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_第1页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_第2页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_第3页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_第4页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2025高考复习(一)五类文言实词系统归纳

常考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5大类,其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考查是重点,对偏义复词的考查相对较少。

1.通假字

所谓通假,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当实词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了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能胡乱代替,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考生要注重平时的积累。通假字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通假字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①失其所与,不<zzd>知</zzd>(

)(《烛之武退秦师》)②天生我<zzd>材</zzd>必有用(

)(《将进酒》)通“智”,明智通“才”,才干类别释义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通假字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可以假借。

③旦日不可不<zzd>蚤</zzd>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zzd>倍</zzd>德也(

)(《鸿门宴》)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分,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⑤所以传道<zzd>受</zzd>业解惑也(

)(《师说》)通“早”,早一些通“背”,违背通“授”,传授推断通假字的方法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_______”通“___________”(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通“___________”(3)

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通“___________”“指”“直”;一直“反”“返”;往返“惠”“慧”;聪明(4)

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通“___________”(5)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_______”通“___________”“亡”“无”;没有“陇”“垄”;高地

2.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词的本义是词语的本来的意义。如“兵”的本义是武器,“道”的本义是道路。

(2)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由其本义引申而成的新义。它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如: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一个词因比喻用法所形成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

如: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坚锐意欲取江东,寝不能旦。阳平公融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zzd>殆</zzd>’,自古<zzd>穷</zzd>兵极武,未有不亡者。且国家本戎狄也,正朔曾不归之。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坚曰:“帝王历<zzd>数</zzd>,岂有常邪?惟德之所在耳。刘禅岂非汉之苗裔邪?终为魏所灭。汝所以不如吾者,正<zzd>病</zzd>此不达变通耳。”

坚素信重沙门道安,群臣使道安乘<zzd>间</zzd>进言。十一月,坚与道安同辇游于东苑,坚曰:“朕将与公南<zzd>游</zzd>吴、越,泛长江,临沧海,不亦乐乎?”安曰:“陛下应天御世,居中土而制四维,自足以比隆尧、舜,何必栉风沐雨,经略遐方乎?且东南卑湿,沴气易构,虞舜游而不归,大禹往而不复,何足以上劳大驾也。”坚曰:“天生烝民而树之君,使司牧之,朕岂敢惮劳,使彼一方独不被泽乎!必如公言,是古之帝王皆无征伐也。”道安曰:“必不得已,陛下宜驻跸洛阳,遣使者奉尺书于前,诸将总六师于后,彼必稽首入臣,不必亲涉江、淮也。”坚不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

殆①

知足不辱,知止不<zzd>殆</zzd>[答案]

〈形〉危险②

且燕赵处秦革灭<zzd>殆</zzd>尽之际[答案]

〈副〉近于;几乎③

郦元之所见闻,<zzd>殆</zzd>与余同[答案]

〈副〉大概;恐怕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zzd>殆</zzd>[答案]

〈形〉迷惑而无所得(2)

穷①

自古<zzd>穷</zzd>兵极武,未有不亡者[答案]

〈动〉穷尽;用尽②

樊将军以<zzd>穷</zzd>困来归丹[答案]

〈形〉不得志;不显贵③

复前行,欲<zzd>穷</zzd>其林[答案]

〈动〉走到尽头;寻究到底④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zzd>穷</zzd>乏者得我与[答案]

〈形〉贫困;贫乏(3)

数①

帝王历<zzd>数</zzd>,岂有常邪___________________②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zzd>数</zzd>___________________③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zzd>数</zzd>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_④

范增<zzd>数</zzd>目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⑤

<zzd>数</zzd>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命运;定数〈名〉数目;数量〈数〉几;几个〈副〉屡次;多次〈形〉密,与“疏”相对(4)

病①

汝所以不如吾者,正<zzd>病</zzd>此不达变通耳_____________②

<zzd>病</zzd>万变,药亦万变_________________③

君之<zzd>病</zzd>在肌肤_____________④

未果,寻<zzd>病</zzd>终_____________⑤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zzd>病</zzd>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

君子<zzd>病</zzd>无能焉___________________⑦

沉舟侧畔千帆过,<zzd>病</zzd>树前头万木春_____________〈名〉症结〈名〉泛指疾病〈名〉重病〈动〉生病〈形〉疲劳;困苦不堪〈动〉担忧;忧虑〈动〉枯萎(5)

间①

群臣使道安乘<zzd>间</zzd>进言___________________②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zzd>间</zz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向之所欣,俯仰之<zzd>间</zzd>,已为陈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zzd>间</zzd>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

彼节者有<zzd>间</zzd>,而刀刃者无厚___________________⑥

从郦山下,道芷阳<zzd>间</zzd>行_______________〈名〉机会;空子〈名〉中间;当中。指处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名〉期间;年间。指时间〈量〉房屋的最小单位〈名〉间隙;空隙〈名〉抄小道⑦

遂与外人<zzd>间</zzd>隔___________________⑧

谗人<zzd>间</zzd>之,可谓穷矣_____________⑨

肉食者谋之,又何<zzd>间</zzd>焉___________________⑩

中<zzd>间</zzd>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_________(6)

游①

朕将与公南<zzd>游</zzd>吴、越_____________②

<zzd>游</zzd>鱼细石,直视无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间隔;隔离〈动〉离间〈动〉参与;介入〈动〉交杂;夹杂〈动〉游玩〈动〉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动〉出游;游说〈动〉交往〈动〉特指请教学问〈动〉考察,学习③

孔子东<zzd>游</zzd>___________________④

秦时与臣<zzd>游</zzd>,项伯杀人,臣活之_____________⑤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zzd>游</zzd>_____________________⑥

<zzd>游</zzd>于三辅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苻坚一心想要夺取江东,每天都睡不到天亮。阳平公苻融劝谏道:“‘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止步就不会遇到危险’,自古以来,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一个不灭亡的。况且我们国家本来是戎狄民族建立的,正统的地位不属于我们。江东虽然衰弱残存,但它是中华正统所在,天意一定不会灭亡他。”苻坚说:“帝王的历数,怎会一成不变?只归属有德行的人而已。刘禅难道不是汉朝的后裔吗?最终被魏国灭亡。你之所以不如我,症结就在于你不懂变通罢了。”苻坚一向信任敬重僧人道安,群臣请道安寻找机会进言规劝。十一月,苻坚和道安同坐辇车在东苑游览。苻坚说:“我将与您南游吴、越之地,泛舟长江,临观沧海,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道安说:“陛下顺应天意统御全国,居住在中原,控制着四方,盛况足以和尧、舜相比,何必在外辛苦奔波,谋取远方呢?况且东南地势低洼潮湿,瘴气容易积聚生成,虞舜到那里巡游而不能回还,大禹到那里巡狩而不能复返,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大驾呢。”苻坚说:“上天造就民众而为他们树立君主,使君主统治他们,我岂敢害怕操劳,使东南一方的百姓唯独得不到恩泽呢!一定如您所说的那样,那么古时的帝王就没有征伐之事了。”道安说:“一定要出征的话,陛下最好驻扎在洛阳,派遣使者手执尺牍在前,各位大将总领六军在后,他们一定会跪下投降称臣的,不必亲自渡过长江、淮河。”苻坚不听。

3.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词语的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强化、词义弱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六种。类别阐释示例词义扩大古义范围小于今义范围。“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范围大于今义范围,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类别阐释示例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在现代表示的语义增强。“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类别阐释示例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在现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代汉语中,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地表示“重病”这个意思。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逢迎”,古义是“迎接;对面相逢”,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zzd>易</zzd>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zzd>虽然</zzd>,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zzd>因</zzd>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zzd>是</zzd>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zzd>直</zzd>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zzd>抢</zzd>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zzd>休</zzd>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zzd>挠</zzd>,长<zzd>跪</zzd>而<zzd>谢</zzd>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zzd>易</zzd>安陵[答案]

交换(2)

<zzd>虽然</zzd>,受地于先王[答案]

即使这样(3)

安陵君<zzd>因</zzd>使唐雎使于秦[答案]

于是(4)

非若<zzd>是</zzd>也[答案]

这样,如此(5)

岂<zzd>直</zzd>五百里哉[答案]

只是(6)

以头<zzd>抢</zzd>地尔[答案]

碰,撞(7)

<zzd>休</zzd>祲降于天[答案]

吉祥(8)

秦王色<zzd>挠</zzd>[答案]

屈服(9)

长<zzd>跪</zzd>而<zzd>谢</zzd>之曰[答案]

古时一种把腰挺直的坐姿道歉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较少出现,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造成阅读的障碍。

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因此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推断技巧示例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相近“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父兄”,偏义在“兄”,“父”是衬字。意义相对“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在语境中辨别“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结合前文的语境可知其偏指“入”。从语法角度分析“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作息”,结合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应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判定“作息”偏指“作”。C

(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窦群,字丹列,扶风平陵人。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由页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由页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zzd>险躁</zzd>,持之数日不下,群等<zzd>怒怨</zzd>吉甫。群性狠戾,颇复<zzd>恩仇</zzd>,临事不顾<zzd>生死</zzd>。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节选自《旧唐书·窦群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甫以羊、吕<zzd>险躁</zzd>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zzd>怒怨</zzd>吉甫

怒怨:怨恨C.群性狠戾,颇复<zzd>恩仇</zzd>

恩仇: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zzd>生死</zzd>

生死:死的危险[解析]

A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形容二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险”有“冒险,犯险”的意思,都指性格不稳重,即“轻薄浮躁”。该项解释正确。B是同义复词,从前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压下,窦群等人心里当然不高兴。“怒”是“发怒”的意思,“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该项解释正确。C是偏义复词,“颇复恩仇”中的“复”是“报复”的意思,因此“恩仇”一词更偏向“仇”,即“仇恨”的意思。该项解释不正确。D是偏义复词,“生死”更偏向“死”,即不顾及自己会遭遇“死的危险”。该项解释正确。【参考译文】

窦群,字丹列,扶风平陵人。宪宗即位,(窦群)转任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并掌御史台杂事,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由页一直知道他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由页很高兴,上奏让他留下来充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给紫衣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亲近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武元衡任宰相,举荐窦群代替自己任御史中丞。窦群上奏举荐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任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士谔、吕温轻薄浮躁,压下任命之事好多天不下达,窦群等人因此愤怒并怨恨李吉甫。窦群性情狠毒暴戾,特能计较恩仇,遇事不顾生死。这次被征入朝,传说是要重用他,因此人们都很恐惧,听说他死了这才安下心来。

5.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①沛公<zzd>军</zzd>(于)霸上。(《鸿门宴》)军:_______驻扎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zzd>籍</zzd>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籍:_______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③<zzd>名</zzd>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_______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左右欲<zzd>刃</zzd>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_____登记命名杀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⑤置人所<zzd>罾</zzd>鱼腹中。(《陈涉世家》)罾:_________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为动词。

⑥<zzd>下</zzd>江陵,顺流而<zzd>东</zzd>也。(《赤壁赋》)下:_______东:___________用网捕攻下向东进军

(例5)、把下面的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在腰间佩戴着白玉环,左边带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这里“腰”是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的意思)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一般活用为动词。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zzd>善</zzd>留侯张良。(《鸿门宴》)善:_____________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②向之所<zzd>欣</zz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欣:_______形容词放在“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③则秦未可<zzd>亲</zzd>也。(《荆轲刺秦王》)亲:_______形容词放在某些副词之后,也往往活用为动词。

④不知东方之既<zzd>白</zzd>。(《赤壁赋》)白:___________与……交好喜爱亲近显出白色

(例6)把下面的文言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下。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节选自《庄子·盗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两次被赶出鲁国,被禁止居留在卫国,在齐国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在天下没有容身之处。你宣扬的道有什么可贵呢?世上所推崇的,没有超过黄帝的,黄帝尚且不能保持高尚的自然德行,而在涿鹿的郊野作战,流血百里。尧不慈爱,舜不孝顺,禹半身不遂,汤流放他的国君,武王讨伐商纣王,文王被囚禁在羑里。这六个人,都是世人所推崇的。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当动词在句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为名词。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zzd>至</zzd>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___________到达的人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在“其”或“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②郯子之徒,其<zzd>贤</zzd>不及孔子。(《师说》)贤:_______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为名词。

③若夫乘天地之<zzd>正</zzd>,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正:_______贤能正道

(例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节选自曾巩《刑赏论》)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用君臣相互匡助的做法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解析】(1)句中的“善”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善行”。(2)句中的“修”为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匡助的做法”。【参考译文】《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解释的人(孔安国)说:“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这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于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用君臣相互匡助的做法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翻译时需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一“像”字。

①常以身<zzd>翼</zzd>蔽沛公。(《鸿门宴》)翼:_____________像翅膀一样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

②<zzd>箕畚</zzd>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___________________用箕畚装(土石)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这一类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在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

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zzd>日</zzd>笃。(《陈情表》)日:___________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地点。这一类名词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可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向”“到”或“对”“在”“从”一类的介词。

④<zzd>上</zzd>食埃土,<zzd>下</zzd>饮黄泉。(《劝学》)上:_______下:_______一天天地向上向下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时需加上“像对待……一样”。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zzd>兄</zzd>事之。(《鸿门宴》)兄:_________________像对待兄长一样

(例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年,董卓之乱,以操为骁骑校尉。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时县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操,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操至陈留,散家财,合兵得五千人。(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改名换姓,从小道向东归去,经过中牟时,一位亭长认为他形迹可疑,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县里。(2)

时县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操,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县里已经收到董卓追捕曹操的公文,只有县功曹知道是曹操,但他认为当此天下大乱之际,不应该拘捕英雄豪杰,所以就劝说县令放了曹操。【解析】(1)间行:从小道走。东归:往东归去。“间”“东”均为名词作状语。(2)被:接到,收到。雄俊:英雄豪杰。白:劝说,禀告。【参考译文】

汉灵帝中平六年,董卓之乱时,曹操被任命为骁骑校尉。董卓控制朝政后,曹操改名换姓,从小道向东归去,经过中牟时,一位亭长认为他形迹可疑,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县里。当时县里已经收到董卓追捕曹操的公文,只有县功曹知道是曹操,但他认为当此天下大乱之际,不应该拘捕英雄豪杰,所以就劝说县令放了曹操。曹操到了陈留后,变卖家产去招兵买马,招募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①<zzd>舞</zzd>幽壑之潜蛟,<zzd>泣</zzd>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舞:_____________泣:_____________

②项伯杀人,臣<zzd>活</zzd>之。(《鸿门宴》)活:_____________使……起舞使……哭泣使……活命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zzd>愚</zzd>黔首。(《过秦论》)愚:_____________

④臣请<zzd>完</zzd>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完:_____________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宾语怎么样。

⑤先破秦入咸阳者<zzd>王</zzd>之。(《鸿门宴》)王:_____________方位名词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⑥徐孺<zzd>下</zzd>陈蕃之榻。(《滕王阁序》)下:_____________使……愚昧使……完好使……为王使……放下

(例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创业难啊!(2)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解析】(1)句中的“臣”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2)句中的“安”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的,又于安逸中失掉天下,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共同打江山,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成为往事;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6)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意动用法主要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代词有时也有意动用法。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性质。

①<zzd>渺</zzd>沧海之一粟.(《赤壁赋》)渺:_______________

②而<zzd>耻</zzd>学于师。(《师说》)耻:_______________以……为渺小以……为耻辱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③<zzd>侣</zzd>鱼虾而<zzd>友</zzd>麋鹿。(《赤壁赋》)侣:_________________友:_________________

④吾从而<zzd>师</zzd>之。(《师说》)师:_____________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以……为师

例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灵帝中平元年。曹操父嵩为中常侍曹腾养子,不能审其生出本末,或云夏侯氏子也。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桥玄及南阳何颙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颙见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玄谓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子将者,训之从子劭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尝为郡功曹,府中闻之,莫不改操饰行。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世人未之奇也,唯太尉桥玄及南阳何颙异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从小就非常机智灵敏,有谋略,喜欢行侠仗义,放荡不羁,也不治理家庭产业,当时人们只把他当成一般人看待,只有太尉桥玄和南阳名士何颙对他另眼看待。(2)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将要大乱,没有才能出众的英雄豪杰是不能使天下安宁的。能使天下安宁的,恐怕就是你了。【解析】(1)“奇”,意动用法,“以……为奇”;“异”,意动用法,“以……为异”。(2)“安”,使动用法,“使……安宁”。【参考译文】

汉灵帝中平元年。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首领中常侍曹腾的养子,但曹嵩原来的出身姓氏已经无法确定,有人说他是夏侯家的孩子。曹操从小就非常机智灵敏,有谋略,喜欢行侠仗义,放荡不羁,也不治理家庭产业,当时人们只把他当成一般人看待,只有太尉桥玄和南阳名士何颙对他另眼看待。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要大乱,没有才能出众的英雄豪杰是不能使天下安宁的。能使天下安宁的,恐怕就是你了。”何颙见到曹操,感叹说:“汉朝将要灭亡,能使天下安定的,一定是这个人。”桥玄对曹操说:“你现在还没有名气,可以和许子将结交。”许子将就是许训的侄子许劭,他有知人之明,发现过不少的人才,和堂兄许靖都很有声望,他们经常在一起评论本地人士,每月更换一次评论内容,因此汝南地方有“月旦评”的风俗。许劭曾经担任郡功曹,太守府中官吏听说他任职后,都不敢为非作歹。曹操去拜见许劭,问他:“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许劭鄙视曹操的为人,闭口不答。曹操威胁他,许劭才说:“你在天下太平昌盛的时候是一位才能出众的贤臣,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奸雄。”曹操听后很高兴地回去了。

(7)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很多词类皆可活用。因此,考生除了重点掌握以上六种活用类型外,还应关注以下三种时有出现的活用类型。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为动用法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译为“为……”。动词的为动用法。

①等死,<zzd>死</zzd>国可乎?(《陈涉世家》)死: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②后人<zzd>哀</zzd>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_____________为……而死为……而哀类型例句(解释加点的词语)为动用法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译为“为……”。名词的为动用法。

③是使民养生<zzd>丧</zzd>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丧:_________________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

④六王毕,四海<zzd>一</zzd>。(《阿房宫赋》)一:_______

⑤用心<zzd>一</zzd>也。(《劝学》)一:_______为……办理丧事统一专一

例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雠;背死君而事其雠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管仲不为他的主子公子纠殉身而归顺齐桓公,鲍叔不看重自己的职位而让给有才能的管仲担任。(2)

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不篡夺幼君的君位而去治理天下的人,必定不肯背叛已死的君主去侍奉他的仇敌。【解析】(1)“死”,为动用法,“为……而死”;“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2)“雠”,形容词作名词,“仇敌”。【参考译文】

发现人才不辛劳,使用人才不轻松,而齐桓公却说“发现人才费力,使用人才安逸”,这话不对。况且齐桓公得到管仲并不困难。管仲不为他的主子公子纠殉身而归顺齐桓公,鲍叔不看重自己的职位而让给有才能的管仲担任,齐桓公得到管仲并不难,是很明白的。已经得到管仲之后,哪里就很容易呢?管仲并不是周公旦。周公旦代行天子的职务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后,他便把政权交给成王,周公旦不是为自己得到天下着想,而是为了尽自己的职责。能够不篡夺幼君的君位而去治理天下的人,必定不肯背叛已死的君主去侍奉他的仇敌;背叛已死的君主而去侍奉他的仇敌的人,一定不难于夺取幼君的君位而统治天下;不难于夺取幼君的君位而统治天下的人,一定不难于夺取他的君主的国家。(二)推断文言实词五种常用技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字的意义。

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他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如: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从“辶(走)”,表行走之意。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从“竹”,与竹条有关,意思是“(竹质)马鞭”。

③不刊之论

刊:从“刂(刀)”,与刀有关。

④彀者十万人

彀:与“弓”有关,可推知“彀者”是“弓箭手”的意思。

⑤泣孤舟之嫠妇

嫠:和“女”有关,是“寡妇”的意思。

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以“纟”为偏旁,可知和绳索有关,前面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

(例1)根据字形推断法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何心独<zzd>飨</zzd>白<zzd>粲</zzd>。(《宋书·孝义传》)②令<zzd>劓</zzd>之,无使逆命。(《战国策·楚四》)③君径<zzd>造</zzd>袁所寓之法华寺。(梁启超《谭嗣同》)④道皆砌石为<zzd>磴</zzd>,其级七千有余。(姚鼐《登泰山记》)⑤丰则贵<zzd>籴</zzd>,歉则贱<zzd>粜</zzd>。(《资治通鉴》)⑥刑天舞干<zzd>戚</zzd>。(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①“飨”右边是“食”,意思为“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意思是“米一类的东西”。②“劓”左边与鼻子有关,右边与刀有关,意思是“割掉鼻子”。③“造”的义符为“辶”,意思是“到、去”。④“磴”形旁为“石”,意思是“石阶”。⑤“籴”上“入”下“米”,意思是“买入粮食”;“粜”上“出”下“米”,意思是“卖出粮食”。⑥“戚”形旁为“戈”,意思是“一种兵器(斧子)”。

2.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断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1)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僻的实词的词义。

①“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出师表》)句中“诹”与“咨”同义,咨询。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句中“师”“旅”、“饥”“馑”意思相近。师旅:古时军队的编制以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后因以泛称军队。饥馑:灾荒,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其中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2)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句中“阡”与“陌”反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陌。

河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例2)利用结构推断法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三载考绩,三考,<zzd>黜陟幽明</zzd>。(《尚书·舜典》)②贪多务得,<zzd>细大</zzd>不捐。(韩愈《进学解》)③一齐人<zzd>傅</zzd>之,众楚人<zzd>咻</zzd>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④<zzd>消息</zzd>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⑤弃田以为<zzd>园囿</zzd>,使民不得衣食。(《孟子·滕文公下》)⑥过蒙<zzd>拔擢</zzd>,宠命优渥。(李密《陈情表》)⑦不<zzd>怨</zzd>天,不<zzd>尤</zzd>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①“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②“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③“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嚷。④“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⑤“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⑥“擢”与“拔”同义,提拔。⑦“尤”与“怨”同义,责备。

3.语法分析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等。

(1)看句子成分

如“信”:①“信义著于四海。”(陈寿《隆中对》)句中“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②“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句中“信”作状语,可判断“信”是副词,作“确实”讲。

③“楚王贪而信张仪。”(司马迁《屈原列传》)句中“信”作谓语,可判断“信”是动词,作“信任”讲。

(2)看搭配

如“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再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枕”是枕头,“藉”是古代祭祀时用以陈列礼品的草垫。这句话省略了主语“我们”,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是名词用作动词,即我们在舟中相互枕着靠着(相互把对方当成枕头、席子之意),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了白色(天亮了)。

(例3)利用语法分析推断法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假舟楫者,非能<zzd>水</zzd>也。(《劝学》)②范增数<zzd>目</zzd>项王。(《鸿门宴》)③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zzd>亡</zzd>,告之。(《苏武传》)④臣战河南,然不自<zzd>意</zzd>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⑤小大之<zzd>狱</zzd>,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①“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水”即“游泳”的意思。②“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而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③“亡”前有状语“夜”(连夜),这里用作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逃跑”的意思。④“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应解释为“料想”。⑤“狱”指(诉讼的)案件。从原文看,曹刿与鲁庄公对话,他“明察”的是案件,而不是监狱。

4.语境分析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处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考生要寻找的钥匙。

如: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要解释“深”的含义,需要整体把握上下文的语境。根据“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的意思“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全都被杀,其他人等收为官奴”,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深”是“刻毒”的意思。

再如《促织》中有“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句,其中“应”的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的意思,根据语境,“应”可解释为“随着,和着”。

(例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zzd>鬻</zzd>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性质直,不饰<zzd>容止</zzd>,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zzd>置</zzd>。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zzd>烦辱</zzd>。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节选自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助书贾<zzd>鬻</zzd>书于市

鬻:卖B.性质直,不饰<zzd>容止</zzd>

容止:容貌举止C.则称之不<zzd>置</zzd>

置:置办D.左右服劳,不辞<zzd>烦辱</zzd>

烦辱:繁杂卑贱之事C[解析]

联系上文“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看,遇到美好事物,应该称赞,所以“称”应为“称赞”之意,那么“置”当然不是“置办”的意思,而是“放弃、停止”的意思,即“赞不绝口”之意。【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幼年丧父,喜欢学习。家境贫寒不能购买书籍,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于是遍读经史与诸子百家的书,看了一遍就能背下来……性情质朴正直,容貌举止不加修饰,憎恶当时撰写的阴阳禁忌、佛家道家神怪学说,不遗余力地指斥它们。可是遇到一种美好的德行、一篇好的诗文,就会加以赞扬,不会放弃。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家贫到连粗茶淡饭都没有,就靠卖文来供养母亲,在母亲左右服侍劳作,繁杂卑贱之事也从不拒绝。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在杭州西湖去世。

5.联想推断法

即借助课本上学过的知识、成语意义或现代汉语词义进行推断。

(1)借助课本知识推断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①“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zzd>拔</zzd>俗也。”(归庄《严祺先文集序》)

可以联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从而推断出“拔”是“超出”的意思。

②“汲桑(人名)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指传主苟晞)为前锋。桑素惮之,于城外为栅以自守。晞将至,顿军休士,先遣单骑示以祸福。桑众大震,弃栅宵遁,<zzd>婴</zzd>城固守。”(《晋书·苟晞传》)

可以联想《陈情表》中的“而刘夙婴疾病”,从而推断出“婴”是“环绕”的意思。

(2)借助成语推断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借助成语——这个现代社会的活化石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zzd>速</zzd>祸焉。(苏洵《六国论》)

联系成语“不速之客”,“速”为“邀请”之意,由此推出句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zzd>释</zzd>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

句中“释”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爱不释手”来推断,“释”是“放下”的意思,所以文中“释担”就是“放下担子”的意思。

(3)借助现代汉语词义推断

“现代汉语是通晓古代汉语的一个关键……古语与今语是相联系着的,不知今就不能知古,惟其能相互比较,才能由今语以通古语。”(周祖谟)

①“<zzd>怒</zzd>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依据现代汉语“怒放”“怒吼”等,推断“怒”在句中是“振奋(即用力鼓动翅膀)”的意思。

②“其人<zzd>视端</zzd>容寂,若听茶声然。”(魏学洢《核舟记》)

依据现代汉语“端正”,可推测“端”就是“直”的意思,所以“视端”就是“眼睛直视”之意。

(例5)根据联想推断法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

“每<zzd>责</zzd>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

“责”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求全责备”推断出来,是“_______”的意思。②

“肃请得奉命<zzd>吊</zzd>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司马光《资治通鉴》)“吊”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形影相吊”推断出来,是“_______”的意思。③

“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zzd>虞</zzd>。”(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虞”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冻饿之虞”推断出来,是“_______”的意思。④

“损己以利<zzd>物</zzd>。”(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