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航空报国工匠精神-学习李志强班组_第1页
坚定航空报国工匠精神-学习李志强班组_第2页
坚定航空报国工匠精神-学习李志强班组_第3页
坚定航空报国工匠精神-学习李志强班组_第4页
坚定航空报国工匠精神-学习李志强班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李志强班”先进事迹坚定航空报国志向授课人:XXX目录01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CONTENT02攻坚克难,不达目的不罢休03精益求精,矢志追求最优解04薪火相传跑出装配加速度05继续奋斗,匠心铸造国重器PARTONE回信勉励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01中共、国家主席、中央主席9月1日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在回信中说,看到来信,我想起了十年前同大家在车间交流的情景。这些年,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初步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发展的新路子,航空发动机研制战线的同志们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强调,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希望你们牢记使命责任,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黎明发动机装配厂隶属于中国航发集团沈阳黎明公司,1954年公司成立时组建发动机总装班,2013年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李志强的名字重新命名。2013年8月,到沈阳黎明公司考察时,曾与“李志强班”职工亲切交流。近日,“李志强班”的8名职工代表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十年来在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航空发动机研制方面取得的成绩,表达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的决心。02PARTTWO攻坚克难,不达目的不罢休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一台先进航空发动机由数万个零件组成,数量众多、材料特殊、形态各异,遍布周身的外部管路就如同发动机的血管,装配的精密程度要求极高,容不得半点差错。“李志强班”负责的正是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的总体装配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飞附机匣这个“大家伙”是航空发动机装配的难点之一,因安装部位在发动机腹部,以往装配通常要多人合力托起,不仅耗费人力,还难以保证质量。“李志强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现任班长的温尚志下定决心攻克这个难题。他经常利用午休和晚上的时间,带领班组骨干一起探讨解决方法。查资料、摸原理、找设备,经过艰苦努力和大量试验,终于成功找到解决办法。经过专家的技术认定和现场审核,新的安装方式既减少了人员劳动强度,又大幅提升了装配效率。把装配的难点作为创新的起点,用创新的成效诠释重要和光荣。十年来,“李志强班”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突破一个个装配难题,并将班组多年总结的创新方法汇编成册——《李志强操作法》,设计开发的“李志强锁片钳”“李志强锁刻刀”等几十项专用工具,在公司和行业内推广,得到很好的反响。03PARTTHREE精益求精,矢志追求最优解中国航发成立后,贯彻落实“加快实现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和制造生产”的重要指示,航空发动机研发和生产制造全面提速,对装配质量、进度的要求更为严苛,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国航发黎明按照集团部署,大力推进运营管理体系建设(AEOS),优化发动机装配组织模式。总装,作为生产制造的最后工序,是提升发动机生产质量、效率的关键。“李志强班”主动请缨,在提升总装效率、缩短班产周期方面开展攻关。他们认真梳理以往工作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想方设法改进优化,积极推进现代化、数字化生产转型。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多个生产台架实现并行生产,装配效率较以往显著提升。班组成员张鹏飞的感受更为直接,“如今,装配工位设置更加合理,操作方式更加便捷。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优化装配过程、改进工装工具上,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瓶颈难题攻关。”精益装配线建成后,还需生产组织优化,才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将成千上万个散置零件快速、准确地组装到一起,“李志强班”又开启新的攻关。运动会上的“接力赛”为班组带来启发,“装配也可以‘接力作业’”。班组打破过去传统的作业模式,根据每位员工的装配技能和熟练程度,合理进行生产组织,精简作业小组,发挥每个人的优势特长,实现装配各环节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装配周期。04PARTFOUR薪火相传跑出装配加速度“肯定‘我们的工作很重要也很光荣’,评价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价值‘差不多等于镶钻石’,我们唯有不断成长、不断奋斗,才能不负总书记关怀期望。”在“李志强班”,每个人都铆足一股劲。十年来,“李志强班”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令”,把每一次装配都当作考验。无论是破解难题,还是技术攻关,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有“李志强班”的身影,让班组赢得了装配“铁军”的美誉。十年来,“李志强班”累计实现工艺创新126项,自行研制工装工具312件,拉动各层次技术、生产骨干开展技术创新项目32项,申报发明专利50余项,先后解决科研装配技术难题52项。进了“李志强班”,就要接好李志强的“班”。为了打造一支技术、作风都过硬的“铁”,李志强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装配操作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手把手带动班组职工共同学习提高。班组广泛开展人员挖潜活动,采取个性培养、师徒结对、技术互助、绝招共享等方法,力求将每一名员工都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十年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李志强班”弘扬传承,新时代航空发动机精神在“李志强班”孕育生长,一批新生力量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很重要也很光荣的事业,国之重器,务必倾心铸之。”“李志强班”一致表示,将牢记使命责任,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懈奋斗。05PARTFIVE继续奋斗,匠心铸造国重器9月1日,在位于辽宁沈阳的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总装工段,60余名一线员工聚精会神地聆听的回信。作为给写信的发起人,李志强回想起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志强班”职工亲切交流时的场景,依然心潮澎湃:“当时总书记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一直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十年过去了,我感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给写封信,既是回应总书记的关切,也是向总书记汇报十年来在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航空发动机研制方面取得的成绩,表达为建设航空强国贡献力量的决心。”李志强说。“李志强班”装配修理钳工张鹏飞是给写信的8名职工代表之一。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他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国家赋予我们打造国之重器的重任,我们必须牢记使命责任,把打造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坚决把国家交给我们的事做好。”删除色块后有图片近年来,企业把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自主创新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行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为建设航空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满足航空发动机对高端特种传感器的需求,中国电科49所航空发动机温度传感器攻关团队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集智攻关,保证了航空发动机关键器件的国产化供应。“的鼓励,是我们勇攀高峰的动力。”团队负责人杨永超说,我们将不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持续攻关研制高稳定、高可靠、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传感器产品,助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航空制造由于材料复杂、零部件多,对技能人员要求非常高。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80后”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带领团队不断追求国产航空器零部件加工水平的提升。“的回信是对我们全体航空人的殷切期望。”方文墨说,“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苦练技能本领,用匠心铸造国之重器。”感谢您的观看授课人:XXX授课人:XXX“大国工匠”潘从明全国劳动模范前言“你知道73吨小麦、15吨对虾,能交换些什么吗?”近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潘从明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不禁感慨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百废待兴的中国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不得不用这么多物资从国外换取仅仅500克铂族贵金属。这些贵金属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天宫升空,蛟龙下海,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这一个个大国重器,一旦缺少了它们都将无从谈起。”潘从明所说的铂族贵金属因其特有的导电、延展等性能,被用在导弹、卫星等装备和产品的核心装置上,是稀有的战略性新型材料。前言1958年,在甘肃河西走廊东部一个叫金川的小镇,我国地质工作者的探矿锤唤醒了沉睡亿万年的龙首山宝矿,探得储量位列全球第三的大型镍矿。“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金川人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从聚宝盆里除去98%以上的矿渣,把1%左右的‘宝贝们’提取出来。”潘从明说,“我是一个幸运儿,有幸参与其中,将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建设的神圣事业。”1自学成才的“土专家”CONTENT目录2练就掘金“绝技”3勇攀事业新高峰PARTONE自学成才的“土专家”011996年,从技校毕业的潘从明进入贵金属冶炼厂从事贵金属冶炼工作。“我国贵金属资源非常有限。你们只有用心学好技术,才能把这些宝贝提取出来建设祖国。”刚进厂,老师傅的一席教导,让潘从明既欣喜又惶恐。欣喜的是,自己即将面对一个五彩斑斓的贵金属世界,投身于产业报国的大中;惶恐的是,学铸造专业出身的他对此一窍不通,面临机遇同样充满挑战。道不变、志不改,不会就学!自此,一向要强的潘从明就和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一道道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和相应的物料配比较上了劲。从堆积如山的矿渣中,提炼出藏身其中、含量极低的铂族贵金属谈何容易。仅仅涉及的800多个方程式,就令这个“门外汉”茫然而不知所措;更为棘手的是,其中七成以上问题无法从书本资料中找到答案,只能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上班的时候,潘从明一有时间就抓紧向师傅请教,将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细节以及师傅们讲解的重点内容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下班后,他捧着“天书”一样的专业书籍一本一本啃,记下了3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有道是勤能补拙。1年拿下蒸馏、9个月拿下铂精炼、6个月拿下钯精炼……很快,潘从明从同批进厂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贵金属冶炼的行家里手。一次,生产进入关键阶段,物料成分却发生了变化。继续干,怕出差错;不干,会影响后续生产进度。自学成才的“土专家”“按5.2公斤加。”正当师傅犯愁该加多少试剂合适的时候,潘从明拿出了自己计算的数据。看到大家疑惑的神情,他坚定地说:“我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算过了,不会错。”老师傅也从未遇到过类似情况,大家只能按潘从明的方法试试。没想到结果出来后,指标非常好,工友们不得不对眼前这个自学成才的“土专家”刮目相看。02PARTTWO练就掘金“绝技”钯冶炼技术水平低铂族金属钯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被应用于诸多涉及国家战略的尖端领域,而钯冶炼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战略物资保障的安全性。潘从明刚参加工作时,钯精炼仍然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传统工艺。铂钯经萃取分离后,需经过多步的还原、溶解等过程,才能衔接后续工艺,整套流程十分冗长,操作也很繁琐。潜心缩短钯的精炼周期在一遍遍的精炼过程中,潘从明常听到师傅抱怨:“钯的精炼周期实在太长了。”身为员的他听在耳里,急在心里,他说:“国家需要贵金属,作为党员就要带头攻下这个难关,这是关乎国家发展的大事,一刻也不能耽搁。”正是在这种坚定信念的影响下,潘从明一头扎了进去,潜心钻研了起来。一次翻阅书籍时,一则铜产品的冶炼方案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念头由此闪入潘从明的脑海:既然铜氨络合物可以用盐酸直接溶解,那么钯氨络合物呢?如果可以,是不是就能直接衔接后边的工艺从而缩短流程,解决钯精炼周期长这一难题?技术创新,简化钯的精炼流程有了想法后,潘从明立即付诸行动反复试验,然而却收效甚微。师傅也对他说:“放弃吧,我干了快一辈子了,也没见过谁用酸将钯盐溶解过。”但潘从明不肯放弃,苦苦寻找突破的方法。他尝试调整酸的加入方式、浓度等,并在加酸的过程中一点一点不断加温,终于,在煮沸的那一刻,钯盐完全溶解了!这一刻,潘从明的心情也如沸腾的溶液一样沸腾起来。他的技术创新,简化了钯的精炼流程,极大地减轻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初尝技术改进喜悦的潘从明从而更加痴迷于学习,继续向着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发起进攻。颜色判断法从液体中提取贵金属需要经过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控制指标都会让液体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深红色—紫红色—血红色—黄红色……借助一双敏锐的眼睛,他在浑浊的液体中,观察着其中极其微妙的色彩变化,甄别和捕捉着那些若隐若现的贵金属分子。同时,创新依靠团队,需要人才。26年来潘从明凝聚合力,发扬员团结奋斗的精神,带领团队在一次次艰苦攻关中砥砺前行,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数万次的反复试验,潘从明团队研发出了一套稳定可靠、经济环保的新型贵金属提取工艺。经过改良,冶炼提取次数比过去缩减了一半,颠覆了沿用30多年的传统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颜色判断法”作为铂族金属精炼师的绝技与绝活,被电视台新闻联播“大国工匠”栏目向世界推广,潘从明也因此成为仅凭溶液颜色就能准确判断99.99%产品纯度的传奇工匠。03PARTTHREE勇攀事业新高峰“我国铂族金属内部原料中贵金属含量贫乏,而且成分极其复杂,杂质元素高达20多种,是世界之最,提纯难度极大。”潘从明说,从金川镍矿渣中提纯一克贵金属,要经过反复提纯精炼,如果没有一套先进的提纯工艺技术,是很难实现的。同时,作为性资源,国外同行对贵金属核心提取工艺相关信息进行技术封锁,可以借鉴的资料少之又少,导致贵金属全萃取工艺始终难以完善。潘从明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导:“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他想,高精尖技术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书本上找不到的答案,那就自己琢磨;书本上没有的化学方程式,那就根据经验自己来写。打通贵金属全萃取工艺潘从明主动承担起《金川铂族金属高效分离与精炼新工艺研发与应用》科研创新项目,经过近3年的反复试验探索,终于彻底打通了贵金属全萃取工艺,增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萃取溶液时不得不采用的化学沉淀提取方法污染大、金属回收率低,有很大局限性。潘从明带领大家重温了关于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关论述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大家聚力攻关的信心和决心。为了提升萃取工艺的水平,潘从明和同事们没少想办法,但屡试屡败。在前进中学习,在困难中坚持,在失败中爬起,无数次的挫折并没有让潘从明停止探索的脚步,他把收集来的各种资料摆在床头当作睡前读物,坚信一定能从中找出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晚上,潘从明无意间翻阅笔记时突获灵感,由此萌生了新思路。走向国家最高科技奖台此后,潘从明带领工友们经过近2000次反复试验研究,最终筛选搭配出了合适的试剂和与之匹配的工艺。2020年1月,由潘从明主创的《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成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由此成为西部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一线产业工人,实现了走向国家最高科技奖台的“工匠梦”。多年来,潘从明带领他的团队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