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23·辉南期末)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2.(2023·张家口市)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地方自治性质的土司制。明代出现废除土司,改派流官的做法。到清雍正、乾隆年间,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这一变化()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使官僚政治开始形成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D.加剧了西南地区的落后3.(2023·四川射洪)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4.(2023·聊城)某学者指出:“吉林发现了带‘长’字汉代瓦当;内蒙古发现了‘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云南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新疆沙雅遗址出土‘汉归义羌长’印;青海一座匈奴墓出土‘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篆文铜印。”以上历史叙述意在表明,汉代()A.对地方势力控制明显加强 B.疆域范围极其广阔C.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5.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6.清统治者继承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以来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传统,入关之初即在京城建造历代帝王庙,并多次对人祀的历代帝王和配飨名臣进行调整和增补,最终建构了一个包括少数民族王朝在内的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完整统治。清廷此举反映了()A.清朝政权的合法统治得到其他民族认可B.对中华统治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C.清朝主动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制度文化D.清朝消弭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差异和矛盾7.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通过海上对外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有6亿两。流入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通过中日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基本全部输入中国。自1571年后的20年间从美洲流入菲律宾的白银达3000吨,这些白银又基本流入中国。1557—166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由此可知,明清时期()A.商品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B.政府采取支持对外商业贸易的政策C.东西方商人从事以朝贡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D.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8.汉初,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这说明()A.战争阻断了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B.匈奴接受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C.经济交流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9.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完善,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这一政策的实施()A.扩大了中华民族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C.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及稳定D.激化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10.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列岛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年份事件事件后续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袭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者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A.增强了领土主权意识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11.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国内长途贩运发达12.文献与考古表明,唐朝中后期,“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朝的社会生活B.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今天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经历了很多历史阶段才逐渐成为这样的规模。它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长过程。在中国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现在我们需要稍做修正的是,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东南西北中都有——但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23·辉南期末)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代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A.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B.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D.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解析]本题主旨是明代通过茶马贸易扩大了明朝文化的影响力,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说茶马贸易形成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界,并不是扩大了明朝的疆域范围,故A项错误;B、D两项内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B、D两项错误。2.(2023·张家口市)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地方自治性质的土司制。明代出现废除土司,改派流官的做法。到清雍正、乾隆年间,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这一变化()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使官僚政治开始形成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D.加剧了西南地区的落后[解析]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说明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加强,这是强化中央统治的手段,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郡县制的推行标志官僚政治形成,排除B项;改土归流有助于西南地区的发展,D项排除。3.(2023·四川射洪)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解析]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爵、经济扶助、联姻等手段使其归附的政治手段,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项正确,D项错误;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项;羁縻政策指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并非中央对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4.(2023·聊城)某学者指出:“吉林发现了带‘长’字汉代瓦当;内蒙古发现了‘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云南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新疆沙雅遗址出土‘汉归义羌长’印;青海一座匈奴墓出土‘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篆文铜印。”以上历史叙述意在表明,汉代()A.对地方势力控制明显加强 B.疆域范围极其广阔C.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解析]根据材料“‘长’字汉代瓦当”“‘单于和亲’的汉字瓦当”“‘滇王之印’的汉代金印”“‘汉归义羌长’印”等汉代出土文物的共同史料价值在于印证汉族与周边民族交往密切,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疆域范围极其广阔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周边民族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D项。5.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解析]通过材料中屯田、官署遗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项正确;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可知,屯田是汉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故C项错误。6.清统治者继承中国古代特别是明代以来祭祀先代圣帝明王的传统,入关之初即在京城建造历代帝王庙,并多次对人祀的历代帝王和配飨名臣进行调整和增补,最终建构了一个包括少数民族王朝在内的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完整统治。清廷此举反映了()A.清朝政权的合法统治得到其他民族认可B.对中华统治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C.清朝主动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制度文化D.清朝消弭了满汉之间的民族差异和矛盾[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中华统治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的归属,表达和中原王朝一脉相承的含义,B项正确;“得到其他民族认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政治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民族差异和矛盾不可能消弭,排除D项。7.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通过海上对外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有6亿两。流入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通过中日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基本全部输入中国。自1571年后的20年间从美洲流入菲律宾的白银达3000吨,这些白银又基本流入中国。1557—166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绝大部分流入中国内地。由此可知,明清时期()A.商品经济发达,领先于世界各地B.政府采取支持对外商业贸易的政策C.东西方商人从事以朝贡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D.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通过海上对外贸易,经日本、菲律宾、澳门等地,约有6亿两白银流入中国,说明明清时期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D项正确;明清时期与西欧国家相比,中国的商品经济相对落后,A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府并不支持对外商业贸易,B项错误;明清时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与东西方商人“以朝贡贸易为主”不符,C项错误。8.汉初,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这说明()A.战争阻断了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B.匈奴接受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C.经济交流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西汉初期匈奴虽“入盗于汉边”,但是“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可知汉、匈之间的经济交流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中“阻断了”表述错误;B、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9.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完善,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这一政策的实施()A.扩大了中华民族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C.维护了国家的团结及稳定D.激化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解析:根据“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完善,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项正确。羁縻政策是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政策,和扩大统治区域无关,排除A项;羁縻政策是对境内少数民族采用的民族政策,采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地本民族事务,并非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排除B项;羁縻政策有利于缓和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故D项错误。10.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列岛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年份事件事件后续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明初沿袭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者占领澎湖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A.增强了领土主权意识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C.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解析:根据明朝为沿海安全复设澎湖巡检司加强管辖、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澎湖保证领土完整等史实,可知明政府的领土主权意识在增强,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台湾诸岛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明军仅收复澎湖,未涉及荷兰对亚洲其他地方的殖民侵略,排除B、C、D三项。11.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国内长途贩运发达解析:据材料“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可得出南宋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路贸易兴盛,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城市的经济功能,排除A、B两项;材料体现的是海外贸易的内容,而不仅是国内长途贸易,排除D项。12.文献与考古表明,唐朝中后期,“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朝的社会生活B.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解析:“波斯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说明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外来文化会影响唐朝,但不可能改变唐朝的社会生活,故A项排除;“国内也生产‘胡式锦’”说明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丝织技术对比的信息,故C项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今天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