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枣庄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历史】山东省枣庄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枣庄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页,第I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制度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夏商周设置的官员职位,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官员,是执政者,具有双重的身份地位,说明夏商周都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B项正确;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是西周宗法制的表现,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是商朝的内外服及西周的分封制,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国家和家族通过宗法制密切结合,夏和商宗法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2.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答案】D【解析】“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都体现了罗马和长安的重要性,换而言之,罗马和长安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的中心,D项正确;长安城的设计和罗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鉴关系,排除A项;两句谚语无法看出当时两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条条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如图是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的一幅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A.与民休息、独尊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皇帝继位时大多年幼,不得不依靠母族亲戚即外戚,等到皇帝长大后又依靠身边宦官联合诛杀外戚,又会造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而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也是东汉末期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与民休息”出现在西汉初期,“独尊儒术”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王莽改制、农民起义”发生在西汉末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初期,“党锢之祸”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成为庸。这一调整A.加强了农民的租役负担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直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D.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与北魏相比,唐初成年男子征税年龄延后和纳庸代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农民的劳动时间有了较充分的保证,农民赋役负担有所减轻,故D项正确;农民的租役负担有所减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征税标准改变和政府人身控制,排除B项;赋役负担减轻直接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5.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6.宋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十三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②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③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④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现象说明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已出现火药箭、火炮、火球、火蒺藜等多种火药武器,①③④表述符合题意,C项正确;“瓷器开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表述不正确,不是从宋朝开始的,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7.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天下万事万物,都遵循天理,天理精深的意蕴都已经包含在圣贤们的著作里了,所以可以通过读他们的书去求理,朱熹的核心观点为万事万物均遵循天理,可以通过读圣贤书的方式求得天理,“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认为万事万物都蕴含着天理,学习的目标在于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即学习的目标是要求得天理,这与材料中朱熹的核心观点接近,D项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陆王心学的内容,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这与朱熹认为的“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观点不相同,排除A项;“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强调人的自然欲求,是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且材料没有体现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项;“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认为理在万事万物之中,但没有涉及如何求理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8.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9.“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曾国藩、李鸿章等亦联而起。时封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A.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B.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消除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清朝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封疆大吏中汉人所占比例增加,实力增加,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但不是为其奠定基础,排除B项;藩镇割据是唐代的历史现象,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清王朝统治集团中满汉贵族的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10.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11.有学者说:“1927年和1934年的两次严重挫败,倒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两次大转折的契机。”两次转折顺利实现的共同原因是A.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共产国际的帮助C.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D.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党率领红军主力进行了长征,举行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由此可知,这两次转折顺利实现的共同原因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A正确;两次转折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无关,故B错误;第二次转折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故C错误;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两次转折也无关,故D错误。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同时期苏联东欧国家年均增长5.7%,非洲国家年均增长4.5%,拉丁美洲国家年均增长5.2%,亚洲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日本)年均增长5.2%。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中国实力已超越了苏东国家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性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开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五”计划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这正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正确引领的结果,C项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三大改造的结果,并非“一五”计划,且此时期苏联东欧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社会生产总值年增长远高于苏联东欧国家,排除A项;经济发展速度不等于国家“实力”,排除B项;“一五”计划时期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3.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A.丰富“一国两制”内涵B.设定香港自治底线C.肯定“港人治港”方针D.消除香港分裂势力【答案】B【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管理的权限问题,没有阐释“一国两制”,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可得出邓小平考虑的是对香港管理的底线,故B项正确;肯定“港人治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谈到香港分裂的内容,故D项排除。14.农牧业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在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剩余产品、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进而有了国家,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类文明产生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排除A项;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阶级、国家出现与文明产生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5.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发展,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下列关于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②古印度的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是莎草纸③古埃及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④舌希腊苏格拉底等人奠定了西方的哲学基础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的哲学思想由其学生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奠定了西方的哲学基础,①④C项正确;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古印度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排除ABD项。故选C项。16.雅典陪审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死刑后,有人劝他逃跑,遭到了拒绝。为此他打了个比喻,说法律是父亲或主人,自己是儿子或奴隶,儿子不能用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父亲或者奴隶不能用主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主人一样。由此表明A.法律面前所有雅典人一律平等B.苏格拉底不满法庭判决的结果C.维护法律即维护了城邦公共利益D.苏格拉底主张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苏格拉底遵守雅典法庭判决,维护法律的神圣,同时城邦利益至上已成雅典公民的共识,因此,遵守法律即是维护城邦利益。故答案为C项。A项,雅典法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对于奴隶、妇女、外邦人而言,是不可能享受法律所规定的各种政治权利,即使是自由人,也是严格按照财产多寡分享不同的权利,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苏格拉底不满法庭判决的结果,相反他认真执行法庭判决,拒绝逃跑,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苏格拉底主张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排除。17.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看来,以各种实用对象如从政、挣钱等为目的的智术的流行,恰恰败坏了人们的德性,智者们正是导致人们德性败坏的罪魁祸首。据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批评智者学派A.轻视教育B.功利至上C.善于诡辩D.违背天意【答案】B【解析】由“从政、挣钱等为目的的智术”“败坏了人们的德性”等信息可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智者学派过分强调功利,忽视道德,故B项正确;轻视教育、善于诡辩与违背天意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和D项。18.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统治呈现出多种因素混合的现象。该帝国A.首次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B.有利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C.利用罗马法维系地中海200多年和平D.推广先进文化全面取代原有制度文化【答案】B【解析】根据“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统治呈现出多种因素混合的现象”可知有利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首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就分崩离析,并没有维系200多年的和平,排除C项;全面取代原有制度文化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9.古代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在其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都曾出进行过大规模的武力扩张,而在爱琴海域的古希腊诸城邦,则更注重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等手段向周边地区进行殖民。造成这种不同扩张方式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传统文化 B.社会管理方式C.文明开化程度 D.社会经济形态【答案】D【解析】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农业经济比较发达,通过武力扩张领土,古希腊诸城邦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等手段向周边地区进行殖民,扩张方式不同主要源于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故选D;ABC都不是产生不同的根本原因,排除。20.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特定的仪式,在封臣的效忠暂词中除却强调封臣的职责与义务外,还提及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可以自行离开封君。这表明封君与封臣的关系()A.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以封君为绝对核心 D.按照等级严格划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特定的仪式,在封臣的效忠暂词中除却强调封臣的职责与义务外,还提及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可以自行离开封君”及所学可知,封君授土地给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封君要善待封臣,否则封臣可以自行离开。由此可见,封君与封臣之间存在双向契约的特征,A项正确;封君与封臣是以土地为纽带,排除B项;欧洲各级封建主之间只效忠于其直接上级,隔级之间无单向度的效忠关系,封臣并不是以封君为绝对核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封君与封臣之间的等级划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1.“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是()A.自给自足 B.商品经济 C.封君封臣 D.市民自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可以看出,西欧封建庄园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组织,A项正确;材料主要内容是庄园经济,庄园经济是农业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排除B项;材料主要内容是庄园经济,庄园是农业经济组织,封君封臣是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庄园,是农村组织,不是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22.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A.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B.使日本发展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C.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D.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唐朝的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大化改新”缓和了日本社会矛盾,稳定了政局,但不是日本社会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排除A项;日本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大化改新”的措施,不是日本社会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排除C项;日本在幕府时代,天皇权力被架空,排除D项。故选B项。23.如图反映出阿拉伯帝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是A.沟通了亚非欧地区贸易往来 B.为新航路的开辟积累了财富C.使全球各地建立了直接联系 D.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答案】A【解析】根据地图可以看出,阿拉伯作为中心沟通了亚非欧地区贸易往来,A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与新航路的开辟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B项;使全球各地建立了直接联系,说法错误,排除C项;建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A项。24.古代美洲的印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属于其文明成就的是()①培育出马铃薯、玉米和番茄②发明“浮动原地”③修建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④历法采用60进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本题要求归纳印第安人文明成果,据所学,培育马铃薯、玉米和番茄,发明“浮动原地”和修建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均为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成果,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据所学,历法采用60进制的是古代西亚的古巴比伦人,不是美洲的印第安人,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25.有学者认为在葡萄牙、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时候,奥斯曼帝国还没有扩张到阻断东西方传统商路的程度。但也有学者指出,奥斯曼帝国自1299年建立以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扩张,的确会对传统东西方之间的陆路商贸路线构成威胁。材料表明()A.历史的真相因为久远难以查明 B.历史结论必须得到考古证实C.新航路开辟与奥斯曼帝国无关 D.历史解释应进行多角度分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西葡和奥斯曼帝国)。据材料“奥斯曼帝国还没有扩张到阻断东西方传统商路的程度……的确会对传统东西方之间的陆路商贸路线构成威胁”,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鉴于立场或是角度的不同,对于奥斯曼帝国是否威胁商路,存在争议,体现出历史解释应进行多角度分析,D项正确;历史真相有时是可以通过文物和文献,进行查明的,排除A项;历史结论不一定得经过考古证实,排除B项;从两位学者对奥斯曼帝国的评价,说明新航路开辟与奥斯曼帝国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26.1497年,一位葡萄牙航海家告别里斯本,带领四艘武装商船在茫茫大海里航行了三个多月,最终到达印度。下列各项中,这位航海家此行到过的地点是()A.好望角 B.巴哈马群岛 C.菲律宾群岛 D.麦哲伦海峡【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497年,达伽马率船队从里斯本出发,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达印度,A项正确;巴哈马群岛是西印度群岛的三片群岛之一,达伽马并未经行此处,排除B项;菲律宾群岛是亚洲南部马来群岛的组成部分,西滨南海,东临太平洋,达伽马并未经行此处,排除C项;麦哲伦海峡位于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由火地岛等岛屿围合而成,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于1520年首次通过该海峡进入太平洋,故得名,排除D项。故选A项。27.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之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对该协定的认识正确的是()A.麦哲伦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发现了香料群岛B.西班牙凭借麦哲伦的航行垄断欧亚香料贸易C.对金银财富的需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D.西班牙在此发展种植园经济并屠杀印第安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8年(西班牙)。根据材料“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可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签订了协定,这种利益分配方式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反映出对金银财富的需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麦哲伦发现了香料群岛,排除A项;西班牙没有垄断欧亚香料贸易,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没有提及种植园经济并屠杀印第安人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8.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传播到欧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发展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仅是材料的一部分,A选项排除;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是材料的一部分,B选项排除;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C选项排除。29.17世纪50-60年代,英国政府通过了《航海条例》,规定输入英国的产品只能由英国船只或北美殖民地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也只许英国船只运送。上述规定A.削弱了西班牙在拉美的势力 B.冲击了葡萄牙对商路的垄断C.加剧了英法对北美地区争夺 D.打击了荷兰的商业霸主地位【答案】D【解析】17世纪50-60年代是殖民争霸时代,当时荷兰是海上殖民霸主,其航运业发达,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为了打击荷兰,D正确;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西班牙从此衰落,排除A;葡萄牙在这一时期并不能威胁到英国,排除B;《航海条例》主要针对航运业,与法国无关,排除C。30.15世纪末以后的100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27.6万公斤。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在1545—1560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达到平均每年5500公斤和24.6万公斤。这种现象A.表明西欧成世界贸易中心B.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C.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D.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C正确;通过材料不能说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也不能说明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A、B、D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开大学历史系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材料二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选自洪亮吉《意言·治平篇》(1)指出材料一中清朝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并概括材料二中提出的具体应对措施。【答案】(1)时期:1734年~1762年(或雍正和乾隆前期)。原因: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种植不断推广;政府政策推动(摊丁入亩);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影响。(任答三点即可)(2)问题:人多地少;水旱疾疫等灾害;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问题。(任答两点即可)措施:充分利用现有土地;组织移民垦荒;减免赋税;倡导节约;抑制兼并;限制人口数量;政府赈济。(任答四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时期:根据材料一图表信息可得出:1734年~1762年(或雍正和乾隆前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可归纳为: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种植不断推广;政府政策推动(摊丁入亩);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影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问题:根据材料二“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得出:人多地少;根据材料二“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得出:水旱疾疫等灾害;根据材料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遵上之约束乎”得出: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问题。措施:根据材料二“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得出: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根据材料二“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得出:组织移民垦荒;根据材料二“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得出:减免赋税;根据材料二“禁其浮靡,抑其兼并”得出:倡导节约、抑制兼并;根据材料二“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得出:政府赈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限制人口数量。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方主流史学界认为,在“封土建国”“主权分散”含义上,中国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feudalism)有形貌上的类似之处:土地、人民和权力被层层分封;有采邑(领地)的世袭贵族,对上面的王者,既承担军事及财赋义务,又具备政权独立性;对下面的采邑内的附庸,则是政治、经济上的主宰者。这些特征是东西方封建制度所共有的,但二者的结构和宗旨又存在明显差别。西欧的封建制度,含义包括强权者对弱者的“保护”和弱者为强权者“服役”这两个侧面,是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崩解后,战乱频仍、匪盗横行的背景下强权者通过提供保护以赢得对民众和土地的控制而建立的一种互患性契约关系,可称之为“契约封建制”。与之相比,中国西周的分封制,是作为军事征服者的周天子将土地与人民封赐给子弟及功臣,臣属继续往下作“次分封”,领主与附庸间没有契约可言,而是由宗法关系相维系,通过血缘纽带及血亲伦理实现领主对附庸控制的“宗法封建制”。——摘编自冯天瑜《封建考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中国西周的分封制体现了文明的多元特征。阐述:西欧的封建制度是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崩解后,战乱频仍的背景下,民众与贵族建立的一种互惠性契约关系,它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庄园农奴制的基础之上,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城市兴起和王权的加强而逐渐瓦解;西周的分封制,是武王伐纣灭商之后为有效管辖东部的广大领土,在内外服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血缘纽带而形成的行政管理制度,其家国同构的特征对加强中华民族心理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逐渐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两种制度都是为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权力和义务相交织,等级森严的结构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起到维系统治的作用,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各自经济水平和环境差异,各个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制度,这些制度有相似之处却不全然相同,体现了人类文明早期的多元特征。示例二:论题: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与中国西周分封制的比较。阐述: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中国殷周的分封制都是为适应当时的社会背景,维护统治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受封者都承担一定的义务又在辖区内有一定的自主权;最高统治者都未实现中央集权,往往会出现分裂割据、混战不断。西欧的封建制度是罗马帝国中央集权崩解后,战乱频仍的背景下,民众与贵族建立的一种互惠性契约关系,它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庄园农奴制的基础之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城市兴起和王权的加强而逐渐瓦解;而西周的分封制,是武王伐纣灭商之后为有效管辖东部的广大领土,在内外服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血缘纽带而形成的行政管理制度,其家国同构的特征对加强中华民族心理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逐渐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综上所述,两种制度都是应运而生、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有相似之处却不全然相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起到维系统治的作用,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示例三:论题:中国西周分封制的利与弊。阐述:我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用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对增强家族的认同感、深聚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封制带来了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推动了疆域拓展、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它对中国文化也造成了许多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强调血统,使人不能逾越森严的等级,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中华民族过分重视人情关系,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重人治轻法治。时至今日,分封制的利弊在中国文化中仍然产生着影响,这样让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完美的制度,但要有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的态度。【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和西周(中国)。首先,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如拟定论题: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中国西周的分封制体现了文明的多元特征。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中国西周的分封制的产生背景、内容、影响等绝对分析。最后,概括总结可知:因为各自经济水平和环境差异,各个文明产生了不同的制度,这些制度有相似之处却不全然相同,体现了人类文明早期的多元特征等等。也可以以“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与中国西周分封制的比较”为论题,以两种制度的背景、内容、影响的异同点比较分析即可。或者以“中国西周分封制的利与弊”为论题,从分封制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等方面予以论述等等。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世纪的欧洲,香料的用途广泛,可用来烹饪菜肴、配制药剂、制作香薰。在大部分欧洲人眼中,香料比黄金更加重要,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世纪以来欧洲进入小冰河期,气温偏低且十分干燥,不适合种植肉桂、丁香和胡椒等作物,因此高度依赖产自印度、中国及东南亚的香料。在传统贸易体制下,香料需要辗转陆路和海路,或横跨中国及欧亚草原,或途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后进入地中海,最后才能抵达欧洲,耗时极长且运费高昂,一路上香料要在不同商贩手中转手十余次,每次转手都会使价格飙升。阿拉伯人为了维护自己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还隐瞒各类香料的原产地,以便坐地起价,攫取大量财富。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切断了亚欧之间历史悠久的陆路香料贸易通道。为满足本国对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