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丰城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宜春市丰城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宜春市丰城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宜春市丰城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宜春市丰城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丰城九中初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开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8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合题意答案,每题2分,共40分)1.能够证明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A.磨制石器 B.彩色陶器 C.炭化稻谷 D.玉器饰品2.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他复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夏商西周3.下列已知早期汉字所属文字成熟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4.下列青铜器中最重是()A. B. C. D.5.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桓公”()A.齐公 B.宋公 C.秦公 D.晋公6.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工具是()A. B.C. D.7.《三字经》里面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的“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和最东的两个诸侯国是()A晋、楚 B.燕、赵 C.韩、魏 D.秦、齐8.《史记》记载长平之战:“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出动精锐并亲自参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秦将白起)。武安君……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这说明长平之战的特点是()A.交战区域广 B.战术高超 C.持续时间长 D.死亡人数多9.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上述言论记载在()A.《道德经》 B.《论语》 C.《墨子》 D.《韩非子》10.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长安是今天的()A.北京 B.西安 C.南京 D.洛阳11.请为下列地图选择合适的名称()A.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 B.丝绸之路示意图C.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D.西汉形势图12.郑吉(西汉将领)灭车师,收服日逐王,威震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遣子弟入侍汉朝,以为人质,求汉朝庇佑。汉朝在乌磊城(今新疆轮台县)设立西域都护府,直属中央管辖。上述历史现象发生于()A.汉文帝时期(前180年—前157年) B.汉景帝时期(前157年—前141年)C.汉武帝时期(前141年—前87年) D.汉宣帝时期(前74年—前48年)13.对秦汉时期时代特征表述最恰当的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4.《魏书》中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A.禁用鲜卑语、使用汉语 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C.改鲜卑姓为汉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15.华罗庚曾在著作中这样评价一位中国古代名人:“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并且还是一位文学家。……他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七位,是当时世界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而他创造的“密率”闻名于世。”华罗庚评价的名人是A.张仲景 B.刘徽 C.顾恺之 D.祖冲之16.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医药在防治和救治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一位医学家提出“治未病”理论,并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医学家是()A华佗 B.李时珍 C.张仲景 D.扁鹊17.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③南方政局稳定,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较北方安定,易于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下图所示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C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9.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为“书圣”。如图其代表作达到了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该作品的字体是()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20.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是()A. B. C. D.二、综合题(21题9分,22题9分,23题9分,24题12分,共40分)21.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面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幅图材料二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1)根据材料一,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图三是哪一水利工程?(2)材料二中汉文帝采纳了贾谊和晁错的建议,提倡实行什么政策?文景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3)材料三中“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22.同学们,我们从蹒跚学步,到自立自强;从懂得感恩身边的人,到懂得无私奉献社会,我们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人类社会也是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起步阶段】材料一图1、图2、图3.(1)从以上几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越来越帅了,其实人类不仅越来越帅,而且越来越聪明。图2中的北京人已经学会了什么?山顶洞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有“家”阶段】(2)家其实是由房子、家人和浓浓的爱意三样东西组成,上图中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分别有什么优点?“家”字由宝盖头和“豕”字两部分构成,“豕”其实就是财产的象征,也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饲养的什么动物?【部落联盟阶段】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合集》里面写道:“华夏民族,非一组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3)我们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国家初建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国家雏形出现,但那时的国家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国家有点不一样。《礼记.礼运》中这样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4)“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禹时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继承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23.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华夏之形成】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化之交流】材料二: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民族之交融】材料三: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中华之复兴】材料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西域各民族?(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孝文帝这次改革的意义。(4)根据材料四,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以史为鉴,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是我国什么古人类制造和使用的什么工具?图二农具在我国最早出现是什么时期?其进一步推广的时间是什么时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