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六月份语文月考试卷_第1页
高一六月份语文月考试卷_第2页
高一六月份语文月考试卷_第3页
高一六月份语文月考试卷_第4页
高一六月份语文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

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

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

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

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

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

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

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

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

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

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己有之的“不矜不

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

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

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

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

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

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

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语文第1页共9页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

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

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

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

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

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

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

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

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

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

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

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

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

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

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

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

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

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

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

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

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

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

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

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

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

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

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己。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

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

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B.

红楼女子的美虽有个别性、互补性,但都展示着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语文第2页共9页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又是宝钗扭曲真实心性的象

征。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

项是(3分)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C.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C.认

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D.提出

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从创作原则、

写作手法及读者等角度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文本一:

到都市里去

萧红

临走时妈妈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并且说:“你把这个带去吧!放在包袱里,别叫人给你抢

去,娘一个钱也没有。若饿肚时,你就去卖掉,买个干粮吃吧!”走出门去还听母亲说:“遇见日本

子,你快伏在蒿子下。”

金枝走得很远,走下斜坡,但是娘的话仍是那样在耳边反复:“买个干粮吃。”她心中乱乱地幻

想,她不知走了多远,她像从家向外逃跑一般,速步而不回头。小道也尽是生着短草,即便是短草也

障碍金枝赶路的脚。

日本兵坐着马车,口里吸烟,从大道跑过。金枝有点颤抖了!她想起母亲的话,很快躺在小道旁

的蒿子里。日本兵走过,她心跳着站起,她四面惶惶在望:母亲在哪里?家乡离开她很远,

语文第3页共9页

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

红日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踏过去一条小河桥,再没有多少路途了!哈

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

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只是高高的山头,山下辨不清是烟是

树,母亲就在烟树荫中。

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胸中飞起了!金枝感到自己的心已被摘掉不知抛向何处!她不

愿走了,强行走过河桥又转入小道。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

小道不生蒿草,日本兵来时,让她躲身到地缝中去吗?她四面寻找,为了心脏不能平衡,脸面

过量的流汗,她终于被日本兵寻到:“你的!……站住。”

金枝好比中了枪弹,滚下小沟去,日本兵走近,看一看她脏污的样子。

他们和肥鸭一般,嘴里发响摆动着身子,没有理她走过去了!他们走了许久许久,她仍没起

来,以后她哭着,木桶扬翻在那里,小包袱从木桶滚出•她重新走起时,身影在地面越瘦越长起来,

和细线似的。

金枝在夜的哈尔滨城,睡在一条小街阴沟板上。那条街是小工人和洋车夫们的街道。这条街连

警察也没有,讨饭的老婆和小饭馆的伙计吵架。

满天星火,但那都疏远了!那是与金枝绝缘的物体。半夜过后金枝身边来了一条小狗,也许小

狗是个受难的小狗?这流浪的狗它进木桶去睡。金枝醒来仍没出太阳,天空许多星充塞着。许多街

头流浪人,尚挤在小饭馆门前,等候着最后的施舍。

金枝腿骨断了一般酸痛,不敢站起。最后她也挤进要饭人堆去,等了好久,伙计不见送饭出

来,四月里露天睡宿打着透心地寒战,别人看她的时候,她觉得这个样子难看,忍了饿又来在原

处。

夜的街头,这是怎样的人间?金枝小声喊着娘,身体在阴沟板上不住地抽拍。绝望着,哭着,但

是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

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

在街树下,一个缝补的婆子,她遇见对面去问:“我是新来的,新从乡下来的……”

看她作窘的样子,那个缝婆没理她,面色在清凉的早晨发着淡白走去。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

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小饭馆渐渐有人来往。一堆白热的馒头从窗口堆出。

“老婶娘,我新从乡下来,……我跟你去,去赚几个钱吧!”

第二次,金枝成功了,那个婆子领她走,一些搅扰的街道,发出浊气的街道,她们走过。金枝好

像才明白,这里不是乡间了,这里只是生疏、隔膜、无情感。一路除了饭馆门前的鸡、鱼,

语文第4页共9页

和香味,其余她都没有看见似的,都没有听闻似的。

“你就这样把袜子缝起来。”

在一个挂金牌的“鸦片专卖所”的门前.,金枝打开小包,用剪刀剪了块布角,缝补不认识的男

人的破袜。那婆子又在教她:“你要快缝,不管好坏,缝住,就算。”

金枝一点力量也没有,好像愿意赶快死似的,无论怎样努力眼睛也不能张开。一部汽车擦着她

的身边驰过,跟着警察来了,指挥她说:“到那边去!这里也是你们缝穷的地方?”

金枝忙仰头说:“老总,我刚从乡下来,还不懂得规矩。”

在乡下叫惯了老总,她叫警察也是老总,因为她看警察也是庄严的样子,也是腰间佩枪。别人

都笑她,那个警察也笑了。老缝婆又教说她:“不要理他,也不必说话,他说你,你躲后一步就

士”

7Uo

她,金枝立刻觉得自己发羞,看一看自己的衣裳也不和别人同样,她立刻讨厌从乡下带来的破

罐子,用脚踢了罐子一下。

袜子补完,肚子空虚的滋味不见终止,假若得法,她要到无论什么地方去偷一点东西吃。很长

时间她停住针,细看那个立在街头吃饼干的孩子,一直到孩子把饼干的最末一块送进嘴去,她仍在

看。

(节选自《生死场》第十四章)

文本二:

关于小说的情节,福斯特说过:“'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

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童庆炳说:“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

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变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按照以上的标

准来看,萧红小说中的情节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情节。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

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情节大多是简单散乱的,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非

情节的因素,写得像散文一样。

萧红的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模式,看起来结构散乱,似乎是写作能力不成熟的表现,而实则为萧

红的创作优点所在。萧红的小说舍弃了对情节完整性的雕琢,在缺乏逻辑的场景和画面的变换中,将

人类生存的面貌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真挚感人又有刺骨的悲凉。这样的文章能引发我们对民族

命运悲剧性的深切思考,虽然小说的形式美感不够,但是意义却是深刻的。萧红是一个感情胜过理智

的作家,她没有鲁迅的理智和才能,不能够在小说完成之前就为人物预设结局,她是靠心灵的直觉来写

作的,小说缺少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痕迹,显得粗糙,但是却获得了令人意外的真挚感。萧红小说常

被批评为情节上不足,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萧红强的表现。

语文第5页共9页

(选自张苗《萧红小说情节结构模式》,《锦绣•上旬刊》2020年8期)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金枝从乡下来到哈尔滨,渴望改变生活;她过着奴隶般的耻辱生活,展现出当时

普通人“生”之艰难。

B.小说语言表达富有情感,如“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一句运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表现出她对“进城”的期待。

C.小说中的母亲可亲可敬,在女儿去哈尔滨时,她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送给女儿并左右叮咛,爱

女之心溢于言表。

D.“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一句在描写眼前景色的同时,自然引出金枝到达

哈尔滨城后内容的描写。

7.下列与文本内容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金枝“到都市里去”来组织材料,在反映主人公悲惨遭遇的同时,也突出了主人公

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

B.文本一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地揭示社会环境,如“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就交代了日本

强占中国东北的现实。

C.文本一结尾写“她停住针”,细看“吃饼干的孩子”,这里运用神态描写和对比的手法,细

腻地表现出金枝此时极度饥饿。

D.萧红的小说没有刻意的雕琢和人为的痕迹,她靠心灵的直觉来写,虽然小说结构散乱,但仍

能展现人类生存的面貌。

8.文本一中,小狗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9.“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请结合文本一

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睁,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

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

语文第6页共9页

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

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及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

诵,无忧色。及当出开L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目:“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

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刑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翼状对,

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

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日:"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

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归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修乘,宣

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教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

怒,召宣,欲笔杀之。宣叩头日:“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

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笔,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色口持之,使宣叩

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口:“文菽D为白.豕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

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

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挈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枪鼓不鸣②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

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

后官至齐相。(《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②袍鼓不鸣:没有人击鼓鸣冤。意思是治安非常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擞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归降散

B.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归降散

C.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归降散

D.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归降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举孝廉”一样,都是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B.黄门,黄门侍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的近侍之臣。

C.白衣,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同样是指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吏。

I).豪强,指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人,董宣痛恨这类人,一有机会就大力打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宣办案严酷,杀公孙丹父子后。公孙丹宗族亲友三十多人,带着兵器来到官府喊冤,

董宣也以私通海贼为由悉数收押并让书佐水丘岑将他们全部杀死。

B.董宣不畏权贵,湖阳公主的奴仆光天化日之下杀人,并躲藏在公主家里,董宣趁着奴仆

跟公主外出之机,勒停车马,数其罪过,叱其下车,当场格杀。

C.董宣强项不屈,湖阳公主向皇上投诉,皇上本想杀死董宣,但他义正词严,宁死不屈,

也坚决不向公主磕头谢罪,最后,皇上赦免其罪,并赏钱三十万。

D.董宣廉洁奉公,他死时,只有粗布裹尸,留下数斛大麦、一辆破车,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凄

惨场面令皇帝动容,因而赐礼厚葬,并封他的儿子董并为郎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光武驰使骆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4分)

语文第7页共9页

(2啼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4分)

14.请结合文本说明董宣被称为“强项令”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

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此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写自己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仿佛谙练世情,却又觉得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有茫

茫身世之感。

B.首联下句写当看到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而自己功业未就,老大无成,诗人又有岁月蹉蹈、流年

虚度的嗟叹。

C.颔联中“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刻画出环境的凄凉,从中不难悟出诗人旧

愁添新愁的内涵。

D.尾联诗人开始想念自己的儿女,并把思念说给闽北渔梁村的同行之人,抒发了思念家人、盼望

团圆的情感。

16.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因此他嗤笑子路的原因是:

0”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11个字,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对秦统治

者搜刮百姓的行为和奢靡的生活进行了质问。

三、课内文言文翻译

18、(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与非常也。

⑵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语文第8页共9页

貌恭而不心服。

(3)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萼,咏而归。

⑸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项针对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状况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认识到文言文及

其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文言文对提升语言表达、传承经典文化、建立民族自信

等意义重大,价值深远。但同时有一部分同学也坦然承认他们对这种年代久远的古

代语言不感兴趣,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只能硬着头皮学,太枯燥乏味;有一部分同

学觉得学习文言文没有用,与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活脱节太大;还有一部分同学觉得

高中文言文“学在课内,考在课外”,侧重考查运用、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要将课

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陌生语段中,与初中相比,学起来困难很大……

学校计划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你以高一学生代表的身份作“学习经典,筑建

根魂”的主题发言。请结合(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单元中的课文篇目和

同学分享你的感悟、思考和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第9页共9页

语文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

有找到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

辨析其细微差别。B项,"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

美"错误,原文材料一第四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

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

大。故选Bo

2.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观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作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

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A项,材料二第二段"这

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卜分世故",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最后"我倒很欣赏胡菊

人先生的另•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

物的内容在第三段。故选Ao

3.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

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C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

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

是嫌疑而已"。故选Co

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

点与成功。③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

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

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材料三第--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

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

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

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一一移祸黛

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

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

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儿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

5.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

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

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儿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

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

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解答本题应

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语文

第2页共4页

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材料二"以往

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

同;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可综

语文第10页共9页

合这些分析作答。

6..B"表现出她对‘进城’的期待”错,“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向她送别”表现出

金枝对前路的迷茫和对家乡的留恋。

7.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也突出了主人公敢于反抗的民族精神”拔高主旨。此时的金枝到哈尔滨去只是为了能够生存

下去,远没有到“民族精神”的程度;

C.“对比的手法”错,金枝细看吃饼干的孩子,是从金枝的角度写这个孩子,没有对比;

D.“虽然小说结构散乱”错。原文表达是“萧红的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模式,看起来结构散乱,

似乎是写作能力不成熟的表现,而实则为萧红的创作优点所在”。是“看起来结构散乱”,并非真

的散乱。

8.①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这里用侧面描写突

出了此时此地的寒冷。②衬托人物心境。小狗“不被人注意”,与金枝一个人在哈尔滨的境遇相

同,这里映衬了金枝的孤独、落寞。

9.①用心理描写推动情节转换。思念家乡,自己寒冷、饥饿和孤独,文本一通过金枝的心理感

受,有序推动情节转换。②小说没有体现直接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变换来推

动情节转换。③穿插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显示出散文化趋向。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文中关于小狗的描写有“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

通过描写小狗躲进木桶里睡觉,“依偎”着木桶的样子,让金枝觉得它“好像偎依妈妈一般”,其

实这是金枝的情感投射都了小狗的身上,真正想妈妈的是金枝;同样“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

也是金枝的心理,因为她自己觉得很冷,因而觉得小狗也感到太寒。这里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

“萧红的小说打破了中国古代传统小说以情节为贯穿全文线索的小说模式”,需要学生分析文本

一是如何使情节往下发展的,以及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

文章写金枝告别母亲去哈尔滨,一路上主要描写金枝思念家乡和母亲的心理感受。如“母亲在哪

里?家乡离开她很远,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金枝在河边喝

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只是高高的山头,山下辨不清是烟是树,母亲就在烟

树荫中”“她对于家乡的山是那般难舍,心脏在胸中飞起了”“前面哈尔滨城在招示她,背后家山

向她送别”。后来金枝到了城里,主要写她的寒冷、饥饿和孤独。如“她也挤进要饭人堆去,等

「好久,伙计不见送饭出来,四月里露天睡宿打着透心地寒战,别人看她的时候,她觉得这个样

子难看,忍了饿又来在原处”“她和木桶里在睡的小狗一般同样不被人注意,人间好像没有他们

存在。天明,她不觉得饿,只是空虚,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卷尾的小狗偎依着木桶好像偎依

妈妈一般,早晨小狗大约感到太寒”“金枝好像才明白,这里不是乡间了,这里只是生疏、隔膜、

无情感。一路除了饭馆门前的鸡、鱼,和香味,其余她都没有看见似的,都没有听闻似的”……

可见文本一用心理描写推动情节转换。写金枝思念家乡,自己寒冷、饥饿和孤独,文本一通过金

枝的心理感受,有序推动情节转换。语文

第3页共4页

文本一没有体现直接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变换来推动情节转换。文章先写金

枝离开家乡到哈尔滨的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再写到了哈尔滨之后的见闻和感受;写金枝在

哈尔滨街头露宿,在小饭馆前排队等着拿吃的,后来在“鸦片专卖所”门前给人缝袜子。小说就

是在这样的场景转换中推动情节发展的。

文本一在写作过程中穿插大量的非情节的因素,显示出散文化趋向。比如去哈尔滨的途中写日本

兵,写''红II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写金枝的感受“前面又来到一个

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内容感觉很随意;到了哈尔滨,写的就更加杂乱,有

“那条街是小工人和洋车夫们的街道。这条街连警察也没有,讨饭的老婆和小饭馆的伙计吵架”,

有“满天星火”,有“一条小狗”,有警察、老缝婆,吃饼干的孩子等等。这些非情节因素的加入

使得文章情节显得松散,有散文化倾向。

10.C【解析】“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

惧,即归降散。

11.C【解析】C项文中的“白衣”指平民。

12.B【解析】B项“数其罪过”的对象是“公主”。

13.(1)光武帝的特使快马驰至,特意赦免董宣的刑罚,而且命令押回大牢。光武帝派遣使者责

语文第11页共9页

问董宣滥杀无辜一事。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情况告诉使者。【解析】得分点:“原”“还狱”“以

状对”各1分,大意1分。

(2)光武帝为此伤心,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为董宣曾经担任二千石

的官职,因此赏赐他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解析】得分点:“伤”“廉洁”“葬

以大夫礼”各1分,大意1分。

14.①董宣坚决不向向公主磕头谢罪。②董宣打击豪强恶霸势力,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解

析】光武帝让董宣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迫让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

肯低头。

参考翻译: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推举为考绩优等的

人,累次升迁官至北海相。他上任时,让当地大家族的公孙丹担任五官掾。公孙丹新建造豪宅,

而风水先生认为入住后家里应当有人要死。公孙丹就让他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放置尸体新宅作

替死鬼。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收捕斩杀。公孙丹同宗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