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小学数学北京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_第1页
广州市小学数学北京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_第2页
广州市小学数学北京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_第3页
广州市小学数学北京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_第4页
广州市小学数学北京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

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

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

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

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

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

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

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

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

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

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

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

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

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

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

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

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

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

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

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

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

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

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

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

数要比除数小。

7.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

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

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数量-9615

8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

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

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

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

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

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

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

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

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

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

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

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

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

学习热情和信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

“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

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

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

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

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

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

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师:你的办法很好。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

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V”记录的,第三位同学

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喜欢画“J”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2)我喜欢画“O”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

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

3页的表中。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

师: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陈小菲。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书上第3页)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

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两位同学把票都投给王明明,王明明只有17票,可陈小

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还是陈小菲参赛。

(2)如果这两位同学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16票,陈小菲23票,还是

陈小菲参赛。

(3)我是这样想的: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

比王明明多7票。

师:看来同学们都善于观察思考才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你们表现得非常好!下

面我们继续完成下面各题。

三、巩固学习

1.完成第3页“做一做”(如下图)

师:同学们应该怎样调查谁最喜欢去哪里春游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认为举手选择自己最喜欢去的地方,数一数有多少人去,这个方法

省事只要一数就好。

师:同学们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全班答是。(“全班答是”要删除)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做一门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地点植物园~动物园~~游乐园森林公园河滨公园

人敦I:I,________________

(1)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我喜欢去()的

人数最少。

(2)最喜欢去植物园的有()人

(3)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2.完成书第4页的第3题。(如下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台前来讲他的解答过程。

工右面是小明记录的一个月的天气精况一’7

(1)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表中1c5正

天气匕:O[一

天数「III

(2)这个月共有多少天?O比爨多几天?

(3)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

3.完成书第4页的第1题。(如下图)

师生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并填写表格及回答问题。(做后订正)

引导学生思考,空白格表示什么意思。

人数

(1)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

的人数最少。

(2)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3)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尾梳理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梳理,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或纠正。

五、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

,调查

「r符号代替法

记录《

方法《I画正字法(蔺便易数)

整理

I分析

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于学生都有了选三好生统

计票数的经验,在这里我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再次回忆和感知统计数据方法的多样

性,并优化记录方法,感受用写“正”字方法纪录的好处。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

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例1、例2(8—9页)。

内容解析:

本节包括两个例题,例1认识“平均分”,例2学习“平均分”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学

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于除法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平均分”

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是多种分法中的一种。除法学

习的难点,关键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实践、语言表达

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平均分”的含义.教材第9页例2是“平均分”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

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

的过程并形成相应的表象,不但关注“分”的结果,“分”的过程,同时更加关注“分”的

方法,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

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

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柳树醒了,桃花红了,在这样

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明天去参观科技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

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

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

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

法)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

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

说什么叫平均分吗?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J.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说一说。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出示问

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

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

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7.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

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

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

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橘子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

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

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

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

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一一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

有趣的话题)。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

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这节课以二(1)班学生参观科技馆活动的情境引入,自然有趣,

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愉快、亲切的情绪。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表象,为

“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认识积累经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述概念,在“做一做”

第2题的基础上又加练了一道类似的题目。此环节,教师必须舍得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说,

通过动作和语言的结合,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为除法概念的

建立奠定基础。通过操作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求,同时

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让学生操作分学具、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活动,使学

生体验到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深对“平均分”“每份”“几份”概念的理解。通过巩固

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

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利用教材编排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判一判”

“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巩固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

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

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出示课件:苹果,桃子

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一起瞧一瞧。课

件出示: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

(-)分果冻

1.提出问题

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

可以分给()只小猴呢?

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

2.动手操作

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

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一一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

(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2)教师点拨,理解含义。

师:刚才小老师在分小棒时,同学们都看到了他一共要分多少根?(一共要分8根)小老师

又是怎么分的?(两根两根地分)结果怎样?(分给了4只小猴)这样两个两个地分,数一

数8里面分了()个2?(8里面有4个2)

教师总结:也就是把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4分;还可以说8里面有4个2。

(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二)分苹果

师:大象伯伯也准备了12个苹果分给运动员,它想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把12个苹

果每()个一份,分给了()名运动员。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汇报交流,得出多种答案.

三、加强对比,理解“包含分”的意义

(-)延续分苹果的情景,师:大象伯伯是这样分的。课件出示:12个苹果平均分

给4名运动员,每名运动员分()个?学生汇报

(-)比较:与刚才的分法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一一小组交流一一互动评价

教师小结:虽然采取的分的方法不同,但得到的结果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

三、联系生活,应用提升

(-)找一找生活中包含分的例子

(二)练习二第5、6题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

师:六一艺术节,我们班要选16个同学参加朗诵。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

一下队形:想一想每()个站一排,可以站()排。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

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探讨。

设计以春季动物运动会,小动物分果冻、分苹果的情景为载体,通过学生发现、提出

问题一一借助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方法、理解含义,即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的

思维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

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另外,通过分苹果,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得出不同的分配结果,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包含分”数量关系的理解:要分的总数相同,每

份数不同,所分的份数也不同。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情况的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方法虽然不同,用图表示分的过程也

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平均分,加深理解两种活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包含分”

就在我们的身边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3课时):除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4及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等分),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

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问题诊断:

例4是结合平均分中等分的情况教学除法的含义,而除法含义的本质就是“平均分”,

学生在前面例1-例3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认识了平均分的两

种不同情况,并能用语言准确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及结果,所欠缺的就是把这一类问题概括化

的表示出来,因此本节课探索的重点就是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符号表征),明确除

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并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

体会到是平均分的活动,然后再学习用除法表示,并结合“土”的使用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

解。

教学重点:

如何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除法算式是对平均分的数学符号表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谈话引入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看看它是谁?出示大熊猫图片,可爱的

大熊猫遇到了一些困难,想寻求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大熊猫说:“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呢?”

师:你们能帮助大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师:要想帮助大熊猫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注意什么?

生:是“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每个盘子里同样多。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具代替竹笋和盘子,亲自动手分一分。

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分边说平均分的过程。(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得出:每份同样多,都是每盘放3个。

(二)语言描述平均分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分竹笋的结果?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然后图文结合,再让学生说一说。

三、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引入除法

师:刚才我们帮助大熊猫解决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的问

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平均分的情况我们可用除法来计算。

(二)介绍除号

师:加法、减法、乘法都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分别是“+”、、“X”,除法

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读作除号,板书指导除号的写法。

师:除号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介绍除号的由来。

师:1695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

你知道除号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一”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介绍除法算式

1.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师:请大家试着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

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12+4=3。

师:说说这样表示的理由。

引导得出:因为七表示平均分,所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可以用12

4-4,分得的结果是每盘同样多都是3个,所以最后等于3。

师: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读。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师:除号表示什么?

(四)在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四、深化练习

(-)出示做一做的第1题

1.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2.动手连一连并写出除法算式。

3.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二)分一分,填一填(做一做第2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的异同。

4还有什么事也能用104-2=5表示呢?

(三)读出下列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104-2=5;184-6=3;164-8=2;15+3=5。

(四)练习三的13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利用学生熟悉的操作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接着用语言描述平均分,

明确除法的含义,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也为用语言叙述除法算式的含义和用除法运

算的意义解决问题作了充足的准备。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

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研讨等学习活动,

亲身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感受到学习除法的价值。这样学生

经历了从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再到符号表征的过程,通过多种表征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

正理解除法的含义。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14页例5、1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

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

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

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

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

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二、互动探标

(一)导入

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熊猫想把20

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

1.平均分活动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

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

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3.探讨新知

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用除法表

示)。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

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

了5份)。

(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三、概括梳标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

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反馈评标

(-)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做被除数;每堆6个,除号

后面写6做除数;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是得到的结果做商。)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

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

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二)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几个灯泡,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

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式。

五、互惠提升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直接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观察老师分圆片强化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

基础。思考分法,再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学生用学具按照提示分一分。引发学生自主

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

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平均分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把一

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结合

操作完整的说出20+4=5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第册教科书第18页例1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

6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探索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初步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感受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便利,会比较熟练的使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到探究的快乐。

学生已经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物体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应着重

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主动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

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情境,应用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并交流各自的方法,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

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即采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最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填空。

2X()=103X()=94X()=8

()X4=12()X3=18()X5=15

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猴妈妈带孩子们到山上摘桃子,他们摘了12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兴高采烈地回

到家,猴宝宝都特别想吃,猴妈妈想给每只猴宝宝分3个。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教师把问题完整的出示出来: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引出算式

请一名同学读题。

问: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2・3。

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三)探究方法

师:究竟能分给几只小猴呢?各小组来讨论,说一说怎样求商。

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案例

(四)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有12个桃,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后还剩下9个,分给第

二只猴个后还剩下6个,分给第三只小猴后还剩下3个,最后把剩下的3个桃分给第四

只小猴,正好分完。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1只小猴分3个,两只小猴就分6个,3只小猴就分9个,

4只小猴分的正好是12个挑。

生3:我们组认为这道题也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个

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

(五)优化算法,点明课题

师生共同梳理三种算法:边说边演示课件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12+3=4,哪种方法更简便快捷?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计算,同学们发现用乘法口诀很快就能算出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填一填。

2X()=83X()=95X()=10

8+2=()9+3=()104-5=()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12+6=6+2=124-4=

8+2=9+3=104-5=

(三)看谁算得有对又快。

10+2=12+6=84-4=

5+5=4+2=94-3=

6+2=124-4=8+2=

104-5=124-2=6+3=

(四)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

四、目标检测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可以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我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

算法最简便。我还知道了乘法和除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

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了一个小故事:猴妈妈分桃子,

学生听到故事时,都特别兴奋,精神都高度集中了起来。通过比较让学生悟出用乘法口诀

求商的算法最简便,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理解,这样的教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

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6课时):用2飞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