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甘肃省张掖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甘肃省张掖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甘肃省张掖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甘肃省张掖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甘肃省张掖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甘肃省张掖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倾倒液体 C.过滤 D.O2验满2.在2A+B=2C的反应中,已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56 B.12 C.6 D.28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 B.倾倒液体C.点燃酒精灯 D.添加酒精4.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20302015反应后质量/g0xy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4∶1 B.x+y=75C.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的取值范围:0≤x≤305.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不可再分B.水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大C.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离子不能构成物质D.香水要密封保存,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6.向如图所示装置放入下列固体和液体进行实验,能观察到U型管内液面a上升的是A.CaO与H2O B.NH4NO3与H2OC.MnO2与H2O2 D.NaOH与H2O7.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中,正确的是()物质所含杂质除杂试剂A铁粉铜粉稀盐酸BCOCO2浓H2SO4CCO2CO灼热的CuODFeCl2CuCl2溶解后过滤A.A B.B C.C D.D8.某同学编写的化学小报中,标题下文章中的主角是一氧化碳,则该标题可能是()A.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B.新装修房屋内空气中的杀手C.燃气热水器安装在居室内的危险D.PM2.5与雾霾天气9.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B.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10.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A.①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11.英国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是燃素说的信仰者。1766年,他用铁、锌、锡等六种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作用制得“可燃空气”。并将其表示为:用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空气”是从金属中分解出来的B.上述六种金属包括铜C.“可燃空气”不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D.上述反应属于置换反应12.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客观化学反应事实且书写正确的是()A.铁粉与稀盐酸混合后有大量气泡产生:B.稀盐酸洒到大理石表面上有气泡产生:C.用盐酸除锈:D.黑色的氧化铜粉末与稀硫酸混合后,溶液变成蓝色:13.过氧乙酸(CH3COOOH)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A.过氧乙酸属于氧化物 B.过氧乙酸由9个原子构成C.过氧乙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8︰1 D.过氧乙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3.2%14.宋代著名的医学家宋慈编写的《洗冤集录》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原理之一是:4Ag+2H2S+O2=2X(黑色)+2H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X为Ag2SB.金属活动性:Ag>CuC.反应中H2S和O2的质量比为17:16D.反应前后,银元素、氧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改变15.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2302010反应后的质量m39516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反应过程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3:5 D.丙可能是单质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得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装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装置A中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由此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3)装置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4)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____________(填c端”或d端”)通入。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为了测定混有少量杂质的高锰酸钾固体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取20g样品加热(杂质不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表所示:加热时间/mint0t1t2t3t4t5t6剩余固体质量/g202019.618.818.618.418.4(1)t0至t1时间段,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_________。(2)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是_______。(3)求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4)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5)该反应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质量占高锰酸钾中氧元素质量的______%。18.(8分)向20g铜锌合金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固体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1)20g该合金中锌的质量为g。(2)20g铜锌合金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钢铁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I.铁的应用(1)下列铁制品的应用与金属导热性有关的是_____。A铁锤B铁锅C菜刀(2)“纳米α-Fe粉”可以用于食品保鲜,称之为“双吸剂”,因为它能吸收空气中的_____。II.铁的冶炼工业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CO夺取铁矿石里的氧,将铁还原出来。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以赤铁矿为原料,在高温下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2)高炉炼铁中,焦炭的作用除了可以生成一氧化碳外,还能_____。Ⅲ.铁的活动性探究现用一定量的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并对溶液A和固体B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问题)溶液A中的溶质成分可能有哪些?(作出猜想)①只有Fe(NO3)2②有Fe(NO3)2、AgNO3③有Fe(NO3)2、Cu(NO3)2④有Fe(NO3)2、Cu(NO3)2、AgNO3(交流讨论)不合理的猜想是_____(填序号)。(实验探究)根据下表中的实验步骤及现象,完成表中的实验结论。实验步骤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固体B,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溶液A中的溶质成分符合猜想_____(填序号),固体B中有_____种金属。Ⅳ.生铁中铁含量的测定某课外兴趣小组测定生铁(含杂质的铁,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中铁的质量分数,他们取6份样品,分别与稀硫酸反应。测得数据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实验次数123456取样品质量(g)30.030.030.030.030.030.0取稀硫酸质量(g)50.0100.0150.0200.0250.0300.0产生气体质量(g)0.20.40.60.81.01.05(1)第5次实验结束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2)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3)若配制上述浓度的稀硫酸100克,则需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_____克。(4)计算该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是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A【详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一端放入水中,双手握紧试管,符合题意;B、倾倒液体,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不符合题意;C、过滤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符合题意;D、氧气验满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不能放在瓶中,不符合题意。故选A。2、D【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质量不变,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2x+32=2×44,x=28。故选D。3、C【详解】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在试管口正上方,垂悬滴加,不能伸进试管或接触试管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项符合题意;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项不符合题意4、D【详解】A、从表中可知,甲20g全部参加了反应,而丁反应前后减少了5g,说明参加反应的丁质量为5g,因此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20g∶5g=4∶1,选项A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20+30+20+15=0+x+y+10,x+y=75,选项B正确;C、从表中可知,甲20g全部参加了反应,而丁反应前后减少了5g,说明甲和丁是反应物,当y=20g时,丙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甲和丁是反应物,乙必然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是化合反应;当y<20g时,丙也是反应物,此时反应物是三种,生成物是一种,是化合反应,因此y≤20g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选项C正确;D、当0≤x<30时,乙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当x=30g时,乙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丙是生成物;但当丙是反应物时,乙必然就是生成物,30g<x≤75g,因此x的取值范围是:0≤x≤75g,选项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试题,解题时最重要的是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一个基本原则是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本题的难点是乙和丙的不确定,要根据选项进行讨论分析。5、D【详解】A、原子不是实心的球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说法错误;B、水变为水蒸气后体积变大是因为水分子间隔变大,故说法错误;C、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D、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所以香水要密封保存,防止香水的分子运动到空气中造成浪费,故说法正确。故选D。6、B【分析】U型管内液面a上升是瓶内气压减小造成的,据此分析。【详解】A.CaO与H2O反应产生热量,瓶内气压增大,不符合题意;B.NH4NO3溶于水吸收热量,瓶内气压减小,符合题意;C.MnO2与H2O2混合,有氧气产生,瓶内气压增大,不符合题意;D.NaOH溶于水放出热量,瓶内气压增大,不符合题意;故选:B。7、C【详解】A、铁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不能与浓硫酸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FeCl2和CuCl2均易溶于水,用溶解后过滤的方法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点睛】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8、C【详解】A、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而不是一氧化碳,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B、新装修房屋内空气中的杀手是甲醛,而不是一氧化碳,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C、燃气热水器中的燃气不充分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体缺氧,故选项C符合题意;D、PM2.5与雾霾天气是粉尘造成的,而不是一氧化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空气污染的原因,抓住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空气的污染物主要是有害气体及粉尘。9、C【解析】试题分析: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故说法正确;B、氦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无毒,可用于食品防腐,故说法正确;C、二氧化碳能产生温室效应,但它无毒,一般不作为空气污染物,故说法错误;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故说法正确.故选C.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点评: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考查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等.10、C【详解】①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错误。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所以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正确。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错误。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正确。⑤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错误。故选:C。11、D【详解】A、金属与酸反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可燃空气”是氢气,是金属从酸中置换出来的,故A错误;B、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氢之后,不会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故B错误;C、“可燃空气”是氢气,难溶于水,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故C错误;D、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此类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D正确。故选D。12、B【详解】A、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B、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C、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不符合题意;D、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另外,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需要配平。13、D【详解】A、过氧乙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B、过氧乙酸由过氧乙酸分子组成,每个过氧乙酸分子含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共9个原子组成,不符合题意;C、过氧乙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4×1)=6:1,不符合题意;D、过氧乙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14、A【详解】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g+2H2S+O2═2X+2H2O可知,反应前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银原子和2个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银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Ag2S,故A正确;B、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铜排在银前面,金属活动性:Ag<Cu,故B错误;C、根据方程式:4Ag+2H2S+O2=2Ag2S+2H2O,可知反应中H2S和O2的质量比=17:8,故C错误;D、反应前后,银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故D错误。故选A。【点睛】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质的化合价为零。15、C【分析】m=2+30+20+10-39-5-16=2【详解】A.由表知,乙、丁质量增加是生成物,丙质量减少是反应物,所以此反应是分解反应,故错误;B.由表知,甲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则甲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杂质。故错误;C.反应过程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39g-30g):(20g-5g)=9:15=3:5,故正确;D.丙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故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长颈漏斗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端【解析】(1)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装置A中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由此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产生碳酸,石蕊与酸性溶液变红,装置C处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4)实验室用万能瓶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应“长管进、短管出”从c通入。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1)刚刚开始加热未达到高锰酸钾的分解温度;(2)1.6g;(3)15.8g(详见解析);(4)79%;(5)25【详解】(1).t0至t1时间段,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刚刚开始加热未达到高锰酸钾的分解温度;(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产生氧气的质量是:20g-18.4g=1.6g;(3).计算过程如下:设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解得x=15.8g;所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为15.8g;(4).样品质量为20g,高锰酸钾质量为15.8g,所以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5).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高锰酸钾中每8个氧原子,有两个原子转化为一个氧分子,所以该反应中转化为氧气的氧元素质量占高锰酸钾中氧元素质量的25%。18、(1)6.5;(2)0.2g【详解】(1)铜锌合金中只有锌与稀盐酸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