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可知,北京人会制作工具,A项正确;"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爱美意识无关,排除B项;“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人工取火无关,排除C项;“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磨光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据此,可以推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游牧渔猎 B.刀耕火种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可见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农耕定居,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游牧渔猎的信息,排除A项;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方式而非生产生活方式,排除BD。故选C项。【点睛】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A.郡县制度的确立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司母戊鼎的铸造 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国君“汤”团结周围小国和部落,起兵攻夏,汤战胜桀,夏朝灭,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故图中①对应朝代是商朝。商朝时期铸造了“司母戊鼎”。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C项正确;郡县制度是秦朝开始实施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发生在夏朝,排除B项;百家争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A.文化中心尽在中原 B.封建盛世经济繁荣C.华夏文明多元一体 D.青铜工艺历史悠久【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商妇好青铜鸮尊而言,它呈现出商文化刻意创新、追求完美的精神,繁缛富丽的线条和立体造型巧妙结合,把这个夜的使者塑造的更加神秘瑰丽,反映着中原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的物质证明;虢国玉柄铁剑是我国出土的最早冶炼铁,距今2800年,属西周晚期器物,玉柄铁剑玉柄、铜芯、铁身,集昨天、今天、明天于一剑,它的发现,标志着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预示着我国的青铜时代行将过去,宣告铁器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即将来临,他们共同反映了华夏文明多元一体,C项正确;文化中心,尽在中原、封建盛世,经济繁荣、青铜工艺,历史悠久与题干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5.在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了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请将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A.abc B.bca C.cab D.bac【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与商军进行了牧野之战,商军在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前秦失败,bac正确,D项正确;而ABC项排序错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6.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鼎属于礼器,代表权力大小和等级高低,用鼎制度体现了等级差异,说明分封制形成了西周社会森严的等级,A项正确;用鼎制度与腐败无关,排除B项;鼎的材质是青铜,且用鼎数量多少与技术是否落后无关,排除C项;用鼎的等级差别体现不出各地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7.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B项正确;夏朝还没有文字,排除A项;CD项已经使用文字,排除。故选B项。8.边蜀原认为: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必然的,因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秦国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农业生发达……的织好量强大的最合理的军团,据此可知,“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得益于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独尊儒术 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商鞅变法在秦国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使秦国强大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故选B;管仲改革是在齐国,排除A;独尊儒术是在西汉,排除C;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文字起到了重要纽带作用。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项正确;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楷书、草书均有小篆发展而来,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0.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下列对其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A.起义体现了首创精神 B.秦的暴政导致起义爆发C.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D.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由于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因此与史实不符的是“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陈胜、吴广起义史实相符,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11.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答案】A【解析】【详解】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依据材料中“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欲为省,毋烦民”可印证汉文帝勤俭治国的特点,A项正确;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和虚怀纳谏与材料中“勤俭治国”不符合,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12.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推恩令是为了分化王国力量,尊崇儒术提升了儒学地位,在河西走廊设立郡县拓展了统治范围,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3.这是一条沟通中外商贸的繁华之路,这是一条串联东西方文化的文明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和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成为这条路上往来的“常客”。这条路是()A.陆上丝绸之路 B.瓷器之路C.海上丝绸之路 D.一带一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是一条沟通中外商贸的繁华之路,这是一条串联东西方文化的文明之路。汉朝的丝调、漆器和西域的乐器、歌舞等成为这条路上往来的‘常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这条沟通欧亚大陆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铁等枝木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瓷器之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一带一路是在现代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14.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0年11月,新疆308.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回顾历史,此地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始于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包括今新疆地区在内,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选B项,排除ACD项。15.《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都称蔡侯纸。”此材料可证明()A.造纸术起源于中国 B.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C.纸制造工艺复杂 D.纸的发明对世界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都称蔡侯纸。”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造价低廉,B项正确;材料强调是蔡伦改进造纸术,与造纸术起源中国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纸的制造工艺或纸的发明对世界影响,排除CD项。故选B项。16.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列入诸侯,批判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这反映了()A.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B.《史记》艺术性相当高C.《史记》的体裁多样 D.司马迁公正记事,秉笔直书【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列入诸侯,批判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司马迁不畏强暴、公正记事,秉笔直书,不畏权贵的品质,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司马迁秉笔直书方面,并没有说明其史学知识丰富,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司马迁著史的原则,并不是该书的艺术性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强调的是司马迁著史的原则,并未涉及该书的体裁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的都城分别是洛阳、成都和建业,从方位上看,魏国在北方,蜀国位于西南方向,吴国位于东南方向,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18.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各地群雄并起 B.经济持续发展 C.民族不断交融 D.走向局部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可得出历史发展趋势是走向局部统一,D项正确;各地群雄并起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持续发展,排除B项;民族不断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9.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与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则与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A.推恩令的实行 B.地方诸侯势力强大C.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D.民族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都是地方诸侯势力强大进而叛乱而导致的,B项正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排除A项;“七国之乱”与君主的行为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C项;二者都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仍然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A王羲之——《兰亭集序》 B.贾思勰——《农政全书》C.顾恺之——《洛神赋图》 D.祖冲之——《大明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B项符合题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A项;《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排除C项;祖冲之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解析题(本题4小题,21题10分,22题9分,23题10分,24题11分,共40分)21.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下列材料涉及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有关上图的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2200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材料二:“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京师之钱巨万,腐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材料四: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开发了江南,使南方经济迅速发展。(1)材料一中的这个“了不起的工程”指的是什么?它的出现与农业生产领域哪一类新型生产工具的推广有关?(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3)根据材料四概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答案】(1)都江堰;铁制农具。(2)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休养生息政策。(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这是都江堰;它的出现与农业生产领域铁制农具的推广有关。【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京师之钱巨万,腐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这体现的变化是,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这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四“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所学和材料四“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根据所学和材料四“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小问4详解】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生产工具的革新;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的努力劳动等。22.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韩非子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众多领域内形成的思想理论,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标准;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三: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中国历史众生相》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韩非子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的哪一学派?(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思想学术的繁荣局面?结合材料说一说这一局面的产生有怎样的历史影响?(3)材料三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5)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答案】(1)孔子;以德治国;法家学派。(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3)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4)法治与德治相结合。(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解析】【小问1详解】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主张及学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小问2详解】思想学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历史影响:结合材料“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众多领域内形成的思想理论,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标准;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小问3详解】根本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所采取的措施是焚书坑儒,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所以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小问4详解】治国方略:根据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可知,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小问5详解】如何对待:综合以上材料可知,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看待,如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等。23.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以西汉王朝为核心,汇聚周边民族的大一统政治初步形成,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条件。此外,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摘编自彭丰文《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材料三: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形成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摘编自何星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最终出现了哪一趋势?(2)材料二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有哪些?(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请你列举这次改革中向汉族学习的其他任意两项内容。(4)根据材料四,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5)根据材料五,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答案】(1)战争;民族交融。(2)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各民族的互动。(3)改革:孝文帝改革;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4)影响:形成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兴盛。(5)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交融);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答出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主要方式及趋势:根据材料一“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分析可知,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战争,最终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此外,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可知,材料二认为西汉民族交融的原因有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各民族的互动。【小问3详解】改革及内容:根据材料“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中孝文帝实行的汉化措施有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小问4详解】影响:根据材料四“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形成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形成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根据“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前更加兴盛起来。”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兴盛。【小问5详解】处理民族关系:根据材料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可知,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应该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交融);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24.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实行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军事长官称为郡尉,并设郡监主管监察。郡下设县,万户以上县长官称县令,不满万户则称县长。县令(长)主管县内政务,同时设县尉主管军事。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此外,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乡设三老,分别为有秩、啬夫、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下料机器人工作站系统应用(ABB)》试卷6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测试卷及完整答案(名校卷)
-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线和角 测试卷附完整答案【典优】
- 防护装备出口市场拓展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测试卷【原创题】
- 跨国钟表眼镜零售品牌布局研究
- 复合痣风险因素及遗传分析
-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许可合同
- 2024年度物业管理合同:甲乙双方在二零二四年就某物业管理的详细条款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某知名咖啡连锁品牌在中国的特许经营
- 角钢钢材检测报告(共23页)
- 天然气开发管理纲要(实施版)
-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试行)
- 吉林市基准地价(2009年)
- 市政道路管道吊装施工方案(共7页)
- 破产管理人报酬计算器
- Q_JLY J7110281D-2016 乘用车内外饰塑料件通用技术要求
- 树木移植工程技术交底
- 南非电力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闭水试验自动计算公式及说明
- 【英语】英语过去将来时练习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