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试卷第=1页,共=sectionpages33页PAGE12023-2024学年五县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卷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约4000~5500年前的福建县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壶、豆等陶器与赣江、鄱阳湖流域的山背遗址同类器物相似。粤东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口岸有类似县石山文化的器物,也有良渚文化的玉琮。这体现(
)A.良渚文化源远流长 B.南北方文化广泛交融C.中原文化影响深远 D.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2.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结论A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B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精耕细作农业出现C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社会分化已产生D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礼乐制度初步形成A.A B.B C.C D.D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出现了有巢氏、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燥”;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些传说(
)A.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 B.可与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相印证C.阐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 D.源于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4.《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带文字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5.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关于该时期特征的描述准确的是(
)A.封邦建国,同养公田 B.列国纷争,民族交融C.井田瓦解,经济衰退 D.匈奴南侵,县制普及7.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8.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9.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革,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据此可知这些变革(
)A.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C.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10.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学派主张儒家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墨家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11.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周朝的灭亡完全在于其制度的先天不足B.秦朝的灭亡主要在于统治者的暴政,与其制度没有关联C.柳宗元的看法有其合理性,看到了两代灭亡的关键所在D.柳宗元的看法是错误的,两代的灭亡与制度没有关系12.秦朝建立后,征服南越,北击匈奴、修长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修驰道、直道等巩固统治。同时,秦始皇还建造宫殿、陵墓,求长生不老而巨资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对此,下列解释中合理的是(
)A.古代维护统一的必然举措 B.都建立在人民负担的基础之上C.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D.秦暴政而亡教训为后世所吸取1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4.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15.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A.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B.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C.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D.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16.《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A.六国反抗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秦的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C.楚国旧地对秦统一缺乏认同感 D.楚国的人民意图统一全国17.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A.焚书坑儒,张骞西行 B.与民休息,光武中兴C.陈胜起义,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党锢之祸18.国内最大的皇帝雕像——汉武大帝雕像位于西安市西北郊的汉城湖景区内,该像高21.5米,寓意着西汉统治215年。基座高度7米,寓意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7位皇帝。塑像展示了汉武帝一统江山、胸怀万里的豪迈气概。下列属于汉武帝事迹的是(
)①令郡国举孝廉②颁布“推恩令”③实行算缗告缗④设西域都护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国学大师钱穆认为: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朋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西汉“封建”思想的复活A.属于“汉承秦制”的产物 B.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有关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削弱了察举选官的客观性20.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可以说明(
)A.三者对大一统思想的认识不同 B.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削弱了察举选官的客观性21.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激进的功利思想C.昂扬的进取精神 D.浓厚的宗法观念22.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数量巨大,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少数民族物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
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
)A.双向互动、互相吸收 B.不分彼此、共存发展 C.汉胡平等、彼此尊重 D.和平交往、永无战争23.宋、齐、梁、陈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为“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体现了(
)A.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 B.南方发展以统一北方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北对峙格局被打破24.《三字经》对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有如此概述:“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大事是(
)A.楚汉战争 B.淝水之战 C.王莽新政 D.安史之乱25.《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31题18分,32题18分,33题14分,共50分)26.[探索历史的奥秘]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星堆共出土了1720件珍贵文物。按其功能分类,我们可将它们分为:祭祀品,共105件,主要是青铜器,其中较大型的樽和罍,其功能可能有两个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时也可当作生活用品,比如装酒、粮食等;生产工具,共124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凿、錾、刀等;兵器,共127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铜戈、玉戈、玉刀;生活与装饰,这方面数量最多,共1364件,其中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为主,占615件。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80根大象牙,……另外,还有当时的货币——铜贝4662枚。还有数以吨计的陶片未计算在内。——摘自冯学敏等《点击三星堆》材料二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形,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三星堆考古发现提供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学术界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将因之而谱写新的灿烂篇章。
——黄剑华《古蜀的辉煌》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释读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2)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古蜀国部落为什么会有大量“象牙”、“铜贝”和“数以吨计的陶片”?(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意义。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文化史》(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2)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请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28.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点也是不错的。——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2)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综合材料二、三,从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试卷第=1页,共=sectionpages33页PAGE11.D【详析】根据材料“约4000~5500年前的福建县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壶、豆等陶器与赣江、鄱阳湖流域的山背遗址同类器物相似。粤东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口岸有类似县石山文化的器物,也有良渚文化的玉琮”可知,不同地区的的同类器物相似,说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D项正确;材料强调两处文化与珠三角遗址文化的相似性,无法说明源远流长,排除A项;广泛交融说法程度过大,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原文化影响深远,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可知,在遗址中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说明贫富分化已经出现,社会分化已产生,C项正确;在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可以说明原始文字的出现,但无法判定文字是否已经成熟,排除A项;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工具使用情况,无法判定精耕细作农业是否出现,排除B项;发现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可以说明贫富分化,或阶级产生,但无法得出礼乐制度是否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记载了有巢氏“构木为巢”、隧人氏“钻燧取火”、伏羲氏结绳为网、神农氏制作耒耜进行耕作,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排除B项;据材料,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情况,不是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这些传说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记载的内容,不是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4.A【详析】材料通过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的综合考证确认了夏朝的存在,所以史料的多元性推动史学研究,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综合考证而不是文献史料的局限性,排除B项;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析】据材料“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配,故A项错误;据材料“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可知材料体现出等级色彩又具有明显的血缘的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结合所学可知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点石成金』】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6.B【详析】根据材料中的列国形势图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列国纷争,民族交融,B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特征,排除;春秋战国时期井田瓦解,经济发展,排除C项;D项是秦朝时期的特征,排除。故选B项。7.A【详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七国君主和十六国时期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君主都自认为是炎黄的后裔,而炎黄是华夏文明始祖,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统一趋势增强,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各位君主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而非各位君主都尊宗敬祖,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9.B【详析】根据材料“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革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此表述过于绝对,只能打击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土地制度是变革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各派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B项正确;官僚政治是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墨家涉及了官员选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周朝灭亡是分封制后期作用的结果,秦朝灭亡是暴政结果,不是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因此柳宗元的看法有其合理性,看到了两代灭亡的关键所在,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B项说法错误,错在“没有关联”。12.B【详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修建了许多浩大的工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都建立在人民负担的基础之上,B项正确;求仙访药不属于必然举措,排除A项;浩大的工程消耗了经济,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后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A项正确;文治政治主要是在宋朝比较突出,排除B项;C、D项并未建立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排除C、D项。故选A项。14.A【详析】根据材料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始皇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的措施都是利于统治的措施,不体现暴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而不是汉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不是汉朝,排除D项。故选A项。【『点石成金』】15.A【详析】根据材料“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可知,秦王朝的36郡既有因袭各国故郡,也有改置和新置郡,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A项正确;“各地均衡分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秦国故地优先原则,排除C项;郡县制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没有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秦统一全国,但是陈胜起义仍然以“张楚”为号,说明楚地对秦的统一仍然缺乏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治国模式,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没有提及楚国人民想要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析】从时间来看,1处是西汉刚建立的时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休息;2处是东汉时期,因此是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陈胜起义是秦末,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ACD。18.A【详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实行察举制,令郡国举孝廉;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威胁颁布“推恩令”;经济上实行算缗告缗,①②③项正确,A项正确;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设西域都护府,与汉武帝不符合,④项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9.C【详析】根据材料“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恢复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符合题干所述“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的表述,随着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地方诸侯国力量也逐渐壮大,并发生暴乱,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废除了地方分封制,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因此材料所述西汉时期“封建”思想的复活与“汉承秦制”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主张,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使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但与题干所述“封建”思想的复活无关,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朝时期选官制,其主要标准是孝和廉,而题干所述“封建”思想与恢复分封制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至西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霸诸侯,一匡天下”“定于一,尊新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孔子主张平定诸侯,国家统一;孟子主张建立新的王朝;董仲舒意思是《春秋》推重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原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从春秋到战国到西汉,大一统思想一脉相承,说明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三者对大一统思想的认识相同,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材料涉及国家统一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涉及春秋、战国、西汉三个时段,察举制仅涉及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1.C【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凿空”及所学可知,司马迁、霍去病、张骞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C项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未涉及忠君意识,排除A项;功利思想是注重讲求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思想。选项“激进的功利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2.A【详析】根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可知,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汉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多影响,同时少数民族也不断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体现了民族间相互吸收、双向互动的交流特点,A项正确;“不分彼此、共存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汉胡平等、彼此尊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和平交往、永无战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3.A【详析】根据题干“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根据材料“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可知这一时期南方得到开发,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要统一北方的意愿,排除B项;结合史实,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完成的,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南北对峙的格局未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A项。24.B【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为魏晋时期前秦与东晋之间爆发的一场著名战役,题干信息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楚汉战争发生于秦朝灭亡后,题干信息涉及魏晋南北朝,时间明显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新政发生于西汉灭亡后,题干信息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明显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爆发于唐朝,题干信息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5.B【详析】根据材料“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可知,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世族对政治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族荣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东晋时期建筑技术蓬勃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士族与皇权冲突激烈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6.(1)信息:政治:神权政治(或神权王权一体);阶级分化(或贫富分化);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较发达;军事:有部落战争;文化:精神生活丰富(或有审美要求)。(2)推测:大量“象牙”说明古蜀国自然生态适合大象生存(或可能与远处部落有象牙交易等);“铜贝”说明有了一定程度的商品经济(或有一定水平的制币工艺等);“数以吨计的陶片”说明居住在该地的部落人口较多(或部落存在时间较长等)。(3)意义:反映了古蜀王国的社会生活(或揭开了古蜀王国的历史之谜);三星堆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详析】第(1)题的“政治信息”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祭祀天神、地神”作答;“经济信息”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生产工具”“青铜器……石器和玉器”作答;“军事信息”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兵器”作答;“文化信息”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玉器为主”“大象牙”作答。第(2)题可从大象牙的来源、货币的功能和陶片的作用等角度作答。第(3)题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三星堆遗址。27.(1)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遏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2)原因:秦始皇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说明: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恢复分封,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统治,随着王国势力坐大,王国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但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答出两点即可)【详析】(1)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专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认识:从秦暴政而亡的角度分析秦始皇的失败,从思想统一维护了政治统一的角度分析汉武帝的成功,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禁锢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遏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2)原因:从终结分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角度阐述;说明:联系秦及汉初地方体制、开疆拓土、统一思想的相关史实阐述“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重在体现汉代在这些方面对秦的继承或延续。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恢复分封,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统治,随着王国势力坐大,王国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但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答出两点即可)28.(1)创新: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措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条件:秦始皇统一六国。(2)不同:汉代皇帝才能实行分封;王国以下仍是郡县制。启示:郡县制比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详析】(1)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秦朝时期。第一问创新之处,由材料“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可得出在原有邦国区域内建立诸侯国。第二问措施,由材料“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可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由材料“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可得出中央派员监察地方官。第三问政治条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是秦始皇统一六国。(2)本题是对比、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秦汉时期。第一问不同,由材料“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可得出汉代皇帝才能实行分封;王国以下仍是郡县制。第二问启示,由材料“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及所学可得出郡县制比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023-2024学年五县联考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联考卷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计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约4000~5500年前的福建县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壶、豆等陶器与赣江、鄱阳湖流域的山背遗址同类器物相似。粤东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口岸有类似县石山文化的器物,也有良渚文化的玉琮。这体现(
)A.良渚文化源远流长 B.南北方文化广泛交融C.中原文化影响深远 D.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2.下表为学生进行“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考古材料,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材料结论A距今8000年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原始社会已产生成熟文字B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精耕细作农业出现C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社会分化已产生D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寺遗址大墓中,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礼乐制度初步形成A.A B.B C.C D.D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出现了有巢氏、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的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燥”;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些传说(
)A.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 B.可与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相印证C.阐述了当时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 D.源于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4.《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带文字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5.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关于该时期特征的描述准确的是(
)A.封邦建国,同养公田 B.列国纷争,民族交融C.井田瓦解,经济衰退 D.匈奴南侵,县制普及7.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些现象反映出(
)A.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B.国家统一的趋势进一步增强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 D.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8.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9.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革,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据此可知这些变革(
)A.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C.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 D.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10.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学派主张儒家以礼治国,为政以德墨家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11.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周朝的灭亡完全在于其制度的先天不足B.秦朝的灭亡主要在于统治者的暴政,与其制度没有关联C.柳宗元的看法有其合理性,看到了两代灭亡的关键所在D.柳宗元的看法是错误的,两代的灭亡与制度没有关系12.秦朝建立后,征服南越,北击匈奴、修长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修驰道、直道等巩固统治。同时,秦始皇还建造宫殿、陵墓,求长生不老而巨资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对此,下列解释中合理的是(
)A.古代维护统一的必然举措 B.都建立在人民负担的基础之上C.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繁荣 D.秦暴政而亡教训为后世所吸取1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4.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15.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36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A.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B.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C.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D.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16.《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A.六国反抗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秦的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C.楚国旧地对秦统一缺乏认同感 D.楚国的人民意图统一全国17.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时期演变的时间轴,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A.焚书坑儒,张骞西行 B.与民休息,光武中兴C.陈胜起义,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党锢之祸18.国内最大的皇帝雕像——汉武大帝雕像位于西安市西北郊的汉城湖景区内,该像高21.5米,寓意着西汉统治215年。基座高度7米,寓意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7位皇帝。塑像展示了汉武帝一统江山、胸怀万里的豪迈气概。下列属于汉武帝事迹的是(
)①令郡国举孝廉②颁布“推恩令”③实行算缗告缗④设西域都护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国学大师钱穆认为:秦灭六国,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朋溃,而秦亡为其最后之一幕。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西汉“封建”思想的复活A.属于“汉承秦制”的产物 B.与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有关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削弱了察举选官的客观性20.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可以说明(
)A.三者对大一统思想的认识不同 B.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C.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削弱了察举选官的客观性21.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激进的功利思想C.昂扬的进取精神 D.浓厚的宗法观念22.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数量巨大,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少数民族物品、生活习俗、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等对中原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很大。
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特点是(
)A.双向互动、互相吸收 B.不分彼此、共存发展 C.汉胡平等、彼此尊重 D.和平交往、永无战争23.宋、齐、梁、陈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为“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体现了(
)A.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 B.南方发展以统一北方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北对峙格局被打破24.《三字经》对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有如此概述:“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大事是(
)A.楚汉战争 B.淝水之战 C.王莽新政 D.安史之乱25.《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31题18分,32题18分,33题14分,共50分)26.[探索历史的奥秘]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星堆共出土了1720件珍贵文物。按其功能分类,我们可将它们分为:祭祀品,共105件,主要是青铜器,其中较大型的樽和罍,其功能可能有两个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时也可当作生活用品,比如装酒、粮食等;生产工具,共124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凿、錾、刀等;兵器,共127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铜戈、玉戈、玉刀;生活与装饰,这方面数量最多,共1364件,其中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为主,占615件。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80根大象牙,……另外,还有当时的货币——铜贝4662枚。还有数以吨计的陶片未计算在内。——摘自冯学敏等《点击三星堆》材料二举世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向我们揭示了三千多年前古蜀王国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形,展现了一个湮没的内陆农业文明的辉煌。……三星堆考古发现提供的不仅仅是珍贵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学术界重新审视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将因之而谱写新的灿烂篇章。
——黄剑华《古蜀的辉煌》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释读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2)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古蜀国部落为什么会有大量“象牙”、“铜贝”和“数以吨计的陶片”?(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三星堆考古发掘的意义。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文化史》(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2)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请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28.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三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一点也是不错的。——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制全面推行的政治条件。(2)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有何不同。综合材料二、三,从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1.D【详析】根据材料“约4000~5500年前的福建县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壶、豆等陶器与赣江、鄱阳湖流域的山背遗址同类器物相似。粤东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口岸有类似县石山文化的器物,也有良渚文化的玉琮”可知,不同地区的的同类器物相似,说明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D项正确;材料强调两处文化与珠三角遗址文化的相似性,无法说明源远流长,排除A项;广泛交融说法程度过大,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原文化影响深远,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距今4300年前后芦山峁遗址大规模的聚落体量,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可知,在遗址中出现“宫殿”式建筑群落,说明贫富分化已经出现,社会分化已产生,C项正确;在出土的龟甲上有些符号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相似,可以说明原始文字的出现,但无法判定文字是否已经成熟,排除A项;良渚文化时期,多次出土了石犁及其他耘田器等多种稻田农具,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工具使用情况,无法判定精耕细作农业是否出现,排除B项;发现随葬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可以说明贫富分化,或阶级产生,但无法得出礼乐制度是否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记载了有巢氏“构木为巢”、隧人氏“钻燧取火”、伏羲氏结绳为网、神农氏制作耒耜进行耕作,反映了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排除B项;据材料,这些传说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情况,不是百家争鸣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这些传说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记载的内容,不是对原始时期历史文献的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4.A【详析】材料通过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的综合考证确认了夏朝的存在,所以史料的多元性推动史学研究,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的综合考证而不是文献史料的局限性,排除B项;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析】据材料“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配,故A项错误;据材料“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可知材料体现出等级色彩又具有明显的血缘的色彩,故B项错误;据材料“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结合所学可知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点石成金』】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6.B【详析】根据材料中的列国形势图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列国纷争,民族交融,B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特征,排除;春秋战国时期井田瓦解,经济发展,排除C项;D项是秦朝时期的特征,排除。故选B项。7.A【详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七国君主和十六国时期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君主都自认为是炎黄的后裔,而炎黄是华夏文明始祖,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统一趋势增强,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各位君主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而非各位君主都尊宗敬祖,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9.B【详析】根据材料“如商鞅变法,推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百姓’,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革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属于社会转型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使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解体”此表述过于绝对,只能打击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土地制度是变革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各派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B项正确;官僚政治是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墨家涉及了官员选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周朝灭亡是分封制后期作用的结果,秦朝灭亡是暴政结果,不是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因此柳宗元的看法有其合理性,看到了两代灭亡的关键所在,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B项说法错误,错在“没有关联”。12.B【详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修建了许多浩大的工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都建立在人民负担的基础之上,B项正确;求仙访药不属于必然举措,排除A项;浩大的工程消耗了经济,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后世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贵族政治的显著标志,A项正确;文治政治主要是在宋朝比较突出,排除B项;C、D项并未建立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排除C、D项。故选A项。14.A【详析】根据材料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始皇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的措施都是利于统治的措施,不体现暴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而不是汉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不是汉朝,排除D项。故选A项。【『点石成金』】15.A【详析】根据材料“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17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置的郡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个”可知,秦王朝的36郡既有因袭各国故郡,也有改置和新置郡,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A项正确;“各地均衡分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秦国故地优先原则,排除C项;郡县制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此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没有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秦统一全国,但是陈胜起义仍然以“张楚”为号,说明楚地对秦的统一仍然缺乏认同感,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治国模式,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没有提及楚国人民想要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析】从时间来看,1处是西汉刚建立的时间,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休息;2处是东汉时期,因此是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陈胜起义是秦末,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ACD。18.A【详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实行察举制,令郡国举孝廉;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威胁颁布“推恩令”;经济上实行算缗告缗,①②③项正确,A项正确;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设西域都护府,与汉武帝不符合,④项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19.C【详析】根据材料“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恢复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符合题干所述“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的表述,随着西汉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地方诸侯国力量也逐渐壮大,并发生暴乱,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废除了地方分封制,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因此材料所述西汉时期“封建”思想的复活与“汉承秦制”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主张,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使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但与题干所述“封建”思想的复活无关,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朝时期选官制,其主要标准是孝和廉,而题干所述“封建”思想与恢复分封制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至西汉时期(中国)。依据材料“霸诸侯,一匡天下”“定于一,尊新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孔子主张平定诸侯,国家统一;孟子主张建立新的王朝;董仲舒意思是《春秋》推重统一,这是天地永恒的原则,是古今共通的道理,从春秋到战国到西汉,大一统思想一脉相承,说明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三者对大一统思想的认识相同,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材料涉及国家统一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涉及春秋、战国、西汉三个时段,察举制仅涉及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1.C【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凿空”及所学可知,司马迁、霍去病、张骞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昂扬进取的精神,C项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未涉及忠君意识,排除A项;功利思想是注重讲求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思想。选项“激进的功利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2.A【详析】根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趋势,……同时,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文化和汉人习俗,加速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可知,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汉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多影响,同时少数民族也不断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体现了民族间相互吸收、双向互动的交流特点,A项正确;“不分彼此、共存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汉胡平等、彼此尊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和平交往、永无战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3.A【详析】根据题干“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镇卫生院工作经验与发展建议计划
- 机械制造行业安全规范
- 文化行业助理职责概述
- 文化艺术行业营销工作总结
- 机场前台服务总结
- 2024年税务师题库【满分必刷】
- 2024年认位置的教案
- 2024年穷人教案6篇
- 农村建筑构建合同(2篇)
- 出租车包班合同(2篇)
- 江苏省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统计表征技术指南(试行)》
- 大学试卷(示范)
-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 房产交易管理平台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 档案工作人员分工及岗位责任制(4篇)
- 电商整年销售规划
- GB 4396-2024二氧化碳灭火剂
- 美丽的秋天景色作文500字小学
- 施工单位2025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总结及计划
- 口腔癌放疗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