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高一年级9月调研考试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考古学家在我国各地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的典型炊器,并将其划分为不同文化圈。这些考古文物可用于说明()文化圈

地域

典型炊器图示釜文化圈

长江流域三足器文化圈

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筒形罐文化圈

燕山南北地区A.区域文明发展具有孤立隔绝的特点 B.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基础坚实 D.统一多民族国家雏形的显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远古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早期人类文明时期,我国各地域相继发展出了炊具,但各地炊具又独具特色,这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特点的表现,这一特点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C项正确。“孤立隔绝”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以及燕山地区三者文明的主次,无法证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且先秦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雏形才逐渐显现、排除D项。故选C项。2.下表为《尚书》中关于夏商周三朝部分记载。这反映出夏商周时期()出处事件主要内容《甘誓》夏启征讨有息氏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汤誓》商汤灭夏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泰誓》武王伐纣天估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阈志。A.神权政治色彩较为浓厚 B.王朝间存在文化上的传承C.注重构建政权的合法性 D.封建迷信思想的根深蒂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启强调自己是依天命而讨伐有扈氏、商汤和武王则宣称自己是替上天往讨夏桀和商纣,这反映出当时王权通过天命,即神权,来强化自身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当时神权政治色彩浓厚,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俗王权利用神权强化自身行为的合法性,这与文化传承无关、排除B项:夏启讨伐有扈氏是巩固夏王朝统治,此时夏政权已经建立,这与构建政权合法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世俗主权利用神权强化自身行为的合法性,与封建迷信思想无关、且此时处于奴隶制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3.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对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他们叠居在封地原住民的上面,构成封建的统治阶级,并与原居民相互糅合。这也势必发展出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该学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反映出分封制()A.促进了华夏认同观念的普及 B.蕴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扩大了西周的国家疆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分封制主要确立了实施地方统治的群体,但该群体在统治原住民时又与其交融,并发展出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这易导致地方独立意识的萌生和发展,进而导致分裂割据的出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蕴含地方分裂隐患,这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A项;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观点背离,排除C项;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并非材料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4.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军队由各大族共同掌握;战国时期,军队由将领统帅,负责作战及和平时的训练,但是调动军队必须有国君手中的“虎符”。这一变化()A.意在提高军事指挥效能 B.表明统兵权与调兵权合一C.体现出军权的分化与制衡 D.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作用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军队控制权逐渐由贵族转向君主、这有利于避免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D项正确;此举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虽然反映出军权分化为统兵权和调兵权,但未涉及二者的制衡,排除C项。故选D项。5.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不分土地的公私,一律按亩征税,这加速了并田制的瓦解,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而加速社会制度的封建化转型,C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废并田,开阡陌”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分封宗法制度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土地制度改革,而非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不能得出保障物质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6.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法刑和霸道;尽管其主张性恶,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化性起伪’。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为()A.荀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的思想具有儒法结合的特征,虽然主张性恶论,但其实质在于通过道德教化实现人的发展,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荀子,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思想不符,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法治,与描述不符,排除C项;庄子主张逍遥,与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秦始皇统治时期,调集了数十万农民、罪犯参与修建秦始皇陵。学者在对出土的相关劳役员瓦片墓志铭的研究中发现,劳役人员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秦朝()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社会治理较为残暴C.区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深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调集了大量人员至关中地区修建秦始皇陵、而劳工来源广泛、东到齐鲁、南至荆楚,如此大规模的远距离人口调动,正是秦朝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的表现,D项正确;秦灭六国、中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劳工的境遇,无法得出秦朝社会治理残暴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的人口调动是国家组织的,与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C.消除了地方割据存在的基础 D.创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管理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制度为秦朝的郡县制,以流官取代世俗贵族对地方的治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A项正确。秦汉以后官僚政治成为主体,贵族政治沦为补充,排除B项;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排除C项;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9.《史记·文帝本纪》记载: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三月诏:“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史记·武帝本纪》记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诏:“赐三老、孝悌帛人五匹”。《史记·元帝纪》记载:元初元年(公元前48年)诏:“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A.倡导无为而治思想 B.巩固封建王朝统治C.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统治者赏赐孝子布帛,目的是宣扬孝悌理念教化百姓,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西汉初年(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倡导无为而治思想,而材料所述汉武帝、汉元帝不属于这一时期,排除A项;材料所述提倡孝悌属于教化百姓的范畴,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反映的是汉朝南方部分郡国疆域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应发生于()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南方吴国变为更小的江都国。庐江国改国为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时期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作为乱首之一的吴国因此除名,由此可推知,该时期南方郡国的疆域变化应发生于汉景帝时期,C项正确。刘邦在楚汉战争获胜后,各路盟友、麾下将领瓜分战果、大行分封。此后各地叛乱不断,汉高祖刘邦在诛除异姓王之后,又大封同姓王。南方远离都城,基本是王国,排除A项;汉文帝时期无为而治,维持之前局面,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实施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的例题节选。这反映出()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粟几何?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A.西汉农业商品化生产繁荣发展 B.《九章算术》注重理论推导与证明C.西汉小农经济的模式日益普及 D.《九章算术》应用数学的属性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的设问词本题为特点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西汉。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的内容多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主,这正是其应用数学的表现,都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D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计算粮食收成及家畜买卖的内容,无法得出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九章算术》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未涉及理论推导与证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战争折射出当时()战争时间简介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强,大破南下的曹军,曹操被迫退守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军队在淝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方前秦(氐)军队,前秦王朝走向分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梁武帝北伐公元505年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界维持在淮河一线。A.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B.民族矛盾导致战乱不断C.南北方的综合实力逐渐逆转 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三场战争虽然发生在不同时期,但其共同特点都是想要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这折射出当时统治者大一统的思想,A项正确;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争、不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南下和北伐之分,但这反映的是南北实力的一时变化,无法得出南北综合实力逆转的结论,且公元589年隋南下灭陈,最终实现大一统,排除C项;材料与战争谋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两汉时期,江南渔猎经济地位显著,如《汉书·地理志》载:“江南地广……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东晋以后渔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种植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其丰灾直接决定人民生活。这一变化()A.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源于人口南移加速江南地区开发C.反映了江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D.表明南朝政权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江南经济结构处于种植业与渔猎互补的状态,而东晋以后,则种植业比重上升,渔猎经济渐成社会的补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植业经济相较渔猎经济能够养育更多的人口,两汉时期人口大规模南下,渔猎经济逐渐难以承担当时的人口规模,而南下的人口使南方有了更多的劳动力,其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推动了种植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南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这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无关,排除A项;东晋时期人口南下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此时人地矛盾尚未凸显,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两汉与东晋政府对待农业的态度。且古代封建王朝以农业为本,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魏书》载:“显祖(献文帝)平青齐(山东一带),徙其族望于代。时诸士人流移远至,率皆饥寒。”孝文帝即位后,则“选尽物望,河南人士,才学之徒,成见申擢”,自此,“平齐民”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人仕求宦的权力。孝文帝的这一举措()A.意在制衡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 B.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交融C.顺应了政权封建化转型的需要 D.折射出北魏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献文帝时期,对齐鲁汉族士族实施巨迫举措,而孝文帝时期则向齐鲁汉族土族开放了仕途通道,这反映了孝文帝对中原汉文化的重视,有利于推动孝文帝的封建化改革,C项正确;该举措旨在推动汉化改革的开展和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而非制衡鲜卑贵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一举措对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B项;孝文帝向齐鲁汉族士族开放仕途通道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但材料无法表明当时社会矛盾缓和,排除D项。故选C项。15.有学者说:“隋代大运河的出现不是炀帝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把握时代的航向,不失时机地兴建了这一雄伟工程,完成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隋朝时期()A.南方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B.国家统一国力强盛C.南北文化认同日益深化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并不完全出于自己的私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社会对沟通南北联系通道的需求也日益增强,这最终推动了大运河的诞生,A项正确。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重要基础之一、但秦汉时期国家也长期处于大一统。排除B项;秦汉以来。我国南北经济文化认同日益深化,商品经济也不断发展,排除C、D两项。故选A项。16.下面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出狩”剑南时,在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发布的诏书()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诸路本节度、采访、度支、防御等使……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巳后一时闻奏A.旨在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加速了唐王朝政治统治的灭亡C.缓解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 D.体现了中央对现实的政治妥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人川,其发布的《幸普安郡制》不仅授予了各地节度使、采访使等军政合一的大权,五品官员以下的人事任命权也一并赋予,这些举措反映出唐玄宗为平乱向地方让渡了大量权力,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因此这是唐玄宗在特殊背景下的政治妥协,D项正确。该诏书旨在通过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以达到平定叛乱、巩固唐王朝统治的目的。排除A项;该诏书虽然向地方让渡了大量权力,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也加速了叛乱的平息,维护了唐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这一举措加重了唐朝内重外轻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实行国野制,“国”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野”则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多为井田制下的劳动者。秦汉时期在郡县在籍男子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当兵。如汉代男子在23~56岁之间,必须服兵役2年。至汉武帝时,中央禁军中还增设了八校尉,其中三个为胡骑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材料二唐初实施的是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府兵制,即国家分配土地给百姓,择其身壮者编为府兵,其特点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高宗武后以来,社会土地兼并加剧,人口大量逃亡;与此同时,边境戍守任务加重,府兵服役时间逾期现象日益普遍,而在异乡开展屯田务农的府兵制度难度较大。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下诏:令中书门下和诸道节度使商定兵防健儿人数,“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取代。宪宗时,全国兵额八十余万,至穆宗时已增至九十九万人,全年仅粮和绢布需求便达712万石和1188万匹。在募兵制下,兵民分离,拥有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和严格的军事训练。所募兵士多为各道破产百姓和流民,以获取政府的衣粮赏赐为目的,其活动范围多在各道附近,减少了兵士长途跋涉的痛苦。——摘编自方积六《关于唐代募兵制度的探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秦汉兵制的发展特点。(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至秦汉与唐朝兵制变化的共因并简述唐朝兵制变化的影响。【答案】(1)特点:服兵役的主体范围扩大;强制色彩增强;民族包容性增强。(2)共因:土地制度变化;国家疆域的扩大。影响:积极:兵民分离。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军队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唐王朝疆域扩大和政权巩固;为我国后世兵制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消极:增加了政府财政和社会人民的经济负担;将兵逐渐合一、增加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士兵以钱财为本,增加了社会动乱的风险。【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秦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普遍征发丁役当兵”可知,服兵役的主体范围扩大;据材料一“必须服兵役2年”可知,强制色彩增强;据材料一“胡骑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可知,民族包容性增强。【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共因,据材料二“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府兵制”“社会土地兼并加剧,人口大量逃亡”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疆域的扩大。第二小问影响,积极方面,据材料二“兵民分离,拥有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可知,兵民分离,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据材料二“所募兵士多为各道破产百姓和流民”可知,军队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推动唐王朝疆域扩大和政权巩固;结合所学可知,为我国后世兵制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消极方面,据材料二“全年仅粮和绢布需求便达712万石和1188万匹”可知,增加了政府财政和社会人民的经济负担;结合所学可知,募兵制下将兵逐渐合一、增加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士兵以钱财为本,增加了社会动乱的风险。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城市如“北却戎翟,东通三晋”的栎邑(秦),“北通燕、涿,南有郑、卫”的邯郸(赵);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他们甚至走到了历史前台。——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材料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武帝的举措。【答案】(1)原因:工商食官模式的破产和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诸侯对商品经济限制的放松和鼓励;交通发展和区域联系的日益密切;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2)举措:中央收回铸币权,并统一货币;实施盐铁官营;实施均输平准法;打击地方豪强和商人。评价:币制改革和算缗告缗打击了地方豪强和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西汉王朝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均输平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垄断性的经营方式,易导致商品价高而质差,增加人民的负担;抑商政策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抑制了社会经济活力。【解析】【小问1详解】本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私人工商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诸侯对商品经济的限制有所放松,并且在不断兼并战争中,交通得到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再加上春秋战国不乏能人异士,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小问2详解】本问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举措: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可得汉武帝统一货币;根据“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可得推行盐铁官营政策;根据“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可得实施均输平准法;根据“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可得打击地方豪强和商人。评价:可以针对上面的举措分别进行分析其意义,如币制改革和算缗告缗有利于打击地方豪强和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西汉王朝的繁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均输平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要分析局限性,如盐铁官营政策属于垄断性的经营方式,易导致商品价高而质差,增加人民的负担;抑商政策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指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他还强调统治者对待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只要奉行"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孟子则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军舟民水”论,并解释道:“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忽施,尔也"。——摘编自李涛《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影响》材料二董仲舒关于“民本思想”的相关论述内容出处灭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子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春秋繁露》人之人本于天…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思,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入之受命,化天之四时。《春秋繁露》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春秋繁露》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春秋繁露》几以教化不立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孟民本思想的内涵。(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与孔、孟民本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述董仲舒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答案】(1)内涵:民为邦本;民贵君轻;节用爱民;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2)不同:具有神秘色彩;具有一定杂糅性(吸收了法家、阴阳家思想);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积极意义:丰富了儒家思想,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大一统国家政权的巩固;天人感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稳定。【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本质类的问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内涵:根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得出民为邦本;根据“军舟民水”得出民贵君轻;根据“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忽施,尔也”得出节用爱民;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小问2详解】本题是意义影响类的问题。时空是汉代(中国)。不同:根据“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可得出董仲舒的思想具有神秘色彩;根据“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可得出具有一定杂糅性(吸收了法家、阴阳家思想);根据“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可得出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积极意义:结合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