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人美版教案 鉴赏第课走进具象艺术总汇_第1页
高中美术人美版教案 鉴赏第课走进具象艺术总汇_第2页
高中美术人美版教案 鉴赏第课走进具象艺术总汇_第3页
高中美术人美版教案 鉴赏第课走进具象艺术总汇_第4页
高中美术人美版教案 鉴赏第课走进具象艺术总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一走进具象艺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3课《走进具象艺

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

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

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4、具象艺术的功能。

教学重点:

因为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

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

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的模拟现实,

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

二、教学方法: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

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

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

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

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首先展示几幅具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品评,然后再以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

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

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二)、新授:

第一环节:

以五代时期黄荃的一幅中国画《写生珍禽图》为例鉴赏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

视觉的真实性或客观性。重点以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分析,这幅画的

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景象,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

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

人流、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根据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

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的事物及情

节加以表现。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画传统的“散

点透视"得到天才的运用,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

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得出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的就象我们所看到的一

样真实。

第二个特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

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那么请同学们鉴赏作品: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

英诺森十世像》分析其典型形象的塑造。

第三个特点: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含者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

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和描述。如作品:《货郎图》、《血衣》。

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

社会干预的功能。同学们可以通过一部分作品来加深了解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及其功

环节二:

"怎样鉴赏具象艺术"在这一环节中运用第一课所学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在这节中,从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两大类

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

在这一环节当中重点讲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在主题性作品中,主题的表达

只有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才能做到,或者说,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

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

具体以作品《血衣》、《田横五百士》、《拿破伦一世加冕》为例赏析、讨论加深理

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环节三:

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其意义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我们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义呢?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这两个主

要功能就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题(内容)奠定了基础。具象艺术的意义首

先表现在它的记录功能上,它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使我

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另一方面,具象艺术又以真实、生动而

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

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意义。

四、课堂小结:

把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作一总结,重点强调在具象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

境的塑造问题。

五、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具象艺术的特点,肖像性作

品和主题性作品的分类(其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

三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人美版普通高中教材《美术鉴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我今天抽取的题目是美在明间永不朽一一中国明间

美术。本节课授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普通高中教材一一《美术鉴赏》课时为一课时,课型为

欣赏课。教具是幻灯片教学多媒体课件。

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内容构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年学生年龄特征。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

的依据,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

作品的基本知识。

二是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动手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

能力,

三是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

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1、重点内容是: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

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并使学生喜爱民间美术。

1、难点是:民间美术的名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及其分布,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和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程度不同,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参差不齐。美国教育家布鲁洛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地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学

习,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学法指导: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上积

极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引导

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

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基本规律,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包括

理论知识的讲解,欣赏过程的讲解。2、电化教学法,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来展示中国民间美

术的种类及其发展过程。3、演示法。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

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民间美术的制作方法步骤。

4、练习法。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

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以此来引起学生们心理上的共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

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本节课以下面的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1播放中国民间艺术品,了解民间艺术的界定、种类。这样引入会使学生感到

轻松、愉快,也很容易让学生进入课堂,为整个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

2、结合幻灯上的图片重点讲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民间美术的种类,民间美术的艺

术语言,民间美术的功能。在分析多张图片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目

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堂上,同学们自己动手,把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民间艺术作品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动

手能力

学生在看幻灯片的同时老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也可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

分析、探讨:学生对所播放的作品认真观赏后,小组议论探讨。学生代表对作品赏析评论,

同伴做适量补充、归纳,使课堂达到一种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发展学生善于思考探讨问题

的精神。

为了延伸课堂教学及其巩固,我设计了以下例题,通过例题可以进一步的理解中国民间美

术的界定及其各个时期特点。并设计了巩固练习来提高实践能力:

1)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最后是板书设计,仅仅扣住重点并把重点难点简洁的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认知和理解,以

此深化主题。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恳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古代史专题练习

--非选择题(每题3分)

1.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戈母已算(食器)角(酒器)招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

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

"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

3.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孟

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

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

要在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5.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

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

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6.《左传・哀公二年》记:晋国正卿赵鞅与郑军作战。战前,鉴于郑军人多势众,为鼓

动士气,赵鞅临阵誓师,"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

遂(遂:参政),人臣隶圉免(奴隶免除身份厂’。(注:哀公二年为公元前493

年)。通过分析材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此次战役发生于战国初期B.当时县可能比郡大或富裕

C.提倡奖励军功已渐成风气D.士阶层社会身份逐渐提高

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

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罗马法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8.古希腊城邦公民大会与中国封建朝廷在决策方式上的根本区别是

A.公开性B.民主性C.效率高D.辩论环节

9.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

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

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

“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A.以时代先后为顺序B,以社会贡献为根据

C.以儒家标准为准绳D.以个人善恶为标尺

10.某电视剧摄制组欲拍摄了一组盛唐诗人李白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

道具可选用哪一项?①景德镇所产青花瓷瓶②书法大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书贴

(841年)③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残片④身披松江产的棉袍

A.①②B.③C.②④D.均不可用

11.《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

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对这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描绘了北宋时期商业的繁荣B.古代戏曲已经非常成熟

C.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D.通俗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12.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都比较注意保护自耕农,主要原因是

A.自耕农是封建政府的主要税源B.受儒家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

C.接受前朝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D.稳定自耕农是发展农业的保证

13."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

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T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

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B.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

C.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14.乘着时光隧道,当回到希腊的爱琴文明时代,你能看到情景是

A.国王住在高高耸立在山冈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

臣民

B.乡间居民步行进城,高高兴兴地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C.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论的场面

D.雅典正举行特别公民大会,每个公民在一块陶片或贝壳上写下他认为的危险分

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

15.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罗马都有辉煌的政治文明。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

侯国具有的相同点之一是

A.面积较大B.崇尚武力C.天下共主D.民主政治

二、非选择题(55分)

16.(3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

E953年在X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铁锄。

2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

锄……,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国语•齐语》

3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

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

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错、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

(1)以上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你的理由是什么?(9分)

材料二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

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

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2)郭沫若为什么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15分)

(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的人认为是"战乱与灾难”;有的人认为是"进步与发展"

你是如何看待的?(11分)

17.(20分)和谐社会,是古人的向往,也是今人的追求。古今中外的许多先哲都视

"和"为重要的价值理念。请回答:

⑴简述孔子和柏拉图在建立“和谐有序"社会方面的各自主张。(12分)

⑵简要评价这些主张。(8分)

AADAAACBCDBABAB

16.(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正确表达铁器使用的状况即可得分)

(2分);最有价值:存(2分)(答出长沙出土的铁锄也可以);理由:①第一手材

料。②实物史料(2分)(答出其中一项即可给满分,其它言之有理的表达可以酌情

给分)。

(2)出现"百家争鸣"。(1分)原因:①土地私有制代替了井田制,社会经济迅速

发展。②周王室衰微,诸侯的争霸兼并战争,分封制瓦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③战国时士人阶层的活跃,促进了文化的觉醒。④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4分)

(有其它言之有理的表达可以酌情给分)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逐渐形

成,出现百家争鸣局面。(2分)同时,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

灾难,(2分)但进步与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1分)

17.(1)孔子:提倡用"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

秩序;以"仁”来处理人际关系,提倡仁爱和忍让。

柏拉图:主张社会要有明确分工;不同的人要各具其德,各守其位。

(2)他们都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们的主张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他们的主张对后世都

产生了重要影响。

专题复习:古今中外城市化进程及人口问题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一、中国城市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原因: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

化进程。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出现和私商的出现

促进城市发展,诸侯战乱,诸侯国建立都城;

汉朝到唐朝:城市受时间、空间限制;城市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政治、

军事为主;

宋朝:彻底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城市职能以经济为

主;

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专业性城镇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中国近代城市发展:

(1)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最早农民和手工

业者破产;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交通优越,便利。

(2)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主要集中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通商口岸增加,内地城

市发展

(3)近代城市生活的变迁趋向:物质生活近代化,丰富多彩,政治生活和社会习

俗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科学观念深入百姓生活。

3.现代中国城市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实施,促进城市化发展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期间,促进城市化发展,大跃进后,阻碍城

市化发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促进城市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实行,解放生产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了

大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城市的发展。

二、西方城市发展

1、西方古代城市:雅典的工商业的发展

2、西方近代城市发展:主要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城市生活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

(1)15世纪晚期,通过圈地运动,英国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自由的雇

佣工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2)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展开,特别是蒸汽动力的产生,推

动工业革命的进程,新兴城市产生,城市化进程加快。

(3)政府政策和外来移民也推动城市化加快。

(4)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城市人口拥挤;疾病和瘟疫流行;城市交通拥挤"主房

紧张;贫富分化严重;环境污染;犯罪率上升。

(二)人口问题:

1、古代:宗法制思想影响,人口数量多;明清之际,甘薯等美洲特产传入中国,

人口增加。

2、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鼓励生育,人口增加。

3、改革开放: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方面和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使人口总数增加;

城乡人口趋于平衡;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义务教育法》颁布及“科教兴国"

战略提出控制人口质量。

(三)配套练习:

x年广州一模考试38题(人口问题);

x年11周周3文综38题;题型训练之社会转型和巨变时期一、春秋战国第4题

三、鸦片战争后第4题(城市化进程)

x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精选:P66第25题(人口问题);P71第33题(城市化进

程)

1、(27分)城市是文明的载体,是文明的产物。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

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中外城市化进程。

材料: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

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1953—1975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时期性质人数(百万)资料来源

1953—1957农村至城市8.0Chang(1968)

1957—1958“下放”(干部接受劳动改2.6R.W.Lee(1966)

1958—1964城市劳动下乡20.0

“上山下乡”20.0

1968“上山下乡”15.25CrrentScene(1969)

1969—1975“上山下乡”12.0PekingReview(1976)

1957—1975城市至农村总数54.6

——摘自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730—1851年为第一阶段,即世界城

市化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是1851—1950年,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

这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1.8%。第三阶段是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

迈进。

一一摘自凤凰网

(1)分析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简述城市化

发展缓慢对民主革命产生的主要影响。(10分)

(2)分析1950—1990年世界广大国家迈向城市化的背景。(6分)

(3)简析1953—1975年我国城市化曲折发展的原因,指出1980年代始我国有利于城市化

的举措。(8分)

(4)此外,关于城市化,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探究?(3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此前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是由转为大租佃主的各庄园主在各个村子

进行的,18世纪的圈地就带有集团性的有计划实施的性质。1688年政变后……代表新贵族

利益的议会积极支持扩大本阶级的地产……通过立法形式采取的合法行动(进行圈地运动)。

圈地从道德评判层面上讲,给小农带来深重灾难,使大批农民无家可归……

材料二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一个新法案:《济贫法》。其主要内容是:各教区负责向

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以此为来源给无力谋生的贫民发放救济。通过各教会的

教区组织失业者从事劳动,安排未成年的孤儿学工。

材料三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600167017501801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

8.2513.521.027.551.0

材料四1802〜180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济贫税年均为530万英镑;1813年,增长

到860万英镑;1817〜1818年,达到前所未有的930万英镑;从1802年到1833年,济贫

税增长了62%。

材料五1802年,英国政府颁布“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1833年英国第一个有实效的

工厂法问世,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新“济贫法”首次强调

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

务...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圈地运动在18世纪之前和18世纪之后有什么不同(6分),根据

材料二,结合材料一,指出1601济贫法》出台的背景。(2分)

(2)材料三反映了英国近代什么社会现象(2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

这种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原因是什么?(4分)

(4)根据材料五指出英国政府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特点。(1分)综合以上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的原因。(6分)

1.(1)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沿海城市化发展较快: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通商口岸的开放;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

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包括官僚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工业化、近代化的努力;

交通便利,文化较发达。(4分。每1点2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

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

内地城市化发展缓慢:军阀割据或战争;自然经济解体缓慢,工业化程度很低。(2分。任

答1点即可得2分,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

影响:城市化发展整体慢,影响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导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的主

要原因之一。(2分,采点和采意给分)城市无产阶级队伍不够强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后获得成功。(2分,采点和采意给分)

(2)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二战"结束,世界局势总体缓和;经济全球化的新

一轮发展。(2分。任答1点即可得2分,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

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的确立;工业化的深入;制度、政

策的调整。(2分。任答1点即可得2分,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

发展中国家:国家、民族独立;工业化起步;第三世界的兴起。(2分。任答1点即可得2

分,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

(3)原因:1953-1957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实行,农村等各行各业的支援。

(2分。任答1点即可得2分,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

1957-1975曲折发展:反''右"扩大化;国民经济调整;''文革"、''上山下乡”;人民公社体制

的推行。(4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

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外开放;户籍制度改

革;政府城市发展政策。(2分。任答2点即可得2分,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

酌情给分)

(4)探究:城市化的规模与速度;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如土地、环保、住房、社会福利等。

(3分,SOLO分层给分)

2.(1)不同:18世纪之前,圈地运动主要是民间自发的行为;18世纪之后,圈地运动是政

府行为;圈地运动成为合法(通过立法形式进行)。(6分)

背景: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家可归,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2分)

(2)反映了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现象(2分)。因圈地运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大批涌进城市;

工业革命的兴起。(4分)

(3)反映的问题:济贫税不断增长。(1分)

原因:工业革命和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困化加剧;政府用于贫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

(4分)

(4)特点:通过立法的形式。(1分)

原因:近代工人的斗争;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的使国家财富增加,有能力把社会

救济作为一项政府义务;英国历史有通过立法实施社会救助的传统,如1601年的通过

《济贫法》;各种进步社会思潮的影响,如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答对3点得6分,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得分不得超出6分)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所学相关信息,你认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政府的承认最早是在

A.19世纪70年代B.甲午中日战争前

C.甲午中日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

2.19世纪90年代,x武举李福明开办了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其生意兴隆,就

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

去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面粉厂也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C.内部管理不善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3.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

A.甲午战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义和团运动后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4.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

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爆发B.中国民众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D.中国工人阶级罢工斗争

5.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割据混战

6.以下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