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甘肃中考历史二轮专题研究 专题三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课件)_第1页
2024甘肃中考历史二轮专题研究 专题三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课件)_第2页
2024甘肃中考历史二轮专题研究 专题三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课件)_第3页
2024甘肃中考历史二轮专题研究 专题三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课件)_第4页
2024甘肃中考历史二轮专题研究 专题三 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中考专题研究第二部分专题三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

线索梳理1

角度设问2时政热点: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再次出土了大量文物、“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跻身世界遗产线索梳理1线索坚持文化自信(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载体概况遗迹文物(1)典型遗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2)代表性文物: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司母戊鼎、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等神话传说我国流传着大量远古时期的神话与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主要载体概况思想理念(1)百家思想:孔子的“仁”、老子的“无为而治”等以及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的思想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道教和佛教: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末年道教产生。道教、佛教的宗教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3)治世、盛世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太宗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以民为本;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史学著作(1)《史记》:西汉司马迁著,为后世研究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提供了史料(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为人们研究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提供了史料主要载体概况文学艺术(1)文字的演变:甲骨文(商周时期)→金文(商中晚期出现)→小篆、隶书(秦、西汉)→楷书、行书、草书(东汉、魏晋及以后流行)。由繁到简、一脉相承(2)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3)书法:曹魏时期的锺繇、胡昭;东晋“书圣”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北魏碑刻书体等(4)绘画: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5)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6)戏曲:昆曲、京剧等主要载体概况科学技术医学(1)代表:春秋战国之际的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唐朝的《唐本草》、孙思邈的《千金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2)影响:对人类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数学(1)《九章算术》:对中国和东方数学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2)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了世界近千年;祖冲之与其子合著的《缀术》,后来传到日本、朝鲜,被用作教材主要载体概况科学技术四大发明(1)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2)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3)指南针:战国时制成“司南”,宋代制成罗盘,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4)火药:唐朝时已经发明,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历法农历、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北宋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元朝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主要载体概况科学技术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及著作(1)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革新:铁农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广;曲辕犁、筒车、秧马的使用;复种技术的推广(2)手工业生产技术:商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宋代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制瓷业成就突出(如定窑、汝窑、瓷都景德镇等),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3)著作: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明代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等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主要表现:中央为三公九卿制,地方为郡县制。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不断发展和完善,如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元朝创立行省制(2)科举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主要载体概况建筑工程(1)概况:①建筑:秦长城、唐长安城、明长城和北京城等②水利工程:都江堰、灵渠、隋朝大运河、元朝大运河等(2)共同点: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节日(1)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意义: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主要载体概况认识(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也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主要载体概况重要革命史实和关键事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特区的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2)革命文化主要载体概况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革命领袖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革命家、革命先驱(1)孙中山:先后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领导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一系列文章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主要载体概况革命英雄人物及事迹革命英雄、民族英雄、英雄模范以及仁人志士等(1)马占山、杨靖宇、蒋光鼐、蔡廷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将领马占山率军守卫齐齐哈尔,多次击退日军;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国民党将领蒋光鼐、蔡廷锴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2)赵登禹、佟麟阁、姚子青、谢晋元、李宗仁、张自忠、左权等: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抵抗日本侵略者,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民族气概(3)黄继光、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主要载体概况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场馆革命文物五四时期的爱国纪念章、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等遗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古田会议会址、瑞金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遵义会议会址、西安事变谈判旧址等纪念场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河南郑州二七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纪念日及仪式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主要载体概况文学艺术创作(1)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谱写了时代最强音(2)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3)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表达了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要努力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学艺术(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2)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认识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线索2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学校教育(1)发展:孔子创办私学,汉朝设立太学,官学与私学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完善,使整个社会读书风气盛行;近代创办的国家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采用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了与时俱进;张謇兴办学校(2)影响: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传承的载体书籍印刷(1)发展: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唐朝已有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近现代报纸、杂志等出现和普及(2)影响: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图书馆、博物馆(1)发展:张謇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等(2)影响:图书馆和博物馆担负着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作用,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1)代表:①物质文化遗产:长城、莫高窟、明清紫禁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曲阜孔庙孔林孔府、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②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汉字书法、篆刻、妈祖信俗、端午节、京剧、昆曲等(2)意义: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文化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措施收藏文物、国家立法等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3线索中华文化影响世界领域概况汉字(1)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儒学(1)公元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后来,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2)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领域概况饮食与风俗习惯(1)对日本:日本宫廷爱用唐式菜肴。日本人学习、改进唐朝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服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唐朝人的打马球、角抵、围棋等娱乐活动,也先后传入日本(2)对世界: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传入周边国家和地区社会制度7世纪,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中央集权制,都以唐制为蓝本领域概况科技文化(1)四大发明:①造纸术传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②欧洲人借鉴印刷术造出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③指南针传到欧洲并加以改进,造出了更加灵巧的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④欧洲人利用火药技术制造了大炮,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2)中国的纸币和驿站制度等传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总结(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2)在今日之世界,中华文化正日益焕发着新的生机,我们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做出无愧于我们光荣历史的伟大业绩,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于世界,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4线索文明交流互鉴的两种方式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中国(1)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2)玄奘西行: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3)鉴真东渡:鉴真在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4)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1)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世界(1)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融汇到汉语中)(2)遣唐使来华:唐朝的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3)马可·波罗来华: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4)阿拉伯人对文化的传播: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2)罗马帝国的扩张:加强了东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