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税收的差异新的_第1页
会计与税收的差异新的_第2页
会计与税收的差异新的_第3页
会计与税收的差异新的_第4页
会计与税收的差异新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与税收的差异新的PAGEPAGE34会计与税收的差异一、会计法规介绍:我国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会计法规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不断改革创新,从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而建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到后来为了适应股份制改革而建立的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再到后来建立的不分行业、不分所有制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直到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会计准则,2006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时间:2001年1月1日实施范围:2001年1月1日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2002年1月1日在外商投资企业执行;2003年新办企业执行;2005年底前所有国有企业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时间:2002年1月1日实施范围:2002年1月1日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的金融企业实施,同时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时间:2005年1月1日实施范围:小企业。小企业是指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其中不对外筹集资金是指不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小企业会计制度》经营规模较小是指符合原国家经贸委等部门的标准(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中型企业:同时满足下表三项一般标准和三项中型企业标准的企业;小型企业:同时满足下表三项一般标准,但不同时满足三项中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06]3号实施时间:2007年1月1日实施范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38个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6]18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目前,会计法规不仅有新会计准则,还有《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分行业会计核算办法等。07年最新会计政策—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组成。基本架构:第一层次:基本准则第二层次:具体准则具体准则资产的确认与计量(1号—8号,8个)负债的确认与计量(9号—13号,5个)损益的确认与计量(14号—18号,5个)特殊业务(19号—21号,3个)特殊行业(22号—27号,6个)报告与披露(28号—37号,10个)新旧准则衔接(38号)二、税收与会计差异的处理原则会计制度所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向投资者、债权人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准确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潜在的盈利能力分析,体现的是个体利益或部门利益;而税法所规范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对社会剩余产品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体现的是公共利益,由于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所以产生差异是必然的。当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时,处理原则为: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按照会计制度和准则规定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不得调整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当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法的规定计算应纳税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税法优先原则,在征管法第20条、企业所得税法第21条中都有规定。在处理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冲突时,一般是采取协调方式,即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税法与会计制度的差异,降低税收管理成本和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但在无法协调的时候,则要遵循税法优先的原则。如在企业所得税法中,就取消了若干旧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如:①取消了自产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及非生产性机构税法上视同销售的情况;②取消了计税工资的规定;③取消了对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量的规定,仅以使用年限超过12个月为限确认固定资产;④取消了对固定资产残值率下限的规定(旧法不得低于5%),允许企业根据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预计。但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如:①对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实现,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税法坚持收付实现制,会计坚持权责发生制;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自产的货物、劳务用于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及利润分配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不同于现行会计准则规定;③税法第十条规定的禁止扣除项目;④某些限额扣除项目,如公益性捐赠支出、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等;⑤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折旧、摊销的方法与会计规定不同;⑥税法规定的税收优惠条款,与会计规定不同。三、会计与税收差异分析:第一部分收入准则与税收的差异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税法的差异:会计准则对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①企业己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后,如仍然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仍然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则此项销售不能成立,不能确认相应的销售收入。③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④相贷:银行存款112000其他业务收入5000借:营业税金及附加250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250应申报的所得税(5000-250)*25%=1187.5对收取手续费方式代销商品的会计处理,其主要特点有两个方面:其一,受托方在销售商品时不作销售收入而作为“应付账款”处理;其二,为了保证增值税的“链条”不至于因代销而断裂,受托方在销售给第三方时,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零售商业企业销售给个人消费者除外)并作销项税额。受托代销商品,从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代理业务,应计征营业税,但销售货物必须计征增值税,而取得货物时,因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故不能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这是不符合增值税原理的,因此,代销方将代销清单交付给委托方时,由委托方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受托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按其增值税金额作为进项税额予以抵扣。这样处理后,增值税销项税额等于增值税进项税额,如此,既不破坏增值税的链条,同时受托方也不缴纳增值税。在增值税中视同销售收入是10万,在所得税中受托方就不是按照视同销售收入10万元计算应税收入,而是按照代理业务,收取的手续费5000元计算。3、税法规定:(1)《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96年财税79号)规定: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时,应视同对外销售处理。(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o""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股权投资通知》)规定,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确认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被投资企业向投资方分配非货币性资产,在所得税处理上应视为以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分配两项经济业务,并按规定计算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3)《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3]第6号]),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除企业改组或清算另有规定外,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转让非现金资产,再以与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相当的金额偿还债务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债务人(企业)应当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对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相关的税费)的差额,债务人应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通知》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和外购的原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有价证券(商业企业包括外购商品)用于捐赠,应分解为按公允价值视同对外销售和捐赠两项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其中的”公允价值”是指同期同类或类似产品、商品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有价证券(以下简称“资产”)的市场价格。如无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按该类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如捐赠的系旧的资产还应考虑减去按成新率估计的价值损耗。)(5)新法规定第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4、关于视同销售处理原则:时间:流转税当月处理,所得税年内调整;计量:成本结转,流转税按售价计税,所得税按当年实际水平计算。四、特殊销售商品业务(一)、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会计处理(通常为超过3年)。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己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商品销售收入金额,己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显失公允的除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应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例:A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7年1月1日,售出大型设备一套,合同销售价格2000万元,协议约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结算,从销售当年末分5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收取。在现销方式下,该大型设备的销售价格为1600万元,成本1560万元。假定甲公司发出商品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为340万,并与当天收到增值税额为340万。未收本金A=A-C利息收益B=A*7.93%本金收现C=D—B总收现D销售日1600000第1年末1600126.88273.12400第2年末1326.88105.22294.78400第3年末1032.181.85318.15400第4年末713.9556.62343.38400第5年末370.5729.43370.57400总额40016002000税法规定:第二十三条企业的下列生产经营业务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一)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用插值法计算得出折现率(将名义金额折现为当前售价的利率)为7.93%。第一年销售成立时借:长期应收款2000银行存款340 贷:主营业务收入1600未实现融资收益4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收到货款借:银行存款400贷:长期应收款400借:未实现融资收益126.88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1560贷:财务费用126.88贷库存商品1560差异:成本调增所得1560-312=1248,收入调减所得1600-400=1200,财务费用调减所得126.88,共调减所得78.88借:所得税费用78.88*25%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9.72第二年借:银行存款400贷:长期应收款400借:未实现融资收益105.22贷:财务费用105.22差异:成本调减所得312,收入调增400,财务费用调减所得105.22=294.78,共调减所得17.22借:所得税费用17.22*25%贷:递延所得税负债4.305第三年末借:银行存款400贷:长期应收款400借:未实现融资收益81.85贷:财务费用81.85差异:调增所得400-312=88,调减所得81.85,共调增所得6.15借:递延所得税负债6.15*25%贷:所得税费用1.5375第四年末借:银行存款400贷:长期应收款400借:未实现融资收益56.6231.38贷:财务费用56.62差异:调增所得400-312=88,调减所得56.62,共调增所得31.38借:递延所得税负债31.38*25%贷:所得税费用7.845第五年末借:银行存款40058.57贷:长期应收款400借:未实现融资收益29.43贷:财务费用29.43差异:调增所得400-312=88,调减所得29.43,共调增所得58.57借:递延所得税负债58,57*25%贷:所得税费用14.6425会计销售商品的所得=1600-1560+5年收到的利息400=440万税法计算的所得=400*5-312*5=440万(二)销售退回:1、会计规定: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销售商品发生的销售退回,其相关的收入、成本、等一般应直接冲减退回当期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等。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涉及的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应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调整报告年度相关的收入、成本等。2、税法规定:企业发生销货退回,只要购货方提供退货的有效证明,可冲减退货当期的销售收入。企业年终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前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销货退回,所涉及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应作为报告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企业年终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后发生的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销货退回,所涉及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除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销货退回,可能发生于企业年终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后,相应产生会计与税法对销售退回相关的收入、成本等确认时间不同外,对其他的销售退回,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与税法是一致的。3、相关处理(1)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企业年终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前的相关处理:冲减销售收入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贷:应收帐款(银行存款)冲减销售成本借:库存商品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成本)冲减消费税、所得税等其他相关税费。借: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相关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结转“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或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会计与税法没有差异(2)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涉及报告年度所属期间的销售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企业年终申报纳税汇算清缴后的相关处理:会计处理同上。税法规定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此时存在差异,对差异的处理,冲减所得税费用,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多缴纳的所得税)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五、股权投资与税收的差异(一)金融资产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应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在持有期间取得的股利或利息应确认为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处置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例:某企业2007年3月5日以银行存款购入甲公司已宣告但尚未分派现金股利的股票1000000股作为交易性投资,每股成交价10.6元,其中,0.6元为已宣告但尚未分派现金股利,另支付相关税费等交易费用1000元。甲公司将其持有的乙公司股权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相关资料如下:企业于4月10日收到甲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5月31日乙公司股票价格涨到每股13元;8月15日将其持有的乙公司股票全部出售,每股15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相关的会计处理如下:(1)3月5日购入股票时: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00000投资收益1000应收股利60000贷:银行存款106100(2)4月10日收到现金股利时:借:银行存款60000贷:应收股利60000(3)5月31日股票价格变动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0(4)出售借:银行存款15000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00000投资收益500000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00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000新法规定:第五十六条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条例第七十一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四条所称投资资产,是指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形成的资产。企业在转让或者处置投资资产时,投资资产的成本,准予扣除。投资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一)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包括支付的相关税费);(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新法第二十六条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第八十三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所称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和第(三)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包括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不足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第十七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四)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对差异的处理:股票的计税基础=100+0.1当年应税所得额=200+0.1-(150-100)+(150-100.1)=200没有差异,所以不做所得税会计处理。如将出售日期改为2008年2月10日相关交易费调增所得100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调减所得300000,共调减所得2990002007年应税所得额=200+0.1-30=170.1借:所得税费用170.1*2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42.525借:所得税费用29.9*25%贷:递延所得税负债7.475会计转让所得=150-(100+30)=20税法转让所得=150-(100+0.1)=49.92008年应税所得额=100-20+49.9=129.9借:所得税费用129.9*2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2.475借:递延所得税负债299000*25%贷:所得税费用7.475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处理: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应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投资成本,在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在持有期间取得的股利或利息应确认为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资本公积;处置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投资收益。3、长期投资成本初始计量(权益法)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1)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2、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例:A企业于2005年1月取得B公司30%股权,支付价款9000万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为22500万元(假定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相同)分析:初始投资成本9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6750万(22500*30%),差额从本质上讲就是与所取得的股权份额相对应商誉及不符合确认条件的资产价值,故不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9000贷:银行存款9000例:若本例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6000万元,则初始初始投资成本9000万元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0800万元,差额180万元,此差额是交易上方对方的让步,该部分经济利益的流入应作为收入处理,所以应调整。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10800贷:银行存款9000营业外收入18002、新法规定:投资资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①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②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对1800营外收入现在不确认少交税,在股权转让时多交税(计税成本小于会计成本),差异的处理:借: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股权转让时,应注意计税成本。(二)、投资损益的确认自被投资企业取得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已确认投资收益,同时也超过投资以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账面净利润中本企业应享有的部分,该部分金额应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借:应收股利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投资成本条例第五十六条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注意: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在持有期间不变,冲减投资成本的应收股利也应视为投资收益缴纳所得税,若属于不免税收入,则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差异处理:借:递延所得税资产(现在多交,以后少交)贷:所得税费用但在转让计算转让所得时应注意投资的账面成本与计税基础的不同。3、超额亏损的确认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税法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方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账面价值的变化,如承担亏损、计提减值准备等,因对股权投资不摊销也不折旧,不影响所得税,当年亏损,借:投资收益。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下一年度盈利,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贷投资收益。只有在转让计算转让所得时应注意投资的账面成本与计税基础的不同(三)、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和损失重点把握:在计算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时,应注意股权投资账面成本与计税成本是是否相同、股权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的收入减除股权投资成本后的余额。会计计算的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处置净收益-(投资成本-减值准备)税法计算的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处置净收益-投资计税成本(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的分配支付额,如果超过被投资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金而低于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的,视为投资回收,应冲减投资成本;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视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是不是货币性资产?广义的货币性资产(本准则)狭义的货币性资产(捐赠)新会计准则核算的一般原则:公平交易——公允价值计量关联交易——账面价值计量(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适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高于25%(含25%)的,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适用其他相关准则。(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1、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1)公允价值: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2)账面价值:应当以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2、商业实质的判断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注意: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三)(公平交易)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注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处理:(1)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2)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1、不涉及补价的情况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例:甲公司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台设备交换乙家具公司生产的一批办公家具,换入的办公家具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账面原价为100000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35000元,公允价值为75000元。办公家具的账面价值为80000元,在交换日的公允价值为75000元,计税价格等于公允价值。假设甲公司此前没有为该设备计提减值准备,整个交易过程中,除支付运杂费1500元外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假设乙公司也没有为库存商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销售办公家具的增值税率为17%,其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没有发生除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分析: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存货交换固定资产),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甲公司:借:固定资产清理65000累计折旧35000贷:固定资产——设备100000借:固定资产清理1500贷:银行存款1500借:固定资产——办公家具75000贷:固定资产清理66500营业外收入8500乙公司:以存货换入固定资产,应视同销售换出办公家具的增值税销项税额=75000*17%=12750(元)借:固定资产——设备87750贷:主营业务收入75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2750借:主营业务成本80000贷:库存商品——办公家具800002、涉及补价的情况企业在按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1)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即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2)收到补价的,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举例:甲公司乙公司厂房账面原价1500办公楼账面原价2000累计折旧300累计折旧1000公允价值1000公允价值1100设备账面原价600小汽车账面原价300累计折旧480累计折旧190公允价值100公允价值100库存商品账面余额300客运汽车账面原价300累计折旧180

公允价值(即计税价)350公允价值150收到补价100

支付补价100判断:100/(1000+100+350)=6.9%<25%甲:1、销项税额=350*17%=59.52、计算换入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1000+100+350=1450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1100+100+150=13503、计算换入资产总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1450-100+59.5=1409.54、计算换入各项资产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比例:办公楼:1100/1350=81.5%小汽车:100/1350=7.4%客运汽车:150/1350=11.1%5、计算各项换入资产成本办公楼:1409.5*81.5%=1148.75小汽车:1409.5*7.4%=104.3客运汽车:1409.5*11。1%=156.456、会计分录:借:固定资产清理1320累计折旧780贷:固定资产——厂房1500——设备600借:固定资产——办公楼1148.75——小汽车104.3——客运汽车156.45银行存款100营业外支出220贷:固定资产清理1320主营业务收入35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9.5借:主营业务成本300贷:库存商品300乙:1、进项税额=350*17%=59.52、计算换入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1000+100+350=1450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1100+100+150=13503、计算换入资产总成本=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可抵扣进项税额=1350+100-59.5=1390.54、计算换入各项资产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比例:厂房:1000/1450=69%设备:100/1450=6.9%原材料:350/1450=24.1%5、计算各项换入资产成本:厂房:1390.5*69%=959.45设备:1390.5*6.9%=95.94原材料:1390.5*24.1%=335.116、会计分录:借:固定资产清理1230累计折旧1370贷:固定资产——办公楼2000——小汽车300——客运汽车300借:固定资产——厂房959.45——设备95.94原材料335.11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9.5贷:固定资产清理1230银行存款100营业外收入120税法与会计无差异:正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税法基本一致;(四)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然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例: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为17%。10月份甲公司以其生产的A产品与乙公司的B产品进行交换,双方对换入的资产均作为库存商品核算,双方都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A产品的账面价值为40000元,公允价值为60000元(与市场价相同,不含增值税,下同)。B产品的账面价值为70000元,公允价值为60000元,次年3月份甲公司将换入的B产品出售,价款70000元。交易过程中没有涉及相关税费。分析: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甲公司:借:库存商品——B4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0200贷:库存商品——A4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0200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与税法存在差异。新法条例第七十二条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五条所称存货,是指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者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一)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会计对上述交易不确认收益,而税法要确认销售收入60000元,销售成本40000元,调整应纳税所得额20000元,当年多交;由于换入B产品的账面价值为40000元,计税成本为60000元,因以后转让B产品会计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税法扣除得多,少交税,所以20000元属于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对差异的处理: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0000*25%贷:所得税费用5000次年3月出售B产品,借:银行存款(应收帐款)81900贷:主营业务收入7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1900结转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40000贷:库存商品——B40000但B产品的计税价值为60000元,应调减应税所得额20000元,借:所得税费用5000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0000*25%六、债务重组一、债务重组的定义和重组方式(一)定义: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二)方式:1、以资产清偿债务;2、将债务转为资本;3、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不包括上述1和2两种方式;4、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一)以资产清偿债务1、以现金清偿债务债务人: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计入当期损益。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债务重组的定义中“让步”的限制;债务人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以非现金抵债时,产生损益;例;甲企业于2006年1月20日销售一批材料给乙企业,不含税价为20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按合同规定,乙企业应于2006年4月1日前偿付货款。由于乙企业发生财务困难,经双方协议于7月1日进行债务重组。甲企业同意减免乙企业30000元债务,余额用现金立即偿付。乙企业于当日支付了该笔剩余款项。甲企业已为该项应收债权计提了20000元的坏账准备。(1)乙企业:借:应付账款234000贷:银行存款204000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30000(2)甲企业:借:银行存款204000坏账准备20000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30000贷:应收账款234000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债务人的账务处理:(1)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2)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应当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①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

②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③非现金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以存货抵偿债务举例甲公司欠乙公司购货款350000元。由于甲公司财务发生困难,乙公司同意甲公司以其生产的产品偿还债务。该产品的公允价值为200000元,实际成本为120000元。甲公司增值税税率为17%。乙公司已收到甲公司抵债的产品,并作为库存商品入库;乙公司对该应收账款计提了50000元的坏账准备。(1)甲公司的账务处理:①计算债务重组利得:应付账款账面余额350000减:所转让产品公允价值200000增值税销项税额(200000*17%)34000债务重组利得116000②借:应付账款350000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116000借:主营业务成本120000贷:库存商品120000(2)乙公司的账务处理:①计算债务重组损失:应收账款账面余额350000减:受让资产的公允价值200000增值税进项税额34000差额116000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50000债务重组损失66000②借:库存商品200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000坏账准备50000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66000贷:应收账款350000债务重组与税收的协调除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中的或有支出外,其他均与税收政策协调一致;第二部分资产类会计准则与税收的差异第1号——存货

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4号——固定资产

第5号——生物资产第6号——无形资产

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8号——资产减值

一、存货

会计规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原是在高度通货膨胀下采用);借款费用符合条件的可以计入存货成本;存货跌价准备方法更加具体。(1)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①、单项比较法:对库存中每一种存货的成本和可变现净值逐项进行比较,每项存货均取较低数确定存货的期末成本。②分类比较法:按存货类别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每类存货取其较低数确定存货的期末成本。③总额比较法:按全部存货的总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总额比较,比较较低数作为期末全部存货的成本。例:某企业有A、B、C、D四项存货,按其性质的不同分为甲、乙两类。各种存货在2006年12月31日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资料如下表所示。请用三种方法分别计算并确定期末存货跌价准备。项目成本可变现净值差额存货——甲类A存货10000140004000B存货2000019000–1000小计30000330003000存货——乙类C存货30000310001000D存货4000038000–2000小计7000069000–1000合计1000001020002000①单项计提法下,期末应计提跌价准备为3000元(B存货1000元,D存货2000元)②分类计提法下,期末应计提跌价准备为1000元(乙类存货1000元)③总额计提法下,期末应计提跌价准备为零(2)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①提取或补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贷:存货跌价准备②冲回或转销存货跌价损失时:借:存货跌价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注意:如果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其冲减的跌价准备的金额,应以“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余额冲减至零为限。③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中已经销售的部分、用于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部分,应在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的同时,结转其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借:存货跌价准备贷:主营业务成本等税法规定:新法第十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一)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二)企业所得税税款;(三)税收滞纳金;(四)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五)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六)赞助支出;(七)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所得税法不允许在税前扣除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所以要进行纳税调整。存货的计税基础不会因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而发生变化,其计税基础仍应维持原取得成本。存货是指企业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者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按照以下方法确定成本:(一)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二)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三)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以产出或者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为成本。新会计准则与税收的差异及协调例、某股份有限公司为一般纳税人,2008年12月31日,一批甲种存货账面余额为100000,预计可变现净值为95000元,当年会计利润200000元,无其他调整事项,该公司的会计处理为:①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5000贷:存货跌价准备5000借:所得税费用(200000+5000)*25%=5125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51250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000*25%=1250贷:所得税费用1250元②2009年3月5日出售该存货,售价104000元(不含税)。当年会计利润100000元,无其他调整事项。借:银行存款121680贷:主营业务收入104000应交税费17680借:主营业务成本100000贷:库存商品100000借:存货跌价准备5000贷:主营业务成本5000借:所得税费用(100000-5000)*25%=23750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3750借:所得税费用5000*25%=1250贷:递延所得税资产1250元税收的规定:二、投资性房地产新准则中的投资性房地产分别为原制度中的出租、出售无形资产和出租固定资产;会计上是首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计折旧或摊销。(土地使用权价格一般认为缺乏公开交易市场,应按成本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一)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一般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的后续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进行处理。(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1、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前提条件企业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才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例:2007年5月31日,丁公司的某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此前,该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为480万元。则: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200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000税法规定:税法中没有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也没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仍按出租、出售无形资产和出租固定资产处理。第五十六条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现在增加不纳税,以后实现以后纳税,所以形成一项负债。差异:借:所得税费用200000*25%贷:递延所得税负债50000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变更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处理。即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1、在成本模式下,应当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按账面价值转换自用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例:企业将原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计价的一幢出租用厂房收回,作为企业的一般性固定资产处理。在出租回收前,该厂房账面原值为800万元,已提折旧300万元,提取减值准备40万元。则该厂房的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为800万元作为转换后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借:固定资产8000000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3000000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400000贷:投资性房地产8000000累计折旧3000000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00000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例:企业将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计价的一幢出租用厂房收回,作为企业的一般性固定资产处理。在出租收回前,该厂房账面原值为800万元。转换日该厂房的公允价值为840万元。则该厂房转换后的入账价值应该为840万元,差额40万元通过利得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借:固定资产8400000贷:投资性房地产800000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0000差异的处理:借:所得税费用400000*25%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00000有多处差异:计提折旧,会计按公允价提,税法按账面价提;折旧年限;折旧方法。若转换时其公允价值为780万元,则差额20万元应通过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借:固定资产780000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000贷:投资性房地产8000000损失现在发生不允许扣除,以后发生以后扣除,所以形成一项资产。差异的处理: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00000*25%贷:所得税费用500003、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计入所有者权益。处置该项投资性房地产时,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应当转入处置当期损益(其他业务收入)。例:企业将一幢自用的厂房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对外出租。该厂房的账面原值为1000万元,已计提折旧400万元,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0万元。转换当日,其公允价值为480万元。该厂房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为1000-400-100=500(万元),公允价值480万元小于账面价值20万元,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借:投资性房地产480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0累计折旧40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贷:固定资产1000差异的调整:计提减值准备的差异已经做过处理,仅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00*25%贷:所得税费用25)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0*25%贷:所得税费用5若转换当日其公允价值为530万元,则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30万元,应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借:投资性房地产5300000累计折旧4000000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000000贷:固定资产100000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00000新会计准则与税收的差异及协调税法中没有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也没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仍按出租、出售无形资产和出租固定资产处理。三、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定义中去掉了单位价值较高这一条,原则上由企业根据重要性原则定;增加了预计弃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原价(如核电厂、煤矿的设施);延期支付固定资产的购置款应按买价的现值确定。外购固定资产的特殊考虑特殊考虑之二: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例题:A公司2008年1月1日从C公司购入N型机器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该机器已收到,不需安装。购货合同约定,N型机器的总价款为2000万元,分3年支付,2008年12月31日支付10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支付600万元,2010年12月31日支付400万元。假定A公司3年期银行借款年利率为6%。固定资产入帐价值=1000/(1+6%)+600/(1+6%)²+400/(1+6%)³=1813.24(万元)长期应付款入帐价值=2000万元未确认融资费用=2000-1813.24=186.76(万元)2008年1月1日:借:固定资产1813.24未确认融资费用186.76贷:长期应付款20002008年12月31日: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1813.24*6%=108.79(万元)借:财务费用108.79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08.79借:长期应付款1000贷:银行存款10002009年12月31日: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2000-1000)-(186.76-108.79)]*6%=55.32(万元)借:财务费用55.32贷:未确认融资费用55.32借:长期应付款600贷:银行存款6002010年12月31日:未确认融资费用摊销=186.76-108.79-55.32=22.65(万元)借:财务费用22.65贷:未确认融资费用22.65借:长期应付款400贷:银行存款400对差异的处理差异一: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会计:按购买价款的现值税法:按购买价款的终值由此带来折旧额的调整差异二:未确认融资费用会计:按实际利率法分期摊销计入财务费用税法:按历史成本计价,对于未确认融资费用不承认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该机器预计使用5年,预计残值13.24万元,税法规定预计使用10年,假设第一年至第五年每年会计利润100万元,第六年至第十年每年会计利润500万元,无其他调整事项,所得税对差异的处理:第一年:会计计提折旧(1813.24-13.24)*11/5*12=330万元计入财务费用的融资费用108.79万元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2000-13.24)*11/10*12=182.1197不予税前扣除的财务费用108.79应纳税所得额=100+108.79+330-182.1197=356.6703,调增所得,当年多交税,以后少交税,形成一项资产。所得税=356.6703*25%=89.1676借:所得税费用89.1676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89.1676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08.79+330-182.1197)*25%=64.1676贷:所得税费用64.1676第二年:会计计提折旧(1813.24-13.24)/5=360万元计入财务费用的融资费用55.32万元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2000-13.24)/10=198.676不予税前扣除的财务费用55.32应纳税所得额=100+55.32+360-198.676=316.644所得税=316.644*25%=79.161借:所得税费用79.161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9.161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5.32+360-198.676)*25%=54.161贷:所得税费用54.161第三年:会计计提折旧(1813.24-13.24)/5=360万元计入财务费用的融资费用22.65万元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2000-13.24)/10=198.676不予税前扣除的财务费用22.65应纳税所得额=100+22.65+360-198.676=283.974所得税=283.974*25%=70.9935借:所得税费用70.9935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0.9935借:递延所得税资产(22.65+360-198.676)*25%=45.9935贷:所得税费用45.9935第四年:会计计提折旧(1813.24-13.24)/5=360万元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2000-13.24)/10=198.676应纳税所得额=100+360-198.676=261.324所得税=261.324*25%=65.331借:所得税费用65.331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5.331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60-198.676)*25%=40.331贷:所得税费用40.331第五年:会计计提折旧(1813.24-13.24)/5=360万元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2000-13.24)/10=198.676应纳税所得额=100+360-198.676=261.324所得税=261.233*25%=65.331借:所得税费用65.331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5.331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60-198.676)*25%=40.331贷:所得税费用40.331第六年: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2000-13.24)/10=198.676应纳税所得额=500-198.676=301.324所得税=301.324*25%=75.331借:所得税费用75.331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5.331借:所得税费用198.676*25%=49.669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9.669第七年: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2000-13.24)/10=198.676应纳税所得额=500-198.676=301.324所得税=301.324*25%=75.331借:所得税费用75.331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5.331借:所得税费用198.676*25%=49.669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9.669第八年: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2000-13.24)/10=198.676应纳税所得额=500-198.676=301.324所得税=301.324*25%=75.331借:所得税费用75.331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5.331借:所得税费用198.676*25%=49.669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9.669第九年: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2000-13.24)/10=198.676应纳税所得额=500-198.676=301.324所得税=301.324*25%=75.331借:所得税费用75.331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5.331借:所得税费用198.676*25%=49.669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9.669第十年: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2000-13.24)/10=198.676应纳税所得额=500-198.676=301.324所得税=301.324*25%=75.331借:所得税费用75.331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75.331借:所得税费用198.676*25%=49.669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9.669递延所得税资产64.167649.66954.16149.66945.993549.66940.308349.66940.308349.669244.9387248.345余额3.3609?实际会计摊销59个月,税法摊销119个月,仍有1个月最终计入会计利润的折旧、费用=360*4+186.76+330=1956.76,仍有43.24未计最终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折旧=198.676*9+182.1197=1970.2037仍有29.7963未计需在第十一年摊销,会计与税法的差异=(43.24-29.7963)*25%=3.3609,会计利润小,应纳税所得额大,多交税。借:所得税费用3.3609贷:递延所得税资产3.3609折旧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税法的规定(新法第十一条)下列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一)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