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导学案广西中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导学案广西中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导学案广西中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导学案广西中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导学案广西中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间轴基础练习小主题一政权分立2011版课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eq\o(\s\up7(),\s\do5(两晋南北朝的更替))2011版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小主题二民族交融2011版课标: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少数民族内迁[广西2023.34(1)]概况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和鲜卑族不断内迁影响(1)北方各族统治者建立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2)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北方人口南迁概况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大批中原人口逃往南方,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影响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1)政治因素:江南地区的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2)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3)自然因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表现(1)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水稻育秧移栽等);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双季稻;实行农业多种经营。(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发展显著。(3)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4)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东晋南朝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影响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时空观念:该图呈现了西晋时期游牧民族内迁的形势,内迁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历史解释:内迁的少数民族同中原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渐缩小,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5年1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11版课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部湾经济区2021.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2)现实问题: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原有习俗,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目的更好地治理北方地区,巩固北魏统治措施(1)迁都移民: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2024/1530周年把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2)推行汉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性质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北部湾经济区2022.5)表现(1)生产、生活方式: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2)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4)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意义(1)对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对后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魏帝王出御图》史料实证:图中直观显示,北魏出御的帝王以及陪侍的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的汉服,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的措施相互印证,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交融的情形。小主题三科技文化繁荣2011版课标: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祖冲之简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数学成就(1)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北部湾经济区2022.3)(2)《缀术》:与其子合著,唐朝将其定为算学的主要课本,后传到日本、朝鲜其他成就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书法艺术背景(1)客观: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主观: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形成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代表(1)曹魏时锺繇独创楷书书法;西晋时设置书博士,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2)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被后人誉为“书圣”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雕塑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齐民要术》作者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主要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影响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农历又称夏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汉武帝时期修订后一直沿用。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1.【五育·美育】服饰是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唯物史观】谈一谈服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系:服饰是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是社会发展的综合产物,服饰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文明的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制度、社会价值、意识形态等对服饰影响深远。2.【常考角度】中国古代四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广西2023.34(1)(2)、北部湾经济区2022.5]【特点】(1)范围广:黄河流域→全国范围。(2)程度深: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少数民族汉化→形成新的民族回族。(3)规模大: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各民族间的交融,外来民族与中华民族的交融。(4)影响深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奠定了基础。强化练习1.(2021桂林4题)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D)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2.(2019梧州16题,8分)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T000T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3分)人物:北魏孝文帝。(1分)主要内容: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任答三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2分)汉化为主;相互学习;形式多样。(任答两点即可,每点1分,共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每点1分,共2分)3.[2023广西34(1),2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的一脉相承,又是新时代的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民族发生大规模迁徙和融合的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规模进入中原。黄河流域汉族大批南迁,与南方各族的交往十分频繁和密切。——摘编自邱树森等《新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②。(①黄河流域汉族南迁;②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空格内。1分)请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现象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