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生物复习新题之科学探究_第1页
人教版中考生物复习新题之科学探究_第2页
人教版中考生物复习新题之科学探究_第3页
人教版中考生物复习新题之科学探究_第4页
人教版中考生物复习新题之科学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中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科学探究(2023年12月)一.选择题(共16小题)1.如图为在观察菠菜叶片结构实验时看到的物像,就其实验结果进行了如下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黑圈为气泡 B.图中的叶片结构不完整是由于双面刀片切割时操作不当导致 C.图中的叶片表皮无色透明,有利于透光 D.图中无法找到气孔,可通过上下移动装片来找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不断的实验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萨克斯证明绿叶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 B.海尔蒙特的实验说明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土壤 C.普利斯特利利用小白鼠和绿色植物实验证明小鼠可以产生氧气 D.恩格尔曼实验选用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其叶绿体形状呈带形、螺旋状3.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如图为同学们的部分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是()A.加盖盖玻片时用手拿着盖玻片 B.从草履虫培养瓶底部吸取培养液 C.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时,眼睛注视物镜 D.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进行染色4.如下表为研究小组记录的秦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中鸟类和哺乳类的生物种类。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植被类型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鸟类种类391432哺乳类种类12911A.本次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的调查采取的方法是抽样调查 B.鸟类、哺乳类及植物是秦岭自然保护区的全部生物 C.调查的数据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植被类型是针叶林 D.调查时只发现了一只白冠燕尾,因此可以忽略不计5.八年级某班的同学们进行了“比较洗手前后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下面是他们的一些实验操作,恰当的是()A.实验前可以在教室里任意地方敞开培养皿进行观察 B.使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C.观察实验结果时,细菌的菌落大、呈绒毛状,具有多种颜色 D.在统计菌落数量时,需要打开培养皿逐一计数6.如图所示,分别在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小粒食盐,发现右侧培养液中草履虫向左侧移动,这一实验说明生物能()A.繁殖后代 B.进行呼吸 C.由小长大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7.如图表示显微镜和显微镜下观察的叶片横切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40倍 B.若视野中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① C.欲观察叶的下表皮,需向下移动切片 D.制作临时切片时,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染色8.如图为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对照组是①号试管 B.①号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 D.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号和②号试管不变蓝9.如下表是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时获得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时间2分30秒1分20秒59秒A.出口处应放小鼠喜欢吃的食物 B.小鼠一旦学会了走迷宫,就一定不会忘记 C.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多 D.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说明小鼠的学习能力比蚯蚓强10.下列对表中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动物种类甲乙丙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51284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 B.甲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11.为了了解我国各省人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情况,可以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比较法12.如图为研究皱叶醉鱼草种子萌发条件得到的实验数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低于20℃种子一定不会萌发 B.皱叶醉鱼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 C.各组应挑选粒大饱满的2粒种子较适宜 D.该实验探究了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13.“小鼠走迷宫”的实验过程一定还让你记忆犹新。如图是某实验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实验小鼠必须经过饥饿处理 B.实验过程须保持安静 C.据图可知:随着实验次数增加,小鼠找到食物的时间缩短 D.如果换做蚯蚓做类似实验,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会少一些14.在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时,其调查的方式包括()①实地调查②到当地环保部门咨询③自己想象④通过图书馆、报纸杂志社、电视台或者互联网收集资料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5.下列利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A.应从培养液的表层取材 B.放少量棉花纤维可限制草履虫运动 C.观察到草履虫纤毛摆动 D.草履虫会朝向加盐粒的一侧运动16.在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活动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观察需要认真仔细,记录常见物种 B.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C.不认识的植物可拔回去向老师请教 D.不必记录草丛和落叶里的微小生物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7.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常用方法。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置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中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只填序号)。(2)把盆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3)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纸片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设置实验。其中实验组是(填“遮光部位”或“未遮光部位”)。(4)用清水漂洗脱色叶片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淀粉。滴加碘液片刻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预期叶片部分将变为蓝色。(5)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了。A.光合作用需要光才能进行,并释放氧气B.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产物有淀粉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D.光合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18.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收集到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A、B两组进行实验。下表为实验过程及现象,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实验组别AB处理方法接种细菌不接种细菌实验环境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实验现象树叶有腐烂现象树叶没有腐烂现象(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2)该实验必须使用同一树的落叶,目的是。(3)该实验中,实验组是:(填“A”或“B”),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落叶必须来自(填“相同”或“不同”)的一棵树,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4)分析上表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三.解答题(共2小题)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的“蚁”指的是白蚁。白蚁和蚂蚁虽然都叫蚁,但是蚂蚁属于膜翅目,而白蚁属于蜚蠊目,蜚蠊目中最常见的物种就是大家熟知的蟑螂。白蚁群体中,蚁王和蚁后负责繁殖,工蚁担任开掘隧道、饲育幼蚁和蚁后等工作,兵蚁专司捍卫群体的职务。有的幼蚁会分化为繁殖蚁,它们具有趋光性,会寻找光亮的场所配对繁殖建立新的白蚁族群。(1)白蚁、蚂蚁和蟑螂都是昆虫,身体和分节,有一对触角、两对翅和对足。白蚁与(填“蚂蚁”或“蟑螂”)的亲缘关系更近。(2)在白蚁的族群中,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不同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发展着属于它们的王国,这属于行为。(3)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用此装置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请你回答下列各题。①该实验小组的同学作出的假设是。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可以观察到最终都爬向岛,一段时间后再将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之间的“桥”对换,可以观察到蚂蚁通过“桥”爬向岛。(填“A”“B”,或“C”)③实验中选用蚂蚁只数要多,而不是1只,目的是。④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蚂蚁是通过进行通讯的。20.如图1为银边天竺葵某叶片,为“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进行如下实验,把盆栽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用黑纸片把叶片②处正反面夹紧移入光下照射3~4小时,然后将暗处理的叶片经酒精脱色、漂洗和滴加碘液处理;如图2是“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部分实验步骤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盆栽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实验时滴加碘液,图1中不变蓝的部分是(用图中序号表示)。(2)如图2为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从顶端各向下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放入的液体如图所示,开始时两洞中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时间后,A洞内液面发生的变化是(填“上升”或下降),B萝卜细胞处于状态(填吸水或失水)。

2024中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科学探究(2023年12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6小题)1.如图为在观察菠菜叶片结构实验时看到的物像,就其实验结果进行了如下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黑圈为气泡 B.图中的叶片结构不完整是由于双面刀片切割时操作不当导致 C.图中的叶片表皮无色透明,有利于透光 D.图中无法找到气孔,可通过上下移动装片来找【考点】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对照实验思想;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答案】D【分析】制作临时装片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所以叶片越薄越好,应该选择双面刀片,取两个刀片中间的叶就可以了。用刀片切下的叶的薄片要放入水中,然后,用毛笔选取其中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解答】解:A、图片中的黑圈内中间空白,无细胞结构,是气泡,正确。B、图中的叶片结构不完整,可能是由于双面刀片切割时操作不当导致,正确。C、叶的表皮细胞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保证含叶绿体的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正确。D、气孔位于表皮细胞之间,如果图中无法找到气孔,可以通过左右移动装片来找,错误。故选:D。【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础知识。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不断的实验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萨克斯证明绿叶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 B.海尔蒙特的实验说明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土壤 C.普利斯特利利用小白鼠和绿色植物实验证明小鼠可以产生氧气 D.恩格尔曼实验选用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其叶绿体形状呈带形、螺旋状【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生物学史.【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对照实验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A【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解答】解:A、萨克斯的实验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正确。B、海尔蒙特从实验中总结出柳树增加的质量主要来自土壤中的水,错误。C、普利斯特利利用小白鼠和绿色植物实验证明植物能够更新因为动物呼吸变得污浊了的空气,错误。D、恩格尔曼选用的水绵作为实验材料,水绵细胞中的叶绿体形状呈带形、螺旋状,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各个科学家的重要贡献。3.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如图为同学们的部分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是()A.加盖盖玻片时用手拿着盖玻片 B.从草履虫培养瓶底部吸取培养液 C.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时,眼睛注视物镜 D.观察菠菜叶片的结构,进行染色【考点】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观察某种原生动物(草履虫);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玻片标本的类型和制作;生物实验中常用仪器及其正确操作方法.【专题】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归纳推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专题;显微镜的使用专题.【答案】C【分析】1.制作临时装片的简单步骤为:擦、滴、撕(刮)、展(抹)、盖、染、吸。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整理。【解答】解:A、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盖玻片而不是用手拿,A错误;B、从草履虫培养瓶表层吸取培养液,因为表层氧气丰富,含草履虫较多,B错误;C、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时,眼睛注视物镜,以免压破玻片标本和损伤镜头,C正确;D、观察叶片的结构,不用进行染色,叶片本身就是绿色的,D错误。故选:C。【点评】掌握各实验的操作方法是解题的关键。4.如下表为研究小组记录的秦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中鸟类和哺乳类的生物种类。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植被类型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鸟类种类391432哺乳类种类12911A.本次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的调查采取的方法是抽样调查 B.鸟类、哺乳类及植物是秦岭自然保护区的全部生物 C.调查的数据中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植被类型是针叶林 D.调查时只发现了一只白冠燕尾,因此可以忽略不计【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A【分析】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解答】解:A.统计调查的方法有全面调查(即普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收集的到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抽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关系到对总体估计的准确程度。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本次对秦岭自然保护区的调查采取的方法是抽样调查,A正确。B.鸟类、哺乳类是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秦岭自然保护区的全部生物还包括生产者、其他消费者及分解者,B错误。C.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植被类型阔叶林,C错误。D.白冠燕尾属于鸟类,即使只有一只也要进行统计,不能忽略不计,D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5.八年级某班的同学们进行了“比较洗手前后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下面是他们的一些实验操作,恰当的是()A.实验前可以在教室里任意地方敞开培养皿进行观察 B.使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C.观察实验结果时,细菌的菌落大、呈绒毛状,具有多种颜色 D.在统计菌落数量时,需要打开培养皿逐一计数【考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对照实验思想;生物的分类.【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解答】解:A.实验前不能在教室里任意地方敞开培养皿进行观察,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A错误。B.使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相当于接种,B正确。C.观察实验结果时,真菌(不是细菌)的菌落大、呈绒毛状,具有多种颜色,C错误。D.在统计菌落数量时,不能打开培养皿逐一计数,否则空气中的细菌就有可能进入培养基,会对其造成污染,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控制实验变量以及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6.如图所示,分别在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放一小粒食盐,发现右侧培养液中草履虫向左侧移动,这一实验说明生物能()A.繁殖后代 B.进行呼吸 C.由小长大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考点】观察某种原生动物(草履虫).【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D【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解:小粒食盐可以使培养液的浓度增大,使草履虫细胞失水,甚至杀死,故草履虫向左侧培养液移动,说明草履虫具有趋向有利刺激,而逃避有害刺激的特性,即应激性。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草履虫的特点。7.如图表示显微镜和显微镜下观察的叶片横切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40倍 B.若视野中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① C.欲观察叶的下表皮,需向下移动切片 D.制作临时切片时,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染色【考点】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玻片标本的类型和制作;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专题】归纳推理;显微镜的使用专题;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答案】C【分析】1、题图中: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2、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的实验步骤是:①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到小木板上;②右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③横向迅速切割叶片;④把刀片夹缝中存在的薄片放入水中;⑤选用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装片。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解答】解:A、图中目镜10×,高倍物镜是40×,所以此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10×40=400(倍),A错误;B、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若视野中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②细准焦螺旋,B错误;C、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图中,叶的下表皮物像在视野的偏下方,向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向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C正确;D、由于叶片中含有绿色的叶绿体,因此不需要染色就能看清其结构。故制作临时切片时,不需要滴加碘液染色,D错误。故选:C。【点评】正确识记并理解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为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本实验的对照组是①号试管 B.①号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 D.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号和②号试管不变蓝【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对照实验思想;人体的消化系统专题.【答案】C【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解答】解:A、在对照实验中,通常把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实验组,把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叫对照组。本实验的对照组是③号试管,A错误;B、①号和②号试管对照,变量不唯一,不能构成对照实验。而①和③对照,变量是唾液,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B错误;C、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因此,将试管放入37℃水浴的目的是模拟口腔里的温度,此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大,C正确;D、①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②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块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碎屑中的淀粉完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①②号试管变蓝,③试管不变蓝,D错误。故选:C。【点评】正确识记并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是解题的关键。9.如下表是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时获得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时间2分30秒1分20秒59秒A.出口处应放小鼠喜欢吃的食物 B.小鼠一旦学会了走迷宫,就一定不会忘记 C.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多 D.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说明小鼠的学习能力比蚯蚓强【考点】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专题】归纳推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答案】A【分析】1、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反之,动物越低等,形态结构越简单,学习行为就越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越多。2、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能使动物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解答】解:A.在出口处放小鼠喜欢吃的食物,可增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欲望,A正确。B.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若不经过反复强化就可能会消失,B错误。C.据表中数据可见,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少,C错误。D.小鼠获取食物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但据表中数据不能说明小鼠的学习能力比蚯蚓强,D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动物学习行为的相关知识。10.下列对表中探究动物绕道取食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动物种类甲乙丙完成取食前的尝试次数51284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一种学习行为 B.甲的学习能力最强 C.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 D.动物越高等,“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考点】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专题】归纳推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答案】B【分析】1、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2、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解答】解:A.动物的绕道取食是由生活经验获得的,是一种学习行为,故A不符合题意。B.丙学会绕道取食所经历的尝试与错误的次数最少,所以丙的学习能力最强,故B符合题意。C.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遗传物质控制,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因此动物的行为与遗传物质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知识。11.为了了解我国各省人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情况,可以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比较法【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热点问题;类比推理.【答案】B【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解答】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法、测量法、实验法、调查法等多种方法。但要了解我国各省人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情况,应采用调查的研究方法。做到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故选:B。【点评】熟练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一般步骤以及特点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为研究皱叶醉鱼草种子萌发条件得到的实验数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低于20℃种子一定不会萌发 B.皱叶醉鱼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 C.各组应挑选粒大饱满的2粒种子较适宜 D.该实验探究了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考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对照实验思想;种子的结构和萌发专题.【答案】D【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2)从坐标曲线中看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子萌发发芽率,此实验探究变量温度对皱叶醉鱼草种子萌发的影响。【解答】解:A、温度低于20℃种子也可能会萌发,A错误;B、由图中种子发芽率数值可知:在环境温度为20C时,种子发芽率最高90%,所以该植物种子萌发的最适含温度约为20℃,B错误;C、每组只用少量的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做实验不科学,可能因实验材料或生物个体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2粒种子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C错误;D、本实验是在20℃、25℃、30℃、35℃的条件下进行,该实验探究了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变量是温度,D正确。故选:D。【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13.“小鼠走迷宫”的实验过程一定还让你记忆犹新。如图是某实验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实验小鼠必须经过饥饿处理 B.实验过程须保持安静 C.据图可知:随着实验次数增加,小鼠找到食物的时间缩短 D.如果换做蚯蚓做类似实验,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会少一些【考点】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归纳推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答案】D【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解答】解:A、实验前必须对小鼠经过饥饿处理,有利于小鼠取食,A合理;B、在实验过程中要避免对小鼠造成干扰,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实验过程须保持安静,B合理;C、尝试与错误是一种学习行为,据图可知:尝试次数增加,小鼠找到食物的时间变短,C合理;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小鼠属于哺乳动物,环节动物比哺乳动物低等,因此如果用蚯蚓进行实验,找到食物的时间更长,D不合理。故选:D。【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区别。14.在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时,其调查的方式包括()①实地调查②到当地环保部门咨询③自己想象④通过图书馆、报纸杂志社、电视台或者互联网收集资料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热点问题;类比推理.【答案】D【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其中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解答】解: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方式可以是:实地调查;咨询或者通过图书馆、报刊杂志社、电视台或互联网收集资料,因此①②④符合调查的方式。故选:D。【点评】调查是注意事项.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注意安全。15.下列利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A.应从培养液的表层取材 B.放少量棉花纤维可限制草履虫运动 C.观察到草履虫纤毛摆动 D.草履虫会朝向加盐粒的一侧运动【考点】观察某种原生动物(草履虫).【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归纳推理;生物的分类.【答案】D【分析】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中。【解答】解:A、取草履虫时,应该从培养液的表层吸取的原因是表层氧气多,草履虫大多聚集在表层,故A正确;B、由于草履虫在制成的临时装片中不停的快速运动,影响观察,所以我们在制作装片是放少量棉纤维,用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故B正确;C、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用暗视野观察草履虫的纤毛,故C正确;D、盐水对草履虫是不利刺激,草履虫向远离盐水的一侧运动,说明草履虫能对外界的刺激所作出反应,即应激性,故D错误。故选:D。【点评】草履虫的知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注意掌握,可结合草履虫的结构图来记忆。16.在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活动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观察需要认真仔细,记录常见物种 B.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C.不认识的植物可拔回去向老师请教 D.不必记录草丛和落叶里的微小生物【考点】调查的基本方法.【专题】归纳推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B【分析】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解答】解:A、观察需要认真仔细,记录所有的物种,A错误。B、调查时要首先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B正确。C、发现不认识的植物,不能拔出来带回去请教老师,把植物拔出来会损伤植物的根,不符合“调查时不要损伤植物和动物”的要求,C错误。D、调查时应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要如实记录,因此,草丛和落叶里的微小生物也要记录,D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此题要掌握调查法的相关知识。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7.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常用方法。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置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中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②⑥③⑤④①(只填序号)。(2)把盆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3)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纸片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遮光部位(填“遮光部位”或“未遮光部位”)。(4)用清水漂洗脱色叶片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淀粉。滴加碘液片刻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预期叶片见光部分将变为蓝色。(5)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证明了B。A.光合作用需要光才能进行,并释放氧气B.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产物有淀粉C.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D.光合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对照实验思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1)②⑥③⑤④①(2)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3)对照;遮光部位(4)见光(5)B【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3)图中:①是显色观察、②是暗处理、③摘下叶片、④是漂洗加碘、⑤是酒精脱色、⑥是部分遮光。【解答】解:(1)该实验的实验步骤是: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对照题干中的图示可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暗处理、⑥部分遮光、③摘下叶片、⑤酒精脱色、④漂洗加碘、①显色观察。(2)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消耗,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3)将叶片的一部分用不透光的纸片遮盖起来的目的是为了与叶片光照部分设置一组对照实验。这样设置后,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其中实验组是遮光部位,见光的就是对照组。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观察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4)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色的特性,可用来检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未遮光部分有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色。因此,用清水漂洗脱色叶片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淀粉。滴加碘液片刻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预期叶片遮光部分不变色,见光部分将变为蓝色。(5)叶片的见光(未遮盖)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所以,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之一是光,产物有淀粉,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1)②⑥③⑤④①(2)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3)对照;遮光部位(4)见光(5)B【点评】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及对照实验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18.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收集到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后,平均分成A、B两组进行实验。下表为实验过程及现象,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实验组别AB处理方法接种细菌不接种细菌实验环境放在无菌环境中,实验过程中都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实验现象树叶有腐烂现象树叶没有腐烂现象(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细菌对植物遗体是否有分解作用?(2)该实验必须使用同一树的落叶,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3)该实验中,实验组是:A(填“A”或“B”),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落叶必须来自相同(填“相同”或“不同”)的一棵树,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4)分析上表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专题】实验设计与评价题;对照实验思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专题.【答案】(1)细菌对植物遗体是否有分解作用。(2)控制单一变量。(3)A;相同。(4)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根据题意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那么,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具有分解作用吗?(2)A和B两组其它条件都相同,唯一不同的A组接种细菌,B组不接种细菌,实验的变量是有无接种细菌。科学探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了该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该实验必须使用同一树的落叶,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3)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因此A组是实验组,B不接种细菌是对照组。科学探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落叶必须来自相同的一棵树,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4)由表格内容可知,A组接种细菌,树叶有腐烂现象,B组没有接种细菌,树叶没有腐烂现象。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细菌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故答案为:(1)细菌对植物遗体是否有分解作用。(2)控制单一变量。(3)A;相同。(4)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点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的基本原则:单一变量原则。三.解答题(共2小题)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的“蚁”指的是白蚁。白蚁和蚂蚁虽然都叫蚁,但是蚂蚁属于膜翅目,而白蚁属于蜚蠊目,蜚蠊目中最常见的物种就是大家熟知的蟑螂。白蚁群体中,蚁王和蚁后负责繁殖,工蚁担任开掘隧道、饲育幼蚁和蚁后等工作,兵蚁专司捍卫群体的职务。有的幼蚁会分化为繁殖蚁,它们具有趋光性,会寻找光亮的场所配对繁殖建立新的白蚁族群。(1)白蚁、蚂蚁和蟑螂都是昆虫,身体和附肢分节,有一对触角、两对翅和三对足。白蚁与蟑螂(填“蚂蚁”或“蟑螂”)的亲缘关系更近。(2)在白蚁的族群中,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不同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发展着属于它们的王国,这属于社会行为。(3)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用此装置探究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请你回答下列各题。①该实验小组的同学作出的假设是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可以观察到最终都爬向C岛,一段时间后再将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之间的“桥”对换,可以观察到蚂蚁通过“桥”爬向A岛。(填“A”“B”,或“C”)③实验中选用蚂蚁只数要多,而不是1只,目的是避免偶然性。④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通讯的。【考点】探究蚂蚁的行为(如通讯);社会行为的特征;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专题】对照实验思想;动物的社会行为;生物的分类.【答案】(1)附肢;三;蟑螂;(2)分工;社会;(3)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C;A;避免偶然性;气味。【分析】(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有三对足,一般有2对翅的特征都属于昆虫。(2)社会行为是指同一种群的动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各种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解答】解:(1)白蚁、蚂蚁和蟑螂都是昆虫,身体和附肢分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两对翅和三对足,体表有外骨骼,具有保护、支持和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白蚁和蚂蚁虽然都叫蚁,但是它们的亲缘关系相距甚远。蚂蚁属于膜翅目,而白蚁被归到蜚蠊目。蜚蠊目中最常见的物种就是大家熟知的蟑螂。可见白蚁与蟑螂的亲缘关系更近。(2)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在白蚁的族群中,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不同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发展着属于它们的王国,这属于社会行为。(3)①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该实验小组的同学作出的假设是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可以观察到最终都爬向C岛,一段时间后再将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之间的“桥”对换,可以观察到蚂蚁通过“桥”爬向A岛。在实验中不能直接用手来对换小木条,移动“桥”,因为手上的气味会粘到“桥”上,影响实验结果。③实验中选用蚂蚁只数要多,而不是1只,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④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动物可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出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通讯的。故答案为:(1)附肢;三;蟑螂;(2)分工;社会;(3)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C;A;避免偶然性;气味。【点评】此题属于综合题,灵活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20.如图1为银边天竺葵某叶片,为“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进行如下实验,把盆栽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用黑纸片把叶片②处正反面夹紧移入光下照射3~4小时,然后将暗处理的叶片经酒精脱色、漂洗和滴加碘液处理;如图2是“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部分实验步骤图,回答下列问题。(1)将盆栽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实验时滴加碘液,图1中不变蓝的部分是①②(用图中序号表示)。(2)如图2为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从顶端各向下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放入的液体如图所示,开始时两洞中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时间后,A洞内液面发生的变化是上升(填“上升”或下降),B萝卜细胞处于吸水状态(填吸水或失水)。【考点】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专题】实验步骤设计与评价;对照实验思想;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专题.【答案】(1)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①②(2)上升;吸水【分析】(1)探究实验主要目的是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我们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来验证淀粉是否存在。(2)图1设置了两个对照实验:①叶片的白边部分和③绿色部分,②叶片的遮光部分和③未遮光部分,变量分别是:叶绿体和光。(3)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吸水。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周围环境溶液的浓度大小,二者的差越大吸水或失水的动力就越大。【解答】解:(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①处(银边)不含叶绿体,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处遮光,未进行光合作用,故滴加碘液不变蓝;③处(未遮光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2)图2中A萝卜洞内放的是浓盐水,盐水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失水,故盐水的水位变高;B萝卜洞内放的是清水,清水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因此萝卜细胞吸水,故清水的水位变低。故答案为:(1)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①②(2)上升;吸水【点评】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找出各组对照实验的变量、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等知识。

考点卡片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知识点的认识】一、显微镜的构造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我们常用的为普遍光学显微镜.显微镜可分为两个部分: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一)机械部分1、镜座:为显微镜最下面的马蹄形铁座.其作用是支持显微镜的全部重量.使其稳立于工作台上.2、镜柱:镜座上的直立短柱叫做镜柱.3、镜臂:镜柱上方的弯曲的弓形部分叫做镜臂,是握镜的地方.镜臂和镜柱之间有一个能活动的倾斜关节,可使显微镜向后倾斜,便于观察.4、镜筒:安装在镜臂上端的圆筒叫做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连接转换器,并使目镜和物镜的配合保持一定的距离,其作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5、转换器:镜筒下端的一个能转动的圆盘叫做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几个接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镜头.6、载物台:镜臂下端安装的一个向前伸出的平面台叫做载物台.用于放置观察用的玻片标本,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叫通光孔.通光孔左右两旁一般装有一对弹簧夹,为固实玻片之用,有的装有移片器,可使玻片前后左右移动.7、准焦螺旋:镜臂上装有两种可以转动的螺旋,能使镜筒上升或下降,称为准焦螺旋.大的螺旋转动一圈.镜筒升降10毫米,用于调节低倍镜,叫做粗准焦螺旋.小的螺旋围动一圈,镜筒升降0.1毫米.主要用于调节高倍镜,叫做细准焦螺旋.(二)光学部分1、反光镜:一个可以转动的圆镜,叫做反光镜.反光镜具两面,一面为平面镜,能反光;一面为凹面镜.其用途是收集光线.平面镜使光线分布较均匀.凹面镜有聚光作用,反射的光线较强,一般在光线较弱时使用.2、物镜:安装在转换器上,能将观察的物体进行第一次放大,是显微镜性能高低的关键性部件.每台显微镜上常备有几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物镜上所刻8×、10×、40×等就是放大倍数.从形态上看,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高.3、目镜:由二、三片透镜组成,安装在镜筒上端,其作用是把物镜放大的物体实像进一步放大.在目镜上方刻有5×、10×、20×等为放大倍数.从外表上看,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粗略计算方法为接目镜放大倍数与接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如观察时所用物镜为40×、目镜为10×,则物体放大倍数为40×10=400倍.显微镜看到的是一个倒立而放大的虚像.二、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与安放安放显微镜要选择临窗或光线充足的地方.桌面要清洁、平稳,使用时先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轻放桌上,镜筒向前,镜臂向后,然后安放目镜和物镜.用纱布拭擦镜身机械部分.用擦镜纸擦拭光学部分,不可随意用手指试擦镜头,以免影响观察效果.2、对光扭转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打开聚光器上的光圈,然后左眼对准接目镜注视,右眼睁开,用手翻转反光镜,对向光源,光强时用平面镜,光较弱时用凹面镜.这时从目镜中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只要视野中光亮程度适中,光就对好了.3、观察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弹簧夹或移光器将玻片固定.将玻片中的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调焦时,旋转粗焦螺旋,为了防止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先慢慢降低镜筒,降低时,必须从侧面仔细观察,直到物镜与玻片标本相距5mm以上,切勿使物镜与玻片标本接触,然后一面用左眼自目镜中观察,一面用右手旋转粗准焦螺旋(切勿弄错旋转方向),直到看清标本物像为止.对光、调焦都是用的低倍物镜.观察时,还是先用低倍物镜,焦距调准后,移动玻片标本,全面的观察材料,如果需要重点观察的部分,将其调至视野的正中央,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转换高倍镜后,只有轻轻扭转细准螺旋,就能看到清晰的物像,注意使用高倍镜时,切勿使用粗准焦螺旋,否则容易压碎盖玻片并损伤镜头的透镜.一般凡是用低倍物镜能够观察清楚的标本,就不一定要换用高倍镜.【命题的方向】对显微镜构造的认识,和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中考的重要命题点.考查的形式多样,各种题型都有,而且考查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例: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的正确方法是()A.用纱布擦B.用手擦C.用纸巾擦D.用擦镜纸擦分析:此题是一道实验操作题,具体考查的是对显微镜的清洁方法.清洁镜身时应有纱布;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解答:通过分析知道当你发现显微镜镜头不清洁时,除去污物,是对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镜头能进行清洁,所以应用擦镜纸擦拭.故选:D.点评:记清对显微镜的清洁方法,对显微镜进行保养.【解题思路点拔】解答关于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题目时,除了识记以上“知识点的认识”内容外,在显微镜实际操作过程遇到的问题是考查的难点,也是重点.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改变与视野的明暗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判断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动说明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动,说明不在目镜上;然后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说明在玻片标本上,如果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显微镜看到的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给一个字母或者文字,在显微镜上看到是什么样子,也是常见的题型,解决此类问题,最好把这个字母或者文字写到纸上,旋转180度,也就是倒过来看,就可以了.在观察物像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把视野中偏左上方的物像移动正中央的话,玻片标本应往左上方移动.难度较大的题目就是结合目镜、物镜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绘制目镜与物镜的图示,选择相关组合,判断视野中细胞大小、数目的关系.在前面“知识点的认识”中有关于目镜、物镜的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的知识,要记清楚,不要混淆.另外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就越少.如下表:镜头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目镜低倍大长亮小多高倍小短暗大少物镜低倍大短亮小多高倍小长暗大少2.玻片标本的类型和制作【知识点的认识】一、临时装片的制作:临时装片就是将要用显微镜观察的事物临时做成装片。临时装片是从生物体上撕取或挑取的材料制成的,制成的临时装片包括载玻片组织材料盖玻片。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一擦、二滴、三取、四浸、五盖、六碘、七吸。1:擦净载玻片2:滴一滴生理盐水(或清水)于载玻片上3:取样品4:将样品平铺在载玻片上液体中5:盖上盖玻片6:将稀碘液滴于盖玻片一侧7: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去稀碘液二、切片的制作: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直接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可用切片机切取或用徒手切片法切取。三、涂片的制作:用涂抹的方法,将动植物较为疏松的组织或游离的细胞均匀地散布在载玻片上。【命题的方向】显微镜的使用与临时装片的制作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题型多样,选择题、填图题、实验题等都有。主要考查对显微镜的使用操作,和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应用性较强。例: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称为();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的称为();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则称为()分析:此题是一道实验操作题,考查的是玻片的类型。解答:玻片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分为永久性的和临时性的;根据取材的不同分为切片、装片和涂片。其中从生物体切取的薄片制成的是切片;从生物体撕取、挑取或刮取的材料制成的是装片;由生物体内的液体物质涂抹而制成的是涂片。所以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少量材料制成的玻片标本叫做临时装片。故答案为:切片;涂片;装片。点评:通过比较将切片、装片和涂片,区分清楚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解题思路点拔】①制作三种玻片的共同要求是所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最好是一层细胞,特别微小的生物可直接做成玻片标本。②三种玻片按保存时间的长短可分为临时和永久两大类。③染色剂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因此,制作生物玻片时尽量不染色,在材料各结构对比度较弱的情况下尽量使用毒害作用较小的染色剂。3.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知识点的认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命题的方向】本考点直接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失水的原理,题型多样,综合性强.例:在农田中,施肥过多时,农作物会出现萎蔫现象(即“烧苗”),这属由于()A.根细胞吸水过多B.根细胞失水过多C.细胞吸收无机盐过多D.根细胞吸收无机盐过少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施肥过多时,农作物会出现萎蔫现象(即“烧苗”)现象的原因.解答时可以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方面来切入.解答: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一次施肥过多,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植物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当情势比较严重时,会造成烧苗.施肥后浇水可以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使土壤溶液浓度小于作物细胞的浓度,使作物细胞正常吸水.因此施肥过多时,农作物会出现萎蔫现象(即“烧苗”)的主要原因是根细胞失水过多.故选:B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题思路点拔】关键是掌握细胞吸水失水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小.4.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知识点的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1、各组成部分的特性:(1)表皮:为叶片表面的一层初生保护组织,分为上、下表皮,表皮细胞扁平,排列紧密,外壁有一层角质层,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水分散失,通常不含叶绿体;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可以张开或关闭,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2)叶肉:为表皮内的同化薄壁组织,通常有下列两种.栅栏组织:细胞通常1至数层,长圆柱状,垂直于表皮细胞,并紧密排列呈栅状,内含较多的叶绿体.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多不规则,内含较少的叶绿体,位于栅栏组织下方,层次不清,排列疏松,状如海绵.(3)叶脉:为贯穿于叶肉间的维管束.2、特别提醒:(1)叶片上面的绿色比下面的深,这是因为接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比接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含叶绿体多.(2)栅栏组织比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所以自然落下的树叶大都正面向下.(3)从气孔进出叶片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4)一般陆生植物叶的下表皮上的气孔比上表皮多.(5)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的最大区别是:保卫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一般直接考查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题型一般为选择、填空、解答,但也常结合叶片的结构图进行考查.例: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A.叶B.茎C.叶绿体D.根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解答: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只在含有叶绿体的部位进行,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幼嫩茎的绿色部位也能进行光合作用,组成根的细胞中不含叶绿体,因此根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是一种细胞器,不是器官.因此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故选:A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器官的概念,根、茎、叶是器官,叶绿体是细胞器,不是器官.【解题思路点拔】主要考查的是叶片的结构,正确识图是做题的关键,平时要注意多观察课本插图.解决实验题时可从叶片的结构功能切入.5.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知识点的认识】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1、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温度和它们的配合状况,即地球表面的气候条件.我国东部地区,雨量充沛,自南向北,随温度的递减,植被呈带状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自东向西,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递减,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2、我国植被类型:植被类型特征分布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种类特别丰富台湾、海南、云南常绿阔叶林气候炎热、湿润,植物以常绿阔叶树为主长江流域落叶阔叶林夏热冬寒,植物多为冬季完全落叶的阔叶树华北、东北针叶林夏温冬寒,植物主要为杉、松等针叶树大兴安岭、阿尔泰山草原雨少温低,植物多为适应半干旱气候的草本植物松辽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荒漠夏季雨少且空气干燥,冷热变化大,植物种类贫乏,耐寒性较强西北部(1)荒漠地区气候变化剧烈,风力作用强烈.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它是指地面被流沙覆盖并有沙丘发育的荒漠.(2)森林、草原等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储藏在植物体内,同时释放出大量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因而被称作地球的“肺”.【命题的方向】本考点题型多样,选择、填空、解答都属于考查类型,综合性较强,需要掌握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例: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有()、()、()、()、()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解答时可以从植被的概念和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方面来切入.解答: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以下几种:(1)草原:组成草原的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2)荒漠:荒漠的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3)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植物种类特别丰富,终年常绿,大部分植物都很高大.(4)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气候比较炎热、湿润的地区,这里的植物以常绿阔叶树为主.(5)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这里的植物主要是冬季完全落叶的阔叶树.(6)针叶林:针叶林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这里的植物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故答案为: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解题思路点拔】牢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以下几种: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类型.关键是理解掌握植被类型的特点和分布.6.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知识点的认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2)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类别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形成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获得途径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获得的适应特征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化趋势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发达,占全部行为的比例也越大行为方式简单复杂形成过程基本生活条件的保证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结果行为意义有一定的局限性更有助于动物的生存实例蜜蜂采蜜、蚂蚁筑巢等训练蚯蚓走出迷宫的实验、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命题的方向】本考点主考查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需重点掌握知识,是中考的重点,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应重点掌握.例:很多年前,在英格兰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掉了放在门外的奶瓶盖,喝到了牛奶.从此,它学会了偷喝门前奶瓶中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偷喝牛奶.请回答:(1)当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开了奶瓶喝到牛奶,这属于()行为.(2)大山雀第二次根据第一次经验,又去打开瓶盖偷饮牛奶的行为属于()行为.(3)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偷饮牛奶,这属于()行为.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区别.解答时可以从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解答: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例如:蜜蜂采蜜,喜鹊建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1)当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开了奶瓶喝到牛奶,是大山雀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2)大山雀第二次根据第一次经验,去偷饮牛奶是它通过后天的生活经验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3)其他大山雀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偷饮牛奶,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后天性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故答案为:(1)先天性;(2)学习;(3)学习.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解题思路点拔】关键理解掌握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概念.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结合实际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方面入手.7.社会行为的特征【知识点的认识】社会行为的特征1、概念:指同种动物集群活动,相互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具有组织性、分工性等特征.实例:蜜蜂中有蜂王、雄蜂、工蜂2、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行为是指同一种群的动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各种行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例如,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群体中有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司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职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与身体其他部分很不相称,而且自己不能移动,由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3、社会行为的意义: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许多弱小的动物和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均是集群生活的,比如蜜蜂、蚂蚁、野牛、羚羊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对社会行为的特征的理解认识,基础知识,多以选择、填空题形式出题.例: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行为.解答时可以从社会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解答: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如白蚁的群体有蚁后、雄蚁、工蚁,蚁后负责产卵、雄蚁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负责喂养蚁后、建筑蚁穴、采集食物、清理蚁穴、搬运蚁后产的卵,甚至移动蚁后等,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黑猩猩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次序,有首领,负责指挥、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他成员必须服从首领.故答案为:组织;分工.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社会行为的特点.【解题思路点拔】考查了对社会行为的特征的认识.熟记社会行为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8.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枯枝落叶、动物粪便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促进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2)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生活在人、动植物体内或体表,从活的人、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可导致人或动植物患病。如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一些真菌寄生在人体表面,使人患臂癣、足癣、牛皮癣等疾病、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3)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的现象。例如:①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②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与植物共生的固氮根瘤菌。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③在牛、羊、骆驼等草食动物的胃肠内,有些种类的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动物又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它们彼此依赖,共同生活。④生活在人体肠道中的一些细菌,从人体获得营养生活,它能够制造对人体有益处的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2、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1)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我们生活中的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细菌和真菌。(2)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①食品腐败的原因: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腐败。②防止食品腐败的原理: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③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和原理:a.干蘑菇和脱水蔬菜﹣﹣脱水法。腊肉类熟食﹣﹣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用糖溶液除去鲜果中的水分。咸鱼﹣﹣腌制法,用盐溶液除去鲜鱼中的水分。以上这四种方法都是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b.袋装牛奶、盒装牛奶、肉汤﹣﹣巴斯德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的原理。c.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d.肉类罐头和水果罐头﹣﹣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e.冷藏法、冷冻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f.使用防腐剂,如用二氧化硫等杀灭细菌。g.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气调保鲜法,控制储藏环境气体的组成,继而控制果蔬的呼吸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3)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①抗生素: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但是有些真菌却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素。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②生产药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使细菌生产药品,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4)细菌与环境保护①细菌可被用于净化污水的原因:在污水和废水中的有机物,如各种有机酸、氨基酸等,可以作为细菌的食物。②利用细菌净化污水的原理:a.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利用微生物(如甲烷菌)的发酵分解有机物;b.在有氧条件下,利用好氧菌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命题的方向】本考点考查了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题型多样,中考中经常出现,注意理解和掌握。例: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要用水密封,这是为了提供()A.安静的环境B.有氧的环境C.无氧的环境D.防止细菌逃跑分析: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状态下进行发酵产生乳酸,据此答题。解答:制酸奶和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状态下经过发酵产生乳酸,乳酸细菌不分解蛋白质和果胶质,能保持蔬菜脆嫩而不软化腐败,使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可见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平时注意掌握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的知识,做这题的关键是理解泡菜的制作原理。【解题思路点拔】熟记掌握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解答时可以从细菌的结构特点和与人类关系方面来切入。注意熟记真菌与细菌的特点与区别。9.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知识点的认识】节肢动物、蝗虫的主要特征1、节肢动物的特征: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包括甲壳类(如虾、蟹)、多足类(如蜈蚣)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2、蝗虫的主要特征:蝗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散失。①头部:是蝗虫的感觉和取食中心,有一个咀嚼式口器、一对复眼、一对触角,触角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②胸部:是蝗虫的运动中心,生有3对足、2对翅,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