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1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2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3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4页
新人教版高一(初升高)暑期数学衔接第05讲:第三单元重点篇目《登高》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练习(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5讲《登高》预习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学习目标】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2、第8课《登高》预习【知识精讲1】原文及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词】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4.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7.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二)理解性默写:1.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2.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3.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凄凉之感的诗句是:,。4.《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诗句是:,。

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6.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7.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三)简答:1.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特点如何,其作用是什么?

2.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4.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知识精讲2】常见语气词梳理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语气是说话人在交际中对谈到的情况所持的态度。语气只有四种:陈述、疑问、祈使、感叹。陈述句(表示肯定,推测,判断,商榷)、疑问(表示疑问,反诘,选择)、祈使(表示请求,命令,禁止)、感叹(表示感叹)。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九个:

一、也1、陈述语气,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相当于“啊”、“呀”。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夫将者,国之辅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2、疑问语气,用在句尾,相当于“呢”、“吗”。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二、矣1、陈述语气,用在句尾,相当于“了”、“吧”。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你由来久矣。

2、疑问语气,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呢”。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呀”。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祈使语气,用于句尾,表示请求、命令或禁止。可疾去矣,慎勿留。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三、乎1、疑问语气。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2、陈述语气,表示肯定、推测或商量、商榷,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呀"等。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天乎!吾无罪。4、祈使语气,表示命令或禁止,可译为"啊"、"呀"等。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缓和语气。于是乎书。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四、者1、表停顿,以舒缓语气。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昔者吾舅死于虎。

2、疑问语气,用在句尾,与疑问词相配合。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3、陈述语气,表示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五、耶1、疑问语气,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呜呼!州县者真驿耶?2、感叹语气,用于句尾,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乾坤其易之门邪!

六、邪:同“耶”。七、焉1、表示停顿,用于句中,相当于“啊”。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2、陈述语气,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了”、“吧”。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3、疑问语气,用于句尾,相当于“呢”、“吗”。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4、感叹语气,用于句尾,相当于“呀”、“啊”。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八、为1、疑问语气,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多于“何”相配合使用,相当于“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何乐而不为?2、感叹语气,相当于“呀”“啊”。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九、哉1、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美哉,我少年中国。——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2、陈述语气,表示肯定或猜测,相当于“啊”。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我其试哉!——《书·尧典》3、疑问语气,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或“吗”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岂独一琴哉。《郁离子·千里马篇》岂主之子孙不必善哉。《聊斋志异·促织》岂独一箸间哉。《芋老人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为学》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我岂有所失哉!4、祈使语气,表示命令,禁止或请求。相当于“吧”。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召南》【课堂检测】凫绎先生诗集叙苏轼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24.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2分)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D.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2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A.矣B.乎C.耳D.也26.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2分)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27.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8.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4分)楮亭记[明]袁中道①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⑧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⑨之哉?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选自《珂雪斋集》)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哉 B.也 C.焉 D.耳21.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22.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2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4分)24.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砚室记(明)陆树声=1\*GB3①余性寡嗜好,平生所蓄,舍书史外,无长物,自为史官,蓄一端砚,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越十吾无取焉。”因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间一出之,置几上,兀傲相对。②客有规余好之癖者。余曰:"癖此,不犹愈于癖他好乎?”异日,客有具辨眼者,视之,举非佳品也。余曰:“客知余癖砚矣,宁庸以佳品为癖乎?(甲)且昔之论砚者多矣。自欧阳永叔、蔡君谟。洪景伯推龙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苏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复为罗文作传,岂物无定论,其轻重一出士人之喙耶?(乙)如使余嗜砚而取必于佳,则珍玩珠品,世不有万于砚者乎?(丙)夫珍玩珠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规夺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独余材薄无文,知嗜砚矣,不能为之重。以余之不足以重砚也,又何暇计其品之高下?(丁)虽然,姑余之嗜砚,不移于珍玩珠品,则砚之托于余而见嗜也,安知不因以为重乎?然则余之癖未解也。”③他日,璋子学书,出其一授焉,曰:"俟汝能书,吾将举全室畀=1\*GB3①之。"有问者,曰:“此余家青毡=2\*GB3②也,惟勿以籝金=3\*GB3③"例之。”十砚主人记。选自《陆文定公集》【注】①畀:给与。②青毡:语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③籝金:财物。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哉B.也 C.矣D.耳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平生收藏的也就是十块砚台。B.作者前前后后一共得到了十块砚石,嘱托工匠雕琢并且加工。C.作者觉得收藏已够,除非有比这十块更好的,就不会再谋求。D.作者不断地会取出一些收藏放在桌案上,骄傲地向朋友展示。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项是()。(3分)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A.甲B.乙C.丙D.丁24.第②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问句表达收藏砚台的原因,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25.第③段中“青毡”译为“传家旧物”或者“传家之宝”,哪一种更接近作者旨趣,请说明理由。(3分)【要点回顾】常见语气虚词梳理【温故知新】思政堂记曾巩①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③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④今君之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A.也B.耳C.矣D.者2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整修此堂体现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B.王君用公家余钱整修此堂是享乐思想。C.由“治堂”写到了“治民”,揭示了题旨。D.王君整修此堂是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2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②得于己,故谓之德③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⑤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A.③①④②⑤B.③①②⑤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②④⑤26.简要分析作者所说的“德政”。(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巢经巢记(节选)清·郑珍①余幼喜泛窥①,见人家稍异者,必尽首末。稍长,读《四库总目》,念虽不得本,犹必尽见之。②家赤贫,不给饘粥。冻馁迫逐,时有所去。去即家人待以食。归而顾担负,色喜也。解包,乃皆所购陈烂,相视爽然。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饱,对妻孥脙槁寒栗象②,亦每默焉自悔。然性终不可改易,迄今二十余年矣。计得书万余卷,汉、魏后金石文字暨宋、元来名人真迹,又近千卷。虽不能名藏家,吁,亦多矣!其得之之难为何如□玉川子③欲舍遗经,巢之空虚,诚贵之也。以余得之之难,其视玉川之贵之,又当何如?僦④寓夷牢水⑤上,若羁禽无定栖。③嗟乎!书犹财也。当其无,百方期有之;有而仅摄缄固鐍⑥,不为己用,则反不若不有不为累。或用而仅罄之居服饮博,淫荡无益,亦未见为能用也聚书而不读,与读之而不善者,何以异是?夫聚而不读,犹不失为守财之俗子至读之不善,斯败家辱宗之尤矣!致足于外,而不求足于内则是外物者,又安见其可贵哉?(节选自《巢经巢诗文集》)【注】①泛窥:这里指广泛读书。②脙槁寒栗象:瘦瘠枯槁,瑟缩发抖的样子。③玉川子:唐诗人卢全的号,孟郊有诗写他“卢全归洛船,崔伟但载书……我愿拾遗柴,巢经于空虚”。④僦:租住。⑤夷牢水:又名乐安江。⑥摄缄固鐍(jué):收拢绳子扎紧口袋,加固铰纽锁紧箱子。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应是()。(1分)A.也B.哉C.耳D.焉2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虽然家贫但嗜书如命,广泛收藏。B.“余”因为家贫所以发愤图强,改变家境。C.“余”依本性买书二十余年,终成藏书家。D.“余”的藏书比玉川子更加丰富更加珍贵2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叙述因为得书之难,所以书显得格外可贵。B.说明“读之不善”比“聚而不读”的危害性更大。C.为了揭示乱用钱财是读书人败家辱祖的表现。D.说明只有通过求足于内才能真正知晓书的可贵。24.下面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3分)因以巢经巢名所寄之室。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作为第④段25.第③段论述,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刻《几何原本》序(明)徐光启①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①不为功。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精于用法而已。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而毕丧于祖龙之焰。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②《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②从少年时留意艺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③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甲】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乙】④利先生曰:“是书也,以当百家之用,庶几有羲、和、般、墨其人乎,犹其小者;有大用于此,将以习③人之灵才,令细而确也。”【丙】余以为小用、大用,实在其人,如邓林伐材,栋梁榱桷④,恣所取之耳。乃亟传先生之小者,使人绎其文,想见其意理,而知先生之学可信不疑。【丁】(有删改)【注】①度数:数②利先生:即利玛窦。③习:训练。④榱桷:房屋的椽子。21.第①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是(

)。(1分)A.哉B.矣C.也D.已22.下列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里的六艺指礼乐射御术数。B.度数在六艺之中排在第一位。C.不知度数其他五艺也难工巧。D.这句话说明了度数地位之高。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几何原本》是度数之宗,穷尽方圆平直。B.作者因利先生精通《几何原本》才译此书。C.作者认为象数诸书中应先译《几何原本》。D.《几何原本》对“度数”可补缀阙典遗义。2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3分)大概如是,则是书之为用更大矣。A.【甲】B.【乙】C.【丙】D.【丁】25.作者关于度数“小用”和“大用”的看法有何意义?请作评析。(4分)第05讲《登高》预习及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学习目标】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2、第8课《登高》预习【知识精讲1】原文及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词】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4.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7.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答案】(一)选择题:1.D点拨:A中“杳”读“yǎo”;B“鬓”读“bīn”“好”读“hào”;C“济”读“jǐ”。2.A点拨:B“悴”应为“瘁”C“繁”应为“烦”D“协”应为“胁”。3.D点拨:指年老因疾病困顿。4.C点拨: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连贯起来。5C点拨:“怨天尤人”与“孤独”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6.C7.C“缠绵悱恻”情感错

(二)理解性默写:1.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2.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3.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凄凉之感的诗句是:,。4.《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的感慨的诗句是:,。

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6.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7.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答案】(二)理解性默写: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7.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三)简答:1.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特点如何,其作用是什么?

2.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4.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6、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三)简答:1.风、天、猿、渚、沙、鸟。风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独

猿啸-哀

鸟飞回-孤独。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2.“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3.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

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4.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5.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6.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知识精讲2】常见语气词梳理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语气是说话人在交际中对谈到的情况所持的态度。语气只有四种:陈述、疑问、祈使、感叹。陈述句(表示肯定,推测,判断,商榷)、疑问(表示疑问,反诘,选择)、祈使(表示请求,命令,禁止)、感叹(表示感叹)。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九个:

一、也1、陈述语气,用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相当于“啊”、“呀”。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夫将者,国之辅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2、疑问语气,用在句尾,相当于“呢”、“吗”。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二、矣1、陈述语气,用在句尾,相当于“了”、“吧”。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你由来久矣。

2、疑问语气,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呢”。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呀”。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祈使语气,用于句尾,表示请求、命令或禁止。可疾去矣,慎勿留。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三、乎1、疑问语气。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2、陈述语气,表示肯定、推测或商量、商榷,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3、感叹语气,用在句尾,可译为"啊"、"呀"等。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天乎!吾无罪。4、祈使语气,表示命令或禁止,可译为"啊"、"呀"等。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缓和语气。于是乎书。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四、者1、表停顿,以舒缓语气。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昔者吾舅死于虎。

2、疑问语气,用在句尾,与疑问词相配合。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3、陈述语气,表示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五、耶1、疑问语气,用于句尾,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呜呼!州县者真驿耶?2、感叹语气,用于句尾,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乾坤其易之门邪!

六、邪:同“耶”。七、焉1、表示停顿,用于句中,相当于“啊”。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2、陈述语气,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了”、“吧”。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3、疑问语气,用于句尾,相当于“呢”、“吗”。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4、感叹语气,用于句尾,相当于“呀”、“啊”。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八、为1、疑问语气,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多于“何”相配合使用,相当于“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何乐而不为?2、感叹语气,相当于“呀”“啊”。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九、哉1、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美哉,我少年中国。——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2、陈述语气,表示肯定或猜测,相当于“啊”。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我其试哉!——《书·尧典》3、疑问语气,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或“吗”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岂独一琴哉。《郁离子·千里马篇》岂主之子孙不必善哉。《聊斋志异·促织》岂独一箸间哉。《芋老人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为学》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我岂有所失哉!4、祈使语气,表示命令,禁止或请求。相当于“吧”。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召南》【课堂检测】凫绎先生诗集叙苏轼①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②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③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24.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2分)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D.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2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A.矣B.乎C.耳D.也26.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2分)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27.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8.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4分)24.(2分)A25.(1分)B26.(2分)D27.(3分)运用比喻(或运用整句),把凫绎先生的诗文比作为可以疗饥的五谷和治病的药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凫绎先生的诗文有益于国家民生,针砭时弊,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用。28.(4分)在当时,社会上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文风泛滥,而像凫绎先生这样直言不讳、反应现实的文章却得不到重视,苏轼的行为明确表明了他对凫绎先生诗文风格的支持,这对于改变当时的不良文风具有积极意义。(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4分)楮亭记[明]袁中道①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酲④,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颒⑥面,其用亦甚夥⑦。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⑧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⑨之哉?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选自《珂雪斋集》)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颒:洗脸。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答。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2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哉 B.也 C.焉 D.耳21.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22.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2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4分)24.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3分)20.D21.A(原文“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楮树原本就有,作者是想建一座亭子用来纳凉。)22.C(对典故的作用阐述错误)23.可以从比喻、动静、描写、对比、整散等角度鉴赏。24.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角度而言,木质疏松,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隐隐表达了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赏识,便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参考译文: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砚室记(明)陆树声=1\*GB3①余性寡嗜好,平生所蓄,舍书史外,无长物,自为史官,蓄一端砚,及官南雍,得一砚,歙石也。已前后得石,属工理之,凡得砚者十。曰:“蓄此足,越十吾无取焉。”因自号十砚主人。椟藏之,题曰“砚室”。间一出之,置几上,兀傲相对。②客有规余好之癖者。余曰:"癖此,不犹愈于癖他好乎?”异日,客有具辨眼者,视之,举非佳品也。余曰:“客知余癖砚矣,宁庸以佳品为癖乎?(甲)且昔之论砚者多矣。自欧阳永叔、蔡君谟。洪景伯推龙尾良者出端石上,而苏子瞻至列以牛后,乃复为罗文作传,岂物无定论,其轻重一出士人之喙耶?(乙)如使余嗜砚而取必于佳,则珍玩珠品,世不有万于砚者乎?(丙)夫珍玩珠品,非有力者不能致,而往往规夺所好于他人,故不以移余之嗜,独余材薄无文,知嗜砚矣,不能为之重。以余之不足以重砚也,又何暇计其品之高下?(丁)虽然,姑余之嗜砚,不移于珍玩珠品,则砚之托于余而见嗜也,安知不因以为重乎?然则余之癖未解也。”③他日,璋子学书,出其一授焉,曰:"俟汝能书,吾将举全室畀=1\*GB3①之。"有问者,曰:“此余家青毡=2\*GB3②也,惟勿以籝金=3\*GB3③"例之。”十砚主人记。选自《陆文定公集》【注】①畀:给与。②青毡:语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献之)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③籝金:财物。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哉B.也 C.矣D.耳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者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平生收藏的也就是十块砚台。B.作者前前后后一共得到了十块砚石,嘱托工匠雕琢并且加工。C.作者觉得收藏已够,除非有比这十块更好的,就不会再谋求。D.作者不断地会取出一些收藏放在桌案上,骄傲地向朋友展示。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中,位置合理的一项是()。(3分)又安知余所蓄之果佳乎否也?A.甲B.乙C.丙D.丁24.第②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问句表达收藏砚台的原因,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25.第③段中“青毡”译为“传家旧物”或者“传家之宝”,哪一种更接近作者旨趣,请说明理由。(3分)21.(1分)C22.(2分)B23.(3分)B24.(4分)答案示例:作者用大量问句来强调自己以砚为癖的原因,一是物无定论,二是佳者易为人所夺,三是虽感慨自己的才能学养尚不足为砚增色,但自己对砚的专注或已增加了砚的价值。这些问句逐层深入,加强语气,不仅解释作者收藏砚台的意义,也坚持了在砚上寄托情志的取向。25.(3分)答案示例一:“传家旧物”好;“旧物”和“籯金”形成更为鲜明的对照,也与第一段“敝帚自珍”的态度相映衬;表明自己不同于流俗,而是诗书传家的洒脱。答案示例二:认为“传家之宝”好;作者在前文反驳了“客”对砚台价值的评价,又将砚台赠与儿子,勉励他好好读书,可见对这些砚台的珍视;翻译成“传家之宝”更能凸显出作者的态度。【要点回顾】常见语气虚词梳理【温故知新】思政堂记曾巩①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③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④今君之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A.也B.耳C.矣D.者2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整修此堂体现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B.王君用公家余钱整修此堂是享乐思想。C.由“治堂”写到了“治民”,揭示了题旨。D.王君整修此堂是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2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②得于己,故谓之德③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⑤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A.③①④②⑤B.③①②⑤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②④⑤26.简要分析作者所说的“德政”。(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