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数篇)_第1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数篇)_第2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数篇)_第3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数篇)_第4页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数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一、摸准心态,启迪诱导——与学生谈心

我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校班主任工作中推行每天午间心理素质教育课

即与学生谈心课。班主任教师主要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的倾诉,面对面的交流,

让学生得到启迪诱导,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

想方法,从而使班集体建设达到一新的层次,推动我校班主任工作的发展。这就

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心理分析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学生谈心,去了解学生心理、

摸准学生心理。因为有成效的谈心活动,必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用。

⑴与学生谈心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能使学生喜欢听你的话,服从班主任的

管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所谓‘'谈心",就是推心置腹的谈话。要使“谈话”上升到“谈心”,使学生能对教

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教师必须争取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想要得到学生的信

任和尊重,教师就必须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学生。我们有的教师平时老是板着脸说

教,学生稍有差错,就大声呵斥、批评,甚至运用简单的体罚,这样就很容易造

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立心理,学生一旦有了这种心理,不但不愿听教师的,

甚至会破坏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跟老师作对。这样,教师的教育效果就不可能好。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r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就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因

此,教师如果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在学生面前尽量倾注自己

的爱心(当然,这种爱心不是随心所欲的娇惯、是非不分的放纵,而是温柔的理

性、亲切的宽容,是滋润心田的细雨和无声的鞭策卜这样,教师可能很快发现

你与学生会经常有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互动。这样,即使你提出尽量多的要求,

学生也会乐于接受,并能够较自觉地遵守各项纪律,耐心地、认真地接受教,这

样就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

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笔者曾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他每门课上课时基本上不带课

本,绝不做作业,而且经常破坏班级纪律。问其原因是:他讨厌教师的“说教

之所以讨厌是因为他认为上课毫无作用,老师没有什么能令他信服——就是老师

只有简单的、专门的甚至是粗暴的“说教:笔者找他谈了几次话,渐渐地,这位

学生感觉到教师和他的谈话就象朋友间的谈心,而且在谈话中他也感觉到了教师

对他的信任和尊重,一段时间后,这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

但能带书本来上课,而且能较自觉地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在上

一学期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⑵与学生谈心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有利于

班主任老师的日常班级管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增进班集体的

团结,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期的教育过程。因此,与学生的谈心过程

中,一定要因材施教,一定要有耐心,并能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际

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目前,我们班主任(包括青年教师,特别是第一年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

师)都应该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如果我们不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就很难

与学生沟通,有时甚至连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都不知道,那就很难做到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引导与教育了。通过与学生谈心,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学

生就会向老师倾诉许多自己难解的心理问题。比如r怎样让理想激励我上进?”

“是习惯决定性格还是性格决定习惯?"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性格?”如

何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勉励、自我宽容?”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有

的是学生普遍存在的,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即谈心)中把这些问题摆出来,告

诉学生、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样一般会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这时,如果教师

以引导学生并能向学生推荐具有积极意义的书,或与学生平等地、以一个朋友的

角度来讨论、辩论,那么就可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书中找到答案,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得更透彻,而且可能很快付诸行动。

这样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能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解决心理障碍的能

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到与老师的真心交流确实解决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

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对班主任增加了一份信任、添上一份理解。

⑶与学生谈心,有助于教师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同时也要求班主

任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教育水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取得良好的教

育效果。

“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

教师认清现代社会的新特点、新情况,既要认清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任务的繁重,

更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因为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新情

况需要我们教师去解决。与学生谈心,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着一些书中找不到答

案或解答不完整的心理问题。比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对同学之间“发

展真挚友情”往往充满了幻想,并出现了一些“早恋”的苗头,如果班主任针对这种

情况只在班级中简单阐释一下“如何以以恰当方式表达男女同学的友情”,那么

效果必然是欠佳的。笔者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某班一位女同学的学习情况不对

劲,学习成绩从全年段的第十九名一下子掉到年段的一百多名……为了不让她有

心理负担便利用午间心理辅导课也就是常规的时间来找她谈心。在充分信任的气

氛下,这位女同学告诉笔者:几个月前,同班的一位男同学写信向我示爱,开始

我回绝了他,后经不住他的一再纠缠,就答应和他来往,虽然我一再声明只能保

持在同学友情的界限来往,但是,来往后我就不由自主了,我不但基本上都去赴

约,甚至有时还会渴望和他相会……就这样,我的学习成绩从全年段的第十九名

一下子掉到年段的一百多名……家长发现了这件事,教育了我;许多同学也劝我

不要和他这样下去,我也下决心,不再和他保持这种来往。虽然坚持了近一个月,

但我心里总会想起和他相聚的日子……最近他又写了一封信给我,看了这封信,

我真的忍不住想去赴约,虽然我很想接受老师教育、按照老师所指导的“以恰当

的方式”进行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但是总是控制不了自己,老师,我该怎么办?

说着她掏出了那封信给我。打开信,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封虽带点稚气,但却是

“情深意切”的情书:

某:

无论某某是怎样跟你说,我都不会和你分手,因为ILOVEYOU!你也答

应我,无论某某怎样说,你也不可以不要我,好吗?因为我好怕……打架从不哭

的我,竟会这样哭了……

看完信,我感到茫然了。一是因为我虽然料到有这么回事,但没有想到是这

么严重、这么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的“恰当方式”是一个很原则也较笼统的讲法,

具体交往时怎么做是恰当的,怎么做是不恰当的,并没有一一罗列分析,只是对

男女生交往进行原则性、宏观性的指导,提出三点行为要求:自然大方地交往,

交往时要互相尊重,交往时要学会自爱。二是因为笔者一时无法给予恰当的解决

方法。于是,我只得把信交还了这位同学,安慰她:老师一定会尽力帮她。为了

这个许诺,也为了教育其他学生。我认真地查阅了许多有关书籍,终于找到了解

决这位女同学问题的方法。我告诉这位女同学:假如对方对你穷追不舍,一而再、

再而三写信给你,你不妨径直找到他。直截了当地向他说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婉言回绝的同时,必须明确表示,珍惜双方的友谊,保持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

将“求爱信”交还给对方,免得使对方觉得有把柄落在自己手中,并正告对方,如

再写信就要交给老师和家长了。总之,回绝态度要坚决,方式要恰当,要使对方

觉得你是为他着想,既没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心又没伤害和气,因而乐意接受。这

位学生根据老师教的这种方法经过一番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难堪的心理问题,

学习成绩也就稳步上升了。这个事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提

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要适应时代的更高要求,改

变过去的“以我为中心”的班级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班集体为中

心”的教育观念,但在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

更应加强与学生的了解与交流,充分利用与学生谈心机会,这样既能解决学生存

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又提高了教师教育水平,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用。

据浙江教育在线统计,在现阶段,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存在,浙江省十分

之一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而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一旦学生有了心

理问题,所有科目的成绩都直线下降,班集体的整体危害性便大大增加。同时社

会的发展也使学生有了更强的自尊心及逆反心理,一旦处理不当,效果必然适得

其反。综上所述,在学校内推行午间谈心课,教师能通过常规固定的心理辅导课

与学生谈心交流,摸准学生心态,了解班级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解决学生心

理问题,定然能取得良好教育效用。

二、学习、交往障碍心理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小明,男,初一学生,父母离异。归父亲抚养,但因其父经济条

件差,生活在贫困山区等原因,现寄养在伯父家。该生的伯父将他收留,但其伯

母、堂姐是反对的。父母与他极少联系,问他r春节有没有见到父母。”他说,没

有问他r是不是很久没见父母了。”他说r不是。”问他r哪多久前见过呢?”他

说r一年多以前。”问他r哪你想不想念他们?”他说r不想可见他是极度缺乏

父爱母爱,与父母感情淡漠。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小学老师基本上

把他当成‘编外生”,对他已不存在提高成绩的希望。同班同学认为他脏,行为怪

异,称其为“白痴垃圾虫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

他班的朋友。有一次,他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有些同学甚至当着他的面

说r老师,你不用白费心机了,怎么教也是白教的,他是‘白痴的:在班遇到困难

或受到其他同学欺负时,经常哭。班主任发现其行为异常,思想工作效果不明显,

于是转介他来进行心理咨询。由于很多人认为他智力低下,于是我给他做了瑞文

推理测验,成绩为112分,智力处于中上水平。

案例分析:由此分析,他伯父收留他是基于道义,其实在感情上并不喜欢他。

因此,他是极度缺乏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的。由于在家缺乏学习上的监督,学习

时间没保障,作业经常不完成,这是他学习成绩很差的主要原因。他的个人卫生

是很差的,往往几天不洗澡,衣服很脏。是导致同学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原因。

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的后腿,教师也不喜欢他。于是成为一个不受集体欢

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障碍。

措施方法:由于造成他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

暖。在校又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导致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进一步导致产生

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自信心。测验结果出来后,

首先让他明白自己的智力是较好的。并且让班主任在全班宣布测验的结果。从此,

同学们虽然不叫他“白痴”,但又取笑他聪明过头。于是我又和他一起分析同学们

不喜欢他的原因,找出他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主动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是同

学不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共同制定其努力目标:1、注

意个人卫生,每天洗澡换衣服,如果他伯母不帮他洗,就自己动手洗。2、多方

面共同监督完成家庭作业,共同探讨,寻求一种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

习成绩。3、共同探讨改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对于以上目标的实现,采用行为

强化法,跟他制定小步子,对于他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鼓励、强化,多给予正向

强化。对于其不足、尚未达到要求的地方,给予足够的耐心,基本不采取批评的

办法。看到自己的一个个进步,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一步步树立起来。另一方

面,从他的家庭入手,由于小明成绩差,教师进行家访时总是投诉,其伯父付出

了很多辛劳,但得不到较好的回报,导致他不喜欢小明。于是进行家访,对其伯

父收养侄儿的行为表示赞扬。向其说明小明的智力并不差,指出如果大家继续努

力、共同配合,小明是有前途的。让其伯父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对小明就

更加关心和爱护了,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效果与思考:对该生采取以上措施后,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

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情绪安定,与伯父家的各个成员关系得到改善.与同学

老师的人际关系也逐渐好转、和谐。个人卫生情况有好转,他看起来也精神很多。

从上述案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1、借助心理量表来对咨询者进行测量,对于帮

助我们正确判断是很重要的。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该生周围的人(包括老师、

同学在内)都认为他是弱智的,如果单凭经验,咨询者也很容易听信这些人的判

断。也正因为心理测量与人们的经验判断有较大的差距,心理测量遭到部分人的

怀疑,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是要善于利用好这个工具。2、作为学校心理咨询

工作者,除了可以对来访者进行辅导外,还有与学校、家庭共同配合的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3、父母离异家庭是儿童心理障碍

的高发区,班主任、心理咨询老师应对这些儿童更多的关怀,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出了问题去处罚,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殷切的关怀远远胜于高高在上的说

教,当班主任问小明谁对他最好时,他说r心理老师最好要知道当时我只是跟

他进行过二、三次谈心。

三、心理惩罚个案分析

案例上个学期初,我班转来了一位新同学张伟。他是我多年前邻居张先生

的小孩。张伟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学生。记得他上学的第一天放学时,

她母亲问r今天老师教什么?”他想了半天说r脚板印。"母亲不解,便问一起回来

的同班同学。同学言辞清晰地回答r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旁人听

到后,都朝他大笑。在一年级放寒假时,他母亲看到其他同学个个喜洋洋的拿着

奖状回家。便问张伟r你得奖状了吗?"他回答道r老师说买的不多,不给我了。”

从小学到中学,老师都说其“不行拖班级后腿,甚至有的老师找张先生发牢骚,

说小孩“智力有问题再加上贪玩,张伟的学习成绩总不理想,每况愈下。

教师的评语我在张伟进班的第一次课外作业上打了批语,没想到短短的一

句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将张伟周记中一段话摘录如下:

当我怀着对自己的些许肯定和对以前不务正业的否定的心情,交上我上高中

以来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做好的数学作业时,我就在等待着。我知道老师如果还有

一丝心情想管我的话,就会对那前半本不著一字的"风流"好好批判一翻,而对我

后面的努力,也会有一丝满意。

期盼中的我翻开了练习册,在那个别人都打“优”的地方,老师给我写了个“好'

字,还加了一句评语r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收获。”这是对我的肯定,这是我多

年来首次得到的老师的肯定啊哪时的我几乎百感交集,我想起天真幼稚的过去,

现在的感觉竟如此的相似。麻木了这么久的灵魂终于有了一丝触动,如果当时旁

边没有同学的话,我一定会哭的。虽然按时做作业对别人来说,是如此稀松平常,

可是我,我很久没这么认真了,我真的很高兴。

我知道我的感觉也许很幼稚可笑,可我终究要写出来,就为那心中好久不曾

荡起的涟漪。

多一点鼓励在新学校,没有人知道张伟曾是“弱智生”,老师和同学们像对

待普通学生那样对待他。张伟的自信心恢复了,他刻苦努力,很快就赶上了大家。

老师对他很满意。不仅如此,他还在同学中荣获了“聪明人”的雅号。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语文老师利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给大家出了条谜语,

活跃气氛。并且说,谁要是先猜对,那他就是今天班里最聪明的人。谜面是:楼

下客满。打一成语。

谁知,张伟第一个站起来答道r后来居上r

老师满意地笑笑说r对,张伟是我们班今天最聪明的人。”

我们班的老师耐心特别好,不仅不批评学生,相反,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

老师就会给予适当的称赞表扬。在每一次考试之后,老师总要和每一位同学进行

谈话,帮助他们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给予鼓励,促使上进。张伟在这样的

环境中进步特别快,不但成绩达到中等,而且在期末还破天荒捧回了一张“学习

积极分子”奖状。张先生感慨地对我说“看来不是孩子的智力有问题,而是老师

的态度有问题啊?

探究原因为什么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表现却判若两人呢?从教育心

理学看,张伟的经历,体现了“心理惩罚”对青少年求学带来的“隐性障碍如今体

罚已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但“心理惩罚”由于对学生的伤害不易被人察觉而长期被

忽视。“心理惩罚”主要是指由于学校老师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等不完善或

失当,给学生精神上带来的伤害,最常见的是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据了解,这类

事件在学校平时教学中并不少见。正是如此,虽然面临着考试、升学等压力,但

学生在校最害怕的并不是考试,而是''被老师批评';“被人瞧不起”,尤其是被老师

瞧不起。因为老师的行为与态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导向性,被老师瞧不起,

在同学中就会受到轻视或遭冷遇。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老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尊

重学生,莫让"心理惩罚”给学生在求学道路上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逆反心理”的疏导例说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

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

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

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

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一向学习认真的汪锋同学上课总是分神,作业也马马虎

虎。我便找他谈话,他也是一副不予理睬的模样。我找其他同学了解,原来是因

为有一次上课点他回答问题,他没答上来,我在班上严厉批评了他,因为那个问

题是我上堂课反复强调过的。而他上堂课由于生病请假没上。我的批评使他委屈,

伤害了他的自尊心。知道了症结所在,我便主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将他未听

到的课给他重讲了一遍。很快地他又恢复到以前的良好心理状态,并成了我的“朋

友对"逆反心理’'的追根溯源,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及时从蛛丝

蚂迹中发现“逆反心理”的萌芽,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疏导。

有一女生性格倔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班干部时工作主动泼辣。上初

一和初二时,见到有的男教师处理男女生纠纷、排座位、对男生违纪行为偏袒等。

她便认为男教师对男生有偏爱,对女生存偏见。有几次她站出来为女生辩护,反

遭讥讽和嘲笑。于是,她公开宣称r我就是不喜欢男教师教r

上初三时,他在我班上就读。网接触“化学”这门新课,有几个接受能力较差

的女生学习感到很吃力,我便利用休息时间给她们开“小灶课堂上回答或讨论

问题,我都尽量以公平、民主的态度来对待男女生。针对农村女生胆小的特点,

课外辅导时,我经常主动询问她们有什么疑难,并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慢慢地

师生感情融洽了。这时我才正面接触这位女生,给她逐一分析我校教师,从白发

苍苍的老校长到刚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奉献精神,他们其实都

是热爱和关心自己的学生的,只是他们处理问题时有时不那么细致。并引导她寻

找这些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地,她的成见消除了。学校一位青年男教师结

婚,她组织班上同学,在该教师的新婚典礼时,表演了许多精彩的文艺书目,学

校移风易俗为教师办婚事,受到群众的好评。

五、老师,我要尿尿!

基本情况:新生入学不久,我在一年级开了个“古诗文诵读班”,让其他班愿

意加入的孩子也跟我在每周六一起念古典经文。第一次课刚打铃,别班的一个叫

崔纪凯的小男孩就说要上厕所,我让他去了。过了几分钟,他又说老师,我要

尿尿「我很奇怪,不是刚上的厕所吗,但一看他那着急的样子,只好又让他去了。

可他没隔两分钟又喊要去,基本上一节课他就在厕所和教室间穿梭了。第二次课

还是如此。

经过家庭调查,孩子在家没有不停地上厕所的现象;通过对其班主任的调查,

孩子平时上课也没有这种表现。只是,孩子一向都表现出胆小。每次去一个陌生

一点的环境,都要有一个明显的过渡期,即使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也不能离开

父母过一夜,从来不肯离开父母单独跟别人玩耍活动;害怕陌生人,就是隔一段

时间没见爷爷奶奶的面,再见时也要花时间适应;孩子住得离学校远,原来幼儿

园的同学没有一个跟他上同一所小学,所以他刚开始上学表现得很胆小,不合群;

经常无故地担心家长不来接他,早上出门老是叮嘱妈妈r一定要来接我哦r有一

次下雨接得迟了点,就哭了起来;开学一段时间后上课发言积极,但一有同学说

他讲错了,马上就变脸,显得很难过;下课很少主动找同学玩耍,但也不会老上

厕所;基本上拒绝与陌生的成人交谈。

根据细致的观察,孩子走出教室后并不急于尿尿,而是东张西望,看到他的

父母后才飞快地跑进厕所。下课后他就跑到父亲或母亲的身边,也不见他要上厕

所了。原来,他的要尿不过是要寻找父母的借口。

理论分析:从以上情况来看,孩子的这种表现是一种焦虑所致。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在心理学中,一般把有明确对象的不安、担心和忧虑

成为恐惧,而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称为焦虑,焦虑是恐惧的一种类别。这个孩子

经常表现出不安全感,对父母的依赖性特别强,对外部环境有很明显的戒备,但

又不能明确地说出害怕什么,焦虑的特征比较明显。

精神分析家认为焦虑是个人心理不平衡的表现,我国的心理学家左成业

(1984)曾论述焦虑与抑郁都是负性情绪,两者常常同时出现,但又有区别。

根据罗斯(Roth,1972X诺咿斯(Noyes,1978)和迪利(Dealy,1981)等的报告,焦

虑患者常伴有抑郁的心境,人数达焦虑患者的34%~65%O上海医科大学江开达

等(1986)也发现,焦虑情绪严重者,抑郁情绪也较明显,两种量表分之间有

显著的正相关;以焦虑为主的患者,52%的人伴有抑郁情绪,并且焦虑发生在前,

抑郁发生在后。可见,情绪焦虑时间过长,有可能导致抑郁。所以这个孩子的焦

虑症状只有尽快解除,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要帮助孩子,首先要分清他的焦虑的类型。焦虑分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

表现在人格中的焦虑是特质焦虑;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焦虑反应状态称为状态焦

虑。孩子只在我的课堂表现出这种异常,很明显只是一种状态焦虑。状态焦虑是

人类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的情绪状态,其特点是表现为对忧烦和紧张的主观的、有

意识的情感,并且也唤醒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这是一种复杂的、具有个别特

点的情绪状态或反应,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强度和波动性也在变化中。在神经症、

精神病和正常人身上均有焦虑的体验。焦虑与人格特征、动机、情绪等许多主观

体验及多种多样的身心状态都有密切关系。每个心理学家都承认焦虑会随着情绪

的变化及机体的条件而波动。疼痛和损伤的惊吓、各种心理治疗、职业调动、角

色变换、气候不佳、血液中酒精含量、月经疼痛等当然也包括诸于这个孩子学习

生活环境的变动均会使焦虑水平发生变化。正常焦虑持续的时间较短,程度较浅,

焦虑的原因经治疗者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认识清楚,正常焦虑也可以被某些活动所

代替,得到安慰和鼓励、原谅及宽恕后就心情平静了。异常焦虑找不到真实的原

因,虽也有安慰鼓励的需要,但并不能因此而消除焦虑。那这孩子到底属于异常

焦虑还是正常焦虑,我决定边治疗边观察。

教育方法:①我让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站在教室窗外,让孩子上课的时候也能

很方便地看到父母,这样孩子果然就没有老喊要上厕所了。这时相机跟他说,你

其实不是想上厕所,是想看妈妈是吗?其实,你上课也可以跟别的小朋友一样不

用上厕所的。

②课堂穿插些有趣的游戏,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尽量

注意教师上课时的态度、语气、表情等,让孩子心情放松;下课老师也与孩子一

起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让孩子在老师和同学中获取安全感;

③当孩子非正常提出上厕所时,拿出一个孩子想要的小奖品,告诉他,只要

等一会去就可以得到它了,慢慢地要求他坚持一节课。

教育效果:往后的一个月内,孩子每节课上厕所次数逐渐减少至正常的次数,

父母也不用在窗外看孩子上课了,最后不用奖品也能正常上课。

六、儿童人格障碍个案分析

华侨医院心理科在对部分小学生做心理调查时,发现一些典型的儿童人格障

碍个案。

A一女学生长得聪明灵秀,看见她的人都无法相信,眼前这个12岁的孩子

竟然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小偷小摸的行为。更令人难以明白的是,别人偷东西

都有惴惴不安的感觉,她每次“作案”后,却表现出得意洋洋的样子。老师几乎被

她气死,无论怎么严厉地批评她,她都表现得非常开心,没有半点羞耻感。另外,

她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很少可以静下来听课五分钟,学习成绩非常差。这

孩子的智力正常,但接受能力却时强时弱,有时老师一点就通,有时是“牛皮灯

笼”怎么教也不懂。

对此,专家分析,这孩子性格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

上,表现出冷酷、没有同情心,另外从她其它的行为看,她又缺乏自尊心、内省

力、自我克制能力,患有典型的病态人格和儿童多动症。这种病态人格是儿童人

格障碍中患者最多的一种,表现为没有社会责任心、社会道德观,对人缺乏同情

心,自我控制能力差,对过错屡教不改。

B—小学6年级女生成绩不错,其父母对她要求很高,希望她能考取市内一

流的中学。这女孩子也很好强,学习非常用功。可是后来她却发觉自己一些莫名

的烦恼越来越多,她老是怕自己的作业本上会出现一些“反动的标语”,交作业前

总是把本子里里外外都检查好几遍,甚至本子交上去后又担心是不是没写完作

业,坐立不安,嘴里老是唠叨着这些小事。

对此,专家分析,这是压力太大导致的强迫型人格障碍。

C某小学五年级一男生,老师让他去锁电脑房门,他竟把电脑上所有软件都

删掉了,当查出是他“干”的,他即刻就承认错误,表示一定改正。老师说,这个

学生平时总是想表现自己,但几乎每次都是以“出位”让老师伤心,老师一批评他,

他即刻就认错,但一转头就犯错误。老师也不知他是故意的还是把自己保证的话

忘记了,各课老师都被他伤透了脑筋,学习也越来越差。

专家分析,这个小男生患了较为严重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儿童

喜欢破坏家庭设施和学校社会公物,而且故意不听话来“显示”自己的反叛性。一

些缺乏母爱或父爱的不幸家庭,多出现这样的孩子,像这个小孩,母亲一生下他

就和别的男人跑了,父亲常年酗酒,他从小由爷爷奶奶拉大,一些亲戚经常瞧不

起他,甚至当着他的面喊他“野杂种爷爷奶奶也说他常撒谎,听不进大人的话。

专家说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将来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华侨医院心理科肖计划教授指出,儿童人格障碍常见的还有分裂型、反社会

型、抑郁型。分裂型患者经常发生幻觉和妄想,思想、感情和行为不协调。如别

人关门的声音稍大,就认为是生自己的气;大家都想去看电影,自己也想去,却

偏摆出一副不屑的样子。有的小孩还老是认为周围的人在说自己坏话,没有可信

任的人。反社会型的儿童患者攻击性很强,喜欢破坏家庭设施和学校社会公物,

忧郁型的则敏感多疑,郁郁寡欢,自我评价非常低。

七、润物细无声

【立案】:学生刘XX,男,16岁,家住镇郊农村,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

该生性格倔强,歪点子多,多次触犯校纪校规。初一时,曾因打电子游戏机,多

次离家出走。该生学习态度极差,经常不做作业,成绩不及格。如若该生在初二

一学年中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帮助,必将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带来极其严重的不

良影响。

【调查】:调查1:据初二时的老师反映,该生在班内人际关系极差,对集

体生活疏离感比较明显,同时该生对老师的教育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各方面

都表现得非常随意。

调查2:该生在家母亲关系紧张,对其态度冷淡粗暴;该生也由此对母亲产

生了较强的逆抗心理,常常话不到一处,个人生活处境十分尴尬。

调查3:通过与该生多次个别谈心,发现该生避而不谈自己家庭的事,同时

多次出现“无所谓,反正我是差生,习惯了”等自我厌弃的话语,在交谈过程中,

该生表现也较随便,显示出“毫不在乎”的样子。

【分析】:该生由于家庭生活的变故,出现了心理异常情况;由于缺乏同龄

学生所拥有的亲情关爱,已由心理上的孤独感、冷漠感,逐渐发展到自我怨恨感,

并外泄为异常行为。解决该生的问题,应从心理疏导入手,消除他原有的异常心

理,帮助他通过新的生活体验,去逐渐重新感知、认知和把握自己。

【操作】:①通过班级师生热线,主动与他进行'交心”,发展师生间心理上的

“相知”关系,缓解其“孤独心理’负荷,建立师生间教育信任的心理基础。

我班开展了一月两次的师生热线通信交心活动。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了第一

次活动。刘XX同学的信中只有寥寥几个字r我是差生,没有什么可说的。”很显然,

他对我抱有不信任态度。针对这一情况,我首先采取主动,热诚地写下了两页多

纸的回信,向他阐明了自己的观点r任何一个人没有天生的好坏之分,在学生时

代,老师也写过检讨,你在我面前,就像一张白纸,你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老

师表明你是什么样的学生!我不问你过去犯过什么样的错误,我只相信现在。我

会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希望你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自我。”通过多次书

信往来,他开始逐步向我接近,由相识到相知,彼此信任,建立了较为巩固的师

生情感。

②通过集体生活中的积极关注,帮助其走出自我“冷漠心理”的误区,发展其

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合作及情谊,提高他对自我成长的关注热情。初进班级,他

与班集体“绝缘”,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许多同学对他抱以鄙视的目光,围在他

周围的是几名不求上进的同学。在作业中,我发觉他写字工整大方,于是就安排

他进了班级黑板报宣传小组,并负责每天更换“老师寄语”栏目。我们每天见面,

每次我总把自己对“寄语”的理解告诉他。。在轮到他对寄语的理解作小演讲时,

我精心修改了他的演讲稿,并两次进行了试讲及辅导,结果,他的演讲赢得了全

班同学的掌声。我及时肯定了他的成功,并将自己的摘抄本借给他,由他选择寄

语的内容,建议他也每天摘抄一条,毕业时交换摘抄本作为纪念。他工作更加认

真,摘抄也注入了自己许多新的内容。在学校黑板报比赛中,由他参与的班级黑

板报被评为校优秀奖,他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开始接近同学,走近

集体,并被集体所融纳。

③帮助其与养父建立起“亲合,,的父子关系,改变其自我审视的角度,谈化其

“自我怨恨''意识,使其对生活充满新的期待与追求。

每次与他谈心,他总是避而不谈自己家庭的事。养父对他冷漠粗暴的态度,

使他渴望得到家庭温暖的心理"雪上加霜每当养父与生母为此而吵架时,他就

采用躲避方式离开了家庭。幼稚的人生观和孤独自悲的心理使他在闲荡中走向了

游戏室,结识了几位游手好闲的社会不良青年,开始了抽烟、喝酒和赌博。经过

几次“暗访”,我的行为感动了其养父,与他达成了共识:决定家校密切联系,共

同搞好转化工作。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家访。对于我的到来,刘X

X同学深感意外和警觉。我出乎意料地在他母亲和养父面前大谈其进入初三后的

变化和进步.在某些细节上作了一定程度的夸张,其养父也在他面前作了自我批

评,表示今后会好好地看待他,他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泪了.

在热线通信中,他十分感激我对他的看重和信任,发誓要报答我,我欣然接

受了他的承诺,启发他用不断进步的成绩作为最好的回报,建议他与社会不良青

年断绝往来,不再进游戏室,并与他一起制订了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合理安排

双休日的具体措施。在班级向“三室一厅”告别的签字活动中,他第一位走上讲台

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④帮助其积极评价、认可自己,在扬长避短中学会自尊,在不断进步中树立

信心。

在组织参加校运动会时,根据其在班中“身体高大’的特点,安排他进中学以

来第一次参加了铅球、标枪两项比赛,经过赛前训练、赛时指点,在我和同学们

的助威声中,他取得了铅球第三名、标枪第四名的好成绩,取得了宝贵的7分,

为班级夺冠立下汗马功劳。赛后,抓住契机,我找他进行了总结:其实,你各方

面的潜力都很大,你的名字不叫“差生”,只要你去尝试、去投入,你将会有更多‘惊

喜的发现”!此后,在学习中,我经常鼓励他去发现、去创造,并取得任课老师的

一致配合与支持,对其实行“特护”政策,使他感受到每个老师的一份关爱。他学

习热情高涨,到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就有5门功课改写成了蓝色,获得了校优秀

进步奖。

第二学期,我与团支部商量,把他列为本学期入团的发展对象,并进入少年

团校学习。我把要求和希望留在了他的“热线通信”本上,留在了他的心里:严格

要求,努力学习,接受团组织的考验,用汗水填写自己的入团志愿书。在毕业前

夕,他不负众望,如愿以偿。

【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过一学年的心里疏导和教育帮助,

刘xx同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心理上,由“孤独自弃”变为“乐观进

取”;在行为上,由“我行我素、自暴放纵”变为“尊师守纪,关心集体”;在学习上,

取得了各科均在及格线以上的较好成绩。

刘XX同学的转化,道出了一个朴实的真理: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

中,中学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将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中学心理教

育的研究和推广,势在必行!

八、扬起你的笑脸——处理学生恋爱的个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目前已逐步升入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的初中学习。伴随他们的成长,除了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外,接踵而至的青春期

情感问题不经意间就撞上了他们单纯、幼弱的心灵。

当前,中学生恋爱日渐成风,并且呈现一种上升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在他们当中成绩好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青少年生理成熟的提早,加上

社会上性信息的猛增,使学生的恋爱年龄提前,在初中一、二年级就开始萌生爱

的幼苗。

针对此类现象,本人通过搜集信息,从社会、学校、家庭诸方面情况入手,

正面疏导,使学生正确认识恋爱问题及本质,正确对待此类问题,争取早日摆脱,

重新振作,建立起乐观、向上的心态,重新扬起他们的笑脸,扬起生命的风帆。

1.学生简介:冷某某,初二女生,性格内向、文静。曾与本班男生通过写信

的方式互诉爱慕之情,此信被遗忘在校图书馆,被同学拾到后交给班主任。于此

次谈话前,班主任已与她有过两次交流。

2.学生自述摘要:冷某某r我的父母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离异,我一

直想让他们复婚,可是现在已经没有用了,他们都有了各自新的归宿,我一直一

个人住在外公外婆家;每次当我看到同龄人与父母开心交谈,我就会莫名伤心!

我一直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会离婚?既然如此,当初干嘛还要结婚。”

冷某某r刚开始,我们并没有什么,我理科不太好,于是一有问题我就请教

他(他理科好),每次问题被他解决,我会很开心,觉得他很棒r

冷某某r大家看见了,常常起哄,我很烦,见到他反而尴尬了,于是就偷偷

写信,交流多了,我发现他对我也有好感,就这样我们定期通信……”

冷某某r现在,我真的感觉到自己很喜欢他,因为只要哪天见不到他,我就

会心神不宁……”

3.教师分析:虽然,此类恋爱行为具有明显的隐蔽性,但还是比较健康,没

有任何越轨行为。

从家庭原因分析,该名学生是出生于八十年代末的独生子女,按常理,她应

该生活优越、幸福。可事实上,她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在她三年级就离异,她

与外公外婆生活多年,导致情绪一直低落,使得她的性格孤僻、冷漠、自卑感强。

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与保护,使得她希望在生活中寻找一个温暖的一个受关爱的港

湾。这是她过早恋爱的内因。

从生理和心理分析:青少年的身体尤其是性器官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由

此产生朦胧的性意识直指异性。再一点,青少年人格正处在一个相对不完善的阶

段,学习压力,父母压力乃至社会压力都会给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心灵的天平向异

性倾斜。最后,他们这个年龄对异性充满好奇,对自身变化急于了解,可得不到

教师、家长的引导,而且他们缺乏经验,缺乏是非的判断能力,往往深陷其中而

无法自拔。

从社会、学校环境出发:不健康的大众传媒的影响,枯燥单调的校园生活,

同学之间的调侃、起哄,都是导致学生过早恋爱的外因。

4.教师疏导:采用先扬后抑再扬的疏导方法

扬:这件事情发生至今,你的学习未受影响,说明你能控制学习与恋爱的心

态,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处理得不错。你父母的情况老师了解不够,对你的关心

不够,也应该向你表示歉意。不过你在这种特殊状况下,不靠别人帮助,取得学

习上的成绩,老师要再表扬你。(肯定她的学习、生活不受恋爱、家庭影响)

抑:你是一个初中生,年龄还很小,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你

的前途很光明,可是,老师却看到了你的前面将会有一座冰山,阻挡了你前进的

步伐。也许别人说你们是早恋,可老师认为不,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你们

处于各个器官成长发育的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并被他深深吸引也是正常的。

不过,分析你的情况,你对他还有一种崇拜的成分。你们之间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爱情需要承担责任与义务,可你们有这份能力吗?你们之间的精力大量花费在这

件事情上,久而久之势必影响学业。因为这而失去美好的前程与光明的未来,你

认为怎样?你的外公外婆他们年纪大了,他们需要你的照顾,你行吗?(从学生

本人、家庭、社会各方面启发,阐明危害。)

扬:要正确对待这件事情,该结束的时候就结束,把这美好的记忆深藏心底,

待到以后再去回味,珍惜记忆,珍惜生活。

5.事例分析:美国《健康和行为》杂志最近对8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发现,早恋对他们来说,可能变成地狱。青少年之间的早恋,很有可能使他们患

抑郁症,一些人还会自杀。前不久,美国加州山地高中枪杀两名同学的的学生安

迪-威廉姆斯称,他就是因为失恋精神压抑才杀人。

恋爱,会是成年人变得年轻,身体更加充满活力,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然而,

青少年之间的恋爱则不然,他们的早恋容易导致心情的抑郁、自杀甚至杀人,所

以已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于学生恋爱问题,教师在处理过程中,切忌粗暴辱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的大喊大叫,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消极反抗,

有时则使学生觉得教师无能。”应采用疏导的方法,做到: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尊重、理解、关怀、引导”是法宝;加强教育,可

展开分类活动,使少男少女有机会有价值地使用自己的精力,有意义的释放自己

的能量;注重区别对待,个别指导。

九、正确处理学生恋爱的个案分析

现阶段,受一些青春偶像剧和言情小说的影响,少数中学生中出现了早恋现

象。他(她)们或许是出于模仿觉得好玩,或许是崇拜偶像,或许是作为一种精

神寄托,各种情况不一一而论,实质上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青春期反应,应看作

正常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任其自由发展,有可能使学生轻则影响学习,

重则走上歧途。

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应从心理疏导入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认识早恋现

象的本质及其影响,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摆脱困惑,“斩断情丝”,重新振作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