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控关键技术_第1页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控关键技术_第2页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控关键技术_第3页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控关键技术_第4页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控关键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玉米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技术培训班,2022.07.06

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控技术

内容

➢玉米生产与病虫害发生概况

➢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主要害虫发生规律

➢防治技技术

玉米生产与病虫害发生概况

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的20%左右。

➢1998年玉米总产1.329亿吨,超过小麦(1.097亿吨),成为第二大粮食作物

➢2002年玉米播种面积2463.3万公顷,超过小麦(2390.8万公顷)。

➢2007年播种面积3002.37万公顷,超过水稻(2897.27万公顷),播种面积跃居粮食作物第

一位。

➢2011年总产2.113亿吨,超过水稻(2.028亿吨),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

➢2015年播种面积4496.8万公顷,总产2.649亿吨,创历史新高。

➢2019年播种面积4126万公顷,总产为2.607亿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

➢一些新发或次要病虫害,在全国或局部严重危害,甚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耕作栽培制度改革与品种更新换代、全球气候变暖,玉米病虫为害日趋严重

➢2003年以来,玉米病虫害发生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1年:7165.7万公顷次(二点委夜蛾暴发)

✓2012年:8101.8万公顷次(二、三代黏虫暴发)

✓2013年:8157.5万公顷次(二代黏虫暴发)

✓2015年:7633.1万公顷次(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暴发)

✓2019年:5808.3万公顷次,(草地贪夜蛾入侵)

(来源: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测报处)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

➢我国已记载的玉米病虫害有309种,其中,病害53种,虫害256种,50多种

病虫害可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

◼主要病害: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纹枯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玉米锈病

(南方锈病和普通锈病)、灰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瘤黑粉病和粗缩病;鞘腐病

、北方炭疽病、圆斑病和线虫矮化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主要害虫:年发生面积在100万公顷的有亚洲玉米螟、粘虫、蚜虫、蓟马、叶螨、

双斑长跗萤叶甲、二点委夜蛾、棉铃虫、地下害虫和土蝗等10种(类)

◼2019年1月,世界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成为玉米上的重大害虫。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

1991—2020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发生防治面积和损失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

玉米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2013)

病虫害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实际损失

(万公顷)(万公顷)(万吨)(万吨)

玉米螟2412.71899.2673.3273.5

黏虫625.2550.7182.832.9

棉铃虫484.1347.750.625.9

大斑病603.1335.9100.383.0

锈病137.7110.319.69.3

总计8157.57063.11794.1639.7

中国玉米种植带

➢北方春播玉米区:自北纬40°的渤海岸起,经山海关,沿长城顺太行山南下,

经太岳山和吕梁山,直至陕西的秦岭北麓的以北地区。黑、吉、辽、宁和蒙的

全部,晋大部,冀、陕和甘部分,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0%左右。

➢主要病害: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穗腐病、瘤黑粉病、普通锈病、灰

斑病、弯孢叶斑病、纹枯病、北方炭疽病,苗期的根腐病和线虫矮化病。

➢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玉米螟、粘虫、玉米蚜、玉米叶螨、双斑萤叶甲等。

草地螟有些年份为害重。近年来局部棉铃虫为害加重。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南起北纬33°的江苏东台,沿淮河经安徽至河南,入

陕西沿秦岭直至甘肃省,包括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的全

部,北京、天津及河北大部,山西中南、陕西关中和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地区,

我国第二大玉米产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34%左右。

➢主要病害:小斑病、南方锈病、褐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瘤黑粉病、粗缩

病、弯孢叶斑病、纹枯病、苗期的根腐病。

➢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耕葵粉蚧)、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黏虫、蓟

马、二点委夜蛾、草地贪夜蛾(晚播玉米)、玉米蚜、玉米叶螨等。苗期甜菜

夜蛾为害加重,局部蜗牛、褐足角胸叶甲为害重。

➢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及陕西南部和

广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地区以及甘肃省的一小部分,我国第三

大玉米产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5%左右。

➢主要病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茎腐病、纹枯病、穗腐病、丝黑穗病、

锈病(南方锈病、普通锈病)、苗期的根腐病。新发病害玉米白斑病。

➢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弯刺黑蝽)、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黏虫、

桃蛀螟(四川、重庆夏玉米和秋玉米)、玉米蚜、玉米叶螨、稻绿蝽、甜菜夜

蛾、斜纹夜蛾等。广西局部铁甲虫、云南的一点缀螟等。

➢南方丘陵玉米区:北与黄淮海夏玉米区相连,西接西南山地丘陵玉

米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西、上海、台湾及江苏、安徽的南部,

广西、湖南和湖北的东部,该区鲜食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的6%左右。

➢主要病害:小斑病、茎腐病(包括细菌性茎腐)、穗腐病、纹枯病、南方锈

病、苗期根腐病。

➢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黏虫、甜菜夜蛾、

斜纹夜蛾、玉米蚜等。

➢西北内陆玉米区:包括新疆全部和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内蒙古的西

部。播种面积占全国的3.5%左右。

➢主要病害:茎腐病、穗腐病、瘤黑粉病、普通锈病。

➢主要害虫:为地下害虫(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玉米蚜、双斑长跗萤

叶甲、玉米叶螨、三点斑叶蝉、白星花金龟等。

主要玉米病害发病规律

苗期病害大斑病

小斑病

叶斑病灰斑病

弯孢叶斑病

锈病

北方炭疽病

褐斑病

病毒病矮花叶病

粗缩病

主要病害

纹枯病

叶鞘病害

鞘腐病

茎腐病

瘤黑粉病

黑粉病丝黑穗病

穗腐病玉米螟

镰孢苗枯病

◼玉米镰孢苗枯病在我国具有较广泛的分布,目前在夏玉米区与北方春玉米区

为常发病害。

➢发病部位:全株

2022/7/6

镰孢苗枯病

➢发病规律:镰孢苗枯病致病菌拟轮枝镰孢具有很强的腐生能力,能在玉米残体

上存活,也能够在土壤中越冬,还能够通过种子携带的方式传播。因此,种子

和土壤是拟轮枝镰孢越冬的主要场所。播种后,种子携带的病菌直接侵染幼苗

,土壤中的病菌也能够在种子萌发后直接侵染根系。病菌能够在侵染根系后通

过维管束系统传播至植株上部,在收获后随着秸秆还田被送入土壤中并越冬

➢种子带菌是该病进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2/7/6

玉米腐霉根腐病

➢腐霉根腐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的相关省份,如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夏播玉米

区。由于玉米播种后遇到降雨或土壤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湿度,因此极易发生此病

害。多种腐霉菌可以引起玉米根腐病。

➢发病部位全株

2022/7/6

玉米腐霉根腐病

➢发病规律腐霉菌为土壤中的习居菌,能够在土壤中腐生生长,其卵孢子具有

很强的抗逆性,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病菌侵染玉米的根系后,导致幼苗死

亡或在生长后期引起腐霉茎腐病。病菌的游动孢子通过灌溉、降雨后形成的

流水在田间传播,病菌也可通过机械耕作而传播。死亡的幼苗或玉米收获后

的根系或发病茎秆都可能返回到土壤中,因此病菌能够顺利在土壤中存活并

不断扩大群体,形成翌年的侵染源。

2022/7/6

玉米线虫矮化病

➢发病部位:全株

➢发病规律:病原为长岭发垫刃线虫。土壤中线虫数量和发病率密切相关,低温干

旱有利于该病发生。品种间抗性表现差异显著。

➢以辽、吉、黑为主,内蒙古赤峰、通辽、河北北部、北京延庆、山西五台有发生

长岭发垫刃线虫

2022/7/6Trichotylenchuschanglingensis

(石洁供图)

大斑病

➢大斑病是北方和西南发生最为普遍、为害最重的病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在东北春玉米

区暴发流行。随着抗性品种的广泛推广应用,其严重为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本世纪以来,由于

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大斑病多次暴发流行。2003-

2004年,在北方和西南大范围流行;其后又出现连续多年的偏重和暴发流行。

➢发病规律: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翌年随风雨和气流传到玉米上引

起初侵染当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再侵染,整个生育期可发生多次

再侵染。温度20-25℃、相对湿度在90%以上利于此病害的发生发展。

大斑病

➢2012年吉林省大斑病暴发流行,受害玉米籽粒不饱满,果穗短而细,秃尖程度严重,产量损失

在24.19%-46.15%

苏前富等,玉米科学,2013,21(6):145-147

小斑病

➢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及南方区主要病害,上世纪70-80年代曾严重发生。

➢发病规律:发病初期出现在抽雄的下部叶片,然后到中、上部叶片。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

子和子座等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随风雨传播到玉米上形成初侵染。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

可进行再侵染。该病发病最适温度是25℃,在湿度大于90%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故在中国北方7-8月多雨的年份易发病。

2022/7/6

南方锈病

上世纪末开始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发生,近年来发生加重,2021年大面积流行,北至北京、天津和辽宁,

造成玉米叶片枯死,早衰,损失严重。

发病规律:初侵染源多是来自南方通过高空远距离传播的夏孢子。病原菌在南方沿海地区玉米上越冬

后,夏孢子对气流远距离传播到内陆玉米上,遇到合适的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侵入,1年内可有多次再

侵染。温度在26~28℃,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南方锈病流行。

弯孢叶斑病

➢1996年在辽宁环渤海湾地区暴发,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局部发生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组织中越冬,也能以分生孢子越冬,翌年菌

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叶片上,在有水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侵入,

引起初侵染。分生孢子侵入后,3-5天即可表现症状,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属高温高湿型病害,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8~32℃,该病潜育期短,7-10天即可完

成一次侵染循环,故7~8月高温高湿或多雨季节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

(王晓鸣提供)

北方炭疽病

➢主要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云南高海拔地区发生。河北承德有发生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和病残组织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但种子带菌率低。

越冬后,病残体中的病菌在潮湿、温暖环境下恢复生长,产生分生孢子并借助气流和

雨水传播到附近的玉米幼苗上进行侵染。分生孢子萌发侵入叶片,经7~10d潜育期

后在叶片上可见病斑出现。在雨季到来时,病菌在病斑上产生大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

染,并扩散,导致暴发。属低温高湿病害,如冷凉高湿的山区或7~9月气温偏低、降

雨偏多的年份有利北方炭疽病流行。

(王晓鸣提供)

灰斑病

➢东北及西南区玉米的主要病害。

➢发生规律:发病初期出现在抽雄的下部叶片,然后发展到中部和上部叶片。病原菌

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子座等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随风雨传播到玉米上

形成初侵染。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发病最适温度是25℃,在

湿度大于90%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故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及北方7-8月

多雨的年份易发病。

褐斑病

➢黄海海夏玉米区重要病害

➢发病规律: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到叶片,

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在叶面游动并产生侵染丝,侵染玉米的幼

嫩组织。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温度较高(23℃-30℃)、湿度较大(相对湿度85%以

上),且阴雨日较多时,此病害易发生和流行。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叶

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抗病性降低,也易发生褐斑病。

丝黑穗病

➢北方春玉米和西南春玉米主要病害

➢发病规律: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以冬孢子的形式在土壤,粪肥和种子表面越冬,

成为次年的侵染来源。第二年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又经性结合后产生侵染丝,

玉米发芽和出苗过程中,从玉米幼芽和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病菌侵入后,蔓延

到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菌丝随玉米的生长发育而扩展到花芽和穗部。其发生

与菌源数量、气候因素、品种抗性、种植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瘤黑粉病

➢各玉米产区主要病害

➢发病规律: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中及病残体上越冬,也可沾附于种子表面越冬,

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越冬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昆虫

等传播,担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以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或从伤口侵入。

形成病瘤后,在病瘤内产生大量的冬孢子,随风雨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玉米生长

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

茎腐病

➢在我国曾于上世纪80年代暴发,已成为玉米生产上重要的病害,造成玉米植株的倒伏,

影响机械化收获。

➢发病规律:土传病害,幼苗期即可发病,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显症,乳熟后期至蜡

熟期为显症高峰。以孢子和菌丝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翌年

春天,孢子萌发,通过气流、灌溉水、机械和昆虫传播,从伤口和皮孔侵入进行初侵

染。条件合适时,迅速发病,不断进行再侵染。多年持续秸秆还田和玉米单一化种植,

导致土壤中茎腐病致病菌大量积累。

细菌茎腐病

➢发病症状:茎节上褐色软腐;由于髓分解和茎表皮腐烂,导致茎秆折断;有明显的臭味

➢发病规律:主要发生在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以及授粉结束后1-2周。病菌主要潜伏于

遗落在田间、地头的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年,通过风雨、昆虫传播到寄主植物上,

从植株的气孔和伤口侵入,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湿和30-35℃高温是细菌性茎腐病发

生流行的重要条件。灌溉后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容易导致该病暴发

成灾。低洼活排水不畅的地块发病重。虫害和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穗腐病

➢玉米穗腐病,是我国玉米生长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除籽粒腐烂造成直接产量损失

外,更重要的是致病菌产生多种毒素,导致品质的降低,对食品与饲料的安全带来

重大隐患,直接威胁到人畜健康。

➢镰孢菌是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优势致病菌,以拟轮枝镰孢和禾谷镰孢复合种为广泛分

布的优势致病种类。此外,还有木霉、青霉和曲霉等菌引起的穗腐病。

➢穗腐病籽粒又是储藏期库存籽粒霉变的侵染源和霉菌毒素的污染源。

➢穗腐病暴发机理的复杂性和田间病害防控的难度较高,品种抗病性普遍较低、籽粒

后期脱水慢的状况下,环境条件适宜时会频繁暴发,是玉米籽粒机械化直接收获的

重要障碍。

穗腐病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翌年随风雨、气流传播到穗上,

也可由害虫通过蛀食传播。温度、湿度和伤口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其它影响因

素有:果穗的直立角度,苞叶的长短、松紧程度以及穗期害虫的种类和为害程度等。

纹枯病

➢西南及南方区重要病害,在高湿度和较高温度条件下,病害对生产影响巨大。近年来在黄

淮海夏玉米区和北方春玉米区,随着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和水肥条件改善,纹枯病危害加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菌核状态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通过风雨、农事操作等侵

染下部叶鞘和衰老的叶片;随着下部发病组织的死亡,逐渐向上扩展至果穗及以上叶鞘表

面发病,病斑上长出的菌丝、孢子和菌核为再侵染源。高温高湿,利于病害流行。

玉米鞘腐病

➢2003年在山东省首次发现,发生范围和为害呈上升趋势,成为全国性病害。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菌核状态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通过风雨、农事操

作等传播到寄主叶鞘表面而发病,病斑上长出的菌丝、孢子和菌核为再侵染源。温

度26~32℃,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流行。

病原菌:层出镰刀菌Fusariumproliferatum

玉米粗缩病

➢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山东中南部、河南西部、江苏和安徽发病重,周期性暴发

➢发病规律:引起玉米粗缩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如果灰飞虱发生量大,

带毒率高,则玉米粗缩病发生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以侵染水稻、玉米、小麦和多种杂

草,可在水稻、小麦、杂草和传毒介体中越冬。夏玉米播种越早,发病越重。蒜茬玉米、

麦套玉米发病非常严重。

玉米粗缩病

➢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山东中南部、河南西部、江苏和安徽发病重,周期性暴发

➢发病规律:引起玉米粗缩病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如果灰飞虱发生量大,

带毒率高,则玉米粗缩病发生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可以侵染水稻、玉米、小麦和多种杂

草,可在水稻、小麦、杂草和传毒介体中越冬。夏玉米播种越早,发病越重。蒜茬玉米、

麦套玉米发病非常严重。

新发病害—玉米白斑病

➢2020年7月,云南中南部11个市(州),大面积暴发一种新病害,典型

症状为叶片上散布灰白色,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病斑,部分病

斑后期破裂形成孔洞。湖北鹤峰及四川西昌零星发生。病原检测及田

间症状,初步判断为玉米暗球腔菌叶斑病(Phaeosphaerialeafspot)

➢该病20世纪90年代已经在广西、贵州及云南零星发生,误认为是酸雨

或者除草剂药害损伤。

➢该病最初在印度报道,后传播到美洲和非洲。国外该病主要发生在高

降雨和温度适中的热带、亚热带高海拔地区。

➢病原菌存在争议,印度报道该病原菌为玉蜀黍暗球腔菌,被广泛接受。

Amaral等报道了几种病原可引起类似症状,认为可能由多种病原菌引

起。Paccola-Meirelles等认为细菌Pantoeaananatis为病原菌。

新发病害—玉米白斑病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代森锰锌可有效控制该病害,氧四环素田间防效为80-90%。

➢多数玉米品种感病。田间观察到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表明我国生产品种中有抗源。

感病

抗病

白点病文字和图片由河北农林科学院植保所石洁研究员提供

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

蛴螬

金针虫

地下害虫旋心虫

耕葵粉蚧

地老虎

玉米螟二点委夜蛾

棉铃虫

甜菜夜蛾蝼蛄

弯刺黑蝽

食叶害虫粘虫

双斑萤叶甲

草地螟

旋幽夜蛾

主要害虫玉米铁甲虫蚜虫

刺吸式叶螨

灰飞虱

玉米螟叶蝉

赤须盲蝽

钻蛀性桃蛀螟

条螟

大螟

玉米螟

棉铃虫

桃蛀螟

穗部害虫灯蛾类

金龟子

(一)地下害虫

地老虎

主要以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为主。

发生规律: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1年发生2~7代,以老熟幼虫

或蛹越冬。卵多散产在贴近地面的叶背面或嫩茎上,也可直接

产于土表及残枝上。

小地老虎

黄地老虎

蛴螬

➢为害玉米的主要有:华北大黑鳃金龟、东北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和黄褐丽金龟等。杂食性,寄

主范围广。

➢发生规律:年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1年1代,或2-3年1代,长者

5-6年1代。如大黑鳃金龟2年1代,暗黑鳃金龟、铜绿金龟一年1代。

金针虫

➢常见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还有褐纹金针虫和宽背金针虫等。

➢发生规律:一般2~5年完成1代,因种和地域而异。幼虫耐低温而不耐高温,以幼虫或成

虫在地下越冬或越夏,每年4~6月份和10~11月份在土壤表层活动取食危害。雄成虫善

飞,有趋光性。雌虫飞行能力弱,一般多在原地交尾产卵,故扩散为害受到限制,因此

在虫口高的田内一次防治后,在短期内种群密度不易回升。

沟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

褐纹金针虫

玉米耕葵粉蚧

➢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发现,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区苗期主要害虫

➢发生规律:以卵在卵囊中附在玉米根茬上或土壤中残存的秸秆上越冬,每年9-10

月雌成虫产卵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气温17℃左右时开始孵化。1年发生3代,以

第2代发生时间长、为害严重,主要为害玉米幼苗。1龄若虫活泼,没有分泌蜡粉,

是药剂防治最佳时期,2龄后开始分泌蜡粉,在地下或进入植株下部叶鞘中为害。

二点委夜蛾

➢2005年在河北省首次发现为害玉米苗;2011年黄淮海7省(市)夏玉米苗期暴发为

害,发生面积3318.73万亩。

➢发生规律:田间麦秸覆盖度高的垄虫口密度大,特别是高产田,为害重。白茬地虫

量极少,不发生为害。灭茬地、秸秆清除出去的地块虫口密度低,为害很轻或没有

为害。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每年发生4代,二代为主害代。

(二)刺吸式害虫

蓟马

➢主要有玉米黄呆蓟马、禾蓟马和稻管蓟马等,均属缨翅目,是黄淮海夏玉米苗期主

要害虫。

➢发生规律一年1~10代。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次年5月中下旬迁到

玉米上为害。干旱发生重。

玉米蚜虫

➢主要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棉蚜、荻草谷网蚜、麦二叉蚜等,均属半翅目蚜科,俗称

“腻虫”、“蚁虫”,以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为害严重。

➢发生规律:一年10-20代。主要以成蚜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翌年产生有翅

蚜,迁至玉米心叶内危害。雄穗抽出后,转移到雄穗上危害。大发生受品种抗性及气象条

件的影响较大,玉米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高温、干旱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叶螨

➢叶螨科的统称,俗称红蜘蛛。主要有截形叶螨、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等。在新疆则还有土耳

其叶螨、敦煌叶螨等。

➢发生规律:1年发生多代,以雌成螨在杂草根下的土缝、树皮等处越冬。翌年5月下旬转移到

玉米田局部危害,7月中旬至8月中旬形成危害高峰期。叶螨在株间通过吐丝垂飘水平扩散,

在田间呈点片分布。

(三)食叶与蛀茎害虫

亚洲玉米螟

➢我国玉米生产的最主要害虫,常年5-10%;大发生25%-30%,甚至更高。每年为害造成的损失

在600-900万吨。在新疆伊犁,还分布有欧洲玉米螟。

➢发生规律从北向南1年发生1-7代,以滞育的老熟幼虫在寄主茎秆、穗轴和根茬内越冬,第

二年的4-5月开始复苏、化蛹,进而羽化。幼虫复苏后必须饮水才能化蛹,如果此时干旱无

水可饮,发育将推迟。冬季多雪或春季有降水,化蛹整齐,发生高峰明显。成虫飞翔力强,

具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的生育期、长势和部位均有一定的选择,成虫多将卵产在玉米叶

背中脉附近,为块状。

亚洲玉米螟

心叶被害

被害正常正常

雌穗下茎秆折断

心叶期为害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

亚洲玉米螟

打苞期雄穗被害状

亚洲玉米螟

穗期被害状

草地贪夜蛾

➢2019年1月入侵我国,2020年全国27个省(市、区)1426个县见虫,玉米田发生面积

1999.13万亩,2021年发生与2020年相似。一类病虫害之首。西南及南方区玉米重大

害虫,黄淮海晚播玉米重要害虫。

➢生活习性:成虫白天常隐藏在玉米心叶中或叶背,主要在夜间羽化,并进行迁飞、

取食、交配和产卵等活动。成虫具有趋光性。初孵幼虫聚集为害,趋嫩性明显,可

吐丝随风迁移扩散至周围植株的幼嫩部位或生长点。多数老熟幼虫钻入土壤化蛹,

将土壤颗粒与茧丝结合成土茧。

赵胜园拍摄照片

草地贪夜蛾

➢发生规律:每年3月份开始从周年繁殖区迁入长江以南地区,4~5月份进入江淮;6月

迁入黄淮地区,7月迁入黄河以北地区,8月下旬以后陆续随季风开始回迁到华南地区。

棉铃虫

➢黄淮海夏玉米苗期和穗期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北方春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穗期为害加重。

➢发生规律:兼性迁飞害虫,东北及内蒙古等地棉铃虫从黄淮迁飞而来,东北不能越冬。1年

3~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6月下~7月为害玉米心叶,8月下~9月上旬为害玉米穗。成虫对

黑光灯趋性强,卵散产在叶片、叶鞘或花丝上。

粘虫

➢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全国各地。

➢发生规律1年2~8代,迁飞性害虫,33度以北地区不能越冬,长江以南以幼虫和蛹

在稻桩、杂草、麦田表土下等处越冬。翌年春天羽化,迁飞至北方为害,成虫有趋

光性和趋化性。低龄幼虫喜在马唐等禾本科杂草上取食。幼虫畏光,白天潜伏在心

叶或土缝中,傍晚爬到植株上为害,吃光植株后幼虫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为害。

粘虫

➢严重受害玉米籽粒干瘪,果穗短而细,秃尖程度严重,三代粘虫危害产量损失率

为25.79%~73.84%。

晋齐鸣等,玉米科学,2013,21(6):131-134

被害后后期果穗表现

桃蛀螟

➢黄淮海夏玉米区穗期主要害虫,西南区四川、重庆等地秋播玉米穗期重要害虫,西

南区夏播玉米面积扩大,桃蛀螟为害值得关注。

➢发生规律:1年2~5代。成虫有趋光性。玉米抽雄吐丝期到玉米田产卵,卵多单粒

散产在穗上部叶片、花丝及其周围的苞叶上。以老熟的幼虫在寄主的秸秆或树皮缝

隙中作茧越冬,翌年化蛹羽化。

稻蛀茎夜蛾(大螟)

➢西南及南方玉米区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以深丘区和山区危害较重,春播玉米重于夏

播玉米。近年来在黄淮海夏玉米区为害玉米苗。为害北线已经到河北邯郸大名县和山

东聊城的高唐县一带。

➢发生规律:1年3~7代,以幼虫在寄主残体中越冬,次年春天化蛹。成虫昼伏夜出,

越冬代成虫多选择5~7叶玉米苗基部第2、3叶叶鞘内侧产卵,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

初孵幼虫群集在幼苗叶鞘内取食,2龄后蛀入茎内取食。有转株为害习性。

双斑长跗萤叶甲

➢本世纪初在陕西关中为害夏玉米,目前是北方春玉米和西北区玉米主要害虫,黄淮

海局部为害(河南新乡、鹤壁)加重。

➢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滞育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幼虫在

土中取食作物根部和杂草。双斑萤叶甲成虫有群集性,高温干旱利于虫害的发生,

粘土地、地边杂草多的地发生重。

双斑长跗萤叶甲

幼虫为害玉米主根及根系被害情况被害株根系发育不良

2022/7/6

草地螟

➢北方春玉米区,特别是农牧交错区玉米的重要害虫,周期性发生。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3代,越冬成虫一般5月上中旬出现,6月上中旬盛发。1代幼虫6月

中旬至7月中旬严重危害期,第2代幼虫一般年份危害很轻。幼虫有结网、假死的特征,

初孵幼虫聚集在田间杂草的叶子上啃食危害,3龄后,食量大增,转移到玉米上为害。成

虫有很强的趋光性,经常成群聚集在开花植物上取食花蜜。

2022/7/6

一点缀螟

➢一点缀螟(Paralipsagularis),原记载为仓储害虫,在云南省发现为害玉米果穗。德宏州,玉米果穗平

均被害率达24.3%,在芒市勐嘎镇,为害程度最重,被害率均达62.0%。广西、贵州和藏南有发生为害

玉米果穗。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和越南为害玉米果穗。

➢发生规律:德宏每年发生2-3代。幼虫多聚集潜藏在果穗顶为害,然后向果穗中下部扩散;玉米收获后,

转移到秸秆上蛀食并以老熟幼虫越冬。成虫喜产卵在玉米花丝和苞叶上。在7-8月,幼虫多聚集在果穗

上为害,严重时一个果穗多达20头幼虫,并诱发穗腐病,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

雌蛾雄蛾

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

玉米生产特点与防控技术选择

➢病虫害高发时期:出苗-4叶期、抽雄-灌浆后期

➢苗期病虫害特点:地下害虫活动范围小、苗期小受害重

➢苗期为害影响大:缺苗断垅、苗弱小

➢病害多发生在抽雄以后,农民无预防意识

➢病害是否发生及发病程度受品种和气候条件影响极大

➢地老虎、黏虫迁飞性,暴发性,易成灾

➢穗期病虫害严重影响生产与品质,防控难

➢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但极少抗虫

防控对策:

农业防治+抗病品种+统一药剂防治

2022/7/6

玉米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

➢苗期:保苗(苗全、苗壮)。苗全是保证产量的最基本要求

➢穗期:保穗(穗数、穗粒数和粒重)

2022/7/6

玉米病虫害防控的三道防线

➢抗病虫品种➢种子包衣

土传、流行性及难治理病害种传及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

➢生长中后期期施药

防虫控病压流行

农业防治-钻蛀性害虫

➢秸秆处理与秸秆还田:秸秆粉碎还田,消灭玉米螟等在秸秆化蛹和越冬的钻蛀

害虫

秸秆粉碎后旋耕,玉米螟越冬种群下降93.2%;秸秆还田覆盖地表,下降74.6%;秸秆碎混,

下降86.9%,秸秆粉碎翻埋,降低87.8%。而高留茬田玉米螟种群数量仅下降58.0%。

农业防治

➢秋季深翻降低土栖害虫的种群数量:秋季深耕,可以破坏地下害虫和害虫其越冬

场所,压低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对玉米的为害

➢利用栽培技术提高植株抗性水平:平衡施肥,避免过量使用氮肥,增施钾肥,适

期灌水

➢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切断虫源传播途径:田边地头杂草是许多害虫的栖息场所

,如玉米叶螨,在转移到玉米田为害前,主要在田边地头杂草上繁殖,玉米出苗

后向玉米田转移。初孵和低龄黏虫喜欢在禾本科杂草上取食。及时清除田边地头

杂草,可有效减轻害虫的发生。

农业防治

➢充分利用抗性品种

–玉米品种间抗病虫差异明显,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叶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

、瘤黑粉病等病害最有效的措施。

抗病品种(抗大斑病)感病品种

物理防治

➢利用灯光+性诱剂诱杀越冬代玉米螟、黏虫等成虫

投射式杀虫灯

种子处理技术

➢种衣剂是农药安全使用的重要措施,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和苗期病虫害,精准用

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苗全、促苗壮、利苗齐。

✓根据当地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的种类,选择合适的种衣剂

种子处理技术

➢控制种子传播/土传病害的种衣剂选择

✓选有内吸作用、持效期长,杀灭种子表面和内部病原菌

⚫一般真菌病害:含有福美双/咯菌腈等广谱杀菌剂成分

⚫腐霉根腐病:含有精甲霜灵杀卵菌剂成分

⚫丝黑穗病: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杀菌剂成分

⚫瘤黑粉病:含有氟唑环菌胺成分

⚫线虫矮化病:含有丙硫克百威、硫双威杀线剂成分

种子处理技术

➢氟虫腈、噻虫胺、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种衣剂对地下害虫有

很好的防效

➢噻虫胺、溴氰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有內吸作用的杀虫剂,对苗期

地上害虫有很好的防效,3叶期前防治效果最好,6叶后效果较差。

➢噻虫胺、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种衣剂对玉米生长中后期玉米蚜虫有很好的

防效。

种子处理技术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石洁

团队研发的新型生物与化学复合种子处

理技术防治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对照

田采用常规种衣剂(咯菌腈,精甲霜灵

,噻虫嗪);示范田玉米茎腐病平均发

病率3.0%,对照田平均发病率55.0%。

防治效果达到94.5%,增产20.8%。

2021年9月30日唐山滦县

种子处理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陈捷团队研发的木霉菌种衣剂拌种对茎腐病有很好防效

90%

80%

70%

60%黄糯玉米

黄糯玉米对照

50%处理

40%

30%

20%

10%

超甜5号超甜5号

处理对照

0%

TATBTCT1T2T3CK1CK2

-10%上海,2009,防效60-75%

浙江东阳,2009

生物防治

➢玉米茎腐病为我国玉米各主产区主要病害,可引起严重减产和倒伏,已成为机械化收获的主要

障碍,目前国内外均无有效防控措施。上海交大陈捷教授团队研发的木霉菌颗粒剂,对茎腐病

平均防效65%,增产10-41.7%。

木霉菌颗粒剂产品、抑菌效果及获奖证书生物防治玉米茎腐病田间效果

生物防治

➢土壤中施用木霉菌颗粒剂防治玉米茎腐病

2013年,河北定兴

2014年,四川成都

生物防治

高秆喷雾机喷施Bt制剂

无人机喷洒白僵菌粉剂

无人机喷施白僵菌(喷雾)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Bt制剂、白僵菌、木霉菌等

Bt生物杀虫剂G033A,在齐齐哈尔心叶末期防治亚洲玉米螟大面积示范,对玉米螟的平均防

治效果为76.85%;挽回产量损失率为9.23%。示范区玉米籽粒成熟度好,籽粒饱满,穗腐病发病

率明显降低,质量均明显好于空白对照;在辽宁沈阳防治黏虫,7天防效达到99%;在安徽宁国、

河南新乡田间防治草地贪夜蛾试验,7天的防效超过80%,与化学农药相当,是防治玉米田鳞翅目

害虫高效生物杀虫剂。

Bt制剂白僵菌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人工释放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连续多代释放,对玉

米螟等控制效果明显。草地贪夜蛾重要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和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有很

好的控制作用。

➢无人机投放赤眼蜂已经在生产上得到示范应用。

无人机投放放蜂器

人工释放蜂卡放蜂器

蜂卡无人机投放蜂卡

黏虫暴发应急防控

➢低龄阶段防治,3龄前

✓在黏虫卵孵化初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

✓玉米米田虫口密度二代达30头/百株和三代50头/百株以上时,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

虫剂喷雾防治。

防治方法叶螨的防控

➢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叶螨的种群数量

➢在玉米苗期,及时防治周边作物及田边杂草上的红蜘蛛

➢及时灌溉,特别是在抽雄时遇高温干旱

➢田间点片发生时及时防治。8%阿维•哒螨灵EC和5%噻螨酮WP对红蜘蛛防治效果好,

喷雾时注意喷洒叶背。

何康来提供

后期叶斑病防控前移技术

➢对于感叶斑病品种或叶斑病发生重的年份,在大喇叭口后期及时施用高效內

吸杀菌剂,对于叶斑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推荐药剂:嘧菌酯+苯醚甲环唑(阿米妙收)、丁香菌酯•戊唑醇+嘧菌酯、丙

环•嘧菌酯(扬彩)、苯甲丙环唑、嘧菌酯(阿米西达)、苯醚甲环唑等

后期叶斑病防控前移技术

该技术已经在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多省推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