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临夏州、金昌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临夏州、金昌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临夏州、金昌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临夏州、金昌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嘉峪关市、临夏州、金昌市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嘉峪关市、临夏州、金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3.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唐代皇帝和中央对各地各部门的各项行政过程、行政结果实施追踪式的连续控制。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这反映出唐朝A.行政制度的日益完备 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 D.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4.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5.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6.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7.隋文帝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的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8.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9.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10.秦朝《法律答问》载:“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上述规定旨在(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轻罪轻罚以减少偷盗行为C.确保中央集权不受侵犯 D.以立法手段维护社会秩序11.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12.在《帝范》中,李世民数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析,离也”。据此可知,李世民A.强调了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 B.凸显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反思了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D.实践了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1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14.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对外对内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15.1858年,在天津的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 B.近代外交逐渐展开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天朝上国”观念已根除16.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 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C.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 D.意在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7.某学者认为:这个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水岭的重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在文学、文化的领域而非别处,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一个特殊理念:施政的目的就是让人接受文化濡染,所谓“人文化成”,因此政治事务中不仅应有文化和教育,而且它就是文教本身。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A.注重营造爱国进步社会氛围 B.主张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C.部分思想内涵源自传统文化 D.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8.据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调查可知,城市市民用于迷信的消费占其杂费不小的比例,即使在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迎神赛会仍然屡禁不止。这说明A.民国政府对迷信活动采取放任态度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具有极大必要性C.传统风俗的价值取向仍然不容忽视 D.民主共和思想并未能真正深入人心19.《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 D.改革选官制度20.梁启超说:“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后那话灌输到国民‘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明末清初几位大师——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得直跳。”以下选项中,哪一句不是当时顾亭林先生说过的话A.“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二、简答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2)比较图1和图2,指出图2中北宋政治所发生的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变化给北宋统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22.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管理上有何不同。材料三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材料四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3)阅读材料三,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1.B〖解析〗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按军功授予爵位,可见该制度仍然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实行军功授爵制度,与平民参政问题无关,排除C;实行军功授爵,削弱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2.C〖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中的“商人参与政治……位比封君的地位”等处可以看出商人地位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该时期的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故C项说法正确;宗法体系遭到破坏与商人阶层壮大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专制王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而不是商业发展,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当时重农抑商的思想尚处在形成时期,不可能广泛认可农商并重思想,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3.D〖解析〗根据材料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写成奏章逐层呈送上去,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具体的指令,可看出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行政制度的完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皇权和相权的缓和没有体现,排除B项;皇权不受限制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4.C〖解析〗据题意可知,宋初下级官员可以告发上级官员,并导致上级官员被罢官,这种措施使各级官吏之间可以互相监督,最终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故选C;下级官员告发上级官员不代表宋初地方行政制度混乱,也不能说明州县官员权势过重,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属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故选C。5.A〖解析〗宋代土地利用形式多样,而且两熟制得以推广,加之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在农业上的做法能够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A正确;题干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题干列举的现象中并未体现出粮食或者农产品投放市场,因此无法证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排除C;宋代土地政策是“不抑兼并”,与土里利用形式多样、两熟制无关,排除D。6.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A项正确;瓷器绘画中的内容并不是封建政府极力宣扬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主流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排除C项;“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等体现的是传统主流价值观,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7.A〖解析〗根据材料,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姓、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与华夏礼仪,是为了构建政权的合法性,形成政治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A项正确;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恢复汉魏传统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排除C项;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B〖解析〗开元前宰相是兼职的,开元后宰相是专职的,这一专职化有利于宰相专心政务,减少了行政环节,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故选择B项;材料“始崇其任”是宰相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排除A项;宰相专职化容易导致相权膨胀,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宰相专职化没有带来宰相集体议政的变化,排除D项。9.C〖解析〗秦始皇在全国三十六郡的长官设置上,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兵事和监察,反映出秦朝时期,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三公"分工明确,C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无关,A项错误;三省彼此牵制监督是隋唐时期才有的政治特色,B项错误;秦朝时期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自主权力受到了限制,D项错误。10.D〖解析〗根据材料“秦朝《法律答问》”中的内容,以及材料的问题是“旨在”,可知材料从三种不同情况对乙的行为作出法律规定,旨在用立法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D项正确;秦朝的法律不会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材料的规定不是轻罪重罚的意思,排除B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制度下,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两税法依然征收人丁税,排除D项。故选C项。12.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李世民强调君民的关系如仪影,只有“仪正则影正”,同时又强调如果君主欺诈臣民,臣民欺诈君主,这就是上下离心离德,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认识到了作为君主和百姓在维护统治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对隋亡教训的总结,是对使唐朝走向强盛的统治思想的基本定位,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集权的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是强调君民两者的关系及两者在维护统治中的作用,不只是单纯的民本思想,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D项错误。故选C。13.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鸦片战争时,中国民众没有支持中国军队,袖手旁观,甚至为英军提供服务,没有认识到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众缺乏民族意识,故选D;材料不能体现国人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排除A;中国民众为英军提供服务,排除B;材料反映中国民众对鸦片战袖手旁观,不能说明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排除C。14.A〖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对抗英法联军的军力“仅以千计”或“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派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军力则“数以万计”,“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表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的军事力量投入远远小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力量投入,反映出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排除B项;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与材料连续提到芝罘、大连湾、大沽、天津、北京等北方城市不符,D项错误。15.B〖解析〗材料“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体现的是清政府开始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近代外交逐渐展开,B正确;A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错在“根除”,排除。故选B。16.D〖解析〗由材料"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可知,日本积极构建自身文明形象和清政府的野蛮形象,把自己标榜为文明和进步的国家,把清政府描述为腐朽落后的国家,迎合了西方的文明思维,借此争取西方国家的舆论支持,D项正确;《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驻美国公使发表的文章,并未提及西方列强的态度,排除B项;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抢夺资源,侵略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17.C〖解析〗依据材料“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一个特殊理念”“施政的日的就是让人接受文化濡染”“它就是文教本身”等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家们认为政治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依据所学可知,这与儒家的传统认知相符。C正确;营造爱国进步社会氛围与材料无关,A错误;材料体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某些主张与儒家思想相一致,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B错误;辛亥革命已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错误。故选C。18.C〖解析〗根据“城市市民用于迷信的消费占其杂费不小的比例”可得出,即使在民国成立之后,传统风俗、迷信活动影响仍然较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展于1915年,排除B项;材料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排除D项。19.C〖解析〗依据材料“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并结合黄宗羲的观点可知,黄宗羲将君臣都放到治天下的维度中去,打破了君权独尊的观点,实质上是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黄宗羲要求君臣平等,A错误;明末清初时,中国采取的正是官僚政治,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黄宗羲对选官制度改革的主张,D错误。故选C。20.A〖解析〗根据“明末清初几位大师——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流”可知,“顾亭林”应该是顾炎武,“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是王夫之说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顾炎武认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因此提出了“众治”的主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顾炎武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君主治理国家,不能一人独治,独治会用严苛的刑法,而君臣共治则会使法律废弃不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1.(1)政治上: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经济上: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2)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废道改路;北宋面临的少数民族威胁更加严重(或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失去了幽云地区。(3)问题:出现积贫积弱局面。举措:为改变积贫局面,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解析〗(1)政治上:根据材料图1“唐代藩镇的分布”示意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经济上:根据材料图1“唐代藩镇的分布”示意图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中心的变化、丝绸之路的改变等方面说明唐朝中后期的经济状况。如: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2)政治变化:根据材料图2内容,与图1相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北宋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废道改路;北宋面临的少数民族威胁更加严重(或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失去了幽云地区。(3)问题:结合所学可知,图2的变化使北宋统治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举措: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积贫局面,王安石进行了变法。其中为改变积贫局面,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22.(1)形成: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拱卫边防;南征百越,设郡置官;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管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由中央委派官吏进行有效的管辖。(答出郡县制即可)(2)疆域信息:元朝疆域北抵北冰洋,南达南海,西逾葱岭,东北至库页岛;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元朝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进行管理;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物;在澎湖设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不同:唐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建立行省制度,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3)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解析〗(1)形成:根据材料“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可归纳出统一六国;根据材料“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可归纳出南征百越;根据材料“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可归纳出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和修筑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还修建五尺道,加强对西南夷的管辖。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在地方设置郡县制实现了对全国的有力统治。(2)信息:关于得出的信息,结合元朝的地图可知需要从元朝的疆域、地方行政机构的划分及对台湾的管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不同:材料“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地方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根据元朝的疆域图可知元朝通过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力控制。(3)观点:根据材料“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可归纳出观点是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意义:根据材料“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需要从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甘肃省嘉峪关市、临夏州、金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3.从大量记载中可以看到,唐代皇帝和中央对各地各部门的各项行政过程、行政结果实施追踪式的连续控制。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奏报呈送.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指令。这反映出唐朝A.行政制度的日益完备 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皇权不受制度的限制 D.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4.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5.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6.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7.隋文帝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的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8.唐代开元以前,各宰相“午前议政于朝堂(政事堂),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这一变化A.削弱了宰相的政治地位 B.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D.破坏了宰相的集体议政9.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10.秦朝《法律答问》载:“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上述规定旨在(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轻罪轻罚以减少偷盗行为C.确保中央集权不受侵犯 D.以立法手段维护社会秩序11.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12.在《帝范》中,李世民数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析,离也”。据此可知,李世民A.强调了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 B.凸显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反思了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 D.实践了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1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载:“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他们(英军)出售粮食、禽畜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B.普通民众把战争置身己外C.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D.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14.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对外对内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15.1858年,在天津的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 B.近代外交逐渐展开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天朝上国”观念已根除16.1894年11月,日本驻美国公使栗野慎一郎在美国《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声称∶“这场战争在一定程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粟野慎一郎的言行表明,当时日本()A.深受《独立宣言》的影响 B.获得了西方列强广泛支持C.致力于推翻中国封建制度 D.意在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7.某学者认为:这个长久以来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水岭的重大事件,之所以发生在文学、文化的领域而非别处,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一个特殊理念:施政的目的就是让人接受文化濡染,所谓“人文化成”,因此政治事务中不仅应有文化和教育,而且它就是文教本身。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A.注重营造爱国进步社会氛围 B.主张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C.部分思想内涵源自传统文化 D.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8.据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调查可知,城市市民用于迷信的消费占其杂费不小的比例,即使在上海这样的现代都市,迎神赛会仍然屡禁不止。这说明A.民国政府对迷信活动采取放任态度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具有极大必要性C.传统风俗的价值取向仍然不容忽视 D.民主共和思想并未能真正深入人心19.《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 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 D.改革选官制度20.梁启超说:“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后那话灌输到国民‘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明末清初几位大师——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得直跳。”以下选项中,哪一句不是当时顾亭林先生说过的话A.“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二、简答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2)比较图1和图2,指出图2中北宋政治所发生的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变化给北宋统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22.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2)阅读上图,归纳三条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依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与唐朝相比在边疆管理上有何不同。材料三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材料四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3)阅读材料三,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1.B〖解析〗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按军功授予爵位,可见该制度仍然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实行军功授爵制度,与平民参政问题无关,排除C;实行军功授爵,削弱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2.C〖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中的“商人参与政治……位比封君的地位”等处可以看出商人地位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该时期的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故C项说法正确;宗法体系遭到破坏与商人阶层壮大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专制王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而不是商业发展,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当时重农抑商的思想尚处在形成时期,不可能广泛认可农商并重思想,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3.D〖解析〗根据材料许多在汉代无须也不可能由皇帝过问的事情,现在都要写成奏章逐层呈送上去,经过三省和政事堂的审理,取得皇帝的旨意之后,再以诏令的方式下达具体的指令,可看出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行政制度的完备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皇权和相权的缓和没有体现,排除B项;皇权不受限制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4.C〖解析〗据题意可知,宋初下级官员可以告发上级官员,并导致上级官员被罢官,这种措施使各级官吏之间可以互相监督,最终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故选C;下级官员告发上级官员不代表宋初地方行政制度混乱,也不能说明州县官员权势过重,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属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故选C。5.A〖解析〗宋代土地利用形式多样,而且两熟制得以推广,加之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在农业上的做法能够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A正确;题干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B;题干列举的现象中并未体现出粮食或者农产品投放市场,因此无法证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升,排除C;宋代土地政策是“不抑兼并”,与土里利用形式多样、两熟制无关,排除D。6.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A项正确;瓷器绘画中的内容并不是封建政府极力宣扬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主流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排除C项;“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等体现的是传统主流价值观,并不是文学艺术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7.A〖解析〗根据材料,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姓、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与华夏礼仪,是为了构建政权的合法性,形成政治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A项正确;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恢复汉魏传统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排除C项;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B〖解析〗开元前宰相是兼职的,开元后宰相是专职的,这一专职化有利于宰相专心政务,减少了行政环节,利于提高中枢行政效率,故选择B项;材料“始崇其任”是宰相政治地位提高的表现,排除A项;宰相专职化容易导致相权膨胀,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宰相专职化没有带来宰相集体议政的变化,排除D项。9.C〖解析〗秦始皇在全国三十六郡的长官设置上,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兵事和监察,反映出秦朝时期,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三公"分工明确,C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无关,A项错误;三省彼此牵制监督是隋唐时期才有的政治特色,B项错误;秦朝时期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自主权力受到了限制,D项错误。10.D〖解析〗根据材料“秦朝《法律答问》”中的内容,以及材料的问题是“旨在”,可知材料从三种不同情况对乙的行为作出法律规定,旨在用立法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D项正确;秦朝的法律不会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材料的规定不是轻罪重罚的意思,排除B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制度下,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越来越严重,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两税法依然征收人丁税,排除D项。故选C项。12.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李世民强调君民的关系如仪影,只有“仪正则影正”,同时又强调如果君主欺诈臣民,臣民欺诈君主,这就是上下离心离德,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认识到了作为君主和百姓在维护统治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对隋亡教训的总结,是对使唐朝走向强盛的统治思想的基本定位,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集权的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是强调君民两者的关系及两者在维护统治中的作用,不只是单纯的民本思想,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D项错误。故选C。13.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鸦片战争时,中国民众没有支持中国军队,袖手旁观,甚至为英军提供服务,没有认识到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众缺乏民族意识,故选D;材料不能体现国人对世界形势的认识,排除A;中国民众为英军提供服务,排除B;材料反映中国民众对鸦片战袖手旁观,不能说明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排除C。14.A〖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对抗英法联军的军力“仅以千计”或“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派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军力则“数以万计”,“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表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的军事力量投入远远小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力量投入,反映出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排除B项;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与材料连续提到芝罘、大连湾、大沽、天津、北京等北方城市不符,D项错误。15.B〖解析〗材料“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体现的是清政府开始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近代外交逐渐展开,B正确;A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错在“根除”,排除。故选B。16.D〖解析〗由材料"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势力与世界上最强大和最顽固的保守主义惰性力之间的斗争"可知,日本积极构建自身文明形象和清政府的野蛮形象,把自己标榜为文明和进步的国家,把清政府描述为腐朽落后的国家,迎合了西方的文明思维,借此争取西方国家的舆论支持,D项正确;《独立宣言》发表于1776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驻美国公使发表的文章,并未提及西方列强的态度,排除B项;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抢夺资源,侵略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17.C〖解析〗依据材料“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传统中的一个特殊理念”“施政的日的就是让人接受文化濡染”“它就是文教本身”等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家们认为政治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依据所学可知,这与儒家的传统认知相符。C正确;营造爱国进步社会氛围与材料无关,A错误;材料体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某些主张与儒家思想相一致,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B错误;辛亥革命已经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错误。故选C。18.C〖解析〗根据“城市市民用于迷信的消费占其杂费不小的比例”可得出,即使在民国成立之后,传统风俗、迷信活动影响仍然较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展于1915年,排除B项;材料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排除D项。19.C〖解析〗依据材料“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并结合黄宗羲的观点可知,黄宗羲将君臣都放到治天下的维度中去,打破了君权独尊的观点,实质上是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黄宗羲要求君臣平等,A错误;明末清初时,中国采取的正是官僚政治,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黄宗羲对选官制度改革的主张,D错误。故选C。20.A〖解析〗根据“明末清初几位大师——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