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主体(部编)课件_第1页
犯罪主体(部编)课件_第2页
犯罪主体(部编)课件_第3页
犯罪主体(部编)课件_第4页
犯罪主体(部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四个一般要件之一,即任何犯罪的成立都需要犯罪主体的存在。犯罪主体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只有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才是犯罪主体,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不是犯罪主体。犯罪主体又是刑事责任的承担者,凡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而刑事责任的基本实现形式是承受刑罚,因而犯罪主体也是刑罚的对象。因此,研究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都离不开对犯罪主体的研究。导言

孙某(男),1983年7月4日出生,于1997年6月30日、7月1日、7月6日连续三次抢劫财物,价值3万元;于1999年7月2日、7月5日连续二次盗窃财物,价值2万余元;于1999年4月1日又绑架一小女孩,因勒索财物未成,遂即将女孩杀死。分析孙某是否构成犯罪,若构成,构成何罪?案例导入返回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二、研究犯罪主体的意义犯罪主体对正确定罪量刑,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节刑事责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辨认能力,是指行为人具备对自己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作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也就是行为人能否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为刑法所禁止、谴责和制裁。控制能力,指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人触犯刑法的能力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

根据年龄、精神状况等因素影响刑事责任能力有无和大小的实际情况,我国刑法采取的四分法:(一)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年满18周岁的、精神正常的人;依法负全部的刑事责任。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不满14周岁的人,行为时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三)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承担刑事责任。(四)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又聋又哑的人,盲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刑事责任有所减轻。第三节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一、刑事责任年龄(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立法划分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依法完全负刑事责任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对自己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等八种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007第七章%20犯罪主体.ppt#12.幻灯片12(刑法第17条第2款、刑法修正案(三))理解与把握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刑法第17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理解与把握1.从宽处罚的原则——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原则2.不适用死刑的原则——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时怀孕,既包括在法院审判时怀孕,也包括在审判前关押时怀孕,即对于在审判前关押时怀孕的妇女和法院审判时怀孕的妇女,都不能判处死刑。对于怀孕的妇女不能强制其做人工流产,已经人工流产的,仍然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能判处死刑。对于怀孕的妇女既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也不能判处死刑缓期执行。1.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问题2.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年龄界限问题3.跨责任年龄阶段犯罪的认定问题

处理方法:不能按照前后一并认定的方法去处理,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区别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别依法认定。依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注意的问题:分析案例导入

(一)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二、精神障碍医学标准——行为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时确实患有精神病法学标准——行为人的精神病达到了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程度。判断标准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人:人格障碍、性变态、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病、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和抑制症等类型。发作时可表现为脑力和体力的不足,头痛、失眠;或表现为莫名的、广泛的焦虑或紧张感,厌世、意志消沉。(二)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三)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18条第3款)三、生理功能丧失——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19条)

四、生理醉酒——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8条第4款)补充:病理性醉酒

病理性醉酒的基本特征是:(1)患者一般从不饮酒或者饮酒很少,对酒精耐量很差。(2)发病急剧,饮酒后马上就进入了谵妄状态。谵妄时有明显而深刻的意识障碍,常伴有恐怖性或暴怒性激情发作,从而发生盲目的冲动性或攻击性暴力行为。(3)患者实施侵害行为无明显动机或者动机不明。现代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认为,病理性醉酒属于一种严重的精神病,不负刑事责任。补充:原因上的自由行为由于故意或过失使自己置于无责任能力的状态,然后在无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导致构成要件的实现。由于行为人在符合构成要件的结果发生阶段虽然没有意思决定的“自由”,但是在导致无责任能力状态产生原因的设定阶段,却具有可以阻止原因设定行为的意思决定的自由,即在实施引起这种无责任能力状态的行为——原因行为时,行为人是有责任能力的,即行为人原本可以自由决定是否使自己陷入这种无责任能力状态;如果是故意或者过失使自己处于无责任能力状态,则行为人应承担刑事责任。

原因上的自由行为是德日刑法中的理论。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急性生理性醉酒中的昏睡期、慢性醉酒中的慢性酒毒性精神病以及病理性醉酒均有可能成为原因上的自由行为。注释注意

原因上的自由行为应负刑事责任的理由:国外有间接正犯说、意志支配可能说。我国学者认为,原因行为的责任能力和故意或者过失等同于结果行为的责任能力和故意或者过失)。注释

补充原因上的自由行为的特点原因上的自由行为在构造上包括前后相继的两部分;造成其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的原因行为和实施犯罪构成要件行为的结果行为。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原因行为时具有完全责任能力,但原因行为不是构成要件行为;结果行为是构成要件行为,它是原因行为所导致的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所实施的行为。补充第四节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一)概念

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二)对犯罪主体的分类以是否要求特殊身份要件为标准,自然人犯罪主体可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刑法规定不要求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即为一般主体;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主体,即为特殊主体。

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构成要件或者刑罚加减根据的犯罪称为身份犯。

身份犯可以分为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为主体要件,无此特殊身份该犯罪则根本不可能成立犯罪。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的犯罪。(1)以特定公职为内容的特殊身份(2)以特定职业为内容的特殊身份(3)以特定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4)以特定法律地位为内容的特殊身份(5)以持有特定物品为内容的特殊身份(6)以参与某种活动为内容的特殊身份(7)以患有特定疾病为内容的特殊身份(8)以特定组织成员为内容的特殊身份(三)特殊身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特殊身份必须是行为人开始实施危害行为时就已经具有的特殊资格或已形成的特殊地位或状态。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后才形成的特殊身份,不是这里所说的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

二是特殊身份只是针对犯罪的实行犯而言的,至于犯罪的教唆犯和帮助犯,则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对于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理解,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分类(一)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以形成方式为标准(二)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对刑事责任的影响为标准三、研究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定罪的意义(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量刑的意义第五节单位犯罪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二)特征

1.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2.单位犯罪必须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内部成员实施的犯罪

3.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性条文明确规定

其一,单位的性质不影响单位犯罪的成立。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其二,单位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不影响单位犯罪的成立

其三,具备下列行为之一的,均不得视为单位犯罪,而只能以自然人犯罪处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盗用、借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所得或私分的。司法实践中认定单位犯罪应注意如下问题“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诞生于美国的判例,英美法系国家将其称为“撕开公司面纱”(PiercingtheCorporateVeil),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说(Disregardofcorporatepersonality),德国则称之为“直索”(Durchgiff)。其涵义均指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对于滥用公司法人人格从事各种不正当行为以致债权人或社会利益受有损害的,法院不再考虑公司的独立人格,而责令不正当行为人直接承担责任的一种制度。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现代各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上存在双罚制、单罚制(转嫁制、代罚制)两种立法例。单罚制中,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的“单罚制”又称“代罚制”,只处罚单位本身的“单罚制”又称“转嫁制”。我国刑法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采取的是以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的原则。二、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在单位实施的犯罪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中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解释

在单位犯罪中具体实施犯罪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