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兴隆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承德市兴隆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承德市兴隆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承德市兴隆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承德市兴隆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七年级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1.小明特别爱看穿越剧,他想穿越到远古时代,回到原始社会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他应该到()A.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七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C.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题“最早的的原始人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A项正确;七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原始居民都晚于元谋人,排除BCD项。故选A项。

2.袁隆平院士被誉为侠之大者、国之仁士,其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下列可印证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的是()A.半坡遗址发现了人面鱼纹彩陶盆 B.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精美的玉器和乐器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灰烬和烧石 D.河姆渡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答案】D【解析】【详解】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用象牙雕刻、大结构水井,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D项正确;半坡遗址发现了人面鱼纹彩陶盆、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精美的玉器和乐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了灰烬和烧石跟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没有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3.下侧三字经的内容反映了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A.尧舜禹禅让 B.夏商的兴亡 C.春秋的争霸 D.秦汉的更替【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夏有禹,商有汤”“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则《三字经》的内容涉及到大禹建立夏朝,启继承王位,商汤灭夏,伐纣灭商等历史事实,反映了夏商两朝的兴亡,B项正确;这则《三字经》的内容反映了夏商两朝的兴亡,没有体现尧舜禹禅让和春秋争霸的内容,排除A项、C项;材料内容反映了夏商两朝的兴亡,没有体现秦汉的更替,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4.春秋时期,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加快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是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C项正确;生产力发展加快了社会转型,排除A项;地主阶级兴起,诸国纷纷进行变法,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D项。故选C项。5.顺应时势,从富国强兵的需要出发,礼贤下士,推行县制,奖励耕战,“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的典范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景之治【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确立县制、奖励军功、鼓励耕织等,以求富国强兵,B项正确;管仲改革没有推行县制,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奖励耕战,排除C项;文景之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段材料揭示了西周分封制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特征是A.以周公为核心 B.以兼治天下为目的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以功劳大小为标准【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可知,为稳固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分封土地,“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点,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综上故选C。7.毛泽东曾写道:“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宄(奸宄,指犯法作乱的人)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这段话中体现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包括A.鼓励耕织B.建立县制C.奖励军功D.严明法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其法惩奸宄”反映了严明法度;“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反映了鼓励耕织;“尚军功以树国威”反映了奖励军功。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建立县制的内容,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8.史料中记载:“监禄秦将,凿通湘水离(漓)水之渠。”这里“渠”指的是A.郑国渠 B.秦渠 C.灵渠 D.京杭大运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岭南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是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9.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特点是A.层层分封,权位世袭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C.权分三省,制约平衡D.重文轻武,削弱相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其中以皇帝制为核心,其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图示揭示了这一特点,皇帝高高在上,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0.我们的家乡是山东省阳信县,“县”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由来已久,这种制度最早开始于()A.夏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因此说。‘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的制度最早开始于战国时期,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1.秦朝的百姓,如要去集市采购生活用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C正确;刀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A错误;布币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诸侯国,B错误;D是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D错误。综上故选C。12.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关于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概括最准确的是A.和平发展成为主流 B.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C.诸侯争霸贯穿始终 D.诸侯与周王和谐共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不在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因此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诸侯争霸贯穿始终,故C正确;AD错误;战国时期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故排除B项。故选C。13.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重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A.“推恩令” B.废除丞相制度C.抑制豪强势力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对董仲舒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D正确;“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后被汉武帝采纳,解决了“王国问题”,A错误;明朝废丞相,而不是汉朝,B错误;抑制豪强势力是东汉时期的措施,故C错误。14.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的是()材料出处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资治通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以看出,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所以主题是确立中央集权制,本题选C;题目不涉及秦的统一,A排除;题目中没有体现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等暴政,B排除;题目没有涉及秦朝的疆域辽阔,D排除。15.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6.“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句话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A.经济重心的南移 B.民族融合的加强 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中外文明的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调、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D正确;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题干没有体现,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也没有体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C排除。故选D。17.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不休,南方比较安定。为躲避战乱,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为南方提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主要提示了()A.江南开发的原因 B.江南开发的表现C.江南开发的结果 D.人口迁移的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说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为南方提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对江南开放原因的分析,A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江南开发的表现、结果以及人口迁移的方向,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18.中医药是中华文明魂宝“医圣”张仲景奠定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以下信息与张仲景相符的是()A.西汉——《黄帝内经》——人体解剖知识B.东汉一一《伤寒杂病论》一一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C东汉——《医学集成》——外科手术和针灸D.明朝——《本草纲目》——比较完善的药物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B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医学典籍,与张仲景无关,A排除;《医学集成》是清朝刘清臣的作品,C排除;《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医学著作,D排除。故选B。19.司马迁编撰《史记》寄以“述往事,思来者”之意,这表明他的治史理念是()A.秉笔直书 B.评价人物 C.以史为鉴 D.涵养德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述往事,思来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所谓“述往事,思来者”是指借鉴历史,由此可知他的治史理念是以史为鉴,故选C;“述往事”明显是体现了以史为鉴,不是秉笔直书,排除A;“述往事”明显是体现了以史为鉴,不是评价人物,排除B;“述往事”明显是体现了以史为鉴,不是涵养德行,排除D。20.在我国古代,很多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源于战役。下列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与战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是()A.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B.草船借箭——赤壁之战C.风声鹤唳——官渡之战 D.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A项搭配正确;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B项搭配正确;淝水一战是历史上经典的战役,这一战催生出了很多经典的成语故事,例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C项搭配不正确;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D项搭配正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1.一位同学在“三国鼎立局而的形成”一目的学习中,看到有这样一段文字:“□□□□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战后,曹操扩大了在黄河流域的势力。刘备乘机占有荆州、益州。孙权进一步巩固了江东的基业。”材料□□□□处的战役可能是()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发动了一场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B项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项羽率领数万楚军打败秦军主力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D不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22.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场景,其中的道具有四项。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不应出现的是()A.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B.书桌上有一擦书籍C.墙上挂着临摹的《洛神赋图》 D.书桌上有一盘葡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神赋图》是东晋时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因此“三国初期曹植的书房”场景中不应出现的“临摹的《洛神赋图》”。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三国时期的史实相符,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23.据《魏书》记载,北魏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都曾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时,出于对黄帝的尊崇,改姓元氏。北魏统治者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民族融合 B.巩固自身统治C.结束分裂局面 D.加速社会转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是鲜卑族建立的,其统治者追溯初祖时将自己视为黄帝的后裔,并在政治层面强调对黄帝的祭祀,甚至改姓元氏,这体现了北魏统治者认祖归宗于华夏始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政权合法性,巩固自身的统治,故B正确;AD是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排除;北魏并没有结束分裂割据,故C错误。24.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被誉为“书圣”“画圣”“医圣”的文化名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中“书圣”是()A.郦道元 B.祖冲之 C.王羲之 D.顾恺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C项正确;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不是书法家,排除A项;祖冲之是数学家、科学家,排除B项;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画家,排除D项。故选C项。25.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合称为“五胡”,他们所建立的十六个政权合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探究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此时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B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经济政策问题关系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经。②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③秦朝统治残暴,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导致陈胜、吴广起义。④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改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出现了“文景之治”。(1)用材料一的史实,说明以下观点。(填序号)A: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主张:_______________B: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前提是推行爱民政策:_______________C:苛政、暴政是农民起义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材料二: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商鞅认为按照当时的土地赋税制度,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为此,商鞅变法规定:废除秦国原来传统的土地制度,重新规划丈量土地,依照土地数量交纳赋税:官府奴隶可以凭借耕织的成绩恢复平民的身份,不从事农业生产而变穷的人则要被罚为官奴婢。(2)依据材料二,说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变法内容的作用。材料三:魏晋以来(东汉末年以来),原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最后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艺,并与原居的闽越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客家人。(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发生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的什么现象?【答案】(1)①.①②②.④③.③(2)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秦国较为落后,秦孝公锐意改革。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任答两点即可)(3)北方人南迁。【解析】【26题详解】①句强调百姓要比君主尊贵,即以民为本思想,②句强调百姓可以拥护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即以民为本思想,故①②应填在A;③句反映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故③应填在C;④句反映文景之治的原因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故④应填在B。【27题详解】根据“秦孝公锐意改革秦国落后的局面”“秦国的实力尚不能满足与列国竞争的需要”可知背景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秦国因国力落后而无法竞争生存,且秦孝公本人锐意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8题详解】根据“居中原的客家先民不堪战乱离苦和灾荒,纷纷从黄河流域向南逃往长江流域”可知现象是北人南迁。2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争的时期,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王老师围绕这一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任务一【读社会简表——感知局部统一】(1)读下面简表,写出曾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局部统一的意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情况简表大约时段历史时期社会状况229—280年三国魏居北方,后期实力增强。蜀、吴分别在西南和江东地区开发和经营280—316年西晋统一全国,分封同姓千,因八干之乱衰亡317—420年东晋十六国北方先后建立了15个政权,4世纪后期,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317年,东晋建立,偏居江南420—589年南北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局面。420年起,南方宋、齐、梁、陈政权更迭任务二【读万卷书——汲取历史智慧】(2)阅读下列史料,指出它们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并简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六个正妃中,除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外,其余都出于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摘译自《魏书》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七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士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古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任务三【行万里路——追寻历史是迹】(3)考察历史遗址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从下列两组名胜古迹中任选一处,为其撰写解说词。一组:古代科技二组:古代艺术图1河北保定图2山东潍坊祖冲之故里贾思勰故里图3山西大同图4河南洛阳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答案】(1)前秦、北魏。意义: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等。(任答两点即可)(2)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规定在朝廷中使用汉语、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3)图1: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在世界上首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意思相近有核心答案即可,选取其他古迹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局面。”可知,曾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是前秦和北魏。根据所学可知,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等。【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北魏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使用汉语,根据材料“(孝文帝)六个正妃中,除一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外,其余都出于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可知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根据材料“夫士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古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北魏孝文帝要求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小问3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从两组名胜古迹中任选一处联系所学回答,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在世界上首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贾思勰北魏、东魏时期大臣,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著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作品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广建寺宇,大开石窟。此石窟群的主要部分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