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法学通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三套_第1页
中南财经政法《法学通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三套_第2页
中南财经政法《法学通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三套_第3页
中南财经政法《法学通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三套_第4页
中南财经政法《法学通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三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学通论》模拟试卷A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法学体系

2、法律要素

3、法的作用

4、法律权利

5、宪法的分类

6、国家性质

7、国家结构形式

8、总理负责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法的特征。

2、简述两大法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简述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4、简述宪法的基本特征

5、简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6、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实际,论述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2、结合实际,论述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法学通论》模拟试卷B卷

一、名词辨析(每题8分,共40分)

1、法与法律

2、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

3、法的规范作用与法的社会作用

4、政体与国体

5、公民与人民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法律要素有哪些?

2、简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3、简述我国司法的基本原则

4、简述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5、简述现行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的新发展

6、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结合实际,论述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法学通论》模拟试卷C卷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法作为规范,指令人们应为之事、可为之事和不可为之事,给人们的(

)提供共同的标准尺度,为调整社会关系提供基本的框架。

A、思想

B、精神

C、行为

D、语言

2、以下法官可以创造法律的国家是(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日本

3、“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是以下哪位名人所言(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洛克

D、卢梭

4、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权力和义务

5、人权中的首要权利是(

A、经济权利

B、社会和文化权利

C、生存权与人身人格权

D、政治权利和自由

6、分权原则是由()首先提出而由法国的孟德斯鸠最后完成的。

A、英国的洛克

B、法国的布丹

C、法国的卢梭

D、亚里士多德

7、()年宪法修正案将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

A、1988

B、1993

C、1999

D、2004

8、下列那一项()不是单一制国家的特点。

A、国家只有一部宪法

B、国家只有一种司法机关体系

C、国家没有地方政权机关体系

D、公民只有一个国籍

9、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A、权利

B、义务

C、权力和义务

D、权利和义务

10、为了保证人大代表履行其职务,宪法授予他们()和人身特别保护权。

A、言论自由权

B、特定问题调查参与权

C、言论免责权

D、法律草案表决权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法律体系

2、法的历史类型

3、法律关系

4、人权

5、宪法

6、复合制

7、平等权

8、国家机构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法起源的原因和一般规律

2、简述法的规范作用

3、简述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4、简述宪法对于法制的作用

5、简述国务院的职权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代中国法的作用的认识

2、结合实际,论述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法学通论》模拟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1、法学体系

法学(学科)体系是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学家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法学学科体系有着各种不同的划分。按照当今我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法学学科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即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和边缘法学。理论法学分为法理学和法律史学;应用法学分为比较法学、国内法学、国际法学、外国法学;边缘法学主要是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如法医学、法律经济学等。

清晰合理的法学学科体系划分有助于法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2、法律要素

法律要素(法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这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部分、因素,法律就是这些要素构成的集合体。

法律要素是多样的,多层次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分类。一般认为,法律要素有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技术性规定等方面。

法律要素的特点是:个别性与局部性;多样性和差别性;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3、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

依据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例如一般作用与具体作用;整体作用和局部作用;预期与实际作用;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等等。

依据作用的形式与内容,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种划分首先由英国学者拉兹提出,后经过我国学者改造而成。

4、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具有这样或不这样行为,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和自由。

关于法律权利有资格说、主张说、自由说、利益说、法力说等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权利总是具有对经济关系的依存性,法定权利总是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

5、宪法的分类

宪法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宪法分为不同类别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来探求宪法的产生、发展规律,揭示宪法在不同背景和条件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传统的宪法分类理论依据不同标准将宪法分为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等等。

马克思主义法学从宪法所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背景以及宪法所表现出来的阶级本质,将宪法划分为资产阶级国家宪法(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无产阶级国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此外,随着宪法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如有学者主张成文宪法、观念宪法和现实宪法的三分法,这样体现了对宪法结构的动态分析,有助于明确宪法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便于考察宪法运行的机制和宪法实现的过程。

6、国家性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为国体,具体是指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联盟对象。

在各国宪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阶级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则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我国现行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7、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统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

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单一制和联邦制,二者在法律体系、行政与司法体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国际法主体、公民国籍等许多方面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一个国家选取何种国家结构形式必须依据具体国情。我国实行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8、总理负责制

总理负责制是我国国务院的领导体制。现行宪法总结了历史经验,根据国务院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特点,改变了领导体制,由建国初的集体负责制改为总理负责制。

总理负责制的内容主要有:1、国务院总理由国家主席提名,全国人大决定;2、国务院组成人员由总理提名,全国人大决定;3、总理主持和召集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对重大问题作出决定;4、国务院发布的命令、决定、行政法规以及所提出的议案,均由总理签署;5、国务院以国务院的名义而非总理的名义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领导全国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

总理负责制将集体负责制和西方国家的个人独任制的优点结合起来,是符合我国国情和政治体制的要求的领导体制。

二、简答题

1、简述法的特征。

答:(一)在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中,“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现象,既包括实在法,又包括自然法;既可用在规范意义方面,作为专门的法学范畴和法律用语,也可作为团体组织中所有的规矩。狭义的法区别于法律,特指自然法,即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对人们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我国法学界对于法的基本特征问题的看法大致相同,一般认为法有四大特征:

A、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其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

法以行为规范为核心,给人们的行为提供共同的标准和尺度,为调整社会关系提供基本的框架。法的核心内容是权利、权力和义务等行为规范。

以行为规范为核心是法区别于宗教(教条、祭祀)、道德(观念)、政策(原则性规定)的重要特征。

B、法主要出自国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法主要出自国家是指法是由国家行为造就的,国家造法的方式包括制定、认可、签约、国家惯常行为等等。司法判决是否属于国家造法行为理论和实践上有不同看法和做法。

法主要出自国家但并不是说国家垄断造法权力,社会和国际组织也是重要的法的来源。

法主要出自国家体现了法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是法区别于道德(社会)、政策(政党)、宗教(教义)的又一重要特征。

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的强制是国家的强制,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强制,这是法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

国家强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实际出现,只有在违反法律是才会显示出来。

法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并不是说国家强制是实现法的唯一要素,还包括道德、利益关系、社会压力等等。

D、法具有更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这是法区别于针对个别人或个别事所下的命令,法指向的是某类普遍的行为。

同时是法区别于政党政策(政党内部)、宗教教义(宗教内部)、道德约束。

同时,法的广泛约束力也是相对的。

(四)深入研究法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法学研究的繁荣和法治国家的建设。

2、简述两大法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答:(一)法系是在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源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它是指依据法律的历史渊源和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存在样式和运行方式,而对现存的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法律制度所做的分类。

依法学界的通说,当今世界主要有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二)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罗马日尔曼法系,是承袭古罗马法的传统,仿照《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欧洲大陆上的法、德、意等国和拉丁美洲、亚洲的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

(三)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或判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英、美、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均属于英美法系。

(四)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虽然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相同点:

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法律至上。

(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由于各自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继受的历史传统不同,也呈现出许多差异。两者的主要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源源不同;罗马法,成文法,法典化VS日耳曼法,判例法,不成文化;

(2)法律分类不同;公法私法VS普通法衡平法;

(3)法官的权限不同;法官对法律没有解释权VS法官可以创造法律;

(4)诉讼程序不同;职权主义,纠问制诉讼VS当事人主义,抗辩制诉讼;

此外,两大法系在法律结构、法律术语,法学教育,司法人员录用和培训、司法体制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六)进入20世纪以后,两大法系之间相互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借鉴、相互汲取的程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和深化,因而差别逐渐缩小,呈现为相互靠拢、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两者所承袭的传统及各自存在样式和运行方式仍然有重大的差别,恐怕在短期内不容易完全合一。

3、简述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答:(一)立法,即法的创制、法的制定、法的创立,字面含义即为订立法律制度。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性活动。

(二)立法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所谓立法的基本原则,又称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个立法活动中贯穿始终、立法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守、指导立法理论和实践的总体准则。

(三)从现代法治的整体体系和要求来说,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至上原则的内容包括: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利益兼顾原则;少数利益保护原则;利益优化原则;利益配置公平原则。

民主立法原则包括民主政体、民主原则、民主权利、民主程序和民主作风等内容。

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

权利是法律最基本的细胞,是法学中最基本的范畴,立法当然应当注意;

人权与法治紧密相连,是衡量法治健全与否的重要标准,立法中也应当充分保护。

3、权力制约原则。“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立法上贯彻对权力进行必要的制约原则,将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牵制,是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权利的要求。

4、合宪性原则。该原则是指立法机关在立法活动中,必须以宪法为基础,为依据,必须同宪法相符合,相一致。该原则具体包括包括职权合宪性、内容合宪性、程序合宪性等内容。

5、实事求是原则。这是我国法律创制的根基,是衡量我国法律优良与否的一个基本标准。

(四)综上即是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我们在立法中只有贯彻执行上述原则,才能制定出良好的法律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4、简述宪法的基本特征

答:(一)一般认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定义是在充分考虑宪法的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的基础上做出的。

(二)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宪法具有法律属性,但又不是一般的法律。一般意义上,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因此宪法具有以下特征:

1、宪法是根本法。

宪法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问题的法律,调整的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体现在:

A、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

B、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法律体系中,宪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在政治关系中,法律至上突出的表现为宪法至上;在伦理道德关系中,宪法是最高的伦理道德规范。

C、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我国1/5以上提议,2/3以上通过。

2、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宪法是民主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民主制度的一种体现。宪法和民主的发展历史表明,民主是宪法产生的前提和内容,宪法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3、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

纵观各国宪法,它们尽管产生于不同背景和条件之下,但都反映了一个共同事实,既是利益关系冲突的结果,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工具。宪法集中体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4、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从社会正义、法律正义以及宪法演进的历史逻辑来看,宪法就是一部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其核心价值就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在宪政建设中,只有把握宪法的核心价值才能明确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三)宪法具有上述特征。研究和把握宪法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宪法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有利于宪法的贯彻实施。

5、简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答:(一)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代表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所应当遵循的各项原则和制度的总称。选举制度是近代民主制度发展的产物,与国家的阶级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阶级对于选举制度的设计和要求是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本阶级的代表人能进入国家的统治阶层和掌握国家权力。

(二)选举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所谓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个选举活动中贯穿始终、选举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守、指导选举立法和实践的总体准则。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是社会主义的选举制度,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也同样体现并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学者们一般认为我国选举制度具有如下的基本原则: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中国国籍、年满十八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相结合;城市与农村;汉族与少数民族;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县级以下直接选举;县级以上间接选举;

4、无记名投票原则;宪法36条,人大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5、选举权的物质保障与法律保障原则;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刑法规定破坏选举罪;民诉法规定确认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程序;

(四)综上,我国选举制度具有上述原则,只有真正坚持上述原则,才能真正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

6、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答:(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由它产生其他的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它负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名额不超过3000人。按照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五年。

(二)依照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以下职权:

1、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宪法、修改宪法和制定基本法律的权力。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一项当然职权,也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表现,是代议制存在的基本要求。

2、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全国人大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享有对国家重大问题决定的权力。主要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预算、决算;省市自治区的建制;特别行政区的设置;战争与和平问题等。

3、最高监督权。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监督机关,由它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它负责,受其监督。监督形式主要有听取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变更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不适当决定;质询和罢免一府两院的工作和有关人员;调查和监督特定重大事项等;

4、人事任免权。全国人大享有广泛的人事任免权。包括选举(或任命)并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权、国家主席副主席、军委主席、两高负责人;决定并罢免国务院和军委组成人员;

5、其他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职权。

(三)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必须保障其职权的行使,以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实际,论述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答:(一)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

当代中国法在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障、引导和推进对外开放,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当代中国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在通过立法来构建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执法和司法来构建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普遍守法来构建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法律监督来构建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因为法律具有如此重要作用,所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庄严宣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亚里士多德有言:“法治应当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即法治有两个最基本的要件:法律的权威性和法律的正当性。前者是法治的表现形式,后者是法治实质方面的要求。

现代法治是一个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社会主义法治即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依法治国”的定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三)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

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四)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不是社会,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更不是政府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

依法治国的客体即是国家的一切事务,包括国家的政治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其他社会事务,而不是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重点在于依法治权。即依法规范权力的运用和制约权力的滥用,确保国家权力严格依照法定的职权和范围行驶。

(五)实现社会主义法治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

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机制;

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

(六)依法治国的目标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

形式目标:包括(1)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3)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制度;(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

实质目标:包括(1)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2)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3)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4)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

(七)综上所述,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是完备的,实践是丰富的,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加强理论学习,并实际参与到这场建设的实践中去。

2、结合实际,论述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答:(一)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一个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是指该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

政权组织形式同国家的阶级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阶级本质就有与之相对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但政权组织形式对统治阶级的政权也有反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代议制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虽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前苏联的经验,但其主要根据还是我国的实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

(三)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议行合一制度);

(2)便于少数民族参加国家管理:

(3)便于中央的集中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正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这个根本政治制度而不能动摇。

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本质上优越性,是人民意志表达的制度。然而在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是重视实体,轻视程序。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主要是程序制度的完善。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党也应该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活动,各级党组织也应该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依据法律行使职权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党对国家的领导。

(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建设;在这方面主要是加强组织建设,合理配置权力,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权威。

(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

(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如会期制度、辩论制度、代表的专职制度,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制度等等。

(五)综上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毫不懈怠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学通论》模拟试卷B卷参考答案

一、名词辨析

1、法与法律

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和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中,“法”、“法律”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现象,既包括实在法,又包括自然法;既可用在规范意义方面,作为专门的法学范畴和法律用语,也可作为团体组织中所有的规矩。

狭义的法特指自然法,即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包括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国家认可的惯例、习惯、判例、法理等等。在中国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等。

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定权限,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国,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前述种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往往二者是既有界限、又有交叉,必须结合语境和上下文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确切含义。

2、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

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都是法律要素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法律规则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法律规则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如义务性规则、权利性规则和权利义务复合规则;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和非确定性规则等等。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者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法律原则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普遍性、一般性;稳定性较高;不设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只是抽象的、一般的公理;覆盖面广;对具体的法律运作具有指导意义;一般是陈述性命题,位于法律序言、总则等特殊位置。法律原则主要有两类,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同时,二者都有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之分。

综上二者在概念、特征和分类方面均有不同,但二者都是法律要素的组成部分,是法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法的规范作用与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依据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依据作用的形式与内容,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它主要包括指引、教育、评价、预测、教育、强制等方面。

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的社会、政治功能,即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目的,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政治使命,实现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虽然在具体含义和内容方面存在不同,但都是法的作用的组成部分,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为当代中国法作用的发挥提供理论指导。

4、政体与国体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为国家性质,具体是指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联盟对象。我国现行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体与国体都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概念。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同国体(国家的阶级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有什么样的阶级本质就有与之相对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但政权组织形式对统治阶级的政权也有反作用。

5、公民与人民

在宪法学中,“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指的是具有某一个国家国籍的人,与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相对应。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应,在不同的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含义和范围不同。

二者在具体含义和对应概念方面均有不同,我们在研究中不能把二者混同。

二、简答题

1、法律要素有哪些?

答:(一)法的要素也称法律要素。它是指构成法律这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部分、因素。法律就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集合体。

法的要素具有以下特点:

(1)个别性和局部性,表现为一个个元素或个体;

(2)多样性和差别性;

(3)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二)一般认为,法的要素包括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概念等方面。

1、法律规则。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

它具有较为严密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发生的时空、各种条件等事实状态的预设)、行为模式(权利和义务规定)和法律后果(含肯定式后果和否定式后果)三部分。

法律规则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如义务性规则、权利性规则和权利义务复合规则;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和非确定性规则等等。

2、法律原则。它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原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

法律原则的主要特征有:

①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点。

②稳定性程度比较高,不因个人、社会条件而发生变化。

③法律原则没有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设定,也没有确定的法律后果的设定,而只是一些抽象性、一般性的公理。

④法律原则覆盖面比较广,适用性非常广泛,可以运用于许多法律领域,对具体的法律云做具有指导性作用,往往成为判案遇到困难的法官的重要依据。

⑤法律原则的逻辑形式主要体现在:在机构上比较简洁、简单,一般不设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在命题的陈述上都是一些陈述性命题,主要体现在序言、总论、修正案、法律原则专章等。

法律原则主要有两类,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同时,二者都有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之分。

3、法律概念。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他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术语)。

法律概念具有明确性、规范性、统一性等特点。

法律概念依其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分为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等。

法律概念是法律之网上的纽结,构成了法律经线和纬线的交织点。法律权威的发挥和实现,规则、原则的适用取决于法律概念的明确和正确使用。

(三)综上,以上三个要素构成了法的要素的主要内容。法的要素是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助于法学理论的深化。

2、简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答:(一)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

依据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依据作用的形式与内容,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种划分首先由英国学者拉兹提出,后经过我国学者改造而成。

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它主要包括指引、教育、评价、预测、教育、强制等方面。

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的社会、政治功能,即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目的,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政治使命,实现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

(二)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作用,但是我们在充分认识法的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有限性。

法的作用局限性体现在:

(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动用法律处理某些问题,不见得比使用其他方法更为经济,更为有效。

(2)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无限的,并非在任何问题上都是合适的。

(3)法的自身特点有限性。如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另外法自身文字表述有缺陷,不可能通过文字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规定进去。

(4)法的作用的发挥受到执法人员和物质条件、配套技术、措施、制度的限制。

(三)在认识法律的功能和作用的局限性的同时,我们应该树立正确对待法律的态度,反对法律虚无主义同时也反对法律万能主义。只有认识到法律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我们才能真正推进法治事业、推进社会的法治化。

3、简述我国司法的基本原则

答:(一)司法是与法的适用相关的一个概念。

广义的法的适用与广义的法的执行相同,包括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运用法律的活动。

司法是指狭义的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

司法区别于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活动的特点就是专门性、程序性和职业性。

司法的基本要求包括正确、合法、及时。

(二)司法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所谓司法的基本原则,又称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个司法活动中贯穿始终、司法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守、指导司法理论和实践的总体准则。

(三)从现代法治的整体体系和要求来说,当代中国司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司法公正原则。

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正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的含义: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尤其以程序公正为重点。

司法公正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司法公正是法治精神的内在要求;司法公正是由司法机关裁判工作的消极性、被动性决定的;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该原则内容包括所有公民一律平等适用法律、平等受到法律保护、在刑民诉讼活动中要保障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对所有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平等制裁。

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以事实为依据是指只能依据与案件事实有关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断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案,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贯彻该原则应当做到: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正确处理依法办事与坚持党的政策指导作用的关系。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该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司法权的专属性,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行使;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不受非法干涉;行使职权的合法性。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下的司法独立原则。

5、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原则

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权利和合法利益的行为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其特点是:产生原因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的不法损害行为;责任主体是国家;范围包括行政赔偿与刑事赔偿;

其目的是明确审判责任,防止枉法裁判、确保司法公正。

(四)综上即是我国司法的基本原则。我们在司法中只有贯彻执行上述原则,才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4、简述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答:(一)一般认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定义是在充分考虑宪法的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的基础上做出的。

(二)各国宪法都具有一定的基本原则。所谓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个宪法立法和实践中贯穿始终、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守、指导宪法理论和实践的总体准则。

(三)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宪法原则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相似形,但也有自己的特点,而与资本主义宪法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

从现代法治的整体体系和要求来说,当代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

该原则同人民主权原则有形式上的相似,但在理论基础和解释上均有不同。该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民夺取国家政权并成为国家主人为条件。

该原则集中体现在我国现行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该原则是社会主义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

该原则集中体现在我国现行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首先表现为宪法至上原则,就是要确立宪法在法律、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最主要的是反对人治和特权,以法律的权威取代个人的权威,以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取代个人意志或少数人意志的非规范性、非程序性和不稳定性,以权力分配的制约性取代权力的个人专断性。

该原则集中体现在99年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该原则与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原则有明显不同。我国宪法贯彻了该条原则,尤其体现在国家机关体系的组织和运作上。

同时,该原则并不排斥国家机关之间的合理分工,也不排斥对国家机关的监督和制约。

5、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宪法一方面设定公民权利,另一方面也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比较完备的公民权利体系,并且建立在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在规定公民权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权利主体的实际情况,做到了事实上的平等,并且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

(四)综上即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们在宪法立法和实践中只有贯彻执行上述原则,才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5、简述现行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的新发展

答:(一)我国建国以来先后制定四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现行1982年宪法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在许多地方有创新和发展。

(二)同前三部宪法相比,现行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方面有以下一些新变化:

1、结构形式发展变化。“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第二章置于总则之后第三章“国家机构”之前,这表明了治国理念的转化和对公民权利保护的加强。

2、基本权利的范围得到扩大,内容更充实、具体,符合实际。有关条款在四部宪法中,由14条到2条到12条,到现行宪法共有18条。

3、强调了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现行宪法规定公民公民在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4、重视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现行宪法为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和法律保障。

(三)综上,各级国家机关必须严格依照宪法的规定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公民在行使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也必须严格依照宪法的规定。

6、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答:(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部分,是经常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委员、秘书长组成,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职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届任期为五年,其中委员长、副委员长的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二)依照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以下职权:

1、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宪法解释权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专有职权,其目的在于保障宪法监督制度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宪法解释与宪法条款具有同等效力。

为了维护宪法监督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宪法还将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赋予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这有益于维护宪法尊严,树立宪法权威。

2、立法权和法律修改、解释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制定除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之外的其他法律。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可以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修改和补充,但不得同该法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既可以解释自己制定的法律,也可以解释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3、国家某些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包括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审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部分调整方案;决定特赦、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和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个别省区进入紧急状态等;

4、人事任免权。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依法任免国务院、军委、两高的某些组成人员;批准省级人民检察院院长的任免;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等。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必须保障其职权的行使,以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三、论述题

1、试论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答: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是法学的核心范畴。

(一)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或权力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是权利、义务和权力。

(二)法律权利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具有这样或不这样行为,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和自由。关于法律权利有资格说、主张说、自由说、利益说、法力说等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权利总是具有对经济关系的依存性,法定权利总是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

(三)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关于法律义务也有规范说、约束说、负担说、责任说等不同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义务总是具有对经济关系的依存性,总是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

(四)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法学理论界争论已久的话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权利本位论;

该观点认为,在权利义务关系中,权利是第一性的,是义务存在的前提。相对于义务而言,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是权利的派生物。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义务应当来源于、服从于权利。

权利本位论可以进一步理解为:1)拥有权利是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2)当法律分配义务时,这些义务都必须是从权利中合理引申出来的;3)义务是为了适应权利而设定的,它的合理性根源于保障权利的需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权利本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要求在法律上的反映。强调权利本位的现实意义在于把人们从义务束缚、身份制约和专制传统的影响下解放出来,从而有可能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宽容和富有活力的法治社会。

2、义务重心论;

作为权利本位论的对立面,义务重心论强调从实效上讲,义务更为重要,法律的重心在于约束,法律首先在于稳定秩序,义务为人们遵守和执行法律提供了比权利更多的信息条件。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主要通过义务性规范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3、权利义务一致论;

该观点的主要特征在于主张权利义务并重,权利与义务都是法的本质的体现,二者同时产生、存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他们之间不存在本位问题。

(五)综上是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几种观点。我赞同权利义务一致论。

我认为本位论思想在思维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失误,这种绝对性的思维方法必然导致认识上的僵化。本位论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确立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然而却把它固定化和静止化,认为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宣扬权利本位思想是不合时宜的,只有强调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才符合时代精神。

2、结合实际,论述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答:(一)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

(二)宪法监督制度包括丰富的内容,主要有:

1、对法律、法规及其他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2、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审查。

3、对政党、公司、团体的行为的合宪性审查。

(三)各国立法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宪法监督的模式,主要有

1、普通法院审查模式(司法审查制度),以美国为代表。

2、宪法法院审查模式(专门机关审查模式),以德国为代表。

3、代表机关审查模式,以中国为代表。

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点和特点,但从效能上看,宪法法院审查模式具有相对优势,它将宪法监督的司法化和专门化结合了起来,从而有效的保障了宪法的贯彻实施。

(四)我国现行的宪法监督制度及其特点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属于代表机关审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苏联经验的借鉴。虽然自建国以来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目前强调依宪治国的条件下,不能完全保障宪法的贯彻执行。因而,改革现行宪法监督制度,保障宪法的贯彻执行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必须。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特点是

1、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障相结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

2、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

3、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根本的区别)

(五)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在本质上具有优越性,但在运作的过程中其优越性并没有充分的显示出来,可以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这导致宪法的最高地位虚化和宪法权威的削弱。因而要树立宪法权威必须重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目前,我国宪法监督理论上受到“代表机关优位论”的影响,制度设计上监督机关被当然的设置在代表机关中,监督关系也就成了上级对下级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在实施中效果并不明显,容易造成对位于权力最高点的代表机关的监督的缺失。

现行宪法监督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

1、没有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

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

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

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

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

3、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4、对公民的宪法权利在遭受特定损害的情况下提供宪法上的救济。

(六)综上所述,我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本质上具有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实际操作上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从而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法学通论》模拟试卷C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法作为规范,指令人们应为之事、可为之事和不可为之事,给人们的(

)提供共同的标准尺度,为调整社会关系提供基本的框架。

A、思想

B、精神

C、行为

D、语言

2、以下法官可以创造法律的国家是(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日本

3、“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是以下哪位名人所言(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洛克

D、卢梭

4、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权力和义务

5、人权中的首要权利是(

A、经济权利

B、社会和文化权利

C、生存权与人身人格权

D、政治权利和自由

6、分权原则是由()首先提出而由法国的孟德斯鸠最后完成的。

A、英国的洛克

B、法国的布丹

C、法国的卢梭

D、亚里士多德

7、()年宪法修正案将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

A、1988

B、1993

C、1999

D、2004

8、下列那一项()不是单一制国家的特点。

A、国家只有一部宪法

B、国家只有一种司法机关体系

C、国家没有地方政权机关体系

D、公民只有一个国籍

9、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A、权利

B、义务

C、权力和义务

D、权利和义务

10、为了保证人大代表履行其职务,宪法授予他们()和人身特别保护权。

A、言论自由权

B、特定问题调查参与权

C、言论免责权

D、法律草案表决权

二、名词解释

1、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法律体系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各种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的和谐一致是各部门法乃至整个法律体系协调统一的基础。外部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各部门法,它要求各部门法门类齐全、严密完整。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法律部门或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研究法律体系对于科学的进行立法预测、立法规划、正确的适用法律解决纠纷、全面的进行法律汇编和法典编纂、合理的划分法律学科、设置法学课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法的历史类型

法的历史类型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依据法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对法所做的分类。

据此,法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前三者统称为私有制法。社会主义法同私有制法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历史联系。

法的历史类型是不断更替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

3、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或权力与义务关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关系有不同的分类。如抽象的法律关系与具体的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和录属型法律关系等。

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法律利、法律义务与权力。

4、人权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享有或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概念是法学上的权利概念和哲学上的人道概念的结合,是人道精神、法治精神和大同精神的结合。

人权具有三个基本属性。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权利,由道德观念支撑,区别于由国家权力支撑的法律权利。从人权的主体和范围来看,人权又必须是一种普遍的权利。从人权产生的社会过程来看,人权又是一种反抗的权利。

综上所述,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其次,人权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再次,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

5、宪法

“宪法”一词的拉丁文愿意为组织、结构、确立,中国古代宪法则是法律、规章、制度的总称。

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出现在近代,是伴随着议会制度的形成而成长的,其含义与古代宪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最主要表现在精神实质上,即限制王权或者国家公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

关于宪法概念的确定,必须考虑到宪法的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基于此,一般认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6、联邦制

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单一制和联邦制。

联邦制是指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国所组成的联盟国家。

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有:在法律上,联邦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各成员国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在国家机构设置上,联邦有国家机构体系,同时各成员国也有自己的国家机构体系;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宪法有明确的职权划分;在对外关系上,联邦的组成单位一般不作为国际法上的主体;公民既有联邦的国籍,同时也有个成员国的国籍。

7、平等权

平等权最先是一项政治权利,后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扩展。一般认为,平等权是指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内与其他公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不允许区别对待。

从理论上看,平等权包含以下含义:公民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公民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所有公民的保护或惩罚一视同仁;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对弱者给与特别的法律保护。

平等权在我国现行宪法中集中体现在第33条的规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理解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应当注意的是:宪法中的平等权不是立法上的平等;平等是指法律上的平等对待,而不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平等还包括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等内容。

8、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对社会进行管理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等。国家机构是构成国家的一个单元,也是国家存在的一种标志。

国家机构依据其产生的阶级基础和所表现的阶级本质的不同可以被分为资本主义类型的国家机构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机构。不同类型国家机构其组织和活动原则是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三权分立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机构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国家机构从横向角度,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行政机关、国家军事领导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从纵向角度,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我国的国家机构(机关)体系以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基础,在方式上表现为民主集中制,在行为过程中表现为法治。

三、简答题

1、简述法起源的原因和一般规律

答:(一)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法产生的主要原因多种多样,但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这也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

另一原因是阶级原因,也称阶级根源,主要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需要;

此外,法的产生还受到其他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二)法产生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

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模式逐渐由个别调整到规范调整再到法律调整;

法律的形式经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过程;

由法的自发调整发展到自觉调整;

法律、道德、宗教规范由混为一体到逐渐分离,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

(三)研究法产生的原因和一般规律有助于了解法律发展的一般过程,也有利于理解当下的法律现实和指导今后的法制建设。

2、简述法的规范作用

答:(一)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

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对法的作用有不同的分类。如一般作用与具体作用;整体作用和局部作用;预期作用与实际作用;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等等。

依据作用的形式与内容,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种划分首先由英国学者拉兹提出,后经过我国学者改造而成。

(二)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它主要包括指引、教育、评价、预测、强制等方面。

1、指引作用,是指法,主要是法律规范对人的行为起导向、引导、指路的功能、效用。指引作用有两种形式,确定性指引和不确定性指引。

2、评价作用,指法律作为人们的行为规则,具有判断和衡量人们行为合法或者不合法、违法的作用。评价作用的形式主要有专门评价和社会评价。

3、预测作用,指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预先知晓、估量相互间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安排的功能。

4、教育作用,指法律通过自身的存在和运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督促、教育人们弃恶从善的作用。教育作用分为静态的教育作用和动态的教育作用。

5、强制作用,指法律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作用,是法律以物质暴力制止恶行,强制作为,并迫使不法行为人作出赔偿、补偿或者予以惩罚来维护法律秩序的作用。

(三)综上即是法的规范作用。研究法的规范作用有助于法作为行为规范的作用的实现,从而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规范保障。

3、简述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一)民主的概念。

民主在希腊语中的含义是人民的权威、人民的统治。在现代,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人员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所制约,必然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二)现代民主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民主与宪政结合,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民主与集中结合,即坚持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民主;

民主意味着少数服务多数同时多数也应尊重少数的政治制度,需要有民主而科学的决策;民主的决策是指集思广益,集中多数人的智慧;科学的决策就是要有专家可靠的科学依据和论证。

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也就是说民主与法制不可分,民主与法制必须结合;

逐步完善民主。任何社会形态的民主都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逐步完善的。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还是不完善的,但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它会由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它的一个发展规律。

4、简述宪法对于法制的作用

答:(一)宪法的作用与宪法的功能在含义上是一致的,在理论上包含着两层意思:应有的和实有的。所谓应有的是指宪法在设计中预计可能发挥的作用;所谓实有的是指宪法在实际生活中所体现的作用。

宪法的作用包括宪法对国家政权的作用、宪法对法制的作用、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宪法对于法制的统一和健全作用:

1、统一作用。

世界上有宪法的国家都通过宪法的形式将法制统一起来,以避免法律之间相互冲突而影响整个法律的效力。

我国宪法对法制的统一作用表现在: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在宪法规定的原则范围内,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各地方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制定;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指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要经过严格的批准程序;特别行政区依据宪法和基本法制定具体的法律。

2、健全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