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兴路工程一标段第一册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项目区位观兴路工程位于江北区观音桥商圈西片区,南起于金源路,向北下穿建新西路、观鸿大道、电测村鹞子丘片区和红石路后,北止于江北区与渝北区交界处,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40km/h,道路主线全长约2km,其中隧道长1.86km,隧道采用分离式隧道的形式,单洞2车道,标准路幅宽度9m。道路区域位置图1.2道路简况及规模观兴路工程分为两个标段,一标段桩号范围为K0+000-K1+520,为城市次干路,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40km/h,主线全长1520m,其中主线隧道长约1380m,隧道采用分离式隧道的形式,单洞2车道,标准路幅宽度9m。包含CD两条地下匝道,采用地下车库联络道形式,总长约943m,设计车速30km/h。标准路幅宽度8.5m,C匝道全长约672m;D匝道全长约271m。二标段桩号范围为K1+520-K2+000,为城市次干路,双向4车道,设计车速40km/h,全长480m,均为地下道路,采用分离式隧道的形式,单洞2车道,标准路幅宽度9m。包含AB两条地下匝道,采用地下车库联络道形式,本次设计范围的匝道总长约515m,设计车速30km/h,标准路幅宽度8.5m,A匝道范围长273m;B匝道范围长242m。观兴路项目标段划分示意图本次实施观兴路一标段,含主线隧道1座(左、右线),地下匝道2座(CD匝道),具体位置上图所示。观兴路道路总平面图1.3项目图册总体策划情况观兴路一标段工程按专业共分十二册,详细分册如下:第一册道路工程第六册监控工程第二册隧道工程(土建)第一分册隧道工程(土建)上册第七册给排水及消防工程第二分册隧道工程(土建)中册第八册道路照明工程第三分册隧道工程(土建)下册第九册结构工程第三册隧道通风工程第十册交通工程及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第四册隧道照明工程第十一册管理用房1.4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本册设计范围为第一册:道路工程。图册主要设计内容:路线、路基、路面及附属工程。1.5设计经过2022年3月30日,市规划局组织召开了控规方案评审会,确定了道路的总体平纵走向,提出了相应完善意见。2022年4月13日,在商圈建司召开了项目推动会,作好本项目与地下空间的衔接,将AB匝道延长了约150m。2022年05月06日,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2022年05月12日,道路平纵线形确定,协调区规资局更新控规入库线形。2022年06月17日,取得区发改委可研批复。2022年10月24日,通过本项目高切坡深基坑支护方案安全专项论证。用地预审、选址意见书已取得批复。2022年10月27日,区建委主持召开观兴路工程初步设计专家审查会,审查结论为通过。2022年11月至今,开展本项目施工图设计工作。2设计依据及技术规范2.1设计依据(1)本项目设计合同;(2)1:500实测地形图;(3)《观兴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22.10)(4)管线物探及控制性测量资料(2022.05);(5)《江北区鹞子丘片区控制性规划》;(6)《重庆市中心城区观音桥组团(西大道、北大道)控规一般性技术内容修改》邑升禾易(重庆)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22.05(7)《重庆市观音桥商圈西片区西、北大道工程方案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01(8)《观音桥鹞子丘片区路网工程方案设计》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01(9)《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组团I08-2、I13-2等地块(电测村片区)详细规划修改》2021.10(10)《江北区观音桥商圈电测村片区城市设计成果》2021.10(11)《电测村地下空间规划方案》2021.06(12)轨道6号线、轨道9号线、轨道23号线、轨道26号线及轨道28号线(2022.06轨道办提资);(13)《招商·锦星汇》竣工图重庆招商依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17.03(14)《江北鹞子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工程鸿恩寺-鹞子丘110kV线路工程》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有限公司2020.03(15)《重庆中环万象城项目基坑边坡支护工程方案设计》重庆怡润华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大有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2.06(16)《鹞子丘片区土地权属调查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图》重庆观音桥商圈建设有限责任公司2020.03(17)项目周边已批道路红线资料;(18)项目周边已发件红线图;(19)周边已建、在建道路设计资料等。(20)前期方案设计及规划审查会议纪要。(21)《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北区2022年重点项目计划的通知》(22)《重庆市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观兴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江发改投[2022]243号)(2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24)《观兴路深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专家意见》202210(25)《观兴路工程》工程规划许可证(26)《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关于观兴路工程初步设计的专项审查意见》(31)《观兴路工程初步设计批复》批文号(江北区建发[2022]180号)。2.2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 55019-202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1992)⊙《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9)⊙《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2019年版)》(GB50688-201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风景园林制图标准》(CJJ/T67-2015)⊙《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交通工程手册》(1998年5月)中国公路学会编委会;⊙《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建标[2002]99号)⊙《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JTG2120-202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3430-202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19)地方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标准》DBJ50/T-064-2022⊙《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T-145-2012)⊙《重庆市市政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2017年版)⊙《城市道路维护工程设计规范》(DB50/T305-2008)⊙《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2.3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次设计技术指标全部满足国家强制性条文。3对初步设计批复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2022年10月27日下午,区城乡建委在西厅8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观兴路工程初步设计专家审查会。本册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1)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设计依据的规范中,补充《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等现行行业标准和规范。设计采用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已经过期,应采用2022版。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上述规范并将过期规范进行更改,详见总说明1.6章节。2.技术指标表中应补充项目的净空指标。回复:按专家意见,在技术指标表中补充项目的净空指标,详见说明4.2章节。3.加减速车道的渐变段长度不满足规范要求。回复:按专家意见核实本次项目加减速车道渐变度长度,经核实后渐变段长度取40m,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详见第一册道路图纸DL-04。4.道路纵断面图中,主线平曲线半径小于300m时未设置超高,应补充。回复:按专家意见在主线平曲线半径小于300m处设置超高,详见道路图纸DL-07/08纵断面图。5.设计依据中应补充轨道专项方案批复;规划许可证正在办理中,不能作为本项目的设计依据。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相关前期要件作为设计依据文件。6.道路平面图中应补充所连接的车库及车库环道的相关资料。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道路平面图中车库环道的平面布置,详见道路图纸DL-02平面图。(三)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建议优化A、B、C、D匝道设计标准,根据规范地下车库联络道的设计速度宜取20km/h。回复:按专家意见核实,ABCD采用匝道标准,设计车速取值30km/h。2.道路平面图中和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中的应急停车港湾位置不一致。本项目本次设计范围隧道段长约1860m,建议保证3处应急停车港湾。回复:按专家意见核实,完善道路平面图与交通标志标线图中的应急停车港位置一致,同时本项目范围内设置有3处应急停车港,详见道路图纸DL-02/04平面图及交通图纸JT-03。
4工程建设条件4.1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4.1.1场地位置及交通条件拟建观兴路工程南起于江北区现状金源路,终点下穿红石路后在K2+00处接观兴路渝北段。项目所在地位于主城区中心商业区,交通便利(详见项目区域位置图)。交通位置图4.1.2气象、水文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总时数1000~1200h,具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mm,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偏少、秋雨连绵等特点,素有“巴山夜雨”之说。气温的垂直分带明显,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区,年平均气温为18.0~18.8℃。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极端最高气温43℃,出现日期:2006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1.8℃,出现日期:1955年1月11日。湿度:年蒸发量1079.2mm;最大年蒸发量1347.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绝对湿度17.7hPa;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6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最大降雨量266.6mm(出现在2007年7月17日),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风: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11951~1992年累计年月各月及年平均总降水量(0.1毫米)月份123456789101112年平均降水量193204380914158316501530136913299654612481082.6重庆地区各月多年平均雾日数月份1234567891012年平均雾日数11.16.75.74.44.45.74.43.95.67.99.110.779.6风:年平均风速1.39米/秒;最大风速26.7米/秒,风向:西北。场地为城市建成区,周围无大型地表水体及地表径流,场地总体水文条件简单。4.2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4.2.1地形地貌勘察区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后经改造,原始地貌已发生显著变化,形成城市居民建筑区和城市道路,局部为施工区,地形坡角一般3~15°,局部堡坎、已建边坡陡坎可大于70°,地面标高234.5~317.5m,相对高差约83m。综上所述,勘察区地形、地貌条件中等复杂。4.2.2地质构造拟建项目地处新华夏系第三沉降褶带内,在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重庆台坳-重庆陷褶束-华蓥山穹褶束之金鳌寺向斜东翼,其构造部位详见下图。两翼层面及裂隙情况如下:岩层产状:225~24010~15,里程ZK0+000~ZK1+000优势层面产状22510,里程ZK1+000~ZK2+000优势层面产状24015。J1:倾向50°~60°,倾角60°~75°左右,间距一般大于1m,闭合状为主,局部微张,延伸5~8m,裂面平直~舒缓波状,局部为舒缓波状,见泥质充填,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J2:倾向120°~140°,倾角60°~75°,间距2.0~3.0m,微张1~5mm至闭合,延伸5~20m,裂面平直~舒缓波状,见泥质充填,结合差,为硬性结构面。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场地岩层层面一般较平直光滑,局部略有起伏,层面交界面偶见泥膜,膜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勘察区构造纲要图4.2.3地层岩性经过调查,场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粉质粘土,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沉积岩层。各岩土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1、素填土(Q4ml):紫褐色,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粘性土等组成,局部夹砖砼块,分布于大部分场地地表,为城市建设时压实回填形成,基本未被污染,回填大于5年,居民区回填大于20年,自重固结基本完成,表层一般为厚约0.1~1.0m的混凝土地面、路面。填土中块碎石粒径一般20~200mm,局部砂岩块石粒径较大,最大可达1m以上,含量40~60%,结构呈稍密~中密为主。其中深厚填土区主要位于场地蜀都小学附近近东西向原始地貌沟谷地带,钻探揭露最大厚度16.5m(ZK52钻孔)。素填土中局部存在随机分布的团状杂填土、砂土。2、杂填土(Q4ml):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粘性土、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主要分布于ZK0+360~ZK0+740m、K1+140~K1+460段,该区人类活动较强烈形成,为现状施工区,碎块石粒径约10~150mm,局部可达1000mm以上,骨架颗粒含量约30~55%,结构松散~稍密,稍湿,均匀性差,厚度分布不均,钻探揭露最大厚度7.0m(ZK163钻孔),回填时间2~10年不等。另外,由于勘察工作的钻孔存在以点带面的情况,其余段填土中局部也存在少量的团状杂填土。3、粉质粘土(Q4el+dl):灰褐色为主,局部呈浅灰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主要分布于原始地貌丘包缓坡地带或低洼沟谷地带,一般呈可塑~软塑状,残坡积成因,无摇振反应,切口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钻探揭露最大厚度2.8m左右(ZK144钻孔),场地零星分布。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砂质泥岩紫红色,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质矿物组成,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物为粘性土,强风化层岩芯呈碎块状、粉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短柱状~中、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完整,为场地主要分布地层。(2)砂岩灰白色,细~中粒结构,层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节理裂隙较发育,风化物为砂土、砂质土,强风化层岩芯多呈碎块状、短柱状或粉状;中风化岩芯呈中柱状、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完整。4.2.4水文地质条件拟建道路主要位于原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上,第四系覆盖层在原始沟谷低洼地段厚度较大,基岩为砂岩、砂质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含水相对较弱。地下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岩性及裂隙发育程度控制,主要受到大气降水及城市地下雨污水管网渗漏补给。拟建工程附近无地表水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沿线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1)松散层空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层中,该类型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水量大小不一,不稳定。场地为建成区,表层一般采用混凝土硬化处理,封闭效果较好,城区内排水系统较为完善,地表径流条件较好,大气降水不易直接下渗至松散土体内。蜀都小学(ZK0+320~ZK0+400)附近、重庆纤维质量监测中心(ZK0+760~ZK0+820)、小苑1村33#(CK0+260~CK0+320)为原始沟心地段,覆盖层较大,且为现状施工区,汇水条件较好,局部地下水较丰富,地下水总体流向由西向东,勘察期间地下水水位246.90m~253.8m。根据本次水样水质分析成果:填土中的地下水,水质较好,化学成分属HCO3-Ca、Na型,矿化度低,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2)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基岩强风化带中,为局部性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各含水层自成补给、径流、排泄系统。构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水量稍大,动态稍稳定,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水量小。在场地内主要表现为地势较高的斜坡及丘顶平台,地表水径流条件较好,地下水补给范围小,表层土体较薄,松散层储存地下水条件差,地下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管道渗漏水,地下水总体不发育;在地势较低的斜坡地段,地表水迳流条件较好,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地势较高地区的裂隙水、大气降水和管道渗漏水,地下水较少,总体较贫乏。拟建场地原为丘陵斜坡地貌,由于后期施工回填,局部地段上覆土层厚度增大,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原始地形低洼地段,属潜水,局部含有上层滞水。本区间地下水主要集中在里程ZK0+320~ZK0+400、ZK0+760~ZK0+820、CK0+260~CK0+320段,地下水水量较大,来源主要由大气降水下渗、地下排水管网渗漏。原始地形低洼处是地下水的汇水部位,若在雨季施工,隧道涌水量较勘察期间有所增加。虽然拟建隧道基岩整体含水性微弱,但由于本区域为城区,地下供排水管网密集,破损之处难免,加上该区域历年来各类建构筑物勘察产生的众多钻孔(钻孔封闭质量参差不齐)而成为下渗通道,在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局部可能产生较大的渗水,在区间隧道施工中应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另外,隧道在掘进过程中也可能伤及或震坏了地下供、排水管道系统,造成地表水的泄漏渗透,其渗透水量也会成倍增加。为查明隧道围岩的吸水率和渗透性,本次勘察选取钻孔ZK59、ZK101进行压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隧洞围岩岩体渗透系数为0.014~0.301m/d,透水性为微透水~弱透水。拟建工程沿线出露地层主要为:人工填土、粉质黏土、砂质泥岩与砂岩。粉质黏土层为相对隔水层,含水微弱;原始地形为沟槽部位的人工填土有地下水分布;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含水微弱;砂岩岩体裂隙中一般贮存有地下水,水量大小与裂隙发育程度和裂隙贯通性密切相关。各岩土层的渗透系数具体见下表。各岩土层渗透系数一览表序号含水层岩性渗透系数(m/d)含水层透水性试验类型备注1粉质黏土0.001微透水/根据重庆地区经验取值2素填土12.5强透水/根据初勘及重庆地区经验取值3砂质泥岩0.02微透水压水试验个别值达到弱透水标准4砂岩0.2弱透水个别值属微透水标准综上所述,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4.2.5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室内水质简分析成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分析:按II类环境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根据相邻工程成果结合重庆地区经验: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Ⅱ类环境判定,粉质黏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土样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按Ⅱ类环境判定,素填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4.2.6特殊性岩土评价场地内特殊岩土主要为素填土、杂填土、残积土及强风化基岩。素填土:紫褐色,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粘性土等组成,局部夹砖砼块,分布于大部分场地地表,为城市建设时压实回填形成,基本未被污染,回填大于5年,居民区回填大于20年,自重固结基本完成,表层一般为厚约0.1~1.0m的混凝土地面、路面。填土中块碎石粒径一般20~200mm,局部砂岩块石粒径较大,最大可达1m以上,含量40~60%,结构呈稍密~中密为主。其中深厚填土区主要位于场地蜀都小学附近近东西向原始地貌沟谷地带,钻探揭露最大厚度16.5m(ZK52钻孔)。素填土中局部存在随机分布的团状杂填土、砂土。杂填土: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粘性土、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主要分布于ZK0+360~ZK0+740m、K1+140~K1+460段,该区人类活动较强烈形成,为现状施工区,其余段填土中局部也存在少量的团状杂填土,碎块石粒径约10~150mm,局部可达1000mm以上,骨架颗粒含量约30~55%,结构松散~稍密,稍湿,均匀性差,厚度分布不均,钻探揭露最大厚度7.0m(ZK163钻孔),回填时间2~10年不等。另外,由于勘察工作的钻孔存在以点带面的情况,其余段填土中局部也存在少量的团状杂填土。人工填土在工程上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非均质性和湿陷性;其块石粒径大小不均,分选较差,土体内局部存在大块石架空现象,其整体均匀性较差,其物理力学等性质差异较大;人工填土在地下水的浸泡渗透下,还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残坡积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其母岩为沙溪庙组沉积岩(砂质泥岩及砂岩),砂质泥岩主要为粘土矿物,砂岩为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粉质粘土主要分布在原始地形沟心地带,一般呈软塑~可塑状,局部随基岩面起伏变化,厚度一般小于3m,厚度差异较大。强风化基岩:强风化岩分布于整个场地基岩表层,其母岩为沉积岩(砂质泥岩及砂岩),风化裂隙发育,岩质软,岩体破碎,力学性质较差,基岩面总体起伏较大,均匀性也较差。4.2.7不良地质作用通过调查访问,拟建路网场地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亦未见河道、沟浜、墓穴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4.2.8工程地质评价(1)主线根据设计方案,拟建的主线隧道线路左右线相距较近,地形地貌和地质情况变化较小,由于纵断面标高、断面形式及施工方案相同,以最不利情况进行考虑进行评价。根据设计方案中断面型式、围岩级别及隧道埋深不同,下对观兴路工程主线道路分段进行工程地质评价。1)左线ZK0+000~ZK0+147、右线YK0+000~YK0+144路基段工程地质情况:本段为路基段,根据设计方案,起点部分与现状金源路顺接,进洞部分拟采用明槽开挖,本段道路设计标高236.7~241.7m,地面高程235.6~247.7m,道路走向约342°~349°,沿线上部主要为素填土,为现状金源路建设填筑,中密为主,最大厚度约8.6m,下伏基岩主要为砂质泥岩。边坡评价:根据剖面I-I’、II-II’、5-5’~6-6’,按设计方案施工开挖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最高约8.1m的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质部分边坡最大高度约3.7m,整体岩土界面较平缓,土层厚度较小,直立开挖主要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滑移破坏。下部岩质部分边坡,左侧坡向70°,最大高度约7.3m,根据赤平投影图6.3-1所示,边坡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边坡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直立开挖后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右侧坡向250°,最大高度约7.3m,根据赤平投影图6.3-1所示,边坡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第4.1节表4.1.4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II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5°,边坡岩体破裂角取59.5°。建议两侧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分段跳槽开挖,逆作法施工,做好相应的截排水措施。地基评价: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后,部分路基位于现状金源路路基填土,回填时间大于10年,回填方式为碾压回填,密实度为中密,可作为拟建道路路基持力层,其余部分建议以压实填土或以强风化、中风化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2)左线ZK0+146~ZK0+180.6、右线YK0+144~YK0+187.8(V级,超浅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隧道线路走向335°,设计路面高程约237.7~240.0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8m,地面标高约247.5~261.0m,本段上覆第四系填土,最大厚度8.3m,下伏基岩为沙溪庙组砂质泥岩,无不良地质现象。进洞口仰坡:根据I、II纵剖面,按照设计方案开挖后,将在隧道进洞口位置形成最大高约7.5m的岩土混合边坡,上部土质部分边坡最大高度3.8m,边坡安全等级二级,局部岩土界面较陡,直立开挖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为进一步验算土质部分边坡稳定性,选取纵断面I-I’进行稳定性验算。I-I’稳定性验算示意图经计算,在饱和工况下,土质边坡稳定性系数FS=0.914,计算结果属于不稳定,边坡易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塌,上部为拟建辅道,无放坡条件,建议洞口开挖时先清除上部较薄土体,再设置挡墙进行支挡,逆作法施工,坡顶做好截排水措施。下部岩质部分最大高度约4m,根据赤平投影图所示,边坡倾向与层面、J1和J2裂隙均大角度相交,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直立开挖易发生局部的掉块、滑塌。掉块。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第4.1节表4.1.4岩质边坡类别划分标准,该边坡的岩体类型为III类,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建议取55°,边坡岩体破裂角取59.5°。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素填土、强~中风化砂质泥岩,本段隧道隧顶中等风化基岩厚约为0~5.68m左右,小于一倍围岩压力拱高度,为超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很差,围岩级别建议按V级考虑,地下水状态为渗流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V级。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本段拱顶局部位于素填土、强风化岩层中,埋深较浅,隧道围岩受地表影响严重,在开挖过程中极易出现开挖面坍塌、边墙失稳、围岩松动等问题,围岩极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出现小坍塌,易出现地表下沉或塌至地表。根据赤平投影图分析,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为2.0~4.2m,小于V级围岩3.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综上所述,本段隧道为超浅埋隧道,围岩级别为V级,无自稳性,隧道施工前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建议采用机械开挖,采用管棚进行超前支护,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勤量测”的原则进行施工,加强衬砌强度和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堵、排地下水。对于进洞口仰坡部分,由于上部拟建辅道,对于上部土质部分,建议采用重力式挡墙支护,对于下部岩质部分边坡,建议采用锚杆挡墙进行支挡,逆作法施工,分段跳槽开挖,做好相应的截排水措施,施工时加强监测,信息法施工。3)左线ZK0+180.6~ZK0+257.9、右线YK0+187.8~YK0+251(IV级,浅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330°,设计路面高程234.9~237.7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8m,地面标高约257.4~261m,本段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填土,最大厚度7.6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少量砂岩,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1.2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5.68~14.0m,小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4.2m,因此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差。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本段洞身段岩层主要为砂质泥岩,岩层平缓,隧道拱部局部易发生坍塌(尤其是在砂、泥岩结合部位),拱部长时间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倾向分别为60°、240°,根据赤平投影图6.3-3,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为4.2~5.7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本段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差,支护不当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塌至地表,建议该段隧道宜采用机械开挖,短进尺施工,采用管棚超前支护,施工中加强监测,出现不稳定块体及时清除,并采用锚杆进行支护。加强初期支护,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施工中坚持“短进尺、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4)左线ZK0+257.9~ZK0+327.2、右线YK0+251~YK0+318(IV级,深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330°,设计路面高程234.2~235.7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8m,地面标高约258.1~280.6m,本段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填土,最大厚度1.2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少量砂岩,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为1.2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14.2~36.2m,大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4.2m,因此为深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好。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由于岩层倾角较平缓,且拱部局部部分处于砂、泥岩分界面,受层间裂隙及裂隙水活动,在此界面附近的岩石相对软弱、破碎,极易出现坍塌掉块现象,建议加强拱部初期支护并及时进行二衬。侧壁倾向分别为60°、240°,参照赤平投影图6.3-3,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约为5.7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综上所述,本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围岩级别建议按Ⅳ级考虑,为深埋隧道。隧道施工时建议采用机械开挖,注意清除松动岩块或采取锚固措施。加强初期支护,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加强隧道及地面的变形监测工作。洞内应做好排水措施,必要时可对脉状裂隙水采取注浆止水措施。5)左线ZK0+327.2~ZK0+423.1、右线YK0+318~YK0+348.2、右线YK0+410.2~YK0+421.8(IV级,浅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329°,设计路面高程约324.1~324.3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8m,地面标高约255.7~271.5m,本段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填土,最大厚度16.3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1.2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5.68~14.2m,小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4.2m,因此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差。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本段洞身段岩层主要为砂质泥岩,岩层平缓,隧道拱部局部易发生坍塌(尤其是在砂、泥岩结合部位),拱部长时间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倾向分别为59°、239°,参照赤平投影图6.3-3,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约为5.7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本段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差,支护不当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塌至地表,建议该段隧道宜采用机械开挖,短进尺施工,采用管棚或小导管超前支护,施工中加强监测,出现不稳定块体及时清除,并采用锚杆进行支护。加强初期支护,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施工中坚持“短进尺、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由I-I’及II-II’剖面可知,该段岩土界面倾角较陡,土体存在整体下滑的趋势,建议在洞顶基岩面交界处至大里程端方向10m范围内加强支护措施。6)右线YK0+348.2~YK0+410.2(V级,超浅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329°,设计路面高程约234.0~234.2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8m,地面标高约255.6~265.4m,本段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填土,最大厚度14.2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上层滞水和松散层孔隙水为主,地下水水量大。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砂质泥岩,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28.0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涌流状,修正后围岩级别为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1.8~5.68m,小于1倍围岩压力拱高度,因此为超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很差。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隧道拱部极易发生坍塌,由于本段上覆土层厚度较大,且该地段原始地形为地势低洼的沟谷,地下水相对较发育,在开挖过程中极易出现隧道突水、开挖面坍塌、边墙失稳、围岩松动等问题,围岩极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出现小坍塌,易出现地表下沉或塌至地表。侧壁倾向分别为59°、239°,参照赤平投影图6.3-3,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约为5.7m,小于V级围岩3.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综上所述,本段隧道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砂质泥岩,拱顶基岩较薄,成洞条件很差,拱部极易坍塌,支护不当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塌至地表,同时地下水丰富,易发生较大的隧道涌突水,建议采用机械开挖,隧道施工前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采用管棚法注浆等预支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土层注浆法、气压法等措施对地下水进行处理,且应按照分步开挖、短掘进的施工方法,并应加强初期支护,及时进行二次衬砌,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施工中坚持“短进尺、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7)左线ZK0+423.1~ZK0+750.3、右线YK0+421.8~YK0+758.6(IV级,深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330°,设计路面高程约235.9~240.9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8~25.3m,地面标高约261.7~287.2m,本段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填土,最大厚度13.2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1.3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左线ZK0+423.1~ZK0+709、ZK0+722~ZK0+750.3、右线YK0+421.8~YK0+758.6段洞跨10.8~20.1m,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14.2~43.8m,大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4.2~25.3m,因此为深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好;左线ZK0+709~ZK0+722段洞跨25.3m,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24.3~31.5m,小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30.95m,因此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差。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由于岩层倾角较平缓,且拱部局部部分处于砂、泥岩分界面,受层间裂隙及裂隙水活动,在此界面附近的岩石相对软弱、破碎,极易出现坍塌掉块现象,建议加强拱部初期支护并及时进行二衬。侧壁倾向60°、240°,参照赤平投影图6.3.3可知,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约为2.1~5.7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综上所述,本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围岩级别建议按Ⅳ级考虑,左线ZK0+709~ZK0+722段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差,支护不当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塌至地表,建议该段隧道宜采用机械开挖,短进尺施工,采用管棚或小导管超前支护。左线ZK0+423.1~ZK0+709、ZK0+722~ZK0+750.3、右线YK0+421.8~YK0+758.6段为深埋隧道,注意清除松动岩块或采取锚固措施。加强初期支护,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加强隧道及地面的变形监测工作。洞内应做好排水措施,必要时可对脉状裂隙水采取注浆止水措施。8)左线ZK0+750.3~ZK0+780、右线YK0+758.6~YK0+785.9(IV级,浅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321°,设计路面高程约235.2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8m,地面标高约261.3~264.0m,本段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填土,最大厚度13.8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1.3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5.68~14.2m,小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4.2m,因此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差。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本段洞身段岩层主要为砂质泥岩,岩层平缓,隧道拱部局部易发生坍塌(尤其是在砂、泥岩结合部位),拱部长时间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倾向51°、231°,参照赤平投影图6.3.5,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约为6.0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本段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差,支护不当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塌至地表,建议该段隧道宜采用机械开挖,短进尺施工,采用管棚超前支护,施工中加强监测,出现不稳定块体及时清除,并采用锚杆进行支护。加强初期支护,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施工中坚持“短进尺、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9)左线ZK0+780~ZK0+797.9、右线YK0+785.9~YK0+811.5(V级,超浅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321°,设计路面高程约235.3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8m,地面标高约261.3~263.0m,本段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填土和粉质黏土,土层最大厚度约14.3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上层滞水和松散层孔隙水为主,地下水水量大。围岩情况:隧道顶部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砂质泥岩,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26.6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涌流状,修正后围岩级别为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4.0~5.68m,小于1倍围岩压力拱高度,因此为超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很差。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隧道拱部极易发生坍塌,由于本段上覆土层厚度较大,且该地段原始地形为地势低洼的沟谷,地下水相对较发育,在开挖过程中极易出现隧道突水、开挖面坍塌、边墙失稳、围岩松动等问题,围岩极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出现小坍塌,易出现地表下沉或塌至地表。侧壁倾向分别为51°、231°,参照赤平投影图6.3.4,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约为6.2m,小于V级围岩3.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综上所述,本段隧道顶部围岩主要为中风化砂质泥岩,埋深浅,成洞条件很差,位于原始地形沟心位置,拱部极易坍塌,支护不当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塌至地表,同时地下水丰富,易发生较大的隧道涌突水,建议隧道施工前组织相应的防治措施预案,采用管棚法注浆等预支护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土层注浆法、气压法等措施对地下水进行处理,且应按照分步开挖、短掘进的施工方法,并应加强初期支护,及时进行二次衬砌。10)左线ZK0+797.9~ZK0+815.2、右线YK0+811.5~YK0+825.3(IV级,浅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321°,设计路面高程约235.4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8m,地面标高约261.3m,本段上覆土层为第四系填土,最大厚度13.6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1.7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5.68~14.2m,小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4.2m,因此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差。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本段洞身段岩层主要为砂质泥岩,岩层平缓,隧道拱部局部易发生坍塌(尤其是在砂、泥岩结合部位),拱部长时间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倾向分别为51°、231°,参照赤平投影图6.3.4,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约为6.2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本段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差,支护不当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塌至地表,建议该段隧道宜采用机械开挖,短进尺施工,采用管棚超前支护,施工中加强监测,出现不稳定块体及时清除,并采用锚杆进行支护。加强初期支护,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施工中坚持“短进尺、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由I-I’及II-II’剖面可知,该段岩土界面倾角较陡,土体存在整体下滑的趋势,建议在洞顶基岩面交界处至大里程端方向10m范围内加强支护措施。11)左线ZK0+815.2~ZK1+672.5、右线YK0+825.3~YK1+663(IV级,深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由321°顺时针转向至0°,设计路面高程约235.4~242.1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8~25.3m,地面标高约261.3~312.1m,本段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填土,最大厚度9.2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砂岩,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1.7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左线ZK0+815.2~ZK1+672.5、右线YK0+825.3~YK0+898.4、YK0+924~YK1+663洞跨10.8~25.3m,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14.2~62.4m,大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4.2~30.95m,因此为深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好。右线YK0+898.4~YK0+924洞跨20.1~25.3,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19.7m,小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25.3~30.95m,因此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差。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由于岩层倾角较平缓,且拱部局部部分处于砂、泥岩分界面,受层间裂隙及裂隙水活动,在此界面附近的岩石相对软弱、破碎,极易出现坍塌掉块现象,建议加强拱部初期支护并及时进行二衬。根据侧壁倾向不同,对侧壁稳定性分段进行评价。左线ZK0+815.2~ZK1+120、右线YK0+825.3~YK1+120:本段侧壁倾向51°、231°,参照赤平投影图6.3.4,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左线ZK1+120~ZK1+420、右线YK1+120~YK1+420:本段侧壁倾向81°、261°,根据赤平投影图6.3.6可知,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12)左线ZK1+420~ZK1+672.5、右线YK1+420~YK1+663:本段侧壁倾向90°,270°,根据赤平投影图6.3.7可知,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约为6.2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综上所述,本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围岩级别建议按Ⅳ级考虑,右线YK0+898.4~YK0+924段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差,支护不当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塌至地表,建议该段隧道宜采用机械开挖,短进尺施工,采用管棚或小导管超前支护。左线ZK0+815.2~ZK1+672.5、右线YK0+825.3~YK0+898.4、YK0+924~YK1+663段为深埋隧道,注意清除松动岩块或采取锚固措施。加强初期支护,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加强隧道及地面的变形监测工作。洞内应做好排水措施,必要时可对脉状裂隙水采取注浆止水措施。13)左线ZK1+672.5~ZK2+000、右线YK1+663~YK2+000(IV级,浅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0°逆时针转向至341°,设计路面高程约242.1~255.5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4.7~25.3m,地面标高约277.4~290.5m,本段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填土及粉质黏土,土层最大厚度8.8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砂岩,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1.7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10.8~30.95m,小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9.45~30.95m,因此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差。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本段洞身段岩层主要为砂质泥岩,岩层平缓,隧道拱部局部易发生坍塌(尤其是在砂、泥岩结合部位),拱部长时间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根据侧壁倾向不同,对侧壁稳定性分段进行评价。左线ZK1+672.5~ZK1+940、右线YK1+663~YK1+940:侧壁倾向90°,270°,参考赤平投影图6.3.7,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左线ZK1+960~ZK2+000、右线YK1+960~YK2+000:本段侧壁倾向71°、251°,根据赤平投影图可知,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约为5.8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本段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差,支护不当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塌至地表,建议该段隧道宜采用机械开挖,短进尺施工,采用管棚超前支护,施工中加强监测,出现不稳定块体及时清除,并采用锚杆进行支护。加强初期支护,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施工中坚持“短进尺、多循环、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原则。(2)A匝道根据设计方案,A匝道顺接观兴路左线,起点里程AK0+087.462~AK0+150.359段与主线左线共断面开挖,隧道标准洞跨10.5~11.2m,根据设计方案中断面型式、围岩级别及隧道埋深不同,下对观兴路工程A匝道分段进行工程地质评价。AK0+087.462~AK0+150.359本段与主线左线共断面开挖,评价见主线左线相应段的分析评价内容。AK0+150.359~AK0+360(IV级,深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185°逆时针转向至114°,设计路面高程244.1~251.126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双车道隧道,地面标高约293.9~313.5m,本段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填土,土层最大厚度3.1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砂岩,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2.4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39.7~52.6m,大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3.95~14.6m,因此为深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好。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由于岩层倾角较平缓,且拱部局部部分处于砂、泥岩分界面,受层间裂隙及裂隙水活动,在此界面附近的岩石相对软弱、破碎,极易出现坍塌掉块现象,建议加强拱部初期支护并及时进行二衬。根据侧壁倾向不同,对侧壁稳定性分段进行评价。AK0+150.359~AK0+280:本段侧壁倾向95°、275°,根据赤平投影图6.3.8可知,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1裂隙及J2裂隙均大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1裂隙及J2裂隙均大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AK0+280~AK0+330:本段侧壁倾向58°、238°,参照赤平投影图6.3.5可知,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AK0+330~AK0+360:本段侧壁倾向24°、204°,根据赤平投影图6.3.9可知,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1裂隙及J2裂隙均大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1裂隙及J2裂隙均大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A匝道与隧道主线左线两洞水平距离约为2.5~10.3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匝道隧道均位于左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匝道与主线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综上所述,本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围岩级别建议按Ⅳ级考虑,为深埋隧道。隧道施工时建议采用机械开挖,注意清除松动岩块或采取锚固措施。加强初期支护,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加强隧道及地面的变形监测工作。洞内应做好排水措施,必要时可对脉状裂隙水采取注浆止水措施。(3)B匝道根据设计方案,B匝道顺接观兴路右线,里程BK0+519.139~终点BK0+582.036与主线右线共断面开挖,隧道标准洞跨10.5~11.2m,根据设计方案中断面型式、围岩级别及隧道埋深不同,下对观兴路工程B匝道分段进行工程地质评价。BK0+340~BK0+519.139(IV级,深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327°顺时针转向至356°,设计路面高程约243.8~250.808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地面标高约285.2~297.5m,本段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填土,土层最大厚度7.3m,下伏基岩以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薄层砂岩,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2.4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21.5~40.5m,大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3.95~14.6m,因此为深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好。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由于岩层倾角较平缓,且拱部局部部分处于砂、泥岩分界面,受层间裂隙及裂隙水活动,在此界面附近的岩石相对软弱、破碎,极易出现坍塌掉块现象,建议加强拱部初期支护并及时进行二衬。根据侧壁倾向不同,对侧壁稳定性分段进行评价。BK0+340~BK0+370:本段侧壁倾向57°、237°,参照赤平投影图6.3.5可知,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BK0+370~BK0+519.139:本段侧壁倾向86°、266°,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J1裂隙顺向小角度相交,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1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1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J2裂隙反向大角度相交,与层面顺向小角度相交,由于层面倾角较缓,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BK0+347~BK0+519.139段与隧道主线右线两洞距离约为2.5~28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匝道隧道均位于右洞右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匝道与主线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综上所述,本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围岩级别建议按Ⅳ级考虑,为深埋隧道。隧道施工时建议采用机械开挖,注意清除松动岩块或采取锚固措施。加强初期支护,隧道施工时初支必须严格封闭成环,按先拱后墙的顺序进行支护;加强隧道及地面的变形监测工作。洞内应做好排水措施,必要时可对脉状裂隙水采取注浆止水措施。BK0+519.139~终点BK0+582.036本段与主线右线共断面开挖,评价见主线右线相应段的分析评价内容。(4)C匝道根据设计方案,C匝道顺接主线左线,里程CK0+656.987~终点CK0+674.286与主线左线共断面开挖,隧道标准洞跨10.5~11.2m,根据设计方案中断面型式、围岩级别及隧道埋深不同,下对观兴路工程C匝道分段进行工程地质评价。1)CK0+000~CK0+106.1(IV级,浅埋)工程地质情况:本段线路走向约225°,设计路面高程约252.4~254.0m,本段拟采用矿山法施工,为单洞单线隧道,洞跨10.5m,地面标高约270.2~275.0m,本段为施工区,基岩出露,以泥岩为主,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量较小。围岩情况:隧道围岩主要为砂质泥岩,为软岩,岩体较完整,围岩基本级别为IV级,预测涌水量1.4L/10m.min,地下水出水形式呈潮湿或点滴状出水,修正后围岩级别为IV级。本段隧道拱顶中风化围岩厚度8.0~13.95m,小于2.5倍围岩压力拱高度13.95m,因此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较差。隧道拱顶、侧壁稳定性:本段洞身段岩层主要为砂质泥岩,岩层平缓,隧道拱部局部易发生坍塌(尤其是在砂、泥岩结合部位),拱部长时间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倾向分别为315°、135°,参照赤平投影图6.3.4,对于左侧壁,侧壁倾向与层面、J1裂隙大角度相交,与J2裂隙反向,侧壁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对于右侧壁,侧壁倾向与J1、层面大角度相交,与J2裂隙顺向侧壁稳定性主要受J2裂隙控制,开挖后无支护条件下易沿J2裂隙发生滑塌、掉块。地基评价:本段暗挖隧道位于中风化基岩中,岩体较完整,其强度较高,力学性能稳定。可直接以中风化基岩为地基持力层。可采用浅基础型式。小净距隧道的相互影响:根据《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表3.0.3及设计方案,隧道两洞距离约为6.2m,小于IV级围岩2.5倍洞跨,为小净距隧道。左侧隧道均位于右洞左壁的滑塌范围,两者之间的岩墙较易沿结构面滑动。建议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左右隧洞同时掘进,掘进断面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且施工时安排好施工顺序。设计及施工措施建议:本段为浅埋隧道,成洞条件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届河北省永清一中高三1月统一考试数学试题
- 草原征占合同模版
- 菜棚转让合同
- 别墅地下室租赁合同
- 北京市机关食堂餐饮服务合同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HF-FB防弹玻璃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铜基钎料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肝肺综合症课件
- 普外科肺栓塞情景演练
- 医药魔方-CAR-T细胞疗法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2023.07
- 矿山环境保护教材或演讲课件
- 【历史课件】中国近代史
- 基础英语语法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保育员-项目二-组织进餐课件
- 中国隐形正畸行业白皮书
- 衡水体英语字帖
- 孔子与《论语》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曲阜师范大学
- 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 算法及其描述-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2019)必修1
- 圆的周长习题(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