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15(部编)课件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15(部编)课件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15(部编)课件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15(部编)课件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15(部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孟子孟子千秋亚圣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名,字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并尊称他为,《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仁政民贵君轻《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5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6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7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政事以民为归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男女授受不亲

孟子名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时代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给下列字注音1、王好战:hào2、弃甲曳兵:yè3、数罟不入洿池:cùgǔwū4、衣帛:5、鸡豚狗彘:túnzhì6、庠序:xiáng7、饿莩:

piǎoYì

bo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斑”(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途”(3)直不百步耳“只”(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毋”知识点归纳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词类活用(4)树之以桑

树:种植(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动词作名词1、请以战喻战争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

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介词结构后置句1、申之以孝悌之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固定句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7、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一词多义王:1、然而不王者

2、梁惠王曰1、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ang4名作动2、君王wang2名词食:1、谷不可胜食也

2、狗彘食人食1、吃动词2、食物名词时:1、不违农时

2、无失其时1、季节名词

2、机会、时机名词以:1、请以战喻

2、可以无饥矣3、以时入山林

4、申之以孝悌之义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按照介词把介词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1、比介词2、对介词

3、在介词之:1、填然鼓之

2、王道之始也

3、五亩之宅

4、申之以孝悌之义1、音节助词无义2、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3、结构助词的4、代词百姓然:1、河内凶亦然

2、填然鼓之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太后曰:“然”1、代词这样2、助词地、…的样子3、连词然而、但是4、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1、顺接连词就、那么2、转接连词却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第二部分孟子是怎么回答他的?“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想一想?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第三部分孟子否定了梁国极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涂有饿莩(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施仁政除暴虐天下之民至焉梳理文脉1、提出问题: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2、转换问题:五十步笑百步3、介入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4、深入问题: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