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1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2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3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4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占诗词二首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知识与技能.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

“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搜

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引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地域辽远广阔。其间大好的河山受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今天我们一

起走进古诗词三首,领略一下我们祖国美丽的风光。出示课题,齐读。

教学《独坐敬亭山》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

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张雪锋读

②3小组汇报

众鸟高匕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梦雅回答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

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杜裕聪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

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

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

“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卢雅明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

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一《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刘春花读②2小组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一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点风吹过,就像•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

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朱聪回答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林家飞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

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

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匕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

(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

《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IB: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卢雅明来回答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

像蓝草•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儿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泗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喈》《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首古诗所我现的画面。

3仿写一首春天的古诗。(选作)

《江南好》教后反思: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

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

靠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特别对于这么一篇文质兼美的占诗,

我更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当问我“江花”是否可以理解为江上的浪花时.,我没有直接给他

答案,而是让他自己反复读古诗,找出你所理解的依据。没有想到这位学生读了儿遍,就悟

出了“江花”并不是浪花,而是江上的开放的花朵。为此,我庆幸自己没有急于求成,让学

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清代诗人金武祥曾经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好地方你们愿意

去吗?现在我们跟同作者去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板书:桂林由水)读课题

师:桂林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

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

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我们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新授

第•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咱然段的内容

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01+214-1=2214年

(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

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张雪锋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理

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T,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卜•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

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

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PU5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乂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

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

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

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笫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

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

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

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

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

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

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

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

赏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起去初

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Pl16T17桂林仙境的奥秘这•部分的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

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

*含有二氧化碳水:C02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

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①什么是石灰岩?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3)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动画演示。(课件展示3)

①看一段动画介绍。现在有没有明白什么是石灰岩,它是怎么形成的了吗?今天桂林的山、水、洞、

石就是由石灰岩发育而来的。

②为什么要含有C02的水?桂林的雨水中为什么含有C02?含有C02的水是怎样使石灰岩形成桂林的

山、水、洞、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这儿个问题。请大家继续看动画介绍,答案就在里面,仔细听认真看

呀!(课件展示4)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石柱?看动画介绍。(课件展示5)

(3)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含有C02的雨水,既像一位雕塑家,又像一位美容师。经过几百万上,

把石灰岩塑造、打扮成了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山、峰、洞、石,形成了桂林的仙境。

2,同学们现在一定觉得大自然特别神奇,的确大自然充满了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你们不断地增长知识

去控索。刚才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很容易值得探索,大家如果有兴趣,课后

我们还可以•起继续去研究。

3、同学们,其实在我国云南石林、广东肇庆也有一些由石灰岩形成的峰林;华北地区也有大面积的石

灰岩,可为什么它们没有形成象桂林这样秀美的山水,为什么人们唯独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1)看屏幕上这段话,自由读,想想原因(互相说说桂林山水能甲天下的原因)(课件6)

(2)指名说。

①桂林啼的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净。

教师小结:对!尽管石林、庆肇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净,但由于面积小,分布不广,所以不能形

成“桂林山水”那样雄伟壮观的气派。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又给桂林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师小结:华北地区虽然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但气候干少雨,比较寒冷,因此难以形成桂林婀娜多姿。

(3)小结:正是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使桂林的风景,不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发育的完美上,都是独

树一帜,天下第•»

第四部分:桂林山水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桂林山水,引来无数旅游观光的中外游人,令他们留连忘返。那么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对我国的社会

发展有哪些影响呢?白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1)第•个影响是什么?(她让世界了解了我国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社会交

往)

①让我们来读读一些国际友人游览过桂林后的感想。(出示课件7,请四名学生读)

②这些话语是国际友人对桂林极高的评价,从他们的评价中我们不难发现:桂林已经成了一扇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已经让无数的外国人领略到了我们国家山水的神奇和文化的灿烂。

(2)第二个影响是什么?(她使中国人面对这举世无双的国宝,感到无比骄傲。)

①我们班上有儿位同学是去这桂林,亲身感受到了桂林的美,而大部分同学是通过这节课了解了桂林,

那么你们面对这举世无双的车宝是怎样的心情呢?

②你看连江泽民总书记游览过桂林后都激动地讲了这番话。人们一起读读。(出示课件8江泽民总书

记的话)

③我想这句话是最能代表每一位看到桂林山水的中国人内心骄傲、自豪的感情了。

(3)还有什么影响?(她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增加了社会财富,从而推动了社会前进),

请大家看一组资料。(出示课件9)

2、总结:从这儿个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桂林的旅游业的确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社会交往还增加

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财富,促进了桂林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五、课后活动。

同学们,桂林的山水如此美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桂林人民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

每年都要隆重举办“山水旅游节”,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个“山水旅游节”,

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我们来看看课后活动的内容。

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我们要进行评比。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

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

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清

秀静

险绿

作业设计:1,作业本,字帖

2全练

3设计标语和宣传语。(选做)

反思: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币: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审美过程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见神韵活动,靠的是熏陶感

染,潜移默化,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鲁迅说,文学作品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

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审美从文章三美入手。1、读出音乐美、形象美。以一个游览者

从容、轻松语气语速朗读,突出几处强调堇音,如“却从没见过”、“静、清、绿”、“奇、

秀、险”等。注意以上几点,分小组读课文,在读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感受到一连串

意象的美。2、配乐读课文使学生审美感受又进•层。3,展现桂林风光图画,让学生观赏,

学生感叹“啊,这样美!”学生头脑中意象或与此契合,或没有想象到,通过互补、印证想

象更丰富了叶圣陶说:“•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这指的是对文章的鉴赏,鉴赏什么呢,

既要赏其美,又要鉴其妙。可以从语言声音节奏、色彩氛围、语调语序中推敲品味,体察作

者怎样精确、省俭、传神运用语言,体察运用语言之妙。新课改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良好

语感。语感训练除了语文实践外,还需语感分析,析语言之妙。首先让学生划出你认为好的

语句,并用''这句话好,因为”句式说话。有的说我认为“桂林的山真奇啊,

一座座拔地而起,名不相连,像老人、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句话好,因为它

的比喻真巧妙。有的同学说我认为“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

这句话好,因为这句话中峰峦雄伟,红叶似火词语用得好。古人读书非常重视背诵,从《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无一例外要求背诵。背是古人学习“千古真经”。

一些精品应引导学生先吞下去,为其打下精神底子,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十:富积累,培养

语感。《桂林山水》其优美语言,丰富词汇,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优美意境,是语言中精品,

应引导背诵,怎么背诵,有其方法,通过筛选信息,选择主要信息进入意识是背诵的主要方

法。我想新理念如何与课堂教学结合不是•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琢磨

反思。但我的追求始终不谕,希望能成为新理念通往课堂教学实践的一座桥梁。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

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3,不要读成zhd;“蜿”的读音是w6n,不要读成wdn。“蜒”字中间

是“£”,不是“亡”。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

思。

盘曲:曲折环绕。(“曲”读qti,不要读成qU)呈明艳昏暗挤压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i,不要读成Xi)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

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一转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儿排的,•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

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

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白然段:第六段是第8白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

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

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

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位同学读•下这•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

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白然地生长,

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

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

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

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

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岫,

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

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

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一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

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

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乂是昏暗•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

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

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四、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

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

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

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个思路一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

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

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

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

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

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儿处

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

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

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

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选作)

教后心得:“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因认知水平、个性

情感等方面的局限,不可能把景物的特点完全的表达出来。这时,我会给学生思

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轻松民主的学习讨论氛围里交流,这样使学生的个人

智慧变集体智慧,在互评互议的思维过程中,共同感悟景点的奇、大等特点。

七月的天山

一、教学要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

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知识与技能: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

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

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学习过程:

(-)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泻千里的长江黄河,

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

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

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

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

碧野•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

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

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二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

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

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

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

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

美语句摘抄下来。”一(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

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

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

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

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

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

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一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一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一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一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

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

或白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

活现,跃然纸上,构成••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

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

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反思:新课标指出朗读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

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

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

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

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

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而乂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用词严讲,诗化的语言

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

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

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

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

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

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

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

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

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

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

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

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课文教学完后,虽自我感觉很痛快,但仔细回忆却发现课文中有•些应教给孩

子们的知识点被我漏掉了,如:课文开头那么简洁明了,却又紧扣题意,我却一

读而过;另外教学中涉及到了排比句,虽给学生讲了,但却没让学生练习说话。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后语文教学中逐步改正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知识: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情感:

1、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0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淡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

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耍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儿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儿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课时

习作训练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你觉得

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k典型性: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部分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

行修改。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教后反思: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

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

此,我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激发兴趣,选

取素材,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语言激流就会喷发出来。

5中彩那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

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

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打法噢哩,

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关键:结合实际,体会文章思想。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列提纲明确文章大意,并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谈话:有位普通的母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蕴涵深刻的话,一起读读: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大笔财富。”

你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出示课题:中彩那天

1、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2、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如:这篇课文讲了关于中彩的什么事情)

(二卜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出自学后仍不能理解的词语。

2、白学生字,教师随机抽查个别生字掌握情况。

3、联系学生课始质疑的问题,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

4、学生交流自己列出的提纲。

5、同桌学习:根据提纲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小结:对于叙事性的文章,可以采用抓住文章六要素的方法,进行课文的复述。

(三)、学习课文1—2段

导入: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一户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谁来告诉老师,主人公那时的生活情况

怎样。(拮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1—2段)

1、学生齐读课文,找出能体现人物生活拮据的词句。(我们家六口人就靠着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

父亲对汽车的渴望(梦寐以求)

2、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生字教学

1、形近字比较:维一唯属一咽贷一货驰一驶赠--增

2、读音注意:平翘舌音如:财、赠是平舌音

(五)、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事情过程中父亲的表现,我态度的变化,感受文中人物展现出来的可贵的品质,并联系实际家

里体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述课文,理清文章主线。

(二)、学习课文,体会感情

1、思考课后思考题: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

2、四人小组讨论

3、交流:

(1)、课文说道库伯家很有钱,完全有能力去买一辆车,而“我”家则很穷,父亲又是那么渴望

有•辆汽车,是否可以和库伯商量一下,把车留下来。

(2)、彩票上K记号除了父亲,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不用打电话给库伯等等。

(3)父亲是怎样处理这个难题的,鼓励学生画出父亲处理这件事的词句。(只是,他神情严肃,

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的想上车与父亲共同分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话音刚

落,我听见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是打给库伯的;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

多有趣的事情)

4、思考:我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态度发生的变化。

5、画出关键词句。

6、全班交流

7、读后感,学生交流学全课的感受,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说体会。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小练笔。

提示: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儿个方面写成一段话。

(四)、生字书写

形近字的比较惑一盛梢一捎像一橡拨一拔

(五)作业设计:书写生字完成“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反思:《中彩那天》是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文中

的重点内容归纳起来,有衔接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悟“父亲”的形象。在教学设计中我是

这样思考的,先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当学生说出父亲是个诚实,守信

用,不贪图钱财的人时,我就板书:正直,有骨气,我原本想利用这两个词语来进行归纳,

然后再层层深入,但是,上完课后,自己也感觉到此时做归纳似乎太早了些,不妨就让学生

畅谈,先不要板书,课文最后再通过理解母亲的话来体会人物的品格,此时再做板书归纳更

妥当。在教学词语中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着重理解“拮据”和“梦寐以求”的。抓住第一小节

母亲的话,和第二小节“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来进行理解,然后用

各种形式读母亲的话,在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基础上,然后穿插句式训练,从而理解他们家的

生活条件十分拮据。这时引出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那么当得知自己中奖后他的表现为什

么那么反常,学生就能够理解父亲当时的心情,并提出质疑。通过读句子然后划出有关的句

子来分析父亲为何没有喜悦的神情?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没有按照课文内容继续往下,而

是把这个问题先放在一边,分析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在这里穿插的句式练习比较能

够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父亲当时矛盾的心里:我想留,但不能留。我想还,但又舍不得还。这

样的练习不仅揣摩了人物的内心,更帮助理解父亲为何在领奖时毫无喜悦之情。此时再回到

那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上,使学生理解其中深层的含义。整节课上完我感觉到学生对于文本能

理解也会说,但是在归纳的本领上还略有欠缺。仔细反思觉得自己在课堂中说话的练习太多,

有的不必要说的就不要放入,否则反而使训练点太散,不够集中。一节课尽量不要解决过多

的知识点,抓住两个句式进行练习,就不会使课堂设计太复杂。下课后,我仔细回顾了一

下课堂教学,觉得对这篇课文这样处理教学环节也许效果更好:把第十小节的内容放到第八

小节的道德难题中来理解。体会父亲在用橡皮擦时的心情和感受。板书的归纳放在最后,等

学生理解了“贫穷”和“富有”后,让学生归纳,就更顺其自然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