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_第1页
2024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_第2页
2024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_第3页
2024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_第4页
2024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1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标准1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54参数及计算 74.1降雨量设计参数 74.2水量与水质 84.3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计算 95系统与设施 145.1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用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基本规定 54参数及计算 74.1降雨量设计参数 74.2水量与水质 84.3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计算 95系统与设施 145.1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用 145.2渗透系统 145.3调蓄系统 185.4转输系统 205.5截污净化系统 216建筑与小区 246.1一般规定 246.2典型设计流程 256.3技术措施 266.4注意事项 277城市道路 287.1一般规定 287.2典型设计流程 297.3技术措施 308广场 328.1一般规定 328.2典型设计流程 328.3技术措施 329公园绿地 3339.1一般规定 339.2典型设计流程 339.3技术措施 349.4注意事项 9.1一般规定 339.2典型设计流程 339.3技术措施 349.4注意事项 3510河道水系 3610.1一般规定 3610.2典型设计流程 3610.3技术措施 3610.4注意事项 37附录A 南方多雨地区典型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照表 38附录B 南方多雨地区常用植物表 40本标准用词说明 48引用标准名录 49条文说明 504ContentsGeneralProvisions 112Terms 23BasicRules 54ParametersandCalculation 74.1DesignParametersofRainfall 74.2WaterQuantityandQuality 84.3Low-impactDevelopmentSingleFacilityCalculation 95SystemandFacilities 145.1SelectionofLow-impactDevelopmentFacilities 145.2InfiltrationSystem 145.3ReserveSystem 185.4TransferSystem 205.5SewagePurificationSystem 216BuildingandCommunityContentsGeneralProvisions 112Terms 23BasicRules 54ParametersandCalculation 74.1DesignParametersofRainfall 74.2WaterQuantityandQuality 84.3Low-impactDevelopmentSingleFacilityCalculation 95SystemandFacilities 145.1SelectionofLow-impactDevelopmentFacilities 145.2InfiltrationSystem 145.3ReserveSystem 185.4TransferSystem 205.5SewagePurificationSystem 216BuildingandCommunity 246.1GeneralRules 246.2TypicalDesignProcess 256.3TechnicalMeasures 266.4Precautions 277CityRoad 287.1GeneralRules 287.2TypicalDesignProcess 297.3TechnicalMeasures 308Square 328.1GeneralRules 328.2TypicalDesignProcess 328.3TechnicalMeasures 329ParkGreenSpace 339.1GeneralRules 339.2DesignProcess 3359.3TechnicalMeasures 349.4Precautions 3510RiverSystem 3610.1GeneralRules 3610.2TypicalDesignProcess 3610.3TechnicalMeasures 3610.4Precautions 379.3TechnicalMeasures 349.4Precautions 3510RiverSystem 3610.1GeneralRules 3610.2TypicalDesignProcess 3610.3TechnicalMeasures 3610.4Precautions 37AppendixAComparisonTableofTotalAnnualRunoffControlRateofTypicalCitiesintheRainySouthernRegion 38AppendixBTableofCommonlyUsedPlantsintheRainySouthernRegion...................................................................40Explanationoftermsusedinthisstandard 48ListofquotedStandards 49Explanationofprovisions 5061 总则1.0.1编制目的本标准旨在指导南方多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降低径流增量和径流峰值、削减径流污染、减轻城市内涝、缓解热岛效应、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建设合理有效、景观和谐、资金节约、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提供技术指导。1.0.2适用范围1000mm1 总则1.0.1编制目的本标准旨在指导南方多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降低径流增量和径流峰值、削减径流污染、减轻城市内涝、缓解热岛效应、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建设合理有效、景观和谐、资金节约、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提供技术指导。1.0.2适用范围1000mm建项目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1.0.3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2术语2.0.1低影响开发(LID) lowimpact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2.0.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2.0.3年径流污染削减率 volumedisposalratioofannualurbandiffusepollution雨水经过预处理措施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物理沉淀、生物净化等作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占全年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比值。2.0.6雨水控制与利用rainwatercontrolandutilization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的总称,包括雨水入渗(渗透)、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2.0.7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规模的降雨量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得,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2.0.8雨水渗透系统rainwaterinfiltrationsystem在降雨期间使雨水分散并被渗透到人工介质内、土壤中或地下,以增加雨水回补地下水、净化径流和削减径流峰值的各类措施的组合。2.0.9雨水储存系统2术语2.0.1低影响开发(LID) lowimpact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2.0.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与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2.0.3年径流污染削减率 volumedisposalratioofannualurbandiffusepollution雨水经过预处理措施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物理沉淀、生物净化等作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占全年雨水径流污染物总量的比值。2.0.6雨水控制与利用rainwatercontrolandutilization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的总称,包括雨水入渗(渗透)、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2.0.7设计降雨量designrainfall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海绵城市建设设施规模的降雨量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得,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2.0.8雨水渗透系统rainwaterinfiltrationsystem在降雨期间使雨水分散并被渗透到人工介质内、土壤中或地下,以增加雨水回补地下水、净化径流和削减径流峰值的各类措施的组合。2.0.9雨水储存系统rainwaterstoragesystem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渗透、蒸发并收集回用的各类措施的组合。2.0.10雨水调蓄系统rainwaterregulationsystem2在降雨期间调节和储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收集回用或削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的各类措施的组合。2.0.11转输系统transfersystem在降雨期间收集和输送部分雨水,可衔接其他海绵城市单项设施、以削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的各类措施的组合。2.0.12截污净化系统sewageinterceptionandpurificationsystem在降雨期间拦截和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以削减径流污染的各类措施的组合。2.0.13lowimpactdevelopmentfacilities依据低影响开发原则设计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工程设施的统称,包括透水铺装、渗井、渗渠、入渗池、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干塘、湿塘、雨水湿地、雨水罐、调蓄池、植被缓冲带、砂滤系统等。2.0.14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由透水面层、基层、底基层等构成的地面铺装结构,能储存、渗透自身承接的降雨。2.0.15sunkengreenbelt又称低势绿地、下凹绿地,低于周边地面标高,以入渗、净化雨水为主,同时有蓄积部分雨水的绿地,积水深度(调蓄深度)50~200mm。2.0.16植草沟grassswale收集雨水、处理雨水径流污染、排水并入渗雨水的植被型草沟,包括转输型(干式、湿式)和渗透型两种形式。2.0.17旱溪drystream铺设卵石、砾石,穿插种植植物,模拟自然界间歇性溪流,结合景观设置的一种转输、下渗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在降雨期间调节和储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收集回用或削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的各类措施的组合。2.0.11转输系统transfersystem在降雨期间收集和输送部分雨水,可衔接其他海绵城市单项设施、以削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的各类措施的组合。2.0.12截污净化系统sewageinterceptionandpurificationsystem在降雨期间拦截和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以削减径流污染的各类措施的组合。2.0.13lowimpactdevelopmentfacilities依据低影响开发原则设计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工程设施的统称,包括透水铺装、渗井、渗渠、入渗池、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干塘、湿塘、雨水湿地、雨水罐、调蓄池、植被缓冲带、砂滤系统等。2.0.14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由透水面层、基层、底基层等构成的地面铺装结构,能储存、渗透自身承接的降雨。2.0.15sunkengreenbelt又称低势绿地、下凹绿地,低于周边地面标高,以入渗、净化雨水为主,同时有蓄积部分雨水的绿地,积水深度(调蓄深度)50~200mm。2.0.16植草沟grassswale收集雨水、处理雨水径流污染、排水并入渗雨水的植被型草沟,包括转输型(干式、湿式)和渗透型两种形式。2.0.17旱溪drystream铺设卵石、砾石,穿插种植植物,模拟自然界间歇性溪流,结合景观设置的一种转输、下渗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2.0.18bioretention(GB50400-2016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对雨水进行滞留、净化、渗透的设施。2.0.19greenroof3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和天台、露台上表面敷设一定厚度滞留介质,且种植植物,底部设有疏水、排水措施并具有一定景观效应的绿化屋面。2.0.20filtrationfacilities具有过滤层结构能拦截径流中污染物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包括: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等。2.0.21rainwaterwetland以雨水沉淀、过滤、净化和调蓄以及生态景观功能为主,由种植基质、挺水和沉水植被、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2.0.22湿塘 wetpond以雨水作为主要补水水源的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2.0.23rainwaterregulatingpond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2.0.24又称种植屋面或屋顶绿化,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和天台、露台上表面敷设一定厚度滞留介质,且种植植物,底部设有疏水、排水措施并具有一定景观效应的绿化屋面。2.0.20filtrationfacilities具有过滤层结构能拦截径流中污染物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包括: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等。2.0.21rainwaterwetland以雨水沉淀、过滤、净化和调蓄以及生态景观功能为主,由种植基质、挺水和沉水植被、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2.0.22湿塘 wetpond以雨水作为主要补水水源的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2.0.23rainwaterregulatingpond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2.0.24grassbuffer指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和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2.0.25scatteredecologicalstorageandpurificationfacility由生态调蓄模块及集水井、截污装置等构成,能灵活、分散、隐蔽地利用立体空间进行雨水收储、利用的雨水调蓄设施。433.0.1步投入使用、同步运行维护。3.0.2对性的提出具体控制措施,兼顾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四个方面。3.0.3园林绿地、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和、建筑、给排水、工程投资等设计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注重其景观效果。3.0.3南方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应综合考虑本地区水污染防治、排水防涝和雨水利用的需求,并以面源污染削减为主、内涝防治和雨水资源化利用为辅,部分地区兼顾回补地下水的要求。并宜结合河道水系,因地制宜地增加滨水空间的利用。3.0.4所在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或系统化方案、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的顺序选取。当无相关指标值要求时,依据各地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或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现行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标准或技术指南选取。3.0.5低影响开发设施方案编制前,应收集和分析当地的降雨量、蒸发量、下垫面、水文地质、土壤及渗水率资料、雨水排放条件、河道水系分布等,通过方案实施保证开发后的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满足相应的要求。3.0.6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体、雨水湿地、坑塘、沟渠等;33.0.1步投入使用、同步运行维护。3.0.2对性的提出具体控制措施,兼顾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四个方面。3.0.3园林绿地、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和、建筑、给排水、工程投资等设计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注重其景观效果。3.0.3南方多雨地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应综合考虑本地区水污染防治、排水防涝和雨水利用的需求,并以面源污染削减为主、内涝防治和雨水资源化利用为辅,部分地区兼顾回补地下水的要求。并宜结合河道水系,因地制宜地增加滨水空间的利用。3.0.4所在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或系统化方案、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的顺序选取。当无相关指标值要求时,依据各地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或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现行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标准或技术指南选取。3.0.5低影响开发设施方案编制前,应收集和分析当地的降雨量、蒸发量、下垫面、水文地质、土壤及渗水率资料、雨水排放条件、河道水系分布等,通过方案实施保证开发后的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满足相应的要求。3.0.6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体、雨水湿地、坑塘、沟渠等;2情况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3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3.0.7低影响开发设计应优先选用绿色设施,通过生态自然的方式下渗、净化、收集、调蓄雨水并加以利用,以更好地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5化的目的,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南方多雨地区的特点,积极探索应用新工艺、新设备。3.0.8当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达标困难时,可结合当地降雨特点以及当地的水环境质量现状,因地制宜地设置部分末端处理装置,增强径流控制能力和水质净化效果。3.0.9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淹、耐污、耐旱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3.0.10低影响开发工程设施应与雨水外排设施及市政雨水排水系统合理衔接,不应降低市政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标准。3.0.1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条件适宜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时,应在景观、道路、排水、建筑等专业设计方案中明确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内容,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3.0.13维护、监测工作衔接。3.0.14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通道。3.0.15渗处理,下渗雨水应保证通畅排除;同时应做好与绿地率的衔接。3.0.16低影响开发措施中的溢流井、渗井等有坠落安全隐患的设施应设置防跌落网,雨水花园、雨水湿地、湿塘等有溺水安全隐患的设施应设置栏杆等防护装置并进行防护警示。3.0.17对具有严重污染风险(如石油、化工、医院、制药等)场所、有特殊污染源的场所、及雨水需排入敏感区域(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场所不宜实施直接入渗的低影响开发建设;如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时,应进行专项论证,避化的目的,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南方多雨地区的特点,积极探索应用新工艺、新设备。3.0.8当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达标困难时,可结合当地降雨特点以及当地的水环境质量现状,因地制宜地设置部分末端处理装置,增强径流控制能力和水质净化效果。3.0.9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淹、耐污、耐旱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3.0.10低影响开发工程设施应与雨水外排设施及市政雨水排水系统合理衔接,不应降低市政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标准。3.0.1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条件适宜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时,应在景观、道路、排水、建筑等专业设计方案中明确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内容,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3.0.13维护、监测工作衔接。3.0.14发,为雨水回补地下水提供渗透通道。3.0.15渗处理,下渗雨水应保证通畅排除;同时应做好与绿地率的衔接。3.0.16低影响开发措施中的溢流井、渗井等有坠落安全隐患的设施应设置防跌落网,雨水花园、雨水湿地、湿塘等有溺水安全隐患的设施应设置栏杆等防护装置并进行防护警示。3.0.17对具有严重污染风险(如石油、化工、医院、制药等)场所、有特殊污染源的场所、及雨水需排入敏感区域(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场所不宜实施直接入渗的低影响开发建设;如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时,应进行专项论证,避免风险污染源对地下水及周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3.0.18雨水入渗不应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及道路等设施。3.0.1924h64参数及计算4.1降雨量设计参数4.1.130上降雨资料确定,典型城市常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水量参见附录A。4.1.2径流系数4.1.5系数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如式(4.1.5)所示:CF(4.1.5)——综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Fi——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i——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表4.1.5径流系数7下垫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ψ流量径流系数Ψ绿化屋面0.30~0.400.40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4参数及计算4.1降雨量设计参数4.1.130上降雨资料确定,典型城市常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水量参见附录A。4.1.2径流系数4.1.5系数应按下垫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如式(4.1.5)所示:CF(4.1.5)——综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m2);Fi——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i——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表4.1.5径流系数7下垫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ψ流量径流系数Ψ绿化屋面0.30~0.400.40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0.80~0.900.85~1.00铺石子的平屋面0.60~0.700.80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80~0.900.85~0.95大块石等铺砌路面及广场0.50~0.600.55~0.65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0.45~0.550.55~0.65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40~0.50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35~0.40注:以上数据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040)及《建筑供水排水设计标准》GB20015。4.2水量与水质4.2.1雨水径流控制量计算W10zCFHK式中:W——雨水径流控制量(m³);zC——综合雨量径流系数;(4.2.1)F——汇水面积(hm2);HK——设计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m)。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4.2.2雨水设计流量计算Q(4.2.2)注:以上数据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040)及《建筑供水排水设计标准》GB20015。4.2水量与水质4.2.1雨水径流控制量计算W10zCFHK式中:W——雨水径流控制量(m³);zC——综合雨量径流系数;(4.2.1)F——汇水面积(hm2);HK——设计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mm)。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4.2.2雨水设计流量计算Q(4.2.2)Q——雨水设计流量(L/s);zm——综合流量径流系数;q——设计暴雨强度[L/(s·hm2)];8非铺砌的土路面0.300.25~0.35绿地0.150.10~0.20水面1.001.00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150.25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0.30~0.400.40透水铺装地面0.08~0.450.29~0.36下沉广场(50年及以上一遇)—0.85~1.00F——汇水面积(hm2)。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4.2.3水质计算1设计过程中宜优先采用模型法进行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计算。2条件所限时,可近似按如下公式计算:P=PW*PT式中:PW——汇水区域LID设施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4.2.3)PT——汇水区域内,汇入低影响设施的汇集区占此汇水区域的面积比例。4.3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计算4.3.1F——汇水面积(hm2)。当有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4.2.3水质计算1设计过程中宜优先采用模型法进行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计算。2条件所限时,可近似按如下公式计算:P=PW*PT式中:PW——汇水区域LID设施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4.2.3)PT——汇水区域内,汇入低影响设施的汇集区占此汇水区域的面积比例。4.3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计算4.3.1及汇水面积进行计算。4.3.2有条件的区域或汇水面积较大时,宜采用数学模型法进行计算。4.3.31地表污染严重的地区不应设置以渗透功能为主的源头控制设施。2渗透、渗滤及滞留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应按下列公式计算:Win(4.3.2-1)(4.3.2-2)式中:Vin——渗透、渗滤及滞蓄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Vs——设施有效滞蓄容积(m³);Win——渗透与渗滤设施降雨过程中的入渗量(m³);K——土壤或人工介质的饱和渗透参数(m/h);9根据设施滞留空间的有效蓄水深度和设计排空时间计算确定,有土壤类型或人工介质构成决定,不同类型土壤的渗透参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J1;A——有效渗透面积(㎡);ts——降雨过程中的入渗历时(h),为当地多年平均场降雨历时,资料缺乏时,可根据平均场降雨历时特点取2h~12h。3延时调节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按下列公式计算:/)tp根据设施滞留空间的有效蓄水深度和设计排空时间计算确定,有土壤类型或人工介质构成决定,不同类型土壤的渗透参数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J1;A——有效渗透面积(㎡);ts——降雨过程中的入渗历时(h),为当地多年平均场降雨历时,资料缺乏时,可根据平均场降雨历时特点取2h~12h。3延时调节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按下列公式计算:/)tp(4.3.2-3)(4.3.2-4)式中:Ved——延时调节设施的径流体积控制规模——延时调节设施降雨过程中的排放量(m³);Td——设计排空时间(h),根据设计悬浮物(SS)去除能力所需停留时间确定;tp——降雨过程中的排放历时(h),为当地多年平均场降雨历时,缺乏资料时,可根据平均场降雨历时特点取2h~12h。4A按下列要求确定:1)水平渗透面按实际面积计算;2)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对应的面积计算;3)斜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4)埋地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5渗透设施进水量采用公式(4.3.2-5)计算:FqcW 60yzc+F0tc(4.3.2-5)C1000式中:C——渗透设施进水量(m³);10F——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m²);0;t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q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s·hm2)]。6渗透系统产流历时内的蓄积雨水量采用公式(4.3.2-6)计算:WPMax(WCWs)(4.3.2-6)式中:WP——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m³),产流历时经计算确定,不宜大于120min。7透水铺装设计计算F——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m²);0;t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min);q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L/(s·hm2)]。6渗透系统产流历时内的蓄积雨水量采用公式(4.3.2-6)计算:WPMax(WCWs)(4.3.2-6)式中:WP——产流历时内的蓄积水量(m³),产流历时经计算确定,不宜大于120min。7透水铺装设计计算透水路面有效雨水储存量采用公式(4.3.2-7)计算:Sii式中:C——有效雨水存储量(m³);(4.3.2-7)Si——各砂砾料和砾石垫层、透水面层面积(㎡);Di——各砂砾料和砾石垫层、透水面层厚度(m);i——各砂砾料和砾石垫层、透水面层厚度孔隙率;0.5-0.8。8植草沟1)植被浅沟设计流量采用公式(4.3.2-8)计算:21AR3I2Q(4.3.2-8)nQ——设计流量(m³/s);A——断面面积(㎡);R——水力半径(m);I——植被浅沟纵向坡度;11n0.03。2)当植草沟用于排除一定设计重现期下的雨水径流时,其设计流量应为一定重现期下的径流峰值流量。4.3.4雨水收集回用设施1收集回用设施的供水能力或用户数量按式(4.3.3-1)配置:iith(4.3.3-1)n0.03。2)当植草沟用于排除一定设计重现期下的雨水径流时,其设计流量应为一定重现期下的径流峰值流量。4.3.4雨水收集回用设施1收集回用设施的供水能力或用户数量按式(4.3.3-1)配置:iith(4.3.3-1)i(m³/d),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建筑中水设计标准》(GB50336)计算;ni——第i种用水户的用户数量;t——用水时间,一般取3d;Wh——收集回用设施雨水利用量(m³)。当有初期雨水弃流时,h应扣除弃流量。当雨水用户配置不满足式(4.3.3-1)要求时,需另设入渗等设施消纳雨水。当雨水主要用于小区景观水体,且作为该水体主要水源时,可不受式(4.3.3-1)约束。2雨水处理设备计算1)当设有雨水清水池时,雨水处理量按式(4.3.3-2)计算:WyTQy(4.3.3-2)式中:Qy——设备处理能力(m³/h);Wy——管网日用雨水量(m³),按ii计算;T——雨水处理设施的日运行时间(h),可按20-24h取值。2)当无雨水清水池和高位水箱时,雨水处理量按回用雨水系统的设计秒流量计算。3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年可用雨水量按式(4.3.3-3)计算:12𝑊𝑎=(0.6~0.7)×10𝛹𝑧𝐶ℎ𝑎𝐹式中:𝑊𝑎=(0.6~0.7)×10𝛹𝑧𝐶ℎ𝑎𝐹式中:a——雨水设计径流总量(m³);(4.3.3-3)zC——雨量综合径流系数;ha——年降雨厚度(mm);F——计算汇水面积(hm2)。0.6~0.7——可收集回用的降雨量系数。4.3.5雨水调蓄排放设施可参考《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135系统与设施5.1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用5.1.1点进行选择,可参照下表选用。表5-1注:“ ”表示优先选用;“ ”表示可选用;“ ”表示不宜选用。5.2渗透系统5.2.1绿色屋顶115°的坡屋顶建筑,应优先布置在多层建筑及面积较大的建筑裙楼顶上。14序号系统类型单项设施用地性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道水系1渗透系统绿色屋顶2下沉式绿地3生物滞留设施4透水铺装5渗透型植草沟6渗井7渗管/渠8调蓄系统湿塘9雨水湿地10蓄水池11雨水罐12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13调节塘14转输系统转输型植草沟15旱溪16截污净化系统植被缓冲带17初期雨水弃流设施18生态浮岛19雨水净化回用设施20环保雨水口5系统与设施5.1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用5.1.1点进行选择,可参照下表选用。表5-1注:“ ”表示优先选用;“ ”表示可选用;“ ”表示不宜选用。5.2渗透系统5.2.1绿色屋顶115°的坡屋顶建筑,应优先布置在多层建筑及面积较大的建筑裙楼顶上。14序号系统类型单项设施用地性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道水系1渗透系统绿色屋顶2下沉式绿地3生物滞留设施4透水铺装5渗透型植草沟6渗井7渗管/渠8调蓄系统湿塘9雨水湿地10蓄水池11雨水罐12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13调节塘14转输系统转输型植草沟15旱溪16截污净化系统植被缓冲带17初期雨水弃流设施18生态浮岛19雨水净化回用设施20环保雨水口2绿色屋顶的基本构造(自上而下)宜包括植被层、种植土、过滤层、排蓄水层、保护层、耐根穿刺防水层、普通防水层、找坡层、保温(隔热)层、和基层。3绿色屋顶种植土宜选用改良土或无机复合种植土,禁止使用淤泥土、石5.2.1-3表5.2.1-3种植土厚度5绿色屋顶排水设计1)绿色屋顶的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应满足《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42)要求。2)绿色屋顶应按规范设置排水系统和溢流系统,屋顶排水斗系统不宜采用虹吸雨水斗排水系统。6既有建筑屋面改造1)载力确定其构造及种植形式。2)宜优先采用种植绿毯、拼装式种植屋面等方式。3)覆土种植宜选用轻质种植土和地被植物。5.2.2下沉式绿地1下沉式绿地的种植土壤应符合《绿化种植土壤》CJ/T30423当土层渗透系数较差时,可采用局部换填土的方法,增大土壤渗透系数,保证设施排空时间,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450~200mm,300mm。5下沉绿地不宜种植肉质根、易腐根的乔木植物。5.2.3生物滞留设施15植物种类种植土厚度(mm)草坪、地被2绿色屋顶的基本构造(自上而下)宜包括植被层、种植土、过滤层、排蓄水层、保护层、耐根穿刺防水层、普通防水层、找坡层、保温(隔热)层、和基层。3绿色屋顶种植土宜选用改良土或无机复合种植土,禁止使用淤泥土、石5.2.1-3表5.2.1-3种植土厚度5绿色屋顶排水设计1)绿色屋顶的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应满足《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42)要求。2)绿色屋顶应按规范设置排水系统和溢流系统,屋顶排水斗系统不宜采用虹吸雨水斗排水系统。6既有建筑屋面改造1)载力确定其构造及种植形式。2)宜优先采用种植绿毯、拼装式种植屋面等方式。3)覆土种植宜选用轻质种植土和地被植物。5.2.2下沉式绿地1下沉式绿地的种植土壤应符合《绿化种植土壤》CJ/T30423当土层渗透系数较差时,可采用局部换填土的方法,增大土壤渗透系数,保证设施排空时间,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450~200mm,300mm。5下沉绿地不宜种植肉质根、易腐根的乔木植物。5.2.3生物滞留设施15植物种类种植土厚度(mm)草坪、地被灌木大灌木、小乔木乔木种植土厚度≥100≥300≥900≥15001生物滞留设施一般由蓄水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四部分组成。生物滞留设施侧面及底部应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防渗或透水土工布。2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时应考虑排入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对种植土的冲刷,防止种植土层被破坏,缩短设施寿命。3生物滞留设施应根据土壤渗透条件确定是否设置排水盲管,设置排水盲管的滞留设施应设置溢流井,及时排出排水层中过滤后的雨水。4蓄水层应便于清扫,并应考虑地形和周边地面标高的衔接。51)种植土层应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渗透率应符合设计要求,种植土层渗透系数应≥1.39×10-5m/s,种植土层厚宜≥200mm。2)5%,pH68.50.63dS/m。610cm。7排水层1)200mm-300mm。2)排水盲管应设置足够的坡度保证暴雨期间排水的顺畅。排水盲管宜采1生物滞留设施一般由蓄水层、种植土层、过渡层和排水层四部分组成。生物滞留设施侧面及底部应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防渗或透水土工布。2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时应考虑排入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对种植土的冲刷,防止种植土层被破坏,缩短设施寿命。3生物滞留设施应根据土壤渗透条件确定是否设置排水盲管,设置排水盲管的滞留设施应设置溢流井,及时排出排水层中过滤后的雨水。4蓄水层应便于清扫,并应考虑地形和周边地面标高的衔接。51)种植土层应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渗透率应符合设计要求,种植土层渗透系数应≥1.39×10-5m/s,种植土层厚宜≥200mm。2)5%,pH68.50.63dS/m。610cm。7排水层1)200mm-300mm。2)排水盲管应设置足够的坡度保证暴雨期间排水的顺畅。排水盲管宜采1%-3%。8生物滞留设施的植物选择应结合进水雨水水质和水质净化目标,选用对污染物能有效净化,且既耐水湿又耐旱的植物种类。9生物滞留设施内种植大乔木时,宜选用较小苗木规格,并采用支撑固定牢固。5.2.4透水铺装11h45mm21×10-4m/s,可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草坪砖等,当采用可种植植物的面层时,宜在下面垫层中混合一定比例的营养土。8%,10%。3透水砖、植草砖等透水面层下应设透水找平层、透水垫层。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61)透水找平层宜采用细石透水混凝土、干砂、碎石或石屑等,渗透系数20~50mm。2)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定,透水垫150mm,30%。3)1.25×10-5m/s排水盲管。4515cm6透水路面结构应便于施工,利于养护并减少对周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应满足《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5.2.5渗透型植草沟1渗透型植草沟通常包括蓄水层、种植土层、排水层。21)透水找平层宜采用细石透水混凝土、干砂、碎石或石屑等,渗透系数20~50mm。2)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定,透水垫150mm,30%。3)1.25×10-5m/s排水盲管。4515cm6透水路面结构应便于施工,利于养护并减少对周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应满足《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5.2.5渗透型植草沟1渗透型植草沟通常包括蓄水层、种植土层、排水层。2100mm200mm。1.3cm/h。3渗透型植草沟宜种植易养护草本植物和灌木。5.2.6旱溪1旱溪宜与生物滞留设施、植被缓冲带、渗沟等设施综合布局,应兼顾雨季旱季的景观。2其中穿插种植植物。35.2.7渗井、渗管、渗渠1施对雨水进行预处理。2渗管(渠)应采用透水土工布外包处理,防止管渠堵塞。173渗井、渗管、渗渠的其他相关要求应满足《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相关要求。5.3调蓄系统5.3.1湿塘1湿塘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2湿塘应满足以下要求: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采用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2)前置塘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1:2-1:8。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0.8-2.5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4)溢流系统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3观进行遮挡。43渗井、渗管、渗渠的其他相关要求应满足《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相关要求。5.3调蓄系统5.3.1湿塘1湿塘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主塘、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2湿塘应满足以下要求:1)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采用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2)前置塘池底一般为混凝土或块石结构,便于清淤;前置塘应设置清淤通道及防护设施,驳岸形式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1:2-1:8。3)主塘一般包括常水位以下的永久容积和储存容积,永久容积水深一般0.8-2.5m;储存容积一般根据所在区域相关规划提出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确定;主塘与前置塘间宜设置水生植物种植区(雨水湿地),主塘驳岸宜为生态软驳岸,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6。4)溢流系统排水能力应根据下游雨水管渠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排水能力确定。3观进行遮挡。4湿塘可与雨水湿地合建,合建时参照雨水湿地和湿塘的具体设置要求。5.3.2雨水湿地1雨水湿地一般由进水口、前塘、浅沼泽区、深沼泽区、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2进水口和溢流出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3雨水湿地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1840.3m~0.5m0~0.3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m~1.2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10%。5.3.3景观水体1度。234GB511925.3.4蓄水池1SS控制性指标进行计算确定。2蓄水池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砖、石砌筑结构,亦可采用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当蓄水容积较小时,可采用成品雨水罐代替,材料可选用塑料、玻璃钢、金属等。3蓄水池应设溢流设施,当进水量超过蓄水池容积时,将多余水量溢流排40.3m~0.5m0~0.3m,根据水深不同种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5出水池主要起防止沉淀物的再悬浮和降低温度的作用,水深一般为0.8m~1.2m,出水池容积约为总容积(不含调节容积)10%。5.3.3景观水体1度。234GB511925.3.4蓄水池1SS控制性指标进行计算确定。2蓄水池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砖、石砌筑结构,亦可采用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当蓄水容积较小时,可采用成品雨水罐代替,材料可选用塑料、玻璃钢、金属等。3蓄水池应设溢流设施,当进水量超过蓄水池容积时,将多余水量溢流排出。4蓄水池宜有反冲洗设施,并应采用池水作为冲洗水源。5.3.5雨水罐1雨水罐应严格按产品要求进行安装,安装方式分为地上安置或地下埋设。施工前,应对雨水罐平面位置及安装高程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2采用埋地式施工时,应确保基坑安全放坡、尺寸准确,基坑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3基坑回填应分层填筑、对称施工,回填密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回填前应进行雨水罐安装的隐蔽工程验收。4安装在地面上时,应确保固定牢靠、使用方便、便于维护。195进水口处的截污设施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以净化初期雨水、降低后续清理难度。6雨水罐周边应按设计要求做好排水设置,溢流管、排空管应连接至雨水管网中。7雨水罐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5.3.6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1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可用于对低影响开发指标有要求,且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2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的生产、施工、使用过程中应安全、无污染。3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上部土壤应能够支持植物生长,在使用周期内应满足荷载及变形要求。4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下渗时不应对周边设施及地基产生影响,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3筑一侧应采取防渗措施;2)在山地土层较薄区域、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深度的区域,沟槽底部和两侧应采取防渗措施。5.3.7调节塘(池)1调节塘(池)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岸及堤岸构成。2进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3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40.6-3m,塘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以减小流速、增强雨水净化效果。塘底设计成可渗透时,塘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不5进水口处的截污设施应按设计要求设置,以净化初期雨水、降低后续清理难度。6雨水罐周边应按设计要求做好排水设置,溢流管、排空管应连接至雨水管网中。7雨水罐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5.3.6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1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可用于对低影响开发指标有要求,且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2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的生产、施工、使用过程中应安全、无污染。3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上部土壤应能够支持植物生长,在使用周期内应满足荷载及变形要求。4分布式生态调蓄设施下渗时不应对周边设施及地基产生影响,并应满足以下要求:1)3筑一侧应采取防渗措施;2)在山地土层较薄区域、开挖深度超过地下水位深度的区域,沟槽底部和两侧应采取防渗措施。5.3.7调节塘(池)1调节塘(池)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岸及堤岸构成。2进水口应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3应设置前置塘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40.6-3m,塘中可以种植水生植物以减小流速、增强雨水净化效果。塘底设计成可渗透时,塘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不1m,5m。5调节塘宜设于隐蔽、行人不易到达的区域或采用绿化进行遮挡。5.4转输系统5.4.1转输型植草沟201植草沟集中入流处宜设置缓冲带去除雨水径流中粒径较大的污染物及防止地面冲刷。2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1:34.0%,4.0%时,应设置4.0%以内。30.8hm20.6~2.4m0.1~0.3m。40.9m/s。植草沟内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0.2-0.3。51植草沟集中入流处宜设置缓冲带去除雨水径流中粒径较大的污染物及防止地面冲刷。2植草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1:34.0%,4.0%时,应设置4.0%以内。30.8hm20.6~2.4m0.1~0.3m。40.9m/s。植草沟内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0.2-0.3。524126植草沟宜种植易养护草本植物,不宜种植乔木及灌木植物,植被高度宜0.1~0.2m。5.4.2雨水通过转输系统进入绿地等设施宜避免集中入流,减少冲刷,泥沙较多的应设沉沙设施。5.5截污净化系统5.5.1植被缓冲带1植被缓冲带一般由碎石消能区、种植消能区、植物慢生区、快速生长区、净化区及出口设施构成。22%~6%,2m。3种植消能区宜种植多年生的草本植被减小地表径流同时滞留大部分的污染物。4植物慢生区宜种植慢生的乔木、灌木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减缓地表径流,同时滞留汇水区域的污染物。5快速生长区及净化区应稳固河岸河床、净化河水,宜种植湿生的乔木和芦苇类的植被。5.5.2初期雨水弃流设施1屋面雨水收集系统的弃流装置宜设于室外,当设在室内时,应为密封形式。21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容积式弃流装置。当弃流装置埋于地下时,宜采用渗透弃流装置。3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井或弃流池。分散设置的弃流设施,其汇水面积应根据弃流能力确定。4CODcr、SS、色度等污染物浓2mm~3mm,地面弃流可采用3mm~5mm。5弃流装置及其设置应便于清洗和运行管理,弃流装置应能自动控制弃流。6截流的初期径流宜排入绿地等地表生态入渗设施,也可就地入渗。当雨水弃流排入污水管道时,应取得当地排污管理部门的同意,并确保污水不倒灌至弃流装置内和后续雨水不进入污水管道。5.5.3生态浮岛1生态浮岛宜设置于水面开阔、通风良好、日照充足的水域。2生态浮岛应综合考虑景观、水体水质情况进行布局。3生态浮岛的位置及固定装置应不影响河道行洪、市政排水、通航等安全要求,并应便于养护。4生态浮岛植物的种植宜优先考虑水面总体空间的安排,在一定水域面积范围内种植适当数量的浮岛植物并使整个浮岛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正常,健康成长。5.5.4雨水净化回用设施1雨水净化回用设施工艺选择及系统控制应根据收集的雨水水质、水量及回用雨水用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雨水进入雨水净化回用设施之前宜利用植草沟、卵石沟、绿地等生态净化设施进行预处理。3雨水净化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雨水,不应选择厕所、垃圾堆场、工2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容积式弃流装置。当弃流装置埋于地下时,宜采用渗透弃流装置。3地面雨水收集系统宜采用渗透弃流井或弃流池。分散设置的弃流设施,其汇水面积应根据弃流能力确定。4CODcr、SS、色度等污染物浓2mm~3mm,地面弃流可采用3mm~5mm。5弃流装置及其设置应便于清洗和运行管理,弃流装置应能自动控制弃流。6截流的初期径流宜排入绿地等地表生态入渗设施,也可就地入渗。当雨水弃流排入污水管道时,应取得当地排污管理部门的同意,并确保污水不倒灌至弃流装置内和后续雨水不进入污水管道。5.5.3生态浮岛1生态浮岛宜设置于水面开阔、通风良好、日照充足的水域。2生态浮岛应综合考虑景观、水体水质情况进行布局。3生态浮岛的位置及固定装置应不影响河道行洪、市政排水、通航等安全要求,并应便于养护。4生态浮岛植物的种植宜优先考虑水面总体空间的安排,在一定水域面积范围内种植适当数量的浮岛植物并使整个浮岛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正常,健康成长。5.5.4雨水净化回用设施1雨水净化回用设施工艺选择及系统控制应根据收集的雨水水质、水量及回用雨水用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雨水进入雨水净化回用设施之前宜利用植草沟、卵石沟、绿地等生态净化设施进行预处理。3雨水净化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雨水,不应选择厕所、垃圾堆场、工业污染场地等作为汇水面,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上的雨水。5.5.5环保雨水口221环保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和道路形式确定。2有冻胀影响地区的雨水口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雨水口位于地下水以下时,应另行考虑抗浮、抗渗措施。3环保雨水口应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1环保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和道路形式确定。2有冻胀影响地区的雨水口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雨水口位于地下水以下时,应另行考虑抗浮、抗渗措施。3环保雨水口应满足《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36 建筑与小区6.1一般规定6.1.1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以人为本,并应满足规划要求,不应对安全、居民健康、公共卫生、运动休闲等产生不良影响。6.1.2建筑与小区低影响设施开发应因地制宜,宜依托区内绿地、水系、渗透铺装等绿色设施,结合竖向设计,对雨水发挥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6.1.3建筑与小区屋面雨水应优先通过断接方式排入低影响设施进行雨水蓄滞、净化、下渗处理。屋面雨水管排入绿地等设施时,应视具体情况设置减少雨水冲击力的缓冲消能措施。6.1.4屋面雨水不能直接进入绿地时,可通过渗管、渗渠、线性排水沟等措施进行下渗或排入邻近低影响设施。6.1.5建筑小区内应采取措施防止小区积水,应设置完善的雨水排除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应做好与排水管网的衔接,低影响开发设施内设置合理的溢流口接至雨水管网系统。6.1.6小区道路广场周边宜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旱溪等下渗、净化、转输设施。场地标高找坡应能让雨水流入低影响设施中。6.1.7小区地势较低处的道路广场应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防止铺装生长青苔造成湿滑、影响行人安全。当车行道采用透水铺装时,宜采用透水混凝土等承载力较高的材料。6.1.8建筑与小区内绿化应以营造深度较浅的整体下沉式绿地为主,下沉深度100mm,容纳水量较大的区域宜设置雨水花园、旱溪等低影响设施。6.1.9植物种植除遵守相关规范标准外,应充分考虑植物习性与地形、低影响6 建筑与小区6.1一般规定6.1.1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以人为本,并应满足规划要求,不应对安全、居民健康、公共卫生、运动休闲等产生不良影响。6.1.2建筑与小区低影响设施开发应因地制宜,宜依托区内绿地、水系、渗透铺装等绿色设施,结合竖向设计,对雨水发挥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6.1.3建筑与小区屋面雨水应优先通过断接方式排入低影响设施进行雨水蓄滞、净化、下渗处理。屋面雨水管排入绿地等设施时,应视具体情况设置减少雨水冲击力的缓冲消能措施。6.1.4屋面雨水不能直接进入绿地时,可通过渗管、渗渠、线性排水沟等措施进行下渗或排入邻近低影响设施。6.1.5建筑小区内应采取措施防止小区积水,应设置完善的雨水排除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应做好与排水管网的衔接,低影响开发设施内设置合理的溢流口接至雨水管网系统。6.1.6小区道路广场周边宜设置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旱溪等下渗、净化、转输设施。场地标高找坡应能让雨水流入低影响设施中。6.1.7小区地势较低处的道路广场应保持良好的排水条件,防止铺装生长青苔造成湿滑、影响行人安全。当车行道采用透水铺装时,宜采用透水混凝土等承载力较高的材料。6.1.8建筑与小区内绿化应以营造深度较浅的整体下沉式绿地为主,下沉深度100mm,容纳水量较大的区域宜设置雨水花园、旱溪等低影响设施。6.1.9植物种植除遵守相关规范标准外,应充分考虑植物习性与地形、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及生境之间的关系,应选择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耐水湿、耐旱植物。6.1.103m,埋在地下的雨水渗透设5m,且不应对其他构筑物、管道基础产生影响。246.1.11水。6.1.12绿色屋顶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6.2典型设计流程6.2.1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居住区低影响设计典型流程如下:6.1.11水。6.1.12绿色屋顶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6.2典型设计流程6.2.1绿地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居住区低影响设计典型流程如下:6.2.16.2.2 在靠近河湖水系附近的建筑小与小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构建时,应通过竖向设计,充分利用滨水行泄通道,优先将雨水直接排入水系。256.3技术措施6.3.1居住区1居住区宜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管断接、高位花坛、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旱溪、渗透沟渠等低投资、易养护的低影响开发设施。2对不以雨水径流峰值控制及水资源利用作为低影响开发目标的建筑与小区,不宜采用雨水调蓄(回收)、调节塘(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3居住区绿化沿排水低地的植物配置不宜太郁闭,应避免出现潮湿阴暗的区域。可选择部分观花观果的植物,注重季相搭配,满足小区精细景观植物配置需求。4已建成居住小区进行低影响开发改造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已建成小区实施低影响改造时,应满足规划要求,小区改造、提升、扩建时,低影响开发应结合实际,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消除小区积水点、增加透水率,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控制率、提升小区景观品质。2)对混接了阳台洗衣废水的雨水,应进行雨污分流,防止污水进入雨水系统。3)已建成小区低影响开发改造时应尽量保留小区原有植物,绿地宜选用乡土植物。6.3.2公共建筑1公共建筑包括学校、医疗、办公等场所以及工业仓储地块的住宿、办公等民用地块场所。2公共建筑宜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管断接、高位花坛、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旱溪、绿色屋顶、雨水回用、湿塘水系等低影响开发设施。3公共建筑屋面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屋面雨水控制与利用,屋面坡度小于15°的单、多层建筑宜优先采用绿色屋面。绿色屋面的渗滤水及超渗雨水可直接排放或进入雨水回用设施。6.3技术措施6.3.1居住区1居住区宜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管断接、高位花坛、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旱溪、渗透沟渠等低投资、易养护的低影响开发设施。2对不以雨水径流峰值控制及水资源利用作为低影响开发目标的建筑与小区,不宜采用雨水调蓄(回收)、调节塘(池)等低影响开发设施。3居住区绿化沿排水低地的植物配置不宜太郁闭,应避免出现潮湿阴暗的区域。可选择部分观花观果的植物,注重季相搭配,满足小区精细景观植物配置需求。4已建成居住小区进行低影响开发改造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已建成小区实施低影响改造时,应满足规划要求,小区改造、提升、扩建时,低影响开发应结合实际,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消除小区积水点、增加透水率,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控制率、提升小区景观品质。2)对混接了阳台洗衣废水的雨水,应进行雨污分流,防止污水进入雨水系统。3)已建成小区低影响开发改造时应尽量保留小区原有植物,绿地宜选用乡土植物。6.3.2公共建筑1公共建筑包括学校、医疗、办公等场所以及工业仓储地块的住宿、办公等民用地块场所。2公共建筑宜采用下沉式绿地、雨水管断接、高位花坛、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旱溪、绿色屋顶、雨水回用、湿塘水系等低影响开发设施。3公共建筑屋面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屋面雨水控制与利用,屋面坡度小于15°的单、多层建筑宜优先采用绿色屋面。绿色屋面的渗滤水及超渗雨水可直接排放或进入雨水回用设施。4公共建筑场外有景观水体时,应优先采用收集处理后的雨水作为补水水源,并充分利用景观水体的调蓄空间,削减及延缓雨峰。266.4注意事项6.4.124灭蚊灯、苍蝇笼等辅助设施,避免蚊蝇滋生。6.4注意事项6.4.124灭蚊灯、苍蝇笼等辅助设施,避免蚊蝇滋生。6.4.2建筑与小区按绿色建筑规范或当地节水要求设置雨水回用设施时,可作36.4.3传染病医院的雨水、含有重金属污染和化学污染等地表污染严重的场地雨水不得进入雨水回用、景观水体等低影响设施。277 城市道路7.1一般规定7.1.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应包括道路高程设计、绿化带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与常规排水系统及超标雨水行泄通道衔接设计。7.1.2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为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路段,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7.1.3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以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为原则,在满足城市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7.1.4道路宜优先利用道侧周边绿地,进行进行低影响开发,道路设计时应注意竖向衔接,能够让道路雨水进入周边绿地的低影响设施中。7.1.5(车行道)径流雨水排入绿地时,在低影响开发设施前端,应设置沉淀池(井)、弃流井(管)等设施,对进入绿地内的初期雨水进行预处理或弃流,以减缓对绿地环境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影响。7.1.6在满足同等道路功能的前提下,道路横断面设计宜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需求,优先选用含道侧绿地的横断面形式。进行低影响开发的绿化隔2.5m,但在重要的景观节点、道路交叉口、城市景观区及易7 城市道路7.1一般规定7.1.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应包括道路高程设计、绿化带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与常规排水系统及超标雨水行泄通道衔接设计。7.1.2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为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路段,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7.1.3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以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为原则,在满足城市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7.1.4道路宜优先利用道侧周边绿地,进行进行低影响开发,道路设计时应注意竖向衔接,能够让道路雨水进入周边绿地的低影响设施中。7.1.5(车行道)径流雨水排入绿地时,在低影响开发设施前端,应设置沉淀池(井)、弃流井(管)等设施,对进入绿地内的初期雨水进行预处理或弃流,以减缓对绿地环境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影响。7.1.6在满足同等道路功能的前提下,道路横断面设计宜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需求,优先选用含道侧绿地的横断面形式。进行低影响开发的绿化隔2.5m,但在重要的景观节点、道路交叉口、城市景观区及易影响大乔木的生长的部位,不宜进行低影响开发。7.1.7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雨水径流汇入。7.1.8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行泄通道相衔接,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顺畅。7.1.9易积水路段可利用道路周边洼地与公共用地的地下空间建设雨水调蓄设施,调蓄设施应与市政工程管线设计相协调。287.1.10竖向及断面形式,布置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或对雨水径流污染具有较强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7.1.11树时,宜对乔木种植区域进行岛式种植,避免生物滞留设施对乔木生长产生影响。7.1.12现状道路改造时,宜结合低影响开发理念对人行道、绿化带进行改造。条件允许时,宜对现状道路横断面进行优化设计。7.2典型设计流程7.2.1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预处理后引入低影响7.1.10竖向及断面形式,布置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或对雨水径流污染具有较强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7.1.11树时,宜对乔木种植区域进行岛式种植,避免生物滞留设施对乔木生长产生影响。7.1.12现状道路改造时,宜结合低影响开发理念对人行道、绿化带进行改造。条件允许时,宜对现状道路横断面进行优化设计。7.2典型设计流程7.2.1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预处理后引入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城市道路低影响典型设计流程如下:图7.2.1297.3技术措施7.3.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用,应根据项目总体布置、水文地质等特点进行,可参照选用如下:1渗透设施: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透水路面等。2储存设施:雨水湿地;湿塘等。3调节设施:调节塘(池)等。4转输设施:植草沟等。5截污净化设施:环保雨水口、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7.3.2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路面,透水路面设计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7.3.3城市道路车行道不宜采用透水路面,当城市道路车行道部分采用透水路面结构时,其排水层应设渗排(管)设施,并接入排水系统。7.3.4道路红线内的机非隔离带进行低影响开发时,可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或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周边绿地宜设置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或雨水湿地。坡度较大的路段,应采用阶梯式绿化带,需要设置消能坎等设施。7.3.5面积、宽度较大的绿化带、交通岛等区域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等设施。7.3.6城市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植草沟),应采取必要的侧向防渗措施,防止雨水径流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对于底部不适宜下渗的路段,还应采取底部防渗措施。7.3.7调节塘(池)、植草沟等设施。立交路段内的雨水应优先导排至绿地内。7.3.8城市高架路下应根据建设条件和水质监测情况设置雨水弃流、调蓄、利用设施。7.3.97.3技术措施7.3.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用,应根据项目总体布置、水文地质等特点进行,可参照选用如下:1渗透设施: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透水路面等。2储存设施:雨水湿地;湿塘等。3调节设施:调节塘(池)等。4转输设施:植草沟等。5截污净化设施:环保雨水口、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7.3.2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路面,透水路面设计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7.3.3城市道路车行道不宜采用透水路面,当城市道路车行道部分采用透水路面结构时,其排水层应设渗排(管)设施,并接入排水系统。7.3.4道路红线内的机非隔离带进行低影响开发时,可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或生物滞留设施;道路周边绿地宜设置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或雨水湿地。坡度较大的路段,应采用阶梯式绿化带,需要设置消能坎等设施。7.3.5面积、宽度较大的绿化带、交通岛等区域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等设施。7.3.6城市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植草沟),应采取必要的侧向防渗措施,防止雨水径流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对于底部不适宜下渗的路段,还应采取底部防渗措施。7.3.7调节塘(池)、植草沟等设施。立交路段内的雨水应优先导排至绿地内。7.3.8城市高架路下应根据建设条件和水质监测情况设置雨水弃流、调蓄、利用设施。7.3.9式,确保道路雨水径流能够顺利流入低影响开发设施,人行道雨水通过表面径流、透水路面排至下沉式绿地、渗管(渠)等。307.3.10消能措施。7.3.11用环保型雨水口。7.3.127.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