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援红军战胜敌人。(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食物分配制。(3)评价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可自行支配。②工业:解除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2)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学以致用1.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考点二“斯大林模式”及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斯大林模式”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3.评价(1)成就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以致用2.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文中“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高度集中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背景措施结果赫鲁晓夫改革二战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并出现合资企业。(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之后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学以致用3.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这是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则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7页主题一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列宁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内外局势促使苏维埃政权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结果并未成功。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在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综合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史料研读]史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史料二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史料史料信息史料一史料中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史料二史料中的“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向国家缴纳……实物税”“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使国家控制了……制高点”说明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稳定政治形势1.导致史料一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变化: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渐过渡。2.根据史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前提: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后退一步: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前进两步: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主题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逐渐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而日益僵化。由于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综合视点]一、“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3.启示(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三、多角度理解苏联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史料研读](一)史料一史料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史料三史料史料信息史料一史料中的经济增长数据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注意其中的备注信息“‘一五’时期农业产值为负增长”,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二史料中的第一句话说明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第二句说明集体农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第三、四、五句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史料三史料中漫画的题目叫《片面的经济》,画中的巨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靠拐杖的支撑才能勉强走路。它描绘了苏联不协调的经济结构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农业扮演什么角色。结果如何?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角色: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其提供资金积累。结果:使苏联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徘徊不前。2.出现史料三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苏联片面地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研读](二)史料一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史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史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史料四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史料史料信息史料一史料信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史料二史料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苏联的粮食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史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阳光图书课件教学课件
- 社区颈椎病讲座
- 2.3.3物质的量浓度 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酒店触电应急预案
-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 快速跑说课稿等奖
- 函数的应用说课稿
- 2022年大学化工与制药专业大学物理下册期中考试试题D卷-附解析
- 文化活动参与者实名制管理办法
- 游艇码头租赁合同模板
- 在建工地第三方安全文明巡查方案、在建工地安全文明施巡查方案
- 家长会空白签到表
- 车辆技术管理机构设置及各岗位管理职责
- 针织学(双语)课件Chapter2
- Q∕CR 549.2-2016 铁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 第2部分:土工格栅
- 普通发票销售清单
- 测量复核记录
- 建造节活动策划书
- sk239g报警器说明书
- 半导体芯片项目创业计划书(参考范文)
- 困难职工基本情况汇总统计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