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卷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8页。全卷共四大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5分钟。2.全部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其它位置上均无效。3.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注意事项”。测试结束,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历与读书赵迎辉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命题需要,有删改)1.下列对“阅历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影响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B.阅读是人们积极主动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C.少年会因为阅历不够丰富,而难以全面把握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D.人们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能够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作品。2.下列对“如何丰富阅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也可以阅读他人的经历和论述,从中获得经险教训或启迪,进而赢得智慧,增长阅历。B.人们需要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勤于反思,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并使之升华成为自身阅历。C.人们不应从事物表象进行感性的认知,而应该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从而丰富阅历。D.如果人生经历并不丰富,可以通过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拓宽生命的宽度,增长阅历。3.阅读全文,请你简要概括本文写作意图。【答案】1.A2.C3.通过说明阅历与读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呼吁人们既要读书,又要勇于实践。【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A.结合本文第②段“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可知,阅历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影响的原因是:阅读是人们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会因为阅历不够丰富,而难以全面把握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人们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能够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作品。这里“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不是它的原因;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结合本文第③段“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可知,这里“人们不应从事物表象进行感性的认知,而应该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从而丰富阅历”表述错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本文开头通过讲述读书过程中的体会,引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的观点,接着第②段讲述了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的原因,得出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的结论;第③段论述了丰富阅历的方法,阐述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第④段论述了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的观点,最后总结了只有将阅历和读书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因此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论述阅历与读书之间的关系,呼吁人们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二)名著阅读(共2题,7分)阅读《骆驼祥子》的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①过了两天,祥子的心已经凉到底。可是在第四天上,来了女客。张妈忙着摆牌桌。他的心好像冻实了的小湖上忽然来了一阵春风。太太们打起牌来,把孩子们就通通交给了仆人;张妈既是得伺候着烟茶手巾,把那群小猴自然全归祥子统辖。他讨厌这群猴子,可是偷偷往屋中瞭了一眼。大太太管着头儿钱,像是很认真的样子。他心里说:别看这个大娘们厉害;也许并不胡涂,知道乘这种时候给仆人们多弄三毛五毛的。他对猴子们特别地拿出耐心法儿,看在头儿钱的面上,他得把这群猴崽子当作少爷小姐看待。②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浑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拼命似的喊:“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③“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④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⑤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⑥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怎么着?”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把四天的工钱给了他。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5.结合选文最后一段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4.祥子耐心照顾太太一家及其牌友,太太却不肯给祥子合理工钱,祥子愤怒地离开。5.有自尊心,敢于反抗。【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概括名著故事情节,要结合相关语句来回答。从第①段中“把那群小猴自然全归祥子统辖”“他对猴子们特别地拿出耐心法儿,看在头儿钱的面上,他得把这群猴崽子当作少爷小姐看待”,第②段中“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第⑤段中“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可以概括出“祥子耐心照顾太太一家及其牌友”;从第⑤段中“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可以概括出“太太不肯给祥子合理工钱”;根据第⑥段“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可以概括出“祥子愤怒地离开”;据此概括作答即可。【5题详解】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从第⑥段中“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可知,祥子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他敢于反抗,努力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温暖孤独旅程铁凝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人。②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③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地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达到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多有耐心和爱。④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地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⑤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县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排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⑥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县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⑦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⑧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6.本文记述了作者与汪曾祺交往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7.结合语境,品析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8.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汪曾祺的形象。9.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义?【答案】6.(1)汪老以他的随和化解了“我”初次相遇的顾忌(汪曾祺主动与初次见面的“我”打招呼);(2)汪老下放沽源却以乐观的态度潜心“研究”马铃薯;(3)汪老以他认真的工作态度,真实而细致地为“我”的小说《玫瑰门》提意见;(4)汪老收藏起一切的孤独,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返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为家人带去温馨与快乐(汪曾祺从塞外带蘑菇给家人做汤)7.“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捱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8.(1)亲切而温和。(2)坚韧乐观,对生活充满耐心与爱。(3)诚实坦然,关心他人。(4)胸襟宽广,关爱家人。(5)孤独寂寞,从容无私。9.(1)汪老独自下放沽源,又说“人是孤儿”,可见他的人生旅程是孤独的。(2)但汪老时时刻刻用他平易近人、开朗乐观的性格,诚实而温暖的文字,不求回报地将温馨与欢乐赠予世人,用他自己的方式温暖着人生的孤独旅程。【解析】【6题详解】考查内容概括。结合选文第②段“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概括可得:汪曾祺主动与初次见面的“我”打招呼;结合选文第③段“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概括可得:汪老下放沽源却以乐观的态度潜心“研究”马铃薯;结合选文第④段“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地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概括可得:汪老以他认真的工作态度,真实而细致地为“我”的小说《玫瑰门》提意见;结合选文第⑥段“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概括可得:汪曾祺从塞外带蘑菇给家人做汤,为家人带去温馨与快乐。【7题详解】考查句子赏析。结合③段画线句“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可知,“蛮横”“肆虐”两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塞外风雪以人的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塞外气候的恶劣,侧面表现出汪曾祺的坚强不屈和乐观豁达;“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流露出作者对汪老遭遇的深切同情。【8题详解】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也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从①段“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可以看出他的朴素与质朴;从②段“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④段“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可以看出汪老的真诚和热情;从③段“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可以看出汪老的坚韧乐观,对生活充满耐心与热爱;从⑥段“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可知他对家人的关爱。据此分析作答即可。【9题详解】考查标题含义。结合选文第③段“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可知,选文叙写汪老被下放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孤苦一人,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由此可见其人生旅途是孤独的。结合选文第②段“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④段“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等内容可知,汪老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他的人生又是温暖的。可据此作答。二、古诗文阅读(18分)(一)古诗词阅读(3分)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白梅[元]王冕①冰雪林中著此身②,不同桃李混③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③,散作乾坤⑤万里春。[注释]①王冕: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成才,晚年归隐九里山。②著:放进,置入。此身:指白梅。③混:混杂。芳尘:香尘。④清香发:指梅花开放,香气传播。⑤乾坤:天地。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白梅在冰雪林中挺立,表现出白梅的冰清玉洁、傲霜斗雪的品格。B.次句是说白梅不与世俗尘垢混杂在一起,突出了白梅不与群芳争艳的个性。C.第三、四句写在一夜之间,白梅都齐齐绽放,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大地。D.诗中的白梅、桃李具有高洁的品性,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理解。D.有误,“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意为: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由此可知,诗中的白梅具有高洁的品性,诗人借此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故选D。(二)文言文阅读(共4题。15分)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中,人多厌之。尝就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②漂③。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④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责,酬以千金。(选自《智囊》)【注释】①蓐食:薄,同“褥”。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指早晨时间很早。②母:妇女。③漂:洗衣。④王孙:对人的尊称。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就南昌亭长寄食数月就:靠近B.亭长妻患之患:祸患C.不为具食为:替,给D.酬以千金酬:酬谢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A.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B.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C.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D.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1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了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很关心他。B.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位洗衣服的归人可怜韩信,给他饭吃。C.韩信想要报答照顾他的妇人,但妇人对韩信的误解而发怒。D.韩信是一个自尊心很强、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值得我们学习。1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尝从人寄食中,人多厌之。【答案】11.B12.B13.A14.韩信刚开始是平民百姓的时候,生活贫穷,没突出的品行,曾经经常向人乞讨食物,人们都非常厌恶他。【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B.句意:亭长的妻子很担心。患:动词,担心;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母怒曰”交代说话的人,单独断开;“大丈夫不能自食”中“大丈夫”是主语,“不能自食”是谓语,句子完整,单独断开;“吾哀王孙而进食”中的“吾”是主语,“哀王孙而进食”是谓语,句子完整,单独断开;“岂望报乎”中的“岂”是疑问副词,和上一句断开。故断句: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A.结合“尝就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觉其意,竟绝去”可知,亭长的妻子担心的是韩信总来乞讨食物这件事,不想给他食物,于是每天很早做饭,躲在房间里吃,不给韩信食物,所以“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了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很关心他”错误;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始:开始。布衣:平民。无行:没有突出的品行。尝:曾经。寄食:乞讨食物。厌:厌恶。【点睛】参考译文:起初,韩信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生活贫穷,没突出的品行,经常向人乞讨食物,人们都非常厌恶他。(他)曾经向南昌亭长乞讨食物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很担心,于是每天很早就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等到了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也不为他准备食物。韩信感觉到了她的意思,最终离开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饭给韩信吃,数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十分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的。”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韩信富贵以后,用一千金去酬报那个洗衣的老妇人。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15分)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风尚,①国潮正在成为这代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甲】各文博单位纷纷“出圈”,文物雪糕打造出“舌尖上的博物馆”。考古盲盒让人人都能成为考古人、文具、服饰、日用品等国潮文创______。博物馆启动好玩的亲民模式,《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轮番上映,以崭新的形式宣传文物;②《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洛神水赋》用创意古典舞切中时代的审美脉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张力发挥得淋漓尽至;③汉服成为时尚宠儿,古装摄影风靡一时,景区景点内经常碰到身穿汉服的游人;最集中年轻人的游戏阵地也由国潮席卷,造型、布景上的中国元素,游戏在背景音乐上下功夫,邀请非遗传承人加盟创作,追求更经典、更中国,用文化为游戏产业加分。【乙】在一系列文化现象的背后,是文化自信的苏醒。文化自信基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______,百世阙文,千载遗韵,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丙】然而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纵观历史,文化自信一定要建立在国家强大、民生繁荣的基础上。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觉醒,正以令人欣喜的方式,自然而然又浩浩荡荡地发生着。④他们重新______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文明,发现最美的景色一直就在身边。年轻人开始用新的眼光打量传统文化。发现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的魅力。国潮日益成为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个人、团体、企业、社会都参与进来。【丁】15.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模(mó)式脉博 B.崭(zhàn)新淋漓尽致C.觉醒(jué)底蕴 D.风靡(mí)一时博大精深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司空见惯滔滔不绝审察B.层出不穷源远流长审视C.司空见惯滔滔不绝审视D.层出不穷源远流长审察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最集中年轻人的游戏阵地也由国潮席卷,除了造型、布景上的中国元素,游戏在背景音乐上下功夫。A.年轻人的游戏阵地也被国潮最集中地席卷,既有造型、布景上的中国元素,游戏更有背景音乐上下功夫B.年轻人最集中的游戏阵地也被国潮席卷,除了造型、布景上的中国元素,游戏更在背景音乐上下功夫C.年轻人的游戏阵地也被国潮最集中席卷,既有造型、布景上的中国元素,游戏更在背景音乐上下功夫D.年轻人最集中的游戏阵地也由国潮席卷,除了造型、布景上的中国元素,游戏在背景音乐上下功夫18.下列对文中用横线标明的①②③④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① B.② C.③ D.④19.把下列语句还原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最恰当的一处是()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是社会审美的共同选择,也是文化发展的趋势。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5.C16.B17.B18.C19.D【解析】【15题详解】考查字音字形。A.脉博——脉搏;B.崭(zhàn)新——zhǎn;D.风靡(mí)一时——mǐ;故选C。【16题详解】考查词语运用。第一空,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联系“考古盲盒让人人都能成为考古人、文具、服饰、日用品等国潮文创”可知,此处形容各种文创不断出现,应使用“层出不穷”;第二空,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句中形容“中华文明”,应使用“源远流长”;第三空,审察:仔细地察看审察详情;审视:意思是仔细地看,反复分析。句中形容仔细看和分析古老文明,用“审视”恰当;故选B。【17题详解】考查病句辨析修改。“最集中年轻人的游戏阵地也由国潮席卷”句式杂糅,可改为:年轻人最集中的游戏阵地也被国潮席卷。“除了造型、布景上的中国元素”与“游戏在背景音乐上下功夫”为递进关系,后句缺少关联词“更”衔接。因此改句为:年轻人最集中的游戏阵地也被国潮席卷,除了造型、布景上的中国元素,游戏更在背景音乐上下功夫。故选B。【18题详解】考查标点符号运用。“《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洛神水赋》用创意古典舞切中时代的审美脉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张力发挥得淋漓尽至”表意完整,用句号作结;故选C。【19题详解】考查语句位置还原。“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是社会审美的共同选择,也是文化发展的趋势”中的“这”指代前文中的“国潮”,该句总结全文,进一步点明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因此还原到文末【丁】处;故选D。四、作文(6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生活中,总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面对。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次独处,一番欢聚,一个物件,一曲音乐,一个眼神,一处风景……挺管用的。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令人欣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