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河池市八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河池市八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河池市八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河池市八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西河池市八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保密★启用前广西河池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8万年,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五枚炭化的稻谷和原始的陶片,另外发掘出大量的动物化石,以及锄形器、亚腰斧形器。这说明()A.长江流域较早进入新石器时代 B.当时早期国家雏形产生C.湖南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发源地 D.当时社会分工已经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石器时代(中国湖南)。据材料中遗址确定的时间及从中挖掘出的稻谷、生产工具等信息可知,湖南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发源地,C项正确;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距今约1万年前,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8万年,应该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过渡时期,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已产生早期国家雏形,也不能表明当时出现社会分工,排除B、D两项。故选C项。2.下面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图示内容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世袭制,C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分封制是指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4.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泛的族群。这反映出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泛的族群”可知周边少数民族内迁后融入华夏族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无法体现诸侯变法、三家分晋和周王室的衰微,排除ABC。故选D。5.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虽然主张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绾在内的众多官员,但廷尉李斯从现实出发,陈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最终被采纳,体现了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排除B项;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据考古发现的湖南里耶秦简显示,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一一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A.地方分权制衡 B.刑罚尤为严酷 C.监察机制健全 D.吏治管理严格〖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有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吏治管理相当严格,D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地方分权制衡,排除A项;材料表明的是秦朝吏治管理严格不是刑罚尤为严酷,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吏治管理严格不是监察机制健全,排除C项。故选D项。7.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等人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以“中朝”驭“外朝”。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郡国并行制的弊端C.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D.王位世袭制的恶果〖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设立“中朝”,以限制以“宰相”为核心的外朝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A项正确;郡国并行制造成了地方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了中央统治,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针对的是相权,而不是地方,排除C项;材料中的君臣矛盾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与王位世袭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名位崇高,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这反映出()A.中央决策机构臃肿 B.君主权力得到加强C.封建官僚体系完备 D.外戚专权受到遏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东汉时期三公权力被架空,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B项正确;“中央决策机构臃肿”不合题意,材料只提及了三公、尚书令等机构,排除A项;“体系完备”不合逻辑,封建官僚体系应包括中央、地方官僚机构等,排除C项;“外戚专权”不合题意,三公并非一定为外戚担任,排除D项。故选B项。9.以下关于北魏题材的小论文题目中错误的是A.《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 B.《北魏统一全国》C.《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D.《从平城到洛阳》〖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北魏只统一了北方,而不是全国,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知人善任用贤臣,休养生息稳庶民。三镜得失常对照,水舟载覆总铭心。”该诗称颂了()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知人善任用贤臣,休养生息稳庶民。三镜得失常对照,水舟载覆总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容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是“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排除B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1.当匈奴浑邪王率部来归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而且分置五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唐太宗安置东突厥降众时,也采纳了温彦博“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意见。这些理念的共同之处在于A.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C.促进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 D.对民族部落进行直接管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和唐太宗允许归降少数民族“因俗而制”,这些理念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因其故俗”“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与少数民族封建化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理念促进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未体现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民族部落进行直接管辖,而是册封其首领进行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12.《新唐书》中记载唐朝后期:“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这种状况的主要影响在于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削弱了中央集权C.加强了皇权 D.分割了相权〖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末期,武将拥兵自重、武装割据的状况,这削弱了中央集权,故选B;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A;材料说明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没有涉及到皇权与相权,故排除CD。13.古代科举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这反映了科举考试()A.选拔相对公平 B.体现国家意志C.扩大官吏来源 D.提高官员素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体现了国家意志,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选拔相对公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扩大官吏来源”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官员的素质”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图反映了从汉朝至唐朝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这种演变反映出()A.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强化中央集权是主要动力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至唐代(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从汉朝至唐朝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及题干图片中尚书、尚书台、尚书省等在三省六部制形成中的演变过程,可知沿袭变革是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排除A项;中央集权针对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是中枢体制的变动,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排除C项。故选D项。15.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依然有各自的主张,但同时这一时期的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而道教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出现了儒家和玄学融合的态势,思想领域碰撞交融,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儒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逐渐壮大与儒学产生融合,但没有取代儒学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玄学与儒学、佛教思想的融合,不能得出佛道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6.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石成金』】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摘编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但认为这样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特别是在变法初行阶段,会让民众不理解或超过其承受程度而产生怨怒与抵触;并且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苏轼进而在《商君功罪》一文中提出了“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的观点,认为追求富国强兵而没有很好顾及民众的舆情与实惠,即使夺取天下,也会很快丢失。——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2)据材料二,归纳苏轼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观点。〖答案〗(1)动力: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2)观点:并不否认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富强;商鞅变法导致了强国弱民;商鞅变法使民众重利轻义,忽略了道德教化;商鞅变法从长远角度看,导致秦朝的灭亡。(任答3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国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可以得出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据材料一“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可以得出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据材料一“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可以得出秦孝公的强烈愿望。【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可得出并不否认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富强;据材料二“这样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可得出商鞅变法导致了强国弱民;据材料二“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可得出商鞅变法使民众重利轻义,忽略了道德教化;据材料二“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可得出商鞅变法从长远角度看,导致秦朝的灭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各图示相对应的朝代名称,并说明判断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答案〗(1)图1:秦朝,理由:中央设三公九卿;图2:西汉,理由:中央设中外朝制;图3:隋唐,理由: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如果朝代判断错误,理由不得分)(2)进步性:打破了士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任答4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图1:根据三公九卿的设置可知,这是秦朝,理由:中央设三公九卿;图2:图中的决策机构中有内朝,直接受命与皇帝,这是西汉,理由:中央设中外朝制;图3:图中中枢机构中有三省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隋唐,理由: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小问2】本题为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进步性:根据材料二“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此实选举之言,徇私舞弊之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在于,打破了世家大族控制官吏来源的局面;科举制将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考试采取自由投考的方式,有助于扩大统治基础;科举考试重视才学,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再交还政府(十八授田,六十还田),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为四十税一(汉代为三十税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1)根据史料一,分析租庸调制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历史作用。〖答案〗(1)作用: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2)新变化: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税种由繁到简。(任答一点即可)作用: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弱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一“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可得出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据材料一“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为四十税一(汉代为三十税一)”可得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据材料一“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为四十税一(汉代为三十税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可得出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可得出税收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人丁和资产为主;据材料一“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材料二“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可得出税种由繁到简。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可得出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据材料二“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可得出改变了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减弱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据材料二“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可得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0.阅读史学著作的目录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著作的主要内容,梳理著作的基本结构和线索。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第二章秦代事迹:始皇治法;始皇拓土;秦之失政;二世之立;第三章秦汉兴亡:陈涉首事;刘项亡秦;诸侯相王;楚汉兴亡;第四章汉初事迹:高祖初政;高祖翦除功臣;高祖和匈奴;汉初功臣外戚相诛;汉初休养生息之治;封建制度变迁第五章汉中叶事迹:汉代社会情形;儒术之兴;武帝事四夷(一至七);论武帝用兵得失;武帝求神仙;武帝刻剥之政;巫蛊之祸;昭宣时政治情形;昭宣元成时兵事(一至四)——吕思勉《秦汉史》目录节选(注:“昭宣元成”分别指代汉武帝之后的四任君主,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材料目录共五章,每章包含若干小节。请在阅读该目录后,选取其中一或多个章、节,结合所学知识,对秦汉历史的发展进行简要评述。(列出所选章节;评述历史要求史论结合、叙述完整、评价合理。)〖答案〗范例1:章节:第二章,秦代事迹评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出兵北击匈奴,南平南越,为帝国开疆拓土;同时修长城、建驰道,巩固帝国的统治。但由于过度征发徭役,消耗民力过甚,再加上以严刑峻法治国,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引发农民运动推翻秦朝统治。秦之暴政导致秦二世而亡,但其制度却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范例2:章节:第四章:汉初事迹——汉初休养生息之治;评述: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但汉朝社会经过长期战争破坏,民生凋敝,亟需休养生息。统治者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对内重农抑商、轻徭薄赋;对外“和亲”匈奴,并免征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最终,经过文景二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逐渐恢复和强盛,出现“文景之治”。汉初生息虽使国力恢复,但也遗留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以及边疆不稳的匈奴问题等。〖解析〗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第二章,秦代事迹,可从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朝的严刑峻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选择第四章:汉初事迹——汉初休养生息之治,可从汉初的经济凋敝现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出现、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地方王国势力做大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保密★启用前广西河池市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8万年,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五枚炭化的稻谷和原始的陶片,另外发掘出大量的动物化石,以及锄形器、亚腰斧形器。这说明()A.长江流域较早进入新石器时代 B.当时早期国家雏形产生C.湖南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发源地 D.当时社会分工已经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石器时代(中国湖南)。据材料中遗址确定的时间及从中挖掘出的稻谷、生产工具等信息可知,湖南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发源地,C项正确;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距今约1万年前,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8万年,应该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过渡时期,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已产生早期国家雏形,也不能表明当时出现社会分工,排除B、D两项。故选C项。2.下面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A.宗法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图示内容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世袭制,C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分封制是指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张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4.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泛的族群。这反映出A.诸侯变法 B.三家分晋 C.王室衰微 D.华夏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泛的族群”可知周边少数民族内迁后融入华夏族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无法体现诸侯变法、三家分晋和周王室的衰微,排除ABC。故选D。5.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虽然主张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绾在内的众多官员,但廷尉李斯从现实出发,陈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最终被采纳,体现了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排除B项;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据考古发现的湖南里耶秦简显示,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一一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A.地方分权制衡 B.刑罚尤为严酷 C.监察机制健全 D.吏治管理严格〖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政治制度。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有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吏治管理相当严格,D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地方分权制衡,排除A项;材料表明的是秦朝吏治管理严格不是刑罚尤为严酷,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吏治管理严格不是监察机制健全,排除C项。故选D项。7.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等人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以“中朝”驭“外朝”。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郡国并行制的弊端C.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D.王位世袭制的恶果〖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设立“中朝”,以限制以“宰相”为核心的外朝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A项正确;郡国并行制造成了地方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了中央统治,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针对的是相权,而不是地方,排除C项;材料中的君臣矛盾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与王位世袭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名位崇高,却没有实权。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这反映出()A.中央决策机构臃肿 B.君主权力得到加强C.封建官僚体系完备 D.外戚专权受到遏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东汉时期三公权力被架空,尚书台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B项正确;“中央决策机构臃肿”不合题意,材料只提及了三公、尚书令等机构,排除A项;“体系完备”不合逻辑,封建官僚体系应包括中央、地方官僚机构等,排除C项;“外戚专权”不合题意,三公并非一定为外戚担任,排除D项。故选B项。9.以下关于北魏题材的小论文题目中错误的是A.《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 B.《北魏统一全国》C.《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D.《从平城到洛阳》〖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北魏只统一了北方,而不是全国,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知人善任用贤臣,休养生息稳庶民。三镜得失常对照,水舟载覆总铭心。”该诗称颂了()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知人善任用贤臣,休养生息稳庶民。三镜得失常对照,水舟载覆总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容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是“贞观之治”,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排除B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1.当匈奴浑邪王率部来归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而且分置五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唐太宗安置东突厥降众时,也采纳了温彦博“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意见。这些理念的共同之处在于A.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B.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C.促进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 D.对民族部落进行直接管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和唐太宗允许归降少数民族“因俗而制”,这些理念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C项正确;“因其故俗”“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与少数民族封建化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理念促进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未体现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民族部落进行直接管辖,而是册封其首领进行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12.《新唐书》中记载唐朝后期:“武夫悍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这种状况的主要影响在于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削弱了中央集权C.加强了皇权 D.分割了相权〖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末期,武将拥兵自重、武装割据的状况,这削弱了中央集权,故选B;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A;材料说明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没有涉及到皇权与相权,故排除CD。13.古代科举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这反映了科举考试()A.选拔相对公平 B.体现国家意志C.扩大官吏来源 D.提高官员素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清代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考试的省学政,身份等于钦差,地位与总督巡抚平等;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各省总督、巡抚为监临官,负责考场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体现了国家意志,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选拔相对公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扩大官吏来源”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官员的素质”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图反映了从汉朝至唐朝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这种演变反映出()A.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强化中央集权是主要动力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沿袭变革是其变迁的主线〖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至唐代(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从汉朝至唐朝行政机构的演变情况”及题干图片中尚书、尚书台、尚书省等在三省六部制形成中的演变过程,可知沿袭变革是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证明中央的行政效率不断提升,排除A项;中央集权针对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是中枢体制的变动,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排除C项。故选D项。15.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和道家依然有各自的主张,但同时这一时期的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而道教也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出现了儒家和玄学融合的态势,思想领域碰撞交融,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儒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逐渐壮大与儒学产生融合,但没有取代儒学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玄学与儒学、佛教思想的融合,不能得出佛道思想对于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6.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石成金』】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摘编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但认为这样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特别是在变法初行阶段,会让民众不理解或超过其承受程度而产生怨怒与抵触;并且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苏轼进而在《商君功罪》一文中提出了“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的观点,认为追求富国强兵而没有很好顾及民众的舆情与实惠,即使夺取天下,也会很快丢失。——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2)据材料二,归纳苏轼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观点。〖答案〗(1)动力: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2)观点:并不否认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富强;商鞅变法导致了强国弱民;商鞅变法使民众重利轻义,忽略了道德教化;商鞅变法从长远角度看,导致秦朝的灭亡。(任答3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国时期的中国。依据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可以得出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据材料一“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可以得出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据材料一“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可以得出秦孝公的强烈愿望。【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可得出并不否认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富强;据材料二“这样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可得出商鞅变法导致了强国弱民;据材料二“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可得出商鞅变法使民众重利轻义,忽略了道德教化;据材料二“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可得出商鞅变法从长远角度看,导致秦朝的灭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各图示相对应的朝代名称,并说明判断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答案〗(1)图1:秦朝,理由:中央设三公九卿;图2:西汉,理由:中央设中外朝制;图3:隋唐,理由: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如果朝代判断错误,理由不得分)(2)进步性:打破了士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任答4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图1:根据三公九卿的设置可知,这是秦朝,理由:中央设三公九卿;图2:图中的决策机构中有内朝,直接受命与皇帝,这是西汉,理由:中央设中外朝制;图3:图中中枢机构中有三省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隋唐,理由: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小问2】本题为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进步性:根据材料二“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此实选举之言,徇私舞弊之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在于,打破了世家大族控制官吏来源的局面;科举制将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考试采取自由投考的方式,有助于扩大统治基础;科举考试重视才学,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再交还政府(十八授田,六十还田),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为四十税一(汉代为三十税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