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1页
油茶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2页
油茶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3页
油茶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4页
油茶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XX/XXXXX—XXXX油茶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油茶软腐病的病情分级和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本标准适合江西省境内油茶软腐病的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8321.8-200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GB/8321.9-200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合本文件3.1真菌Fungis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coenocytichypha),后者称有隔菌丝(septatehypha)。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chitin),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3.2油茶软腐病(AgaricodochiumCamelliaLiu,WeietFan,SP,nov)又称落叶病,是油茶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油茶的叶片、芽和果实,也可为害萌发的新梢,引起软腐不规则病斑,导致大量落叶和落果。注:病害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3.3综合防治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有机地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理环境、植物和微生物区系、寄主的抗病性及病原物的生存等进行适当的控制和调节,把有害生物的发生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实现有害生物的安全有效控制,保存生态平衡。4统计单位的解释及计算方法4.1发病率%=(发病株数/实际调查株树)×1004.2受害株率%=(受害株数/实际调查株数)×1004.3叶片受害率%=(受害叶片数/实际调查叶片数)×1004.4感病指数=[∑(各病级株树×该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树×最高一级代表数值)]×100。5病害程度分级病害程度分级标准参见附录B6病情诊断6.1现场诊断按照附录A及LY/T2680-2016进行现场鉴定。6.2室内鉴定现场不能确诊的,取样带回实验室进行保湿培养,按照LY/T2680-2016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不确定或仍不能做出鉴定的,送样至具资质的检疫机构或其委托的科研教学单位鉴定,并附上林间症状照片。7防治措施7.1检疫措施7.1.1加强油茶苗木、接穗的调运检疫,一经发现则立即按《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处理,禁止从疫区引进种苗。7.1.2发现带病原菌的接穗、砧木、苗木等植物繁殖材料应及时销毁,不得引入新油茶园或油茶采穗圃。7.2营林措施7.2.1降低油茶栽植密度(建议3*3.5米)。7.2.2加强油茶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7.3建园要求与品种选择7.3.1宜在没有发生油茶软腐病病的地区建园,建园时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7.3.2宜在无病区建设油茶采穗圃,有条件的应推广应用脱毒苗。7.4防治方法7.4.1采用无病且生长健壮的油茶苗造林。7.4.2对油茶林进行整形修剪,使油茶林通风透光,适时追肥,增强树体的抗逆能力。7.4.3清理病叶、病枝、病果,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源。7.4.4每年3月上旬、4月中旬、5月上旬使用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全树喷雾,喷药应选晴天为宜。7.3.5及时防治其它病虫害。附录A(资料性附录)油茶软腐病识别特征A.1叶病斑可在叶片任何部位发生。侵染点最初出现针尖样大的褐色水渍状斑,侵染点1个到多个,扩大联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如遇连续阴雨天气,病斑扩展迅速,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呈淡黄褐色,常在2-3d内脱落。如遇天气转晴,病斑扩展缓慢,棕黄色至黄褐色,中心褐色,边缘明显,病叶不易脱落,有的可留树上越冬,来年3月脱落。在高湿度下或多雨后的晴天,病班上易产生乳黄色、浅灰色至灰绿色的颗粒状分生饱子座。A.2嫩梢和幼芽受害芽或梢初呈淡黄褐色,并很快凋萎枯死,呈棕褐色,可留树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其上可产生大量蘑菇型分生孢子座。A.3果实感病果实最初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展成为土黄色至黄褐色圆斑,如遇阴雨天,病斑迅速扩大,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组织软化腐烂,有棕色汁液溢出。如遇高温干旱天气,病斑呈不规则开裂。A.4发生时间该病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分别为3月中旬至6月下旬、9月下旬至11月上旬。附录B(资料性附录)油茶软腐病病害程度分级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80)林护字第1号文件,病害为害程度的分级标准见表B.1。表B.1油茶软腐病病害程度分级标准病害等级代表数值发病程度Ⅰ0无病或几乎无病Ⅱ11/4以下叶片或果实上出现病斑Ⅲ21/4-1/2的叶片或果实出现土黄色或褐色病斑Ⅳ31/2-3/4的叶片或果实出现土黄色或褐色病斑Ⅴ43/4以上的叶片或果实出现明显病斑,且严重落叶、落果附录C(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1]李石磊.油茶主要病害高效广谱复配杀菌剂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2]冉隆贤,吴光金,林雪坚.油茶软腐病的鉴别和防治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1998(01):37-39.[3]魏安靖,戚英鹤,杜红亮.油茶软腐病防治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03):82-87.[4]魏安靖,戚英鹤.油茶软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5(01):93-96.[5]戚英鹤,魏安靖.油茶软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座的观察研究[J].华南农学院学报,1983(03):16-22.[6]魏安靖,戚英鹤.油茶软腐病防治试验[J].森林病虫通讯,1983(01):14-17.[7]戚英鹤.油茶软腐病病原菌的研究[J].浙江科技简报,1983(06):8-9.[8]刘锡琎.就油茶软腐病病原菌分类问题与戚佩坤等同志商榷[J].微生物学报,1982,22(04):387-389.[9]魏安靖,戚英鹤.油茶软腐病病原菌侵染机制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82(03):26-28.[10]吴光金,林雪坚,戚佩坤.油茶软腐病病原菌的鉴定[J].华南农学院学报,1981(04):85-92.[11]魏安靖,杨万安,戚英鹤.油茶软腐病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81(04):1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