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期中素质升级检测 含解析_第1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期中素质升级检测 含解析_第2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期中素质升级检测 含解析_第3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期中素质升级检测 含解析_第4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一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期中素质升级检测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

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塘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其间,语言之

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

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诗

学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不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常常需要互相参照才能有新的开拓。

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

的光辉。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

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

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

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堵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

会相互映衬。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

间接;有的隐晦,有的显露;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元的:有的是

支配,有的是渗透;有的断章取义,痕迹俱在,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

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有的是影响,有的则只是暗合;有的是交

叉,有的只是平行;有的具有事实联系,有的只具有精神心智上的共通。因此其间未易轻断

因果,只宜摆明条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

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

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

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苏诗中

的议论俯拾即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或议论与

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插;或几种写作手法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

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

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近到

花草木石,远到海外仙国,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其绝人处,在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逢十分。”(赵

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苏诗追求

淡雅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

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

化俗为雅。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

“饭瓮”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

“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

显出一种雅人深致。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如《豆粥》“沙瓶煮豆

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

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材料二: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

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

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

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中说,在散文中由两

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

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辉《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

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

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

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

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再到现代,中国诗歌的语言不是固

定不变的。

B.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并

不是社会原因。

C.俗词俚语,只要写进了诗歌中,就不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词俚语了,而具有雅

语色彩了。

D.与哲学、风俗等其他文化相比,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

源泉是最丰富的。

B项,“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并不是社会原因"理解错误,原文说“其间未易轻断

因果”,即不能轻易判断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C项,“只要……就……”绝对化。“只要

写进了诗歌中”,不一定具有雅语色彩,如原文所举的“沙瓶煮豆软如酥”之例,如果不运

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就不免俚俗。D项,”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

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最丰富的”于文无据。原文表达是“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

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没有体现“最丰富”的

意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盛唐产生了大量边塞诗,这与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的国势有关,与盛唐昂扬向上的

时代精神有关。

B.没有红军长征就难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豪迈的诗句,它是

红军精神的表现。

C.如要创作歌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人事迹的诗歌,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

炎”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

D.诗歌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汉语中的紧缩句,是一种句法创新,紧缩句在唐诗,

特别是近体诗中大量出现。

“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炎'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说法不正确,因为文化影

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

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紧缩句的一项是(3分)(B)

A.天一晴就走B.幸福就在身边

C.抽刀断水水更流D.感时花溅泪

紧缩句"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A

项,由“只要天一晴,就走”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C项,由“抽刀断水,但水更流”紧

缩而成;D项,由''因为感时,所以花溅泪了”紧缩而成。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解释中国诗歌“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的意思。(4分)

答:所谓“语言之体”,是指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变演化、发展创

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文化之用”是指中国诗歌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

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

答案区域在第一、二、三段。从第一段中筛选出有关“语言之体”的关键信息,从第

二、三段中筛选出有关“文化之用”的关键信息,进行整合。“语言之体”:第一段有“中

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嬉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

由此得出答案是指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媲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

的不同脉络和流派。“文化之用”:第二段有“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

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

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第三段有“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由此得出答案是指中国诗歌

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

的光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接着

从道理层面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然后举苏轼的诗作为例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呼

应第一段,突出中心论点。

第一段为一层,关键句是“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这是

中心论点;第二段至第七段为第二层。第二层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二至四段为一层,第

五至七段为一层。第一个层面关键句是第二段开头句“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这是

说明“文化之用”;第三段开头句”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

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这是说明诗歌和文化互相“映衬”;第四段关键

句是“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这是进一步说明诗歌和

文化的关系。以上是从理论层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二个层面第五段关键句是“尤其值得注意

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

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这是通过苏轼的例子来具体阐明诗歌和文化的关系;第六段关键句是“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

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第七段关键句是“在北宋文化

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以上是举苏轼的诗作为

例论证中心论点。第八段为第三层。关键句是“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

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最后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突出中心论点。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月的话题

铁凝

5月2日,省报在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

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的报纸分送到各个办公室后,局内不免出现了一

阵不大不小的骚动。

S市文化局没人名叫莫雨。这一点达师傅比谁都清楚。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的一

切却了如指掌。哪位局长携同夫人在宾馆住了多少天,哪位局长驱车游山玩水,甚至哪位局

长少交了几顿饭费他都一清二楚。很快,省里派来了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

不仅做了检查,还掏出自己腰包补缺。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上安静了下来。可又分明感到一种压抑着的激动,都在互相打听:

谁是莫雨?莫雨是谁?

英雨自然是化名,这一点达师傅也不比别人傻。解放前他在城里做过地下党的交通员,

比一般人更懂得化名在非常时期的重要意义。

6月2日,达师傅收到一张报社寄给莫雨的稿费汇款单。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

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这次,他

迅速塞进了抽屉。锁子咔嗒一响,达师傅留心了一下四周,传达室只有他一人。

晚上,达师傅躺在床上翻身。翻一次身,眼前出现了一个莫雨,那是司机大刘。那次调

演,从头至尾他都是局长们的司机。

达师傅又翻一次身,眼前又出现一个莫雨,这次是财务科长杜彦荣,账面上的事她最清

楚。调演,什么开支不下账?

达师傅不断翻着身,眼前不断出现着莫雨。他愿意凭自己这双老眼,不动声色地认出莫

雨,又不动声色地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就像当年搞地下工作那样,他的任务是传递,

临走连个眼神都不须留下。

第二天一上班,达师傅心中的莫雨一个也没出现,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却破例来到

传达室。他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靠在窗台上的信件说:“今天的信好像比昨天来得早呵。”

“那是昨天的。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

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分明又扫了一眼那只带锁的抽屉。难道他发现了什

么?发现了达师傅把通常都靠在窗台上的东西锁进了抽屉?如果那样,在史副局长眼里,达

师傅岂不成了英雨?

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来没有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如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那就

是对你的怀疑,七怀疑八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达师傅还是从腰里拽

出了开抽屉的钥匙。

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了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在几个领挂号、汇款的人名中,也

排列着莫雨。

五十九天过去了,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五十九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里。

传达室本是人们过路留步的小天地,但在这五十九天里,传达室突然变得冷清起来。常

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那个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

令兰也有意无意地躲着达师傅。

日月如梭,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个月整。汇款单上写得明白,两个月不取汇款,

邮局就要退回寄款人。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不安。他关掉半导体,长久地注视

着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抱歉地瞧着它,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第二天早晨八点钟,当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时,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的玻璃窗忽然

变得敞亮起来。那张焦黄的小纸片不翼而飞了。一方薄纸的消失,使大家不约而同地松了一

口气,现在人们最关心的一件事是问清谁认领了汇款单。

达师傅出现了,他蹬着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装的是一车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

车停在传达室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里的意图。他跨下车座,不慌不忙地

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擦着汗,只等人们发问了。

“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还是史副局长先开口,他一字一板地问道。“不错,

领走了。”

“那,英雨……”

“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达师傅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

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达师傅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有

觉察到他眼光的异常。

当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达师傅:“那……信是你写的?”

“你怎么还不信,看我文化浅是不是?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今在中

央当部长。”

“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

“你见过?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到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儿。”

达师傅从车上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正弑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

楼走去。本来,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10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正局长。上任以来,他

总想再找达师傅深谈一次,但总是被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所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就势向他

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是谁?他又觉得已经失去了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

要,他现在是局长。

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

传达室的窗口时,他心中还是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局里压抑着的激动的氛围,表明人们对莫雨真实身份的好奇,大家纷纷想要当面表

达对莫雨举报行为的赞赏与崇敬。

B.史正斌破例出现在传达室,是因为他按照寄信时间推算到汇款单到达的日期,当达

师傅说没有时,他还疑惑地看了看抽屉。

C.研究室主任和打字员孔令兰不太愿意去传达室,是因为他们多少猜测出达师傅就是

莫雨,减少与达师傅的接触,避免日后惹麻烦。

D.史正斌作为副局长,却暗地搜集其他四位局长的罪状,并化名揭露,最终如愿当上

局长。这体现了他工于心计、擅用权术的形象。

A项,“大家纷纷想要当面表达对莫雨举报行为的赞赏与崇敬”表述错误,文中写道

“事情了结后,局里表面上安静了下来。可又分明感到一种压抑着的激动,都在互相打听:

谁是莫雨?莫雨是谁",可见大家只是好奇,并没有“当面表达对莫雨举报行为的赞赏与崇

敬”的意思。C项,“研究室主任和打字员孔令兰不太愿意去传达室,是因为他们多少猜测

出达师傅就是莫雨”表述错误,研究室主任和打字员孔令兰不太愿意去传达室,是怕大家误

以为他们之中的一位是莫雨。D项,”这体现了他工于心计、擅用权术的形象”表述错误,

史正斌暗地搜集其他四位局长的罪状,并化名揭露体现的是其正义的一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文章一开头交代了文化局四位局长被揭发的事件,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

为后文收到报社汇款单等情节做铺垫。

B.“汇款单”是全文线索,围绕“汇款单”对各色人物进行描写,表现了史正斌的怯

懦、达师傅的勇敢、围观人群看热闹的心理。

C.小说以“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一句收尾,既高度提炼了史正斌、达师

傅的形象特征,也给人思考的空间,含蓄蕴藉。

D.文章语言充满暗示意味,不论是“他眼光的异常”,还是“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

这些反常言行暗示史正斌莫雨的身份。

“'汇款单’是全文线索”错,线索应是贯穿文章始末的,但文章前五段并未出现

“汇款单”,因此,不能说它是全文的线索。

8.请简要分析达师傅对莫雨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一从拿到汇款单时的偷偷藏匿,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的理解和关切;

从把汇款单晒出59天,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的疏远、畏惧和冷落;

从冒充莫雨的大义凛然,体现出达师傅对莫雨认同与钦佩。一

由原文“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

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屉……”可看出,此时的达师

傅,出于对莫雨的理解和关切而想保护他,不想让周边的人发觉此事。由原文“如果领导真

盯住你的抽屉,那就是对你的怀疑,七怀疑八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饭碗葬送……”可见,

此时的达师傅,对莫雨疏远、畏惧和冷落,怕因自己偷偷藏匿汇款单让自己的工作不保。由

原文“他抱歉地瞧着它,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莫雨就是我,我

就是莫雨”等内容可以看出,此时的达师傅大义凛然,从内心深处对莫雨表示认同与钦佩,

所以他才冒充莫雨。

9.请阅读下面关于圆形人物的论述,据此标准,判断“达师傅”是否为圆形人物,并

阐明理由。(6分)

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

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假使它让我们感到了意外却并不令人信服,它就是扁的

想冒充圆的。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答:一示例一:是圆形人物,他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

感到意外:

①达师傅没有把汇款单放在窗台,却锁紧了抽屉;

②达师傅担心自己的饭碗,却又承认自己是“莫雨”。

令人信服:

①达师傅曾是地下党的交通员,有着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品质:

②达师傅一开始就对“莫雨”有好感,两个月来的冷落让他懊悔,也让他增添了力量。

示例二:不是圆形人物,他让我们感到意外却不令人信服。

感到意外:

①达师傅没有把汇款单放在窗台,却锁紧了抽屉;

②达师傅担心自己的饭碗,却又承认自己是“莫雨”。

不令人信服:

①地下党交通员的身份不够真实,和达师傅传达室收发员的身份反差太大;

②达师傅害怕惹麻烦,又感受到众人对汇款单避之不及,却大胆认下“莫雨”,没有征

兆。

若认为达师傅是圆形人物,要根据文章的相关情节加以阐述。由原文“按惯例,达师

傅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

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屉……”可看出,此时的达师傅,出于对莫雨的理解和关切

而想保护他,不想让周边的人发觉此事。之后怕因自己偷偷藏匿汇款单让自己的工作不保,

达师傅把汇款单展示出来,但后来他从内心深处对莫雨表示认同与钦佩,所以冒充莫雨。从

拿到汇款单时的偷偷藏匿,到把汇款单晒出59天,再到冒充莫雨的大义凛然,体现出达师

傅作为曾经的地下党交通员,有着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荣品质。而两个月来传达室的冷落让他

懊悔,也让他增添了力量。总之,达师傅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因此说他是圆

形人物。若认为达师傅不是圆形人物,也要根据文章的相关情节加以阐述。由原文“按惯例,

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

达室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屉……”,又因为对莫雨的疏远、畏惧和冷落,把汇款

单晒出59天,这些做法都不够磊落,不令人信服。而此时达师傅的身份是传达室收发员,

这个身份与地下党交通员反差太大,不令人信服。再者,达师傅害怕惹麻烦,如文中写道“如

果领导真盯住你的抽屉,那就是对你的怀疑,七怀疑八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饭碗葬送”,

又感受到众人对汇款单避之不及,却大胆认下“莫雨”,毫无征兆。因此,达师傅没有以令

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所以,他不是圆形人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显祖末,为中干学生。高祖初,公牛征为秘书中散,典禁中文

事,以修整敏惠,渐见宠待。及议礼仪律令,泗饰辞旨,刊定轻重,无不访决焉。冲竭忠奉

上,知无不尽,出入忧勤,形于颜色;虽旧臣戚辅,莫能逮之,无不服其明断慎密而归心焉。

高祖亦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二。东宫既建,拜太子少傅。车驾南伐,加

冲辅国大将军,统众翼从。自发都至于洛阳,霖雨不霁,仍诏六军发轸。高祖戎服执鞭御马

而出,群臣启赖于马首之前。高祖日:“长驱之谋,电?已定,今大将军进,公等更欲何云?”

冲进目:“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有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高祖大怒

日:“方欲攀掌宇宙,一同区域,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仍策马

出。车驾渡港,别诏安南大将军元英、平南将军刘藻讨汉中,召雍泾岐三州兵六千人拟戍南

郑,克城则遣。冲表谏口:“秦州险厄,地接羌夷,自西师出后,饷援连续,加氐胡叛逆,

所在奔命,运粮擦甲,迄兹未已。今复豫差戍卒,悬拟山外,虽加优复,恐犹惊骇,终攻不

克,徒动民情,连胡结夷,事或难测。且昔人攻伐,或城降而不取;仁君用师,或抚民而遗

地。且王者之举,情在拯民;夷寇所守,意在惜地。校之二义,德有浅深。惠声已远,何遽

于一城哉?且魏境所掩,九州过八,民人所臣,十分而九。所未民者,惟漠北耳。宜待大开

强宇,广拔城聚,多积资粮,食足支敌,然后置邦树将,为吞并之举。今钟离、寿阳,密迩

未拔;诸城、新野,蹉步弗降。东道既未可以近力守,西蕃宁可以远兵固?若果欲置者,臣

恐终以资敌也。又今建都土中,地接寇壤,方须大收死士,平荡江会。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

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推此而论,不成为上。”高祖从之。冲机敏有巧

思,勤志强力,孜孜无怠,旦理文簿,兼营匠制,几案盈积,寺I脚在手,终不劳厌也。

(选自《魏书・李冲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

B.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

C.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

D.轻遣单寡弃令/陷没/恐后举之日/众以留守/致惧求其死效/未易可获

“单寡”是“遣”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B、D项;“以留守”是“致惧”的原因,

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中书学,是北魏时的一个中央教育机构,相当于国立最高学府太学,其存在时间仅

有几十年。

B.公车,是最早出现的为去京应试的举人服务的皇家公车,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文中即用后一种解释。

C.庙算,“庙”指旧时供祀先祖神位的屋舍,又指王宫的前殿。文中的“庙算”指的

是朝廷对战事进行的谋划。

D.经营,文中指规划营治,与《项羽本纪》中“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意

思相同。

“文中即用后一种解释”错。文中句子是“公车征为秘书中散”,可见这里的“公

车”指官署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李冲才学颇高。他掌管宫中文事很得宠爱,以致于礼仪法令的润色修改,都要咨询

他,请他判定。

B.李冲敢于直谏。高祖执意南征时,唯有李冲一人有所行动,以死直谏,指出高祖一

己所愿的错误。

C.李冲颇有远见。高祖准备派兵戍守南郑,他建议高祖当务之急是广收死士,先助朝

廷平定江会。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D.李冲工作勤勉。他不仅负责整理文册,还要兼顾制定法令制度,几案上堆满文书,

仍坚持雕琢辞句,不觉劳烦。

,,唯有李冲一人有所行动”错。原文是“高祖大怒曰:'方欲经营宇宙,一同区域,

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由“卿等儒生”可知并非只有李冲一人

劝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旧臣戚辅,莫能逮之,无不服其明断慎密而归心焉。

译文:_即使是老臣、外戚辅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这些臣子们)没有人不佩服他的

英明果断、认真细致而信服的。.

(2)东道既未可以近力守,西蕃宁可以远兵固?

译文:东部地区还没能用近处的军力防守,难道西蕃可以用远处的兵力固守吗?.

(1)得分点有:虽,即使;逮,及,比得上;归心,顺服。(2)得分点有:近力,近处

的军力;宁,难道;可以,可以用,可以凭借。

14.李冲上表谏言不宜戍守南郑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答:①不可守:地势险峻,远离国土,接壤敌境。或:粮草援助跟不上。②不必守:

王者美德在于抚民,不必急于得到一座城。③不能守:近城未克,远守助敌。.

“秦州险厄,地接羌夷,自西师出后,饷援连续,加氐胡叛逆,所在奔命,运粮攫甲,

迄兹未已”,从地势上来看,地势险峻,远离国土,接壤敌境,根草援助跟不上,不可守。

“仁君用师,或抚民而遗地。且王者之举,情在拯民;夷寇所守,意在惜地。校之二义,

德有浅深。惠声已远,何遽于一城哉?”王者美德在于抚民,不必急于得到一座城,不必守。

“今钟离、寿阳,密迩未拔;诸城、新野,珪步弗降。东道既未可以近力守,西蕃宁可

以远兵固?若果欲置者,臣恐终以资敌也”,近城未克,远守助敌,不能守。

【参考译文】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显祖献文帝拓跋弘末年,李冲做中书学生。高祖孝文帝拓跋宏

即帝位初年,按惯例升李冲为秘书中散,掌管宫中文书事务,因为他的行为严谨,作事机敏,

逐渐受到宠信。等到朝廷商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意,改定字句,高祖总是与李冲一起商量。

李冲竭尽忠诚侍奉圣上,知无不尽,出入勤勉,形于颜色;即使是老臣、外戚辅臣,没有人

能比得上他,(这些臣子们)没有人不佩服他的英明果断、认真细致而信服的。魏高祖也更加

深深地相信依靠他,更加亲近尊重他,君臣之间,情义无间。东宫建成之后,朝廷拜授他为

太子少傅。皇帝车驾南征,加授李冲为辅国大将军,统领军马随从皇帝。自京城出发至于洛

阳,阴雨连绵,天不开晴,皇帝仍诏六军出发。魏高祖一身戎装,手执马鞭,乘马而出,群

臣在马上行君臣之礼。高祖说:“长驱南境的计划,在京时就已商议好,而今大军即将进发,

你们都有什么话要说?”李冲上前说:“今天这个行动,天下之人都不情愿,只有陛下您

一个人要这样做。为臣有请您回驾之意但一时无辞可说,惟以一死请陛下改变初衷。”魏

高祖大怒说:“朕正要经营宇宙,统一海内,而你们这些儒生,却屡屡疑惑我的大计划,战

事有它的常规,你们不要再多嘴!”打马出发。车驾渡淮河,另诏安南大将军元英、平南将

军刘藻讨伐汉中,命令雍、泾、岐三州兵马六千人准备戍守南郑,一旦城池被攻下,立即派

遣。李冲上表谏说:“秦州地理险厄,位置接近羌夷,自从征西部队出发之后,粮饷支援连

续不断,加上氐、胡人叛逆朝廷,所在奔命,运粮拥甲,至今仍然如此。今又预遣守城士兵,

孤单单派到山外,虽然给他们优厚的待遇,臣仍担心他们会害怕。假如最终攻不下南郑,那

就会扰动民众,假如他们连结胡夷,事情结果就难以预测了。况且过去的人攻伐,或有城降

而不获取;仁君用兵,或有抚慰其民而遗其地。而且王者的举措,情在拯救百姓;夷寇所守,

意在爱惜土地。比较二者意旨,德行有其深浅。如果君主声誉远播,何止是一城一地的得失?

而且魏境所领,九州过八,所统臣民,十分有九。所未为我民者,只是漠北与江外而已。臣

认为应待我魏大开强宇、广拔城池,多积资粮,足以对付敌人,然后再行置邦树将,开始并

吞之举。而今钟离、寿阳,近在眼前却未拔除;诸城、新野,一步之遥却未降归。东道既不

能因近而力守,西蕃怎能因遥远而使兵固?如真要设置,为臣担心这最终是帮助了敌人。又

加上现在在中原建都,地接敌寇疆城,正需大收勇士,平荡长江以南。而轻率派遣单寡兵力,

攻守西方孤城,使其陷没敌手,臣担心以后采取行动之日,大家以留守为难,不愿前往,陛

下您要求其将士效死朝廷,也就不易做到了。由此而论,不成为上策。”高祖接纳了他的意

见。李冲生性机敏,常有巧思,勤勉志刚,孜孜无怠,旦理公务,兼营建造,文案上堆满文

牍,手中常拿刻刀,始终不觉劳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节

杜甫

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

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

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②低。

莫须惊白鹭,为伴宿清溪。

【注】①严郑公:指杜甫好友严武,曾封郑国公,时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作此诗

时,杜甫在其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有倦怠之意。②翡翠:鸟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首联入题,写泛舟之情状。“湍驶”写出了水流之急与船行速之快,故风大致酒醒。

B.颈联写池中所见。船行之处,或见鸳鸯飞起,或见翡翠低翔,呈现一派怡人的景象。

C.尾联意在表达诗人对白鹭的关爱,希望不会惊扰到它们,得以与之相伴,安宿清溪。

D.整首诗起承转合,结构圆融,上下相应,对仗工稳,用笔极其讲究,足见杜律之精。

“意在表达诗人对白鹭的关爱,希望不会惊扰到它们,得以与之相伴,安宿清溪”错,

理解过于浅白。尾联意在借白鹭言自身之清高闲雅,向严武表明乞归之志。

16.本诗写晚秋之景语出皆奇,于起笔落笔间前后相承,彼此回应。请结合这一特点对

颔联进行赏析。(6分)

答:①“落”回应“高”,拓展了空间;②“迷”回应“杂”,突出了时间变化而带

来的景物特点。③“秋自落”承接上联之“风”(答"与下联之‘鸳鸯起‘相呼应”,可酌

情给分),写出动态之感,化秋的无形为有形;④“晚相迷”承接上联之“雾”,写出景物

的朦胧之美。_

颔联是“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上句描写高城秋景,“秋自落”,描写秋叶纷

飞,既照应了上联中的“风”,使得“秋”字做到了实处,写的具体可感又富有动态美,同

时“落”字也照应了本句中的“高”,虽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阔大境界,却也拓展了

景物的空间,颇有杜甫之风;下句描写傍晚的秋景,“迷”是朦胧之意,城在水边,秋天的

傍晚,暮色笼罩,薄雾升起,加上水汽,加之树“杂”,使得景物更具一种迷蒙朦胧之美;

此句既照应了上联中的“雾","迷”字也照应了本句中的“杂”,突出了时间变化而带来

的景物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的句子是”.羽扇纶

巾,,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o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两句是

“一银瓶乍破水浆迸一,一铁骑突出刀枪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般而言,楹联是镌刻在石、木、竹、金属等材料上或者悬挂、张贴在楹柱等建筑物

件上的书法对联。“中华楹联这一艺术瑰宝从诞生之日起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谷向

阳说【甲】“联语与书法好比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便不能成其为楹联。“楹联是中国

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独有的形态,它集中了文学、书法艺术和公共展示文化于一体,具有多

重学术研究意义。楹联书写在书体上可不受限制,楷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均可用来书写楹联。

篆隶楹联如图1所示,篆书参入隶法,疏密有致,();而图2楹联用笔刚健用力,

点画粗细对比明显,因势赋形,()。

楷书楹联,明代书风以颜体为主,如图3,结字方整,();清代主要取法欧颜二体;

晚清后,则以碑派风格为主,融合方圆,表现出楷书的中正之风,更适合彰显楹联的庙堂之

气。

行草楹联的抒情表现与率意之风相伴共生。行、草书不同于楷书的地方是强调了点画之

间笔势的呼应与连贯,更注重随机性【乙】书写者的情绪、心态随笔运而迹化为点画的流动,

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图4行书楹联以“二王”体系为主体,用笔自然流畅,笔势

()。

任**

西

55工

t,

城3

年.

UI蒙

依n

-rt-情

II/依

用fls

图1图2图3图4

18.对【甲】【乙】两处填写的标点及其作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甲】处应填逗号,在句中表示前后引语是一个人的话。

B.【甲】处应填冒号,与后面引号连用,表示后面是直接引语。

C.【乙】处应填破折号,在句中表示补充说明。

D.【乙】处应填冒号,在句中表示引出解释。

B项,冒号使用错误,“某某说”用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同一个人的话,后

面要用逗号。C项,作用解说错误,后文不是“补充说明内容”,而是解释说明内容。D项,

冒号使用不当,此处冒号不能管到句末。

19.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圆润古朴浓淡相宜跌宕起伏丰茂稳健

B.浓淡相宜圆润古朴跌宕起伏丰茂稳健

C.圆润古朴浓淡相宜丰茂稳健跌宕起伏

D.浓淡相宜圆润古朴丰茂稳健跌宕起伏

第一处为篆隶书法作品,“圆润”为篆隶书法特点,且篆文书法时代久远,故选“古

朴";排除B、D项。第二处为隶书书法作品,有“点画粗细、对比明显、用墨浓淡不一”

等特点;故选“浓淡相宜”。第三处为颜体楷书作品,厚实舒展;故选“丰茂稳健”。第四

处为行书书法作品,笔势变化不一,故选“跌宕起伏”。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楹联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独有(或“独一无二”)的形态,它集(或“融”)文学、书

法艺术和公共展示文化于一体,具有多重学术研究意义。_

画线句语病有二:一为语意重复,”独一无二的独有的"重复,任删其一。二为结构

混乱,“集中了……于一体”句式杂糅,应改为“集……于一体”。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长征行军途中,红军将士常

常以苦为乐。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直鼓舞着红军。是因为相信中国共产党的正

确领导,相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的精华,并以其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向

全中国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成为一篇中国革命的“宣言

书”。长征在全国扩大了红军的影响,把革命真理宣传到沿途广大地区。中央红军走了11

个省,三个方面军共走了14个省,并向沿途各省的人民宣传,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真正解

放的道路,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团结抗日。―②还撒播下革命的种子。长征途

径之地,红军放手发动群众,群众革命热情汹涌澎湃。军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形成强大

的合力,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征精神,是坚强堡垒,是有力支撑。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③,使之成为

鼓励广大人民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实践的不竭精神动力。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15个字。(6分)

答:—①红军将士之所以能保持这种精神—②红军长征沿途不仅宣传革命真理—③我们

应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一

第一空,前面提到“长征行军途中,红军将士常常以苦为乐。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直鼓舞着红军”,后面说“是因为相信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相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

想”,要填的句子应当是两者之间的衔接句,可以用“之所以”与后句的“是因为”呼应,

可以写“红军将士之所以能保持这种精神”;第二空,前面写“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三

个方面军共走了14个省,并向沿途各省的人民宣传,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真正解放的道路,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团结抗日”,后面写“还撒播下革命的种子”,为了与“还”

呼应,前面应该有“不仅”,然后概括前句的意思,可以写“红军长征沿途不仅宣传革命真

理”;第三空,前面写“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后面应该写“我们”该做些什么,

再联系后面”使之成为鼓励广大人民……不竭精神动力”,说明要填的句子应当与长征精神

有关,可以写“我们应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22.请用三个判断句概括第二段中关于长征的意义。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