官进行监督、检查、纠正或经督抚撤销职员职务或者解散自治机构。议事会、董事会亦可解散后依法重建——据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地方自治改革。〖答案〗(1)主要特点: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政府主导;立法推动;民治辅助官治;地方有一定的治理权限;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任答三点即可)(2)积极: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有利于工商实业、新式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公民意识和团体观念的增强;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任答三点即可)消极:地方自治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目。〖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清末(中国)。主要特点:根据材料“清廷遂下谕令奉天、直隶先行试办。1908年1月至1910年2月,相继颁布城镇乡和府厅州县上下两级自治章程,1909年,各省成立了城镇乡自治公所。”可知,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下表是1908年1月至1910年2月,清廷颁布关于地方自治章程的主要内容”可知,立法推动;根据材料“聘用公举之乡绅,参预谋议,不必拘定乡官之名”可知,民治辅助官治;根据材料“城镇乡自治职,都有本地方官进行监督、检查、纠正或经督抚撤销职员职务或者解散自治机构。议事会、董事会亦可解散后依法重建”可知,地方有一定的治理权限;根据材料“选民资格:本国国籍;25岁以上男子;在本地方居住三年以上;缴纳正税或对本地有所捐助的人”可知,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小问2详析】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清末(中国)。积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地方自治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清末地方自治蕴含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清末地方自治重视实业和教育以及公共事业,有利于工商实业、新式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设置自治机构与有利于中国社会公民意识和团体观念的增强;改革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消极:从目的看,清末地方自治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目的。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末,中国传统的“求新”观念与西方的“进化”观念相辅相成,“新中国”一词即是在进化主义和维新思想共同推动下出现并得到传播和使用的,提倡“维新中国”和建立“新中国”呼声的高涨即建立在此基础上。1900年以来,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对“新中国”构想的深度和广度。民主革命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人的“新中国”话语,先后有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新中国”、全面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新中国”。“新中国”话语无论怎样演变,但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对内维护中华民族统一都是其中应有之义。——摘编自俞祖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的交集互动》选取中国近代史整体或某个时期,围绕“新中国”“中华民族”的话语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论题:近代不同阶段的“新中国”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对民主政治的追求。阐述: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核心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动戊戌变法,出现了“新中国”等提法,这场民主政治运动虽然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迅速传播。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在中共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之后,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号召,加强了各阶层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在对人民民主新中国的憧憬中,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才能救中国、建立新中国。〖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新中国’话语无论怎样演变,但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对内维护中华民族统一都是其中应有之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不同阶段的“新中国”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结合所学内容可从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的核心是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动戊戌变法,出现了“新中国”等提法,这场民主政治运动虽然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迅速传播。接着阐释五四运动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以及在中共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之后,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号召,加强了各阶层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在对人民民主新中国的憧憬中,中共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最后进行总结,紧扣主题,即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才能救中国、建立新中国。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海外贸易的转型,主要是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展开的。在中央层面,在弘治年间,朝廷制定了“给赐番夷通例”,对明初朝贡贸易中的贡物和抽分、估价制度等作出了重大调整,并作了许多新的规定,被称为“弘治新例”。在地方上,正德、嘉靖年间,商舶贸易日益公开化发展,市舶宦官的罢撤,形成了一套新的运作体制,称为“广中事例”,这些制度在后来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上升为国家的贸易制度。隆庆、万历年间,在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商民出海贸易,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月港体制。万历年间,在广州举办一年两次的“交易会”,更是带有国际性的特点,并出现了许多经营外贸的商业组织,明代海外贸易走向了世界,与世界近代海洋贸易相衔接,明朝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时代。——摘编自逯杏花《论明代海外贸易的转型》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以来,各地行帮在沪设有众多“中庄”,上海商人也在各地遍设分销机构,“上海为吾国第一大埠,其所以成为经济之中心者,赖其贸易之发达也”。海关贸易统计册中各类进出口商品不断增多,农产品、原材料、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以及相对应的机制品和原材料的进口不断增长。上海的洋行来自世界各国,同世界大商埠伦敦、纽约、巴黎、汉堡、东京、大阪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洋行在内地拥有功能齐全的商业收购和销售网。上海的批发贸易发达,凡是经营洋货的批发商,绝大部分都集中于租界。——摘编自方书生《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渐变与突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海外贸易转型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上海商贸发展对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影响。〖答案〗(1)表现:由朝贡贸易向私人商舶贸易转变。原因: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中外贸易的发展;朝贡贸易存在弊端;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2)影响: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由材料一“明初朝贡贸易作了许多新的规定正德、嘉靖年间,商舶贸易日益公开化发展隆庆、万历年间,允许商民出海贸易万历年间出现了许多经营外贸的商业组织。”可得出明代海外贸易转型的主要表现是由朝贡贸易向私人商舶贸易转变。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由材料一“明代海外贸易走向了世界,与世界近代海洋贸易相衔接”可得出其原因之一是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中外贸易的发展;“隆庆、万历年间,允许商民出海贸易”可得出其原因之二是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之三是朝贡贸易存在弊端(做的是亏本生意)。【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由材料二“海关贸易统计册中各类进出口商品不断增多,农产品、原材料、手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以及相对应的机制品和原材料的进口不断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其对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影响是: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由材料二“上海的洋行来自世界各国,同世界大商埠伦敦、纽约、巴黎、汉堡、东京、大阪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得出其对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影响是: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周灭商后,先设三监镇抚殷遗民,后改封王室、功臣贵族采邑与周边夷、狄为邻,赋予征讨拓疆之权,各诸侯国封赐卿大夫采邑藩屏公室……至春秋,卿大夫专权,“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变化()A.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说明宗法血缘衍生官僚政治C.有利于华夏多元一体的发展 D.预示郡县取代采邑成为必然〖答案〗D〖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周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核心是西周推行周王和诸侯等级的分封制度,到春秋时伴随着卿大夫力量的壮大而被颠覆,预示着地方管理制度由分封制走向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D项正确;周王推行分封制度,疆域扩大有利于周王形成天下共主地位,但材料重心是卿大夫专权颠覆分封等级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在卿大夫专权过程中,官僚体制开始产生,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开始崩溃,这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特征之一,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这一主张()A.表明儒法思想已开始融合 B.否定君主的绝对权威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 D.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引文的含义是:考察上天的用意,是无边无际的仁爱。人是从上天接受使命,从上天取得仁爱而成为有仁爱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即天授命于君主,君主应服从上天推行仁政,这一主张神化了君权并以此约束君主的行为,C项正确;战国时期荀子的思想已融合了法家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家思想,排除A项;董仲舒的新儒学意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B项;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C项。3.如图是史籍中记载的东汉至隋中使(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东汉至隋以宦官为主)的出使情况。这一时期的中使出使()A.体现了公平开放的人才选拔趋势 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C.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基本一致 D.加强了对地方机构的制约与监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考查汉至隋的政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中使总体出使次数不是很多,遣出中使数量的多寡与各代专制皇权的强弱程度基本一致,即皇权较强时,遣出中使的次数较多,皇权削弱时,中使出使的次数较少,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选才,排除A项;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对地方权力没有大的影响,排除B项;代表皇帝敦促、慰问、给大臣送医药、赏赐、宣谕、咨询大臣、奉迎等礼仪性事务,也不涉及对地方的制约与监察,排除D项。故选C项。4.《梦粱录》载:临平、汤村等镇市,因南渡以来靠近行都(临安),“二百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濮院镇,北宋为一草市,高宗时,曲阜濮氏扈从南下卜居于此,以农桑、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遂置镇。这反映出南宋时期()A.市镇兴盛深受时局影响 B.四民社会秩序遭到了冲击C.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弛 D.传统经济形态向近代转型〖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之交,北方人口大量迁移江南,相当多的人口进入市场谋生,市镇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南迁人口在村落或市镇落脚后,开张或扩建交易设施,推动了市镇的建立与扩大。临安府的汤村、临平,桐乡的濮院镇等镇市,都因南渡人口的迁入而繁荣,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四民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且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农桑手工业均是传统经济,而市镇经济也是封建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近代经济形态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5.时人评价明英宗朝的内阁辅臣李贤道:“盖知天下治安由六卿,而独与贤面商,正谓贤之职事宜与闻乎此也…命举左右侍郎,贤遂举姚夔、崔恭。是则六卿称职皆贤之能使……故位置六卿者,揆职(相当于宰相之职)也。”这反映了当时()A.内阁成为议行合一的机构 B.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C.政治黑暗出现的历史根源 D.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辅臣李贤所做的事已经远远超过“备顾问”的职分,对整个中枢机构说他俨然“相”职不为过分,其辅政行为有利于整个中枢机构的有效运作。因其权力和地位都来自于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明朝政治黑暗主要表现为皇帝昏庸腐朽,奸臣把持朝政、宦官专权以及激烈的党争等,而这一切出现的历史根源均是君主专制制度,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英国海军军官宾汉在谈到鸦片战争时说:“大不列颠民族从愚昧而骄傲的中国官员手里所受到的无数侮辱因中国政府的固执和狡诈行为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他们加以打击”。这一观点()A.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反映了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C.体现了政治立场改变战争属性 D.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答案〗A〖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4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大不列颠民族从愚昧而骄傲的中国官员手里所受到的无数侮辱”“因中国政府的固执和狡诈行为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他们加以打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海军军官把侵略战争说成是代表“先进文明”的西方开发“落后愚昧”的东方的行动,其观点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排除B项;鸦片战争的性质是客观的,不会因政治立场不同而有任何变化,排除C项;中国战败的必然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7.1862年10月11日,《上海新报》刊载:“现闻中国官与外国官商定,所有华尔所统之常胜军暂交其副首聚文管带。”1863年5月28日,该报又刊载“现闻常胜军已由松江起程,前往昆山,帮同官兵进剿,不日即有捷音,殊堪预贺。”这从侧面反映出()A.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太平天国肩负双重革命任务C.太平天国开始由盛转衰 D.太平天国坚决维护国家独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中“商定”“帮同进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清军与列强已勾结起来,他们是合作关系,这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正义性,这也是特殊的时代赋予它的使命,B项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1856年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故排除C项;材料表明此时清军与列强已勾结起来,他们是合作关系,这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正义性,不能得出太平天国坚决维护国家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8.《伦敦新闻画报》报道:“战前,清政府曾一度寄希望于英国帮助调停双方的关系,战争爆发后,英国政府宣布中立。本无法置身局外的俄政府内部机会主义急剧升温,他们期待在这场战争中坐收渔翁之利,而德、法最后突然转向支持俄国进行干涉,也是因其利益遭到损害。”材料所涉及的战争()A.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894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中清政府曾寄希望于英国的调停,这说明材料所涉及的战争非中英之间的战争;另外,俄国本无法置身局外,说明交战双方与俄有较大的利害关系,而坐收渔翁之利又说明俄没有直接参战;德、法最后与俄一起进行干涉,综合各种信息来看他们的干涉是指甲午战后的“三国干涉还辽”。由此可知,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D项正确;A项所指为鸦片战争,排除A项;外交出现制度性变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9.百日维新时,改试策论、废八股文,“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至清廷废科举,有外人观察说:“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都满心欢喜。”材料可用于说明()A.废科举延续了晚清政权 B.近代化转型成为社会共识C.维新改制缺乏社会基础 D.社会各界从业者地位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9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核心思想是百日维新时废八股文遭到知识分子反对,而新政废科举时知识分子反对声音小了,这说明19世纪末维新运动缺乏社会基础,C项正确;废科举使更多知识分子接受新式教育,后来走上了清政府的对立面,排除A项;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废科举选拔实用人才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的共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科举兴废之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是社会各种行业从业者的地位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表是民国初期部分有影响力的立宪派知识分子的政治活动。据此可知()姓名学历主要政治活动张謇清末状元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北京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等职汤化龙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湖北军政府民政总长,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秘书处长,北京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谭延闿清末进士湖南军政府参议院议长,三任湖南都督,国民党支部长等林长民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参与《临时约法》起草工作,组织共和党,众议院议员、秘书长,组织进步党等A.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斗争异常激烈 B.民主共和政体在中国已名存实亡C.中国权力结构尚未发生根本变动 D.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之中,政治仅属于“肉食者谋之”的领域。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是十分有限的,从材料可看出民初政治参与者既有传统士绅,又有新式教育下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政党政治、议会政治、法律制定、实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使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参政意识不断高涨,材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立宪派,没有提及其与革命派的斗争,排除A项;材料显示是民国初年,此时共和政体已经确立,材料中未涉及专制现象,不能得出民主共和政体名存实亡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11.1920年,陈独秀说:“我们为什么要革命?是因为现社会底制度和分子不良,用和平的方法改革不了才取革命的手段。革命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除旧布新才是目的。”陈独秀意在强调()A.俄国经验必须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B.和平改革是稳定社会的唯一出路C.暴力革命是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组织普遍的城市暴动是当务之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根据“革命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除旧布新才是目的”可知,材料核心内涵是陈独秀认为通过革命才能除旧布新实现社会彻底改造,C项正确;材料中中国革命者采取了与俄国革命者一样的暴力手段进行社会改造,但没有涉及俄国与中国革命道路选择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革命是社会改造的唯一方式,不是和平改革方式,排除B项;城市暴动是1921年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2.1921年,中共一大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1923年4月,陈独秀指出:“由游牧酋长时代而封建时代,而资产阶级时代,而无产阶级进了代。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次序。”瞿秋白也认为“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这种转变促使()A.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 B.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大党纲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显得相对比较肤浅,这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而一大后,面对国内外的混乱局势,中共开始思考和研究中国的国情。从陈独秀、瞿秋白的主张可以看出,中共一大以后中共已肯定了资本主义是必经阶段,并肯定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阶级对革命的作用,这有利于国共合作共识的达成,D项正确;五四运动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变,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排除B项;1921年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表是1937年中国主要商品自给率。这说明当时中国()商品名称自给率%商品名称自给率%火柴101.5水泥83.3植物油237.8棉纺织品79.0丝织品200.0车辆、船舶16.0麦粉95.8钢铁5.0烟草98.8砂糖40.4电气49.6纸类389搪瓷83.5机械23.5酸类88.8染料7.4碱类85.1石油汽油0.2A.区域工业布局日趋合理 B.民众日常生活消费高C.全民抗战经济基础薄弱 D.沦陷区官僚资本膨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的国力基础主要体现在国家工业发展水平上,材料反映了1937年我国的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这说明抗战需要的国防军工生产薄弱,C项正确。1938—1945年大后方工业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西部工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且材料未涉及工业的区域布局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基础薄弱,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城市工业发展情况,不能反映城乡民众生活消费实际水平,排除B项;抗战时期国统区官僚资本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提出三项基本纲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发动民族革命;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与愉快的生活,发展国民经济。该基本纲领旨在()A.推动国民大革命实现国家的统一 B.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政权C.促进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和平民主统一〖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共提出的三项纲领分别是争取民族独立、民权政治和民生幸福,由此可推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为推动国共合作提出的符合新三民主义的合作主张,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材料中未涉及反封建的内容,也未涉及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土地革命时期国共是对立的,排除B项;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目标是建立联合政府实现国内和平民主建国,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40年代后期,某次军事行动是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首次联合作战,形成“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据此可知,该军事行动()A.是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B.为解放军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C.结束了国民党政权独裁统治 D.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后期,这次军事行动是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首次联合作战,形成‘饮马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解放军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中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此时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项;结束国民党政权统治的是解放军攻占南京,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揭开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D项。故选B项。16.1949年1月15日,《中央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中指出:“你们派人去接收官僚资本企业,必须严格地注意到不要打乱企业组织的原来机构”“只要不是破坏分子,应令其担负原来职务,继续工作,军管会只派军事代表去监督其工作”。这一指示()A.延续了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 B.表明党把工作重心转向了城市C.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变化 D.意在彻底消灭农村的反动势力〖答案〗C〖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49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共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将官僚资本顺利地转到人民手中,加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这适应了当时民主革命形势变化的需要,C项正确;抗战时期是国共合作,没有没收官僚资本,排除A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指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礼记》记载,“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也有“是故得乎民而为天子”“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之说。墨子也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论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认为礼的运用王和谐,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是最好的。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目,冲气以为和”,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指天体运行是没有终止的,不因外界事物干扰而屈服,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永不停息。《孟子》记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摘编自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材料二国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后的民族救亡,是循着“利器”到“改制”和“化教”的程序进行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变革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人们“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的简单思维习惯。——摘编自蔡雅娟《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哲思想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并简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答案〗(1)社会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提出兼爱思想;注重以和为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注重自强不息,强调奋发图强精神。意义: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关注自我、追求自由、不懈进取的精神追求;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2)特点:缺少理性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浓厚;经历了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存在着肯定西方、否定传统的倾向。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冲击;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不断成长;先进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进步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哲思想体现的社会价值观:根据“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可知强调以人为本;根据“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可知提出兼爱思想;根据“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得出注重以和为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永不停息”“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可知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主体自觉;注重自强不息,强调奋发图强精神。历史意义: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关注自我、追求自由、不懈进取的精神追求;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特点:根据“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得出缺少理性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浓厚;根据“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后的民族救亡,是循着‘利器’到‘改制’和‘化教’的程序进行的”得出经历了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化了人们“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的简单思维习惯”得出存在着肯定西方、否定传统的倾向。变化的原因: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可知,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经济上,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经济不断成长;思想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冲击;进步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逐步深入;以及主观上,先进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与探索。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05年8月,刑部侍郎沈家本奏请“聘用公举之乡绅,参预谋议,不必拘定乡官之名,但求能办地方之事”。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亦要求仿照日本“布地方自治之制”。清廷遂下谕令奉天、直隶先行试办。1908年1月至1910年2月,相继颁布城镇乡和府厅州县上下两级自治章程,1909年,各省成立了城镇乡自治公所。至辛亥革命前夕,各省大都建立了府厅州县自治公所。下表是1908年1月至1910年2月,清廷颁布的关于地方自治章程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自治区域范围是府厅州县所治理行政区域范围自治居民在本地具有住所的人都是本地方的自治居民自治范围卫生、教育、道路工程、救贫、农工商务、电自来水等公共事务自治机构在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在城镇、府厅州县设议事会和董事会。议事会为决议机构,董事会为执行机关自治选举选民资格:本国国籍;25岁以上男子;在本地方居住三年以上;缴纳正税或对本地有所捐助的人自治经费公共财产;税收所得;公益捐助;紧急事务筹集经费自治监督城镇乡自治职,都有本地方官进行监督、检查、纠正或经督抚撤销职员职务或者解散自治机构。议事会、董事会亦可解散后依法重建——据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地方自治改革。〖答案〗(1)主要特点: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政府主导;立法推动;民治辅助官治;地方有一定的治理权限;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任答三点即可)(2)积极: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有利于工商实业、新式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公民意识和团体观念的增强;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任答三点即可)消极:地方自治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目。〖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清末(中国)。主要特点:根据材料“清廷遂下谕令奉天、直隶先行试办。1908年1月至1910年2月,相继颁布城镇乡和府厅州县上下两级自治章程,1909年,各省成立了城镇乡自治公所。”可知,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下表是1908年1月至1910年2月,清廷颁布关于地方自治章程的主要内容”可知,立法推动;根据材料“聘用公举之乡绅,参预谋议,不必拘定乡官之名”可知,民治辅助官治;根据材料“城镇乡自治职,都有本地方官进行监督、检查、纠正或经督抚撤销职员职务或者解散自治机构。议事会、董事会亦可解散后依法重建”可知,地方有一定的治理权限;根据材料“选民资格:本国国籍;25岁以上男子;在本地方居住三年以上;缴纳正税或对本地有所捐助的人”可知,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小问2详析】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清末(中国)。积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地方自治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清末地方自治蕴含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清末地方自治重视实业和教育以及公共事业,有利于工商实业、新式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设置自治机构与有利于中国社会公民意识和团体观念的增强;改革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消极:从目的看,清末地方自治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目的。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末,中国传统的“求新”观念与西方的“进化”观念相辅相成,“新中国”一词即是在进化主义和维新思想共同推动下出现并得到传播和使用的,提倡“维新中国”和建立“新中国”呼声的高涨即建立在此基础上。1900年以来,西方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对“新中国”构想的深度和广度。民主革命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人的“新中国”话语,先后有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新中国”、全面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新中国”。“新中国”话语无论怎样演变,但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对内维护中华民族统一都是其中应有之义。——摘编自俞祖华《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的交集互动》选取中国近代史整体或某个时期,围绕“新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