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戴圣-初中语文学案_第1页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戴圣-初中语文学案_第2页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戴圣-初中语文学案_第3页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戴圣-初中语文学案_第4页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虽有嘉肴教案教学设计-戴圣-初中语文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虽有佳肴》原文及译文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强”,竭力,尽力。(9)“故”,连词,所以。(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虽有嘉肴》创意解读与设计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学生最怕的学习内容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语言上对其感到陌生,有距离感;对文章所阐述的理念又无法深刻理解、领会,有生疏感。教学文言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消除学生的这两个感受,《虽有嘉肴》一文篇幅短小,语言难点不多,但主题深刻,理解上有难度。我思考从字型出发,以形象的思维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阐述的深刻哲理;结合已有的经验,用浅显的方法来解读文章。通过这两篇文章,给学生提供一个消除文言文距离感与生疏感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亲近文言文。一、以型解文,化虚为实。本文的核心论点是“教学相长”,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学生可以结合前面《〈论语〉十二章》中的相关内容理解学习对增长知识的重要意义,但难以理解“教”与“学”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增长,因为“教”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简单地说教学生是难以理解的,不如从“教”的字型出发,以形象的图形来启迪学生的思维。甲骨文中的“教”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左下角明显是一个孩子的形象,右边为一个手持教鞭者的形象,对于右上角的图形,有人解释为学生背上被教鞭打出的鞭痕,并认为这表现了奴隶社会教导奴隶的方式。这一个解释过于残酷,并且带有很浓厚的阶级意识。如果对比一下“学”的字型,这一图形其实不难解释。甲骨文中的“学”的写法之一为,这一图形被置于两只手之间,一个类似房屋字的图形之上,很明显,这一图形是指用木头搭建房屋。搭建房屋必须首先学习相关的知识,了解如何操作的基本步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自己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学后知不足”。同样,由于房屋的样式千差万别,学生在搭建不同房屋时遇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很可能出现老师也无法回答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继续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教然后知困”。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都获得了知识的增长,这就是“教学相长”的含义。通过比较这一图形,从搭建房屋这一具体工作出发,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虚幻的概念化为形象实在的任务,就能比较直观地理解这一核心的理念的含义,从而消除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生疏感。二、通观全局,化点为面。全文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课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一个类比论证,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在第二层中,作者详细论述了“教”与“学”如何帮助我们认识生活、认识自我,并以“教学相长”来总结两者的关系。第三层为引用论证,课文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这在《学记》中很常见。第一层强调的是“学”,与全文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如果将这句话放在《礼记?学记》一章全体来看,就会发现,这一层实际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节选自《学记》的开头部分,在本文之前的语段中,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应当是“化民成俗”,这是全篇的总纲。在这一语段中,作者同样使用了一个类比论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课文紧承总纲而来,同样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这一类比所强调的重点与前文有所不同,玉如果没有雕琢,只是石头,可佳肴的美味是客观存在,不会改变,只是你不吃就不能品味出其甘美。前者强调的“琢”对玉本质的改变,后者强调的是通过“食”了解佳肴。“琢”与“食”都指“学”,前者强调了学习改变生命的重要意义,课文则强调了学习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命。课文接下来就论述了“教”在我们认识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也就将的关系与全文联系了起来。而文章最后引用的《兑命》中的“学学半”指“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而《礼记·中庸》中说,“诚者,非诚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真诚,并非只是成全自己就够了,还要成全万物。成全自己,这是仁。成全万物,这是智,这是出于本性的道德。)“成己”对应“学”,“成物”对应“教”,作者在上文已经指出“教”令“学”永不停息,他引用这句话也就强调了“教”将“学”拓展至我们的内心,使“学”的境界不断加深。由此可见,本文表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学”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这一过程相伴终生,永无止息。同时,“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实践,而“教”就是实践学习的最佳方式,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了解这一点,对于文本的深刻内涵学生就有了初步了解。三、结合旧知,化繁为简:本文是学生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应当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对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归纳,再从中选择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启发学生学习。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认识到文言文并非凭空而来,与白话文有着天壤之别,白话文至文言文还是有迹可寻的。大致来说,文言文多单音节词语,白话文多双音节词语,增字解词是解读文言文的一个常用方法。同时,一些文言文词语并没有从生活中消失,只是不太常用,以同义或近义词替换也能解读文本。在初中阶段,对于难解的文言文知识点,一般都会有翔实的注释,这对于学生理解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关键字词,如字词活用、古今异义及一字多义,这些字的数量并不多,并且常常在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只要多积累一些这些字词,是能够解读文本的。这些方法在学习前两篇文言文时学生应当有了一些概念,在学习本文之前,可以要求学生先进行一些归纳,再从中选取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依据这些方法来解读全文。本文内容短小,解读的难度不大,如此解读,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距离感。【我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掌握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方法。2、辨析“教”与“学”的含义,了解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学准备:1、总结一、二单元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至少一条)2、划分句子节奏,熟练全文。教学过程:一、导入:要求学生补齐一句谚语的后半句:“玉不琢,”。(“玉不琢,不成器”)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玉璞不经过工匠的加工,不能成为高贵的器皿。找出这句话的出处:《礼记·学记》,引出课文。二、初读课文,归纳方法,解读文本。活动一:自学课文内容。老师归纳学生课前准备时总结的学习方法,列出最有代表性的几条:1、增字组词,解读字词含义。2、结合注释,了解语句含义。3、积累旧知,注重关键字词。要求学生结合上述方法,通读全文,解读课文内容。(遇到关键字词,提示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解读,并且将本课中学到的新解释增添到积累中去。积累关键字词与关键句。)提示:1、“虽”,可以解释为“虽然”,也可以解释为“即使”。“虽然”表转折,指佳肴真实存在;“即使”表假设,指佳肴仅为一个比喻。此处哪一种解释更符合文意?(即使)这一词义与今天的含义不同,请归纳于关键字积累中。2、“旨”、“困”、“强”、“学jiào”几个字的含义与今天不同,归入字词积累之中。3、《〈论语〉十二章》中列举了“其”的两层含义:人不堪其忧(其,这);回也不改其乐(其,他的)。结合注释,了解本文中“其”的含义。(不知其旨也。其,它的。其此之谓乎?其,表推测语气)4、《〈论语〉十二章》中的“故”是“旧的知识”,本文中“故曰”一句可以这样解释吗?那么“故”有什么含义?(从上文的论述中得出结论,一般用什么词语?“所以”)5、“其此之谓乎”为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翻译时应当将动词置于开头。三、再读课文,划分层次,明确重点:引导学生再次通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归纳大意。提示:1、课文前的预习提示中指出本课主要讨论了教和学的关系,文章中哪一部分论述了教与学的内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文章中哪一句话总结了两者的关系?(教学相长)这几句话就构成了全文的主要层次,全文也可以分为三层。2、课文开头用了一个比喻,强调了“教”还是“学”?(学)。课文结尾引用了《尚书》中的一句名言,强调了哪一方面的内容?(教)3、下面我们就从文章的第二层入手,具体分析一下“教”与“学”的关系。四、细读课文,探究“教”与“学”的关系。活动二:探究“教”与“学”的关系。提示:预习提示中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讨论教和学的关系”,但在第二层中,作者却是分别阐述了“教”与“学”给人们带来的收获,那么他为什么能够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呢?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教”与“学”真正的内涵。我们就从这两个字的字型入手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对照“教”与“学”两字的甲骨文字型,分小组讨论提示中提出的问题,结合补充材料,探究两者的关系。教学提示:1、两个字之间的相似之处?2、思考这一相似处的含义。3、将这一含义与文章中对教与学的论述联系起来。补充材料:1、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教授学生的方式是向学生提问题,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地找出漏洞,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答案,最终得到最圆满的回答。另一位古希腊数学家芝诺则用大圆与小圆来比喻自己与学生的知识,圆代表已知,圆外代表未知。圆越大,未知的东西就越多,就越要学习。因此,不断提问,既教育了学生,也在提升自己。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3、冉求曰:“非不说(同“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通“汝”)画。”(《论语·雍也》)可能生成的答案:1、“爻”的形状反复出现,“教”字这一形状下方是一个孩子,右方是一位手持教鞭的老师,说明“教”与“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一致的,因此要教别人的前提就是自己要先学习相关的知识。2、结合“学”的字型,“爻”可以指搭建房屋。搭建房屋不能只画图,而要动手,而房屋的功能与式样多种多样。越学习,越会觉得要学的内容多,也就是“知不足”。在教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有些问题老师也未必能够回答,由此就帮助老师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就是“知困”。3、人只要没有丧失进取之心,就要不断学习,反省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足之处。检测自己学习是否还有不足的最好方法就是教,以此来发现自己还有什么不了解。因此人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发现不足,补充知识。五、比较阅读,了解写作目的。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与“教学相长”有什么关系呢?1、比较阅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指儒家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费学,不知其善也。”两句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有什么不同?提示:“玉不琢”一句中,“琢”使玉发生了什么改变?“虽有嘉肴”一句中,“食”改变了佳肴吗?学生归纳:“玉不琢”一句强调了学习改变了个人,“虽有嘉肴”一句强调了学习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命。下文详细阐述了我们如何通过“教”与“学”认识自身的不足,并改变我们自己。2、要求学生依据学过的内容归纳“学学半”的含义。提示:依据学过的内容,归纳“教”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收获?(自身知识的增长,帮助学生不断地认识事物)3、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总结:“教”同样是“学”的一个方面,善教者必善学。孔子曾用“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概括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前两句强调了“学”,后一句强调了“教”,教是学的补充与拓展,也使学的内容更加扎实,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